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利要求书: 1.一种体积小效率高的活性炭吸附床,包括壳体(1)、吸附模块(3)、通风阀门(5),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1)内部有两个并联设置的所述吸附模块(3);所述吸附模块(3)为贯穿所述壳体(1)上顶面与下底面的长方体形的空腔,两个所述吸附模块(3)靠近所述壳体(1)的出风口(1.2)的一侧末端通过第一挡风板(9)封堵,两个所述吸附模块(3)与所述第一挡风板(9)围成的空腔共同组成活性炭吸附床的吸附前气流通道(4),两个所述吸附模块(3)靠近所述壳体(1)的进风口(1.1)的一侧末端各自通过一块第二挡风板(10)将所述吸附模块(3)与所述壳体(1)之间的间隙封死,所述吸附模块(3)、第二挡风板(10)和所述壳体(1)围成的空腔共同组成活性炭吸附床的吸附后气流通道(2);所述吸附模块(3)中装填有颗粒状活性炭,所述吸附模块(3)上与所述壳体(1)相平行的两个面均为开有通气孔的网板(8),气流自所述进风口(1.1)进入后,只能穿过所述网板(8)并通过所述吸附模块(3)中装填的颗粒状活性炭才能进入所述出风口(1.2);所述第二挡风板(10)上设有通风阀门(5),所述吸附模块(3)的底部设置有卸料装置,所述吸附模块(3)的顶部用盖板(6)封死并利用活动压件(7)压紧。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体积小效率高的活性炭吸附床,其特征在于:所述卸料装置包括排料斗(11)、排料孔板(12)、排料插槽(13)和插板(14),所述排料斗(11)为斗状焊接件且安装在所述吸附模块(3)的底部并与所述吸附模块(3)的内部连通,所述排料斗(11)远离所述吸附模块(3)的一侧的敞口端焊接有所述排料孔板(12),所述排料孔板(12)上开有若干个排料孔,所述排料斗(11)的敞口端与所述排料孔板(12)的四周满焊焊接;所述排料插槽(13)焊接在所述排料孔板(12)远离所述排料斗(11)的一侧,所述插板(14)插入所述排料插槽(13)后能够将所述排料孔板(12)上的排料孔封死。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体积小效率高的活性炭吸附床,其特征在于:所述通风阀门(5)为蝶阀,通过螺栓安装在所述第二挡风板(10)上,所述通风阀门(5)的执行器安装在所述壳体(1)的外部。
4.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一种体积小效率高的活性炭吸附床,其特征在于:所述吸附模块(3)的底部与地面之间预留足够的更换活性炭的操作空间。
说明书: 一种体积小效率高的活性炭吸附床技术领域[0001] 本实用新型涉及废气治理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体积小效率高的活性炭吸附床。
背景技术[0002] 目前常采用活性炭吸附的方式来处理中低浓度的有机废气,有机废气经过活性炭吸附后,其中的有机物被吸附在活性炭的微孔中,经过处理后的有机废气达标排放。现有的
活性炭吸附床内部有的为单个吸附模块的形式,也有的为多个吸附模块并联的形式,采用
多个吸附模块并联的活性炭吸附床能够将待处理的气体进行分流,降低每个吸附模块处理
的气体量,从而达到减小设备体积的目的。但是,传统的多个吸附模块并联的活性炭吸附床
内部结构较为复杂导致更换活性炭极为不便,尤其是当吸附模块中装填的是颗粒状活性炭
时,工作量更为巨大。而且紧急排放管路通常设置在活性炭吸附床的外部,增加了设备的占
地面积。
实用新型内容
[0003]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体积小效率高的活性炭吸附床,在吸附模块的顶部设置加料口、底部设置卸料装置,大大方便了活性炭的更换。同时将
紧急排放管路设置在活性炭吸附床的内部,减小了设备的占地面积。
[0004]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0005] 一种体积小效率高的活性炭吸附床,包括壳体、吸附模块、通风阀门,所述壳体内部有两个并联设置的所述吸附模块。所述吸附模块为贯穿所述壳体上顶面与下底面的长方
体形的空腔,两个所述吸附模块靠近所述壳体的出风口的一侧末端通过第一挡风板封堵,
两个所述吸附模块与所述第一挡风板围成的空腔共同组成活性炭吸附床的吸附前气流通
道,两个所述吸附模块靠近所述壳体的进风口的一侧末端各自通过一块第二挡风板将所述
吸附模块与所述壳体之间的间隙封死,所述吸附模块、第二挡风板和所述壳体围成的空腔
共同组成活性炭吸附床的吸附后气流通道。所述吸附模块中装填有颗粒状活性炭,所述吸
附模块上与所述壳体相平行的两个面均为开有通气孔的网板,气流自所述进风口进入后,
只能穿过所述网板并通过所述吸附模块中装填的颗粒状活性炭才能进入所述出风口。所述
第二挡风板上设有通风阀门,所述通风阀门为常闭状态,当出现紧急情况需要直排时,所述
通风阀门打开。所述吸附模块的底部设置有卸料装置,所述吸附模块的顶部用盖板封死并
利用活动压件压紧,所述吸附模块采用上部进料、下部排料的方式更换活性炭。
[0006] 进一步的,所述卸料装置包括排料斗、排料孔板、排料插槽和插板,所述排料斗为斗状焊接件且安装在所述吸附模块的底部并与所述吸附模块的内部连通,所述排料斗远离
所述吸附模块的一侧的敞口端焊接有所述排料孔板,所述排料孔板上开有若干个排料孔,
所述排料斗的敞口端与所述排料孔板的四周满焊焊接。所述排料插槽焊接在所述排料孔板
远离所述排料斗的一侧,所述插板插入所述排料插槽后能够将所述排料孔板上的排料孔封
死,当需要排料时,滑动所述插板并漏出所述排料孔板上的排料孔,活性炭在重力的作用下
自动排出,通过调节所述插板的开度来调整活性炭的排放速度。
[0007] 进一步的,所述通风阀门为蝶阀,通过螺栓安装在所述第二挡风板上,所述通风阀门的执行器安装在所述壳体的外部。
[0008] 进一步的,所述吸附模块的底部与地面之间预留足够的更换活性炭的操作空间。[0009]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在吸附模块的顶部设置加料口、底部设置卸料装置,大大方便了活性炭的更换,通过调节所述插板的开度来调整活性炭的排放
速度,活性炭吸附床的内部设置了所述通风阀门来代替外部的紧急排放管路,减小了设备
的占地面积。
附图说明[0010]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种体积小效率高的活性炭吸附床的正视结构示意图。[0011]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一种体积小效率高的活性炭吸附床的俯视结构示意图。[0012] 图3为本实用新型图1中的A向剖视结构示意图。[0013] 图4为本实用新型图1中的B向剖视结构示意图。[0014] 图5为本实用新型图4中的C处的放大结构示意图。[0015] 图中:1、壳体,1.1、进风口,1.2、出风口,2、吸附后气流通道,3、吸附模块,4、吸附前气流通道,5、通风阀门,6、盖板,7、活动压件,8、网板,9、第一挡风板,10、第二挡风板,11、
排料斗,12、排料孔板,13、排料插槽,14、插板。
具体实施方式[0016]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
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
所获得的所有其它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0017] 如图1至图3所示,一种体积小效率高的活性炭吸附床,包括壳体1、吸附模块3、通风阀门5,所述壳体1内部有两个并联设置的所述吸附模块3。所述吸附模块3为贯穿所述壳
体1上顶面与下底面的长方体形的空腔,两个所述吸附模块3靠近所述壳体1的出风口1.2的
一侧末端通过第一挡风板9封堵,两个所述吸附模块3与所述第一挡风板9围成的空腔共同
组成活性炭吸附床的吸附前气流通道4,两个所述吸附模块3靠近所述壳体1的进风口1.1的
一侧末端各自通过一块第二挡风板10将所述吸附模块3与所述壳体1之间的间隙封死,所述
吸附模块3、第二挡风板10和所述壳体1围成的空腔共同组成活性炭吸附床的吸附后气流通
道2。所述吸附模块3中装填有颗粒状活性炭,所述吸附模块3上与所述壳体1相平行的两个
面均为开有通气孔的网板8,气流自所述进风口1.1进入后,只能穿过所述网板8并通过所述
吸附模块3中装填的颗粒状活性炭才能进入所述出风口1.2。所述第二挡风板10上设有通风
阀门5,所述通风阀门5为常闭状态,当出现紧急情况需要直排时,所述通风阀门5打开。如图
4所示,所述吸附模块3的底部设置有卸料装置,所述吸附模块3的顶部用盖板6封死并利用
活动压件7压紧,所述吸附模块3采用上部进料、下部排料的方式更换活性炭。
[0018] 如图5所示,所述卸料装置包括排料斗11、排料孔板12、排料插槽13和插板14,所述排料斗11为斗状焊接件且安装在所述吸附模块3的底部并与所述吸附模块3的内部连通,所
述排料斗11远离所述吸附模块3的一侧的敞口端焊接有所述排料孔板12,所述排料孔板12
上开有若干个排料孔,所述排料斗11的敞口端与所述排料孔板12的四周满焊焊接。所述排
料插槽13焊接在所述排料孔板12远离所述排料斗11的一侧,所述插板14插入所述排料插槽
13后能够将所述排料孔板12上的排料孔封死,当需要排料时,滑动所述插板14并漏出所述
排料孔板12上的排料孔,活性炭在重力的作用下自动排出,通过调节所述插板14的开度来
调整活性炭的排放速度。
[0019] 所述通风阀门5为蝶阀,通过螺栓安装在所述第二挡风板10上,所述通风阀门5的执行器安装在所述壳体1的外部。
[0020] 所述吸附模块3的底部与地面之间预留足够的更换活性炭的操作空间。[0021] 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精神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
改、替换,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声明:
“体积小效率高的活性炭吸附床” 该技术专利(论文)所有权利归属于技术(论文)所有人。仅供学习研究,如用于商业用途,请联系该技术所有人。
我是此专利(论文)的发明人(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