哈萨克斯坦近日宣布在卡拉干达州发现一处储量超2000万吨的稀土矿床。这一重大发现有望提升该国在全球稀土市场中的地位,并对现有稀土供应体系产生影响。
美洲稀土矿产公司近日在纳斯达克完成上市,股票代码"USAR"。该公司正全力推进德克萨斯州郎德托普稀土矿开发,旨在构建美国本土稀土供应链,目前已取得多项技术突破。
伦敦上市公司彭萨纳近日成功获得2.68亿美元融资,用于开发安哥拉隆贡若稀土项目。该项目建成后将成为非洲重要的稀土生产基地,为全球新能源产业提供关键原材料。
近日,济源获批加入郑州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应用城市群。根据规划,济源将推动金马能源等企业新购置 150 辆燃料电池汽车并投入运营,新建 1 座加氢站,持续降低运行成本。示范期内,国家和省级政府将在车辆购置、加氢站建设、氢能供应等方面给予政策支持,助力济源加速氢能产业布局,推动区域绿色交通发展,为实现“双碳”目标贡献力量。
近日,河南济源市和辽宁大连市正式加入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城市群,此前新疆哈密市、河南濮阳市、山西吕梁市已官宣加入。目前共有五个地方加入该城市群。各地纷纷制定推广计划:哈密市计划 2025 年推广 1000 辆氢燃料电池汽车;吕梁市提升氢能供给能力;济源市新购置 150 辆燃料电池汽车并新建加氢站;大连市已建成多个制氢项目、加氢站及氢燃料电池汽车,推动氢能综合利用示范工程。
4 月 2 日,明阳固始 20 万吨绿色电氢氨醇项目开工,华阳长青 20 万吨循环润滑油产线同步投产。项目依托领先的风光发电与多能互补技术,开发 70 万千瓦风力发电资源,配套储能电站,实现绿氢绿醇全生产链零碳排放,打造河南电氢氨醇产业集群样板。华阳长青聚焦绿色润滑与氢氨醇工艺开发,推动技术升级。信阳市政府领导出席仪式,支持绿色能源发展。
4 月 1 日,陕西省首条氢能源公交线路在蒲城县正式开通,首批 10 辆氢能源公交车投入使用。该线路依托蒲城建成的关中区域首座 1000kg 标准加氢示范站,是省市氢能全产业链布局的重要一环。氢能源公交车搭载国内领先燃料电池发动机,由吉利客车设计制造,具有零排放、长续航、低噪音、加氢快等优势,彰显“绿色出行”理念,为推动可持续发展提供新动力。
4 月 2 日,万润新能在投资者互动平台表示,公司紧跟固态电池行业发展需求,已在正极材料和电解质领域发力布局。正极材料方面,公司优化磷酸铁锂产品性能,拓展高镍三元、富锂锰基等高能量密度材料研发,并申请多项相关专利。固态电解质领域,公司与多所知名高校联合开展研发项目,进展顺利。未来,公司将持续配合下游客户研发需求,定制化开发正极材料,保持技术协同,为固态电池技术突破和工程应用提供支持,丰富锂电行业技术储备。
西安市印发《2025 年大气污染治理专项行动工作方案》,提出建设新能源汽车应用示范标杆城市,大力建设充换电基础设施,推进公共领域用车新能源化。方案涵盖能源、供热、产业、交通结构调整及多项治理工程,目标是 2025 年 PM2.5 浓度不超 41 微克/立方米,优良天数不少于 263 天。通过强化政策支撑、执法监管等保障措施,推动城市绿色低碳发展,提升居民生活质量。
4 月 3 日,深圳市宝鹰建设控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子公司收到风电项目批复,涉及莒南沂唐 135MW、莒南唐能 85MW 和临港唐能 55MW 三个分散式风电项目,总储能规模达 192.5MWh。项目分别由莒南沂唐新能源有限公司和莒南唐能光电科技有限公司负责建设,总投资超 20 亿元,资金来源均为企业自筹。项目建成后将有效提升区域清洁能源供应能力,助力碳减排目标实现。
2025 年第一季度,远东电池针对海外市场户用储能需求回暖,升级 PowerX 系列户用储能解决方案。产品涵盖 Power 3 PLUS、PowerW5/W10、Power S5 及便携式移动电源,具备高效、安全、智能、易安装等特点,通过多项国际认证,服务网络覆盖 30 余个国家和地区。远东电池持续深化全链路研发能力,聚焦多元应用场景,助力全球用户实现绿色低碳转型,引领家庭智慧能源管理新趋势。
攀钢集团攀枝花钛材有限公司(钛材公司)宣布,其3.5万吨海绵钛扩能项目已经连续六个月实现达产,并在过去三个月内技术经济指标全面达标。这一里程碑式的成就标志着攀钢在打造全球最大海绵钛单体生产基地的道路上取得了关键性进展,进一步提升了高端钛金属产业链的自主可控能力。
这条生产线的年产能达到了吉瓦时(GWh)级别,其生产效率和产品良品率均达到了行业领先水平。通过优化涂布精度和装配自动化程度,该生产线的电芯良品率已经提升至98%以上。与锂离子电池相比,钠离子电池在低温性能和快充效率方面表现出更为优异的特点,使其更适合应用于储能领域。
智己汽车宣布其最新车型将搭载准900V超快充固态电池,这一消息标志着全球新能源汽车行业迎来技术革命性突破。固态电池采用固态电解质,通过超高镍正极材料和硅碳掺杂负极设计,实现了能量密度的显著提升,同时也对导电剂的性能提出了更高要求。
随着铜价不断攀升至历史新高,每磅达到5.1125美元,美国矿业巨头Freeport-McMoRan在亚利桑那州的莫伦西矿区启动了一项革命性的技术——硫化物浸出工艺。这项技术的目标是从堆积如山的废石堆中提取出近1000万吨低品位铜,这些废石过去被认为是没有
三星计划在2026年至2027年间,将能量密度达到400Wh/L的全固态电池应用于TWS耳机(Galaxy Buds)和智能手表(Galaxy Watch)。这一策略不仅展现了三星对全固态电池技术的信心,也体现了其逐步扩大市场应用的决心。
近日,温州大学与燕山大学组成的联合科研团队在《自然·通讯》上发表了最新研究成果,成功将铌钨氧化物(NbWO)基锂电池的充电速度提升至惊人的80倍率,即在45秒内可充入理论容量的68.5%。同时,该电池还展现出了优异的能量密度与循环稳定性。
中国工程院院士、找矿突破战略行动技术专家组组长毛景文强调,南岭地区作为我国有色金属、稀有金属及稀土资源的重要产地,具有巨大的找矿潜力。他呼吁各方应积极履行服务国家重大战略与保障矿产资源安全的使命,加快增储上产,提升资源控制能力,
据悉,该条例共分为八个章节,内容涵盖了总则、矿业权管理、矿产资源勘查与开采、矿区生态恢复与治理、矿产资源储备与应急响应、监督管理、法律责任以及附则等多个方面。这不仅为贵州省矿产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提供了法律保障,也进一步规范了矿产资源的勘查、开采、生态修复等关键环节。
聊城市政府还与省地矿局、省煤田地质局等单位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成立了多个研究机构,如“山东省地矿局聊城市自然资源保护与利用咨询研究院”和“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聊城研究院”。此外,聊城市还获批建设了“聊城市地热能技术创新中心”,为地热资源的勘查和开发提供了更加专业的技术支撑。
近日,格科微、星宸科技等六家上市公司共同参与投资上海华科致芯创业投资合伙企业。华科致芯专注于半导体产业链上下游的投资,本轮募集后认缴出资总额达3.09亿元。各公司出资金额不等,格科微出资最多。上市公司参与此次投资,一方面看中其与主营业务的协同性,希望通过投资开拓客户资源、深化布局;另一方面,上市公司具备较强出资能力与产业资源优势,可为基金赋能,同时降低投资风险。
麦克赛尔在固态电池领域已取得显著进展,成功开发出圆柱形全固态电池,并计划最早于2026年开始量产用于工业设备的全固态电池。这一举措不仅展现了麦克赛尔在新能源技术领域的深厚底蕴,也为其在全球电池市场的竞争中注入了新的活力。
该项目计划于2025年12月建成投产,投产后将具备年处理4万吨退役电池的能力。这一规模庞大的处理能力,将极大地促进废旧锂电池资源的循环利用,减少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同时,该项目预计年产值将达到10亿元,为当地经济注入新的活力。
据悉,早在去年12月,通用汽车便与LGES达成了一项初步协议,拟将其在密歇根州兰辛即将建成的Ultium Cells电池厂的股份出售给LGES。该交易预计将于2025年第一季度正式完成,届时LGES将全资拥有这座工厂。
该基地建设项目分为两期进行。首期投资5亿元,将主要用于建设智能化冲压车间、引进全自动精密模具生产设备,并成立与知名高校合作的研发中心。这些设施与设备的投入,将大幅提升伟盈精密的生产能力和研发实力。投产后,预计可形成年产汽车精密零部件10亿件、高端精密模具500套的产能。
在此之前,宁德时代与中国石化已在多个领域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包括综合能源站的建设运营、储能业务、能源产品和新材料的研发以及科技创新等。此次合作,双方将充分发挥各自在场地资源、能源基建以及电池技术和换电系统研发等方面的优势,共同推动换电站的建设与运营。
常州亿晶光电科技有限公司在2024年12月申请了一项名为“一种用于海洋的光伏组件”的专利。该光伏组件包括层压件、固定框和接线盒,具备耐高温高湿、耐盐雾腐蚀、抗海浪冲击的特点,适合在海上稳定运行。公司成立于2003年,位于常州市,主要从事电子设备制造业,注册资本超21亿,拥有众多商标、专利和行政许可,还参与了大量招投标项目。
在2025年1月25日首次披露《2024年年度业绩预告》时,棒杰股份已经考虑了扬州棒杰的长期资产减值问题。然而,随着年度审计工作的深入,公司发现光伏行业的复苏增长并未达到预期,同时扬州棒杰的经营状况也进一步恶化,甚至从2025年3月起开始临时停产。
天齐锂业在固态电池领域积极布局。4月1日,公司表示高度关注固态电池技术进展,并在关键材料上取得突破。其已完成硫化锂产业化筹备,形成先进工艺数据包,具备快速产业化能力,有助于解决全固态电池原材料难题。同时,公司在金属锂材料方面也有进展,重庆铜梁基地现有600吨/年产能,并推进1000吨金属锂项目建设。未来,天齐锂业将继续挖掘新能源价值链战略布局机遇,聚焦电动汽车及储能应用领域,推动锂在新型电池中的发展。
楚能新能源于3月28日发布了第四代储能专用大容量472Ah电池,其循环寿命可达15000次,高温下性能稳定,适用于多种场景。该电池借助现有产能和供应链,预计4月25日全球送样,6月30日全面量产交付,年产能超80GWh,显示出强大的交付能力和对市场前景的信心。当前,储能电池容量不断提升,从280Ah到314Ah,再到350Ah+,甚至更高,成为主流趋势。这背后是降本增效需求、长时储能需求以及技术突破等因素的推动。同时,电池寿命和安全性也在提升,系统集成能力愈发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