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发明属于铬污染修复技术领域,涉及一种六价铬污染土壤的修复方法。
背景技术:
2.在自然环境中,铬以三价铬(cr
3+
)的形式存在,不属于致癌物质,而六价铬[cr(vi)]来自人类工业活动,以cro
42
?
酸根的形式存在,其毒性是三价铬的近千倍,属于致癌物质。因此,铬污染土壤修复最常采用的技术路线是将土壤中的六价铬还原成三价铬,以降低被污染的土壤的毒性。
[0003]
根据修复过程中是否对污染土壤进行挖掘,修复方法可分为原位修复(不挖掘)和异位修复(挖掘)。异位修复方法中,铬污染土壤被输送到专门的设备中按照一定的工艺流程进行修复。现有的异位修复方法可分为干法(在专门的回转窑中以煤粉为还原剂通过煅烧将六价铬还原成三价铬)和湿法两种。湿法是将铬污染土壤混入含有还原剂的溶液,六价铬从土壤中溶出后进入到含有还原剂的溶液中,六价铬与还原剂进行还原反应,被还原剂还原成三价铬。
[0004]
湿法的修复效果(不是指去除百分率,而是指修复后土壤中残留的六价铬含量是满足修复目标值的要求)受土壤六价铬的可溶性限制。六价铬在土壤中的存在形态从溶解角度可分为易溶态和难溶态:易溶态六价铬很容易被淋洗出来,因此,通常采用淋洗工艺淋洗出来后单独还原;而难溶态六价铬在土壤中的存在形态可进一步分为土壤颗粒表面吸附态、包覆态和难溶性铬酸盐(如:pbcro4和bacro4),其中土壤颗粒表面吸附态可接触到溶液中的还原剂,也容易被还原,包覆态六价铬被各种土壤矿物所包覆,不能接触到溶液中的还原剂,无法被还原,所以要处理包覆态六价铬需要先将包覆层破坏,使六价铬暴露于溶液中。目前包覆层的破坏是采用酸溶的方法,其优点是反应时间短、效率高,缺点是如果酸的ph过低,会导致严重的土壤溶蚀,甚至是其它重金属的溶出,导致次生环境问题。所以,工程上通常将ph控制在5以上(ph<5时,土壤中的碳酸盐几乎全部溶解,土壤中碳酸盐占比通常在20%以上),但是在ph大于5的条件下,铬污染土壤中的一些包覆层和难溶性铬酸盐(pbcro4和bacro4)并不能被很好地溶解,从而影响了六价铬土壤的修复效果。
[0005]
破坏包覆层的另一个方法是采用强碱溶液浸泡,在一定程度上将包覆层矿物的晶格结构破坏,使其变得相对疏松,使被包覆的六价铬能与溶液接触,其优点是不会导致土壤溶蚀、且当ph大于12时
声明:
“六价铬污染土壤的修复方法” 该技术专利(论文)所有权利归属于技术(论文)所有人。仅供学习研究,如用于商业用途,请联系该技术所有人。
我是此专利(论文)的发明人(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