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属于环境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原地异位加热处理后土壤的生态功能恢复方法。
背景技术:
热处理技术是一种能够高效去除土壤中污染物的修复技术,主要适用于去除土壤中的挥发性和半挥发性有机污染物土壤,具有污染物去除率高、修复周期短、设备可移动、适应性强、修复后土壤可再利用等特点,广泛应用于处理挥发性和半挥发性有机物污染的土壤、污泥等污染场地的修复。但土壤热处理也会对土壤理化性质和生态功能造成破坏性改变,比有层理结构和团粒结构的破坏,有机质、水分、碳酸盐矿物质损失,土壤动物、植物、微生物灭失等,丧失主要生态功能,自然恢复缓慢。
土壤修复的近期目标是使土壤中某污染物的含量达到一定修复标准,长期来看则是恢复原有的生态功能。目前国内土壤加热处理修复工程实践中,大多以土壤污染物含量达标为主要目标,修复后土壤则往往原位回填基坑,用以平整土地作为主要的资源化利用途径,而不注重土壤生态功能的恢复,不利于修复后场地风险管控。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上述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原地异位加热处理后土壤的生态功能恢复方法,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原地异位加热处理后土壤的生态功能恢复方法,包括下述步骤:
(1)对土壤进行异位加热处理以去除污染物;
(2)将处理后土壤回填、压实、洒水;
(3)对土壤进行施肥、表层翻耕、播种、养护。
(1)加热处理去除污染物,采用异位热处理设备对场地污染土壤进行修复处理,使土壤有机污染物含量达到相应修复标准;
(2)层理结构重塑,处理达标后土壤回填、压实、洒水;
(3)生态功能恢复,表层翻耕,施用复配土壤改良剂,播撒种子,养护。
进一步地,所述土壤有机污染物主要包括石油烃、多环芳烃、多氯联苯等;
进一步地,所述热处理包括热脱附、热解吸、焚烧等;
进一步地,所述相应修复标准根据相应调查报告和技术方案具体确定;
进一步地,所述洒水量根据土壤本身性质确定,以恢复到田间持水量为宜;
进一步地,所述表层翻耕一般指10-15cm;
进一步地,所述复配土壤改良剂按以下重量份数,充分发酵禽畜粪便50-60份,粉碎作物秸秆40-50份,商品复合肥5-10份,商品微生物菌肥0.5-1份,拌混均匀,施用比例为800-1200kg/亩;
进一步地,所述植物种类包括紫云英、野豌豆、羽扇豆等豆科草本植物,种植方法为直接播种,用种量1.5-2kg/亩;
进一步地,所述后期养护主要包括水肥管理以及放养蚯蚓,投放量为500-1000条/平方米,种植时间为60-90天,得到生态功能基本恢复的土壤。
本发明的原地异位加热处理后土壤的生态功能恢复方法,通过异位热处理去除土壤中的有机污染物,完成初步修复过程;通过回填、压实,完成层理结构重塑,同时解决修复后土壤的资源化问题;通过改良翻耕、种植植物和投放蚯蚓等措施,主要完成土壤生态功能的重建和恢复。
主要优点在于:
一、弥补了热处理修复后土壤生态功能丧失,自然恢复过程缓慢的问题,土壤生态功能恢复良好;
二、修复周期短、操作简便、成本低廉,安全性高,具备一定可推广价值。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发明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以下实施例用于说明本发明,但不用来限制本发明的范围。
实施例1
本实施例土壤来源于安徽某污染场地,目标污染物为苯、苯并[a]芘、六氯苯等有机污染物,土质为粉质粘土,采用原地异位热脱附技术进行修复处理。
第一步,场地污染土壤经开挖破碎、拌混石灰、筛分合格后,经直接热脱附设备处理,达到本场地修复目标值;
第二步,修复合格后的土壤回填至原基坑,压实后洒水养护,至田间持水量,即25%-30%;
第三步,施用土壤改良剂,复配土壤改良剂按以下重量份数,充分发酵鸡粪50份,粉碎小麦秸秆44份,商品复合肥5份,商品微生物菌肥1份,拌混均匀,施用比例为1000kg/亩。人工翻耕约15cm,播撒紫云英,用种量为1.5kg/亩。养护60天。
实施例2
本实施例土壤来源于某污染场地,目标污染物为苯、六氯苯等有机污染物,土质为粉质粘土,采用原地异位热脱附技术进行修复处理。
第一步,场地污染土壤经开挖破碎、拌混石灰、筛分合格后,经直接热脱附设备处理,达到本场地修复目标值;
第二步,修复合格后的土壤回填至原基坑,压实后洒水养护,至田间持水量,即25%-30%;
第三步,施用土壤改良剂,复配土壤改良剂按以下重量份数,充分发酵鸡粪60份,粉碎小麦秸秆50份,商品复合肥8份,商品微生物菌肥1份,拌混均匀,施用比例为1100kg/亩。人工翻耕约12cm,播撒野豌豆,用种量为1.8kg/亩。养护70天。
实施例3
如实施例1,对供试土壤进行热脱附处理,合格后回填压实,施肥后翻耕,播撒紫云英。
投放赤子爱蚯蚓,用量为500条/平方米,养护60天。
技术特征:
1.一种原地异位加热处理后土壤的生态功能恢复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方法包括下述步骤:
(1)对土壤进行异位加热处理以去除污染物;
(2)将处理后土壤回填、压实、洒水;
(3)对土壤进行施肥、表层翻耕、播种、养护。
2.如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原地异位加热处理后土壤的生态功能恢复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热处理包括热脱附、热解吸和/或焚烧。
3.如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原地异位加热处理后土壤的生态功能恢复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表层指土壤表层10-15cm。
4.如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原地异位加热处理后土壤的生态功能恢复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施肥为施复配土壤改良剂,所述的复配土壤改良剂由以下重量份数原料制成:
充分发酵禽畜粪便50-60份,粉碎作物秸秆40-50份,商品复合肥5-10份,商品微生物菌肥0.5-1份,拌混均匀,复配土壤改良剂施用比例为800-1200kg/亩。
5.如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原地异位加热处理后土壤的生态功能恢复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播种:包括紫云英、野豌豆、羽扇豆豆科草本植物。
6.如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原地异位加热处理后土壤的生态功能恢复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养护包括投放蚯蚓,蚯蚓投放量为500-1000条/平方米。
技术总结
本发明公开一种原地异位加热处理后土壤的生态功能恢复方法。包括步骤:(1)对土壤进行异位加热处理以去除污染物;(2)将处理后土壤回填、压实、洒水;(3)对土壤进行施肥、表层翻耕、播种、养护。经过处理,土壤理化指标和生物指标恢复良好。本发明弥补了热处理后土壤生态功能丧失的不足,修复后土壤生态功能恢复良好,且修复周期短、操作简便、成本低廉,安全性高,具备一定可推广价值。
技术研发人员:冉景;卢慧中;李明;刘金光;朱巧红;项萌;刘昀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中冶华天工程技术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0.06.23
技术公布日:2020.10.20
声明:
“原地异位加热处理后土壤的生态功能恢复方法与流程” 该技术专利(论文)所有权利归属于技术(论文)所有人。仅供学习研究,如用于商业用途,请联系该技术所有人。
我是此专利(论文)的发明人(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