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利要求书: 1.一种活性炭吸附剂用性能评价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多个相互并联设置的储气瓶,所述储气瓶通过计量泵连通设置有配气瓶进气口,所述配气瓶出气口通过第一管路连通恒温箱,所述恒温箱通过第二管路连通吸附罐的进气口,所述第二管路与所述吸附罐的外部分别包覆有保温棉,且吸附罐的出气口与所述第二管路还分别通过第三管路和第四管路连通设置有气体浓度测试仪。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活性炭吸附剂用性能评价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配气瓶顶部还固定安装有第一电机,所述第一电机的输出轴上固定安装有搅拌轴,所述搅拌轴伸入所述配气瓶内部,搅拌轴上固定安装有搅拌叶片。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活性炭吸附剂用性能评价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吸附罐的内部上方还设置有湿度传感器。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活性炭吸附剂用性能评价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吸附罐的顶部中央还连通设置有螺旋输送机的出料口,所述螺旋输送机由第二电机进行驱动转动,螺旋输送机的进料口连通活性炭吸附剂储料箱。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活性炭吸附剂用性能评价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螺旋输送机的出料口处还设置有重量传感器。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活性炭吸附剂用性能评价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螺旋输送机的出料口处还固定安装有圆锥形导料板。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活性炭吸附剂用性能评价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吸附罐的内壁底部还固定安装有过滤网,所述过滤网网孔孔径小于所述活性炭吸附剂的粒径。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活性炭吸附剂用性能评价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吸附罐位于所述过滤网的底部中心方向通过第五管路还连通设置有负压吸气装置。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活性炭吸附剂用性能评价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管路、第二管路、第三管路、第四管路、第五管路上都设置有开关阀。
说明书: 一种活性炭吸附剂用性能评价装置技术领域[0001]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吸附剂用性能评价装置,具体涉及一种活性炭吸附剂用性能评价装置。
背景技术[0002] 活性炭吸附剂为一种多孔性物质,广泛用于空气净化,气体分离以及物质回收等各种过程。因此,国内外对活性炭吸附剂的研究异常活跃,在研究过程中需要评价活性炭吸
附剂的各种性能,如:吸附量测定等。但现有的活性炭吸附剂在进行废气等吸附能力的评价
中,由于气体吸附能力极易受到温度的影响,容易造成评价结果的不准确性,且现有的活性
炭吸附剂性能评价装置结构简单,性能单一,大多仅能评价其中一至二项,给评价工作带来
诸多不便。
实用新型内容
[0003] 本实用新型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提供了一种活性炭吸附剂用性能评价装置。
[0004] 为了实现上述技术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0005] 一种活性炭吸附剂用性能评价装置,包括多个相互并联设置的储气瓶,所述储气瓶通过计量泵连通设置有配气瓶进气口,所述配气瓶出气口通过第一管路连通恒温箱,所
述恒温箱通过第二管路连通吸附罐的进气口,所述第二管路与所述吸附罐的外部分别包覆
有保温棉,且吸附罐的出气口与所述第二管路还分别通过第三管路和第四管路连通设置有
气体浓度测试仪。
[0006]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在使用前,确定活性炭吸附剂吸附的实验气体,然后打开相应的储气瓶,并通过计量泵定量进入到配气瓶内部,
可以精确配制各种组分和组成的试验气体,为吸附实验提供各种气质的气源,便于实现多
组分气体的吸附性能评价,经过配气瓶配置好后的混合气通过第一管路进入到恒温箱内
部,使气体温度在一个恒定范围,然后通过第二管路和第四管路由气体浓度测试仪进行分
析计算后,再进入到吸附罐内部,由活性炭吸附剂进行吸收,经过吸收后的尾气通过第三管
路由气体浓度测试仪进行分析计算,通过两次计算结果的差值确定活性炭吸附剂的吸附性
能,通过恒温箱的设置和保温棉的设置,使得气体温度稳定在一个恒定的范围,避免出现吸
附测量误差,影响结果的准确性。
[0007] 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本实用新型还可以做如下改进。[0008] 所述配气瓶顶部还固定安装有第一电机,所述第一电机的输出轴上固定安装有搅拌轴,所述搅拌轴伸入所述配气瓶内部,搅拌轴上固定安装有搅拌叶片。
[0009] 本实用新型中,所述吸附罐的内部上方还设置有湿度传感器。[0010] 本实用新型中,所述吸附罐的顶部中央还连通设置有螺旋输送机的出料口,所述螺旋输送机由第二电机进行驱动转动,螺旋输送机的进料口连通活性炭吸附剂储料箱。
[0011] 进一步的,所述螺旋输送机的出料口处还设置有重量传感器。[0012] 更进一步的,所述螺旋输送机的出料口处还固定安装有圆锥形导料板。[0013] 优选的,所述吸附罐的内壁底部还固定安装有过滤网,所述过滤网网孔孔径小于所述活性炭吸附剂的粒径。
[0014] 进一步的,所述吸附罐位于所述过滤网的底部中心方向通过第五管路还连通设置有负压吸气装置。
[0015] 优选的,所述第一管路、第二管路、第三管路、第四管路、第五管路上都设置有开关阀。
[0016] 采用上述进一步方案的有益效果是:[0017] (1)通过第一电机带动搅拌轴旋转,从而可以带动搅拌叶片旋转,使得配气瓶内部的气体混合均匀,便于各项气体与活性炭吸附剂的接触,有利于提高吸附性能测量的准确
性;
[0018] (2)设置有湿度传感器,使吸附罐内的湿度在一个恒定的范围,避免湿度影响吸附剂的吸附效果;
[0019] (3)吸附罐与螺旋输送机相连,并在螺旋输送机的出料口处设置重量传感器,能准确计算单位重量的活性炭吸附剂的吸附性能。
附图说明[0020]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0021] 附图中,各标号所代表的部件名称列表如下:[0022] 1、储气瓶,2、计量泵,3、配气瓶,4、第一管路,5、恒温箱,6、第二管路,7、吸附罐,8、保温棉,9、第三管路,10、第四管路,11、气体浓度测试仪,12、第一电机,13、搅拌轴,14、搅拌
叶片,15、湿度传感器,16、螺旋输送机,17、第二电机,18、活性炭吸附剂储料箱,19、重量传
感器,20、导料板,21、过滤网,22、第五管路,23、负压吸气装置,24、开关阀。
具体实施方式[0023]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特征进行描述,所举实例只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非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的范围。
[0024] 如图1所示的一种一种活性炭吸附剂用性能评价装置,包括多个相互并联设置的储气瓶1,储气瓶1通过计量泵2连通设置有配气瓶3进气口,配气瓶3出气口通过第一管路4
连通恒温箱5,恒温箱5通过第二管路6连通吸附罐7的进气口,第二管路6与吸附罐7的外部
分别包覆有保温棉8,且吸附罐7的出气口与第二管路6还分别通过第三管路9和第四管路10
连通设置有气体浓度测试仪11。
[0025] 本实用新型在使用前,确定活性炭吸附剂吸附的实验气体,然后打开相应的储气瓶1,并通过计量泵2定量进入到配气瓶3内部,可以精确配制各种组分和组成的试验气体,
为吸附实验提供各种气质的气源,便于实现多组分气体的吸附性能评价,经过配气瓶3配置
好后的混合气通过第一管路4进入到恒温箱5内部,使气体温度在一个恒定范围,然后通过
第二管路6和第四管路10由气体浓度测试仪11先进行分析计算后,再打开第二管路6连通吸
附罐7处的开关阀,使混合气体进入到吸附罐7内部,由活性炭吸附剂进行吸收,经过吸收后
的尾气通过第三管路9由气体浓度测试仪11进行分析计算,通过两次计算结果的差值确定
活性炭吸附剂的吸附性能,通过恒温箱5的设置和保温棉8的设置,使得气体温度稳定在一
个恒定的范围,避免出现吸附测量误差,影响结果的准确性。
[0026] 本实用新型中,配气瓶3顶部还固定安装有第一电机12,第一电机12的输出轴上固定安装有搅拌轴13,搅拌轴13伸入配气瓶3内部,搅拌轴13上固定安装有搅拌叶片14。通过
第一电机12带动搅拌轴13旋转,从而可以带动搅拌叶片14旋转,使得配气瓶3内部的气体混
合均匀,便于各项气体与活性炭吸附剂的接触,有利于提高吸附性能测量的准确性。
[0027] 本实用新型中,吸附罐7的内部上方还设置有湿度传感器15,可以使吸附罐7内的湿度在一个恒定的范围,避免湿度影响吸附剂的吸附效果。
[0028] 其中,吸附罐7的顶部中央还连通设置有螺旋输送机16的出料口,螺旋输送机16由第二电机17进行驱动转动,螺旋输送机16的进料口连通活性炭吸附剂储料箱18,在螺旋输
送机16的出料口处还设置有重量传感器19。能够准确计算进入到吸附罐7内的活性炭吸附
剂的重量,因而能准确计算单位重量的活性炭吸附剂的吸附性能。
[0029] 为了确保活性炭吸附剂能均匀分散到吸附罐内,螺旋输送机16的出料口处还固定安装有圆锥形导料板20。
[0030] 本实用新型中,吸附罐7的内壁底部还固定安装有过滤网21,过滤网21网孔孔径小于活性炭吸附剂的粒径。活性炭吸附剂一般为黑色的柱形颗粒,其粒径在3~5×(3~15)之
间,且本实用新型中的过滤网21为普通过滤网,其不具有吸附气体的能力。
[0031] 吸附罐7位于过滤网21的底部中心方向通过第五管路22还连通设置有负压吸气装置23。通过负压吸气装置23,能将较为松散的活性炭吸附剂吸附较紧,使其堆密度控制在
0.65~075g/mlQA之间,保证其吸附能力。
[0032] 优选的,所述第一管路4、第二管路6、第三管路9、第四管路10、第五管路22上都设置有开关阀24。
[0033] 其中,气体浓度测试仪、重量传感器、湿度传感器、负压吸气装置等为市场上常见并可购买的结构,在此不作进一步解释说明。
[0034]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
护范围之内。
声明:
“活性炭吸附剂用性能评价装置” 该技术专利(论文)所有权利归属于技术(论文)所有人。仅供学习研究,如用于商业用途,请联系该技术所有人。
我是此专利(论文)的发明人(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