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废水降温池,属于废水处理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2.车间生产排放的高温废水温度较高,不允许直接排放,需就近降温后方可进去下游废水管道进行排放或处理。
3.目前高温废水降温处理普遍采用图集编号为“07s906”、图集名称为《给水排水构筑物设计选用图(水池、水塔、化粪池、小型排水构筑物)》中钢筋混凝土锅炉降温排污池做法,主要是通过引入冷水在池中与热废水进行混合降温,然后再排入下游废水管道中。这种做法存在三个不足:
4.1、冷却水与热水供应不同步,可能会存在有热无冷情况,此时需要补充自来水降温,浪费水资源;
5.2、冷却水管采用线型布水,热交换效率低,降温效果不佳;
6.3、二次蒸发筒冒热气,观感不好,且二次蒸发筒高温,具有危险性,因此需做防烫措施,增加了施工难度。
7.基于此,做出本技术。
技术实现要素:
8.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上述缺陷,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废水降温池,可控制冷热废水排放同步,提高水资源利用率,采用面型布水机构,提高热交换效率,同时可省去蒸发筒,减少隐患。
9.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取的技术方案如下:
10.一种废水降温池,包括位于上方的冷废水集水池、位于下方的热废水集水池、连接冷废水集水池的冷废水进水管、连接热废水集水池的热废水进水管、连接冷废水集水池和热废水集水池的热交换室、连接冷废水集水池并布置于热交换室内的面型布水机构、以及连接热交换室的废水提升室;所述热废水集水池和冷废水集水池不连通,热废水集水池与热交换室连通。
11.为了精准控制冷废水的出水时间和出水量,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优选方案,所述面型布水机构包括布水管、设于布水管上的电动阀、开设于布水管下方的出水口、位于出水口下方的布水槽、以及开设于布水槽底面的多个洒水孔。
12.为了保证热废水在热废水集水池中停留一段时间后再进入热交换室,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优选方案,所述热废水集水池通过位于热废水集水池上部的过水孔与热交换室连通。
13.为了进一步提高热交换效率,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优选方案,所述热交换室设有两个或两个以上,每个热交换室内均设有所述面型布水机构。
14.为了防止水流过大导致池内液体溢出,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优选方案,所述热
交换室之间设有溢流孔。
15.为了进一步防止热废水水流过大导致热交换室下部热废水溢至热交换室上部影响布水机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优选方案,所述热交换室与废水提升室之间设有位于热交换室上部和下部的至少两个溢流孔。
16.为了防止水流过大导致池内液体溢出,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优选方案,所述冷废水集水池与热交换室之间、热交换室与废水提升室之间均设有溢流孔。
17.为了进一步防止热废水水流过大导致热交换室下部热废水溢至热交换室上部影响布水机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优选方案,所述热交换室之间设有位于热交换室上部和下部的至少两个溢流孔。
18.为了实现热废水与冷废水自动同步输出进一步提高冷废水利用率,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优选方案,所述热废水集水池的顶部设有超声波液位计,且与所述电动阀联动。
19.为了保证降温后热废水的输出,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优选方案,所述废水提升室内设有抽水泵和终端出水管。
20.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能实现如下有益技术效果:
21.(1)本实用新型针对热交换效率低将冷却水洒水管改为布水槽,由原来的线型布水改为面型洒水,原来只是冷热水在池底进行混合,采用布水槽后,冷水通过布水槽形成花洒效果,热废水产生的热气上扬,在立体空间充分进行冷热交换,大大提升冷却效果。
22.(2)本实用新型针对冷热水进水不同步,增设冷废水集水池,储备一定体量冷废水,待有热废水排入时,启动布水机构,可以随时进行热交换降温,彻底解决有热无冷的问题。
23.(3)由于以上两步改进可以做到热废水有效降温,可以取消二次蒸发筒,消除隐患。不管是在水资源的节约还是在解决工厂冒热气的观感问题上均有巨大帮助。
附图说明
24.图1为本实施例废水降温池的俯视图;
25.图2为与1中1-1处剖面图;
26.图3为本实施例废水降温池中布水槽的俯视图;
27.图4为本实施例废水降温池中布水槽的主视图。
28.附图标记说明:1冷废水进水管,2冷废水集水池,3热交换室,4废水提升室,5终端出水管,6热废水集水池,7热废水进水管,8布水槽,9布水管,10溢流孔,11超声波液位计,12电动阀,13过水口,14出水口,15洒水孔,16抽水泵。
具体实施方式
29.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手段及其所能达到的技术效果,能够更清楚更完善的披露,兹提供了以下实施例,并结合附图作如下详细说明:
30.实施例1
31.本实施例的一种废水降温池,包括位于上方的冷废水集水池、位于下方的热废水集水池、连接冷废水集水池的冷废水进水管、连接热废水集水池的热废水进水管、连接冷废水集水池和热废水集水池的热交换室、连接冷废水集水池并布置于热交换室内的面型布水
机构、以及连接热交换室的废水提升室;热废水集水池和冷废水集水池不连通,热废水集水池与热交换室连通。
32.实施例1面型布水机构包括布水管、设于布水管上的电动阀、开设于布水管下方的出水口、位于出水口下方的布水槽、以及开设于布水槽底面的多个洒水孔。电动阀可精准控制冷废水的出水时间和出水量,分布于底面的洒水孔实现面型布水,形成花洒效果,热废水产生的热气上扬,在立体空间充分进行冷热交换,大大提升冷却效果,提高热交换效率。
33.实施例1热废水集水池通过位于热废水集水池上部的过水孔与热交换室连通,使热废水在热废水集水池中停留一段时间后再进入热交换室,提高热交换效率。
34.实施例1冷废水集水池与热交换室之间、热交换室与废水提升室之间均设有溢流孔,以防止水流过大导致池内液体溢出。
35.实施例1热交换室之间设有位于热交换室上部和下部的两个溢流孔,可以进一步防止热废水水流过大导致热交换室下部热废水溢至热交换室上部影响布水机构。
36.实施例1热废水集水池的顶部设有超声波液位计,且与电动阀联动,热废水集水池的顶部设有液位计,以实现热废水与冷废水自动同步输出进一步提高冷废水利用率。
37.实施例1废水提升室内设有抽水泵和终端出水管,以保证降温后热废水的输出。
38.实施例2
39.请参阅图1和图2,实施例2包含实施例1所有的结构,但还具有以下不同:
40.实施例2热交换室设有两个,每个热交换室内均设有面型布水机构,可以进一步提高热交换效率。
41.实施例2热交换室之间设有溢流孔,可以防止水流过大导致池内液体溢出。
42.实施例2热交换室与废水提升室之间设有位于热交换室上部和下部的两个溢流孔,可以进一步防止热废水水流过大导致热交换室下部热废水溢至热交换室上部影响布水机构。
43.实施例1和实施例2降温原理:冷废水进水管进水时,先进入冷废水集水池储存,储存液位高时通过溢流孔排至废水提升室排放;热废水进水时,通过超声波液位计联动打开布水管上的电动阀,放入冷废水进布水槽,冷热废水在热交换室进行充分热交换,后冷热混匀,降温排至废水提升室,通过终端出水管排出。
44.实施例2由于设置两个热交换室,相较于实施例1,能进一步提高热交换效率。
45.以上内容是结合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对所提供技术方案所作的进一步详细说明,不能认定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只局限于上述这些说明,对于本实用新型所属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简单推演或替换,都应当视为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技术特征:
1.一种废水降温池,其特征在于,包括位于上方的冷废水集水池、位于下方的热废水集水池、连接冷废水集水池的冷废水进水管、连接热废水集水池的热废水进水管、连接冷废水集水池和热废水集水池的热交换室、连接冷废水集水池并布置于热交换室内的面型布水机构、以及连接热交换室的废水提升室;所述热废水集水池和冷废水集水池不连通,热废水集水池与热交换室连通。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废水降温池,其特征在于,所述面型布水机构包括布水管、设于布水管上的电动阀、开设于布水管下方的出水口、位于出水口下方的布水槽、以及开设于布水槽底面的多个洒水孔。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废水降温池,其特征在于,所述热废水集水池通过位于热废水集水池上部的过水孔与热交换室连通。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废水降温池,其特征在于,所述热交换室设有两个或两个以上,每个热交换室内均设有所述面型布水机构。5.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废水降温池,其特征在于,所述热交换室之间设有溢流孔。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废水降温池,其特征在于,所述热交换室与废水提升室之间设有位于热交换室上部和下部的至少两个溢流孔。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废水降温池,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废水集水池与热交换室之间、热交换室与废水提升室之间均设有溢流孔。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废水降温池,其特征在于,所述热交换室之间设有位于热交换室上部和下部的至少两个溢流孔。9.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废水降温池,其特征在于,所述热废水集水池的顶部设有超声波液位计,且与所述电动阀联动。1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废水降温池,其特征在于,所述废水提升室内设有抽水泵和终端出水管。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废水降温池,属于废水处理技术领域,包括位于上方的冷废水集水池、位于下方的热废水集水池、连接冷废水集水池的冷废水进水管、连接热废水集水池的热废水进水管、连接冷废水集水池和热废水集水池的热交换室、连接冷废水集水池并布置于热交换室内的面型布水机构、以及连接热交换室的废水提升室;所述热废水集水池和冷废水集水池不连通,热废水集水池与热交换室连通。本实用新型可控制冷热废水排放同步,提高水资源利用率,采用面型布水机构,提高热交换效率,同时可省去蒸发筒,减少隐患。减少隐患。减少隐患。
技术研发人员:黄领 肖鹏 林执绚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浙江美阳国际工程设计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1.12.21
技术公布日:2022/5/10
声明:
“废水降温池的制作方法” 该技术专利(论文)所有权利归属于技术(论文)所有人。仅供学习研究,如用于商业用途,请联系该技术所有人。
我是此专利(论文)的发明人(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