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利要求书: 1.一种自动破渣炉排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往复炉排,所述往复炉排包括呈阶梯状布置的活动炉排片和固定炉排片,其中所述活动炉排片位于所述固定炉排片的上方,且所述活动炉排片的下表面与所述固定炉排片的上表面相接,所述固定炉排片的上表面在所述活动炉排片的移动路径上连接有第一破渣结构。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动破渣炉排结构,其特征在于,沿灰渣输送方向依次呈向下阶梯状布置有多组所述往复炉排,对于相邻的上下两组所述往复炉排,位于前方的往复炉排的下表面与位于后方的往复炉排的上表面相接。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动破渣炉排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破渣结构包括连接在所述固定炉排片的上表面的挡板。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自动破渣炉排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炉排片沿宽度方向包括若干个第一子炉排片;且相邻两个第一子炉排片中只有一个第一子炉排片上设有所述挡板。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自动破渣炉排结构,其特征在于,相邻两个第一子炉排片之间具有间隙。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自动破渣炉排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挡板的顶部朝向所述活动炉排片的一侧连接有遮板;所述遮板朝向所述活动炉排片的端部呈弧形。
7.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自动破渣炉排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挡板相对所述固定炉排片的上表面的高度为3?5mm;所述挡板与所述活动炉排片之间的最近距离为3?5mm。
8.根据权利要求1至7任一所述的自动破渣炉排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活动炉排片的末端端面上连接有第二破渣结构;所述第二破渣结构包括连接在所述活动炉排片的末端端面上的推板。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自动破渣炉排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活动炉排片沿宽度方向包括若干个第二子炉排片;相邻两个第二子炉排片之间具有间隙;每个所述第二子炉排片的末端端面上均连接有所述推板。
10.一种锅炉,其特征在于,包括上述权利要求1?9任一所述的自动破渣炉排结构。
说明书: 一种自动破渣炉排结构及锅炉技术领域[0001] 本实用新型涉及燃烧设备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自动破渣炉排结构及锅炉。背景技术[0002] 锅炉是一种能量转换设备,向锅炉输入的能量有燃料中的化学能、电能,锅炉输出具有一定热能的蒸汽、高温水或有机热载体。现有的锅炉根据炉排方式分类可分为:固定式
炉排锅炉、移动式炉排锅炉、往复式炉排锅炉和下饲式炉排锅炉。往复式炉排锅炉因其具有
结构简单、制造方便、金属耗量少及消烟除尘效果好等特点,广泛应用在公用事业集中供热
等领域。
[0003] 往复炉排主要是由相同布置的活动炉排片和固定炉排片组成,所有的活动炉排片都做前后的往复运动,将煤从炉排上缓慢由前向后、由上向下移动。这种炉排对煤的粒度要
求比较严。
[0004] 现有锅炉中的燃烧存在对产生的灰渣没有很好的处理方式,导致形成大颗粒灰渣使得不易烧透,排渣含碳量高,锅炉效率和出力都低下的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0005]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自动破渣炉排结构及锅炉,用以解决或部分解决现有锅炉中的燃烧存在对产生的灰渣没有很好的处理方式,导致形成大颗粒灰渣使得不易烧
透,排渣含碳量高,锅炉效率和出力都低下的问题。
[0006]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自动破渣炉排结构,包括往复炉排,所述往复炉排包括呈阶梯状布置的活动炉排片和固定炉排片,其中所述活动炉排片位于所述固定炉排片的
上方,且所述活动炉排片的下表面与所述固定炉排片的上表面相接,所述固定炉排片的上
表面在所述活动炉排片的移动路径上连接有第一破渣结构。
[0007] 在上述方案的基础上,沿灰渣输送方向依次呈向下阶梯状布置有多组所述往复炉排,对于相邻的上下两组所述往复炉排,位于前方的往复炉排的下表面与位于后方的往复
炉排的上表面相接。
[0008] 在上述方案的基础上,所述第一破渣结构包括连接在所述固定炉排片的上表面的挡板。
[0009] 在上述方案的基础上,所述固定炉排片沿宽度方向包括若干个第一子炉排片;且相邻两个第一子炉排片中只有一个第一子炉排片上设有所述挡板。
[0010] 在上述方案的基础上,相邻两个第一子炉排片之间具有间隙。[0011] 在上述方案的基础上,所述挡板的顶部朝向所述活动炉排片的一侧连接有遮板;所述遮板朝向所述活动炉排片的端部呈弧形。
[0012] 在上述方案的基础上,所述挡板相对所述固定炉排片的上表面的高度为3?5mm;所述挡板与所述活动炉排片之间的最近距离为3?5mm。
[0013] 在上述方案的基础上,所述活动炉排片的末端端面上连接有第二破渣结构;所述第二破渣结构包括连接在所述活动炉排片的末端端面上的推板。
[0014] 在上述方案的基础上,所述活动炉排片沿宽度方向包括若干个第二子炉排片;相邻两个第二子炉排片之间具有间隙;每个所述第二子炉排片的末端端面上均连接有所述推
板。
[0015]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还提供一种锅炉,包括上述自动破渣炉排结构。[0016]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自动破渣炉排结构及锅炉,在固定炉排片上设置破渣结构,使得活动炉排片在往复移动中,需要推动燃料经过破渣结构才能继续输送,从而在
活动炉排片的正常运行中就能实现灰渣的破碎,使得大颗粒灰渣破碎成小颗粒灰渣,有利
于提高灰渣的燃烬率,降低固体不完全燃烧热损失和灰渣物理显热损失,提高热效率;且第
一破渣结构的设置不需要改动炉排片的自身结构,便于设置。
附图说明[0017]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一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
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
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0018]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自动破渣炉排结构的示意图;[0019]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自动破渣炉排结构的运行示意图;[0020]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固定炉排片的示意图;[0021]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固定炉排片沿图3中A向的示意图;[0022]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自动破渣炉排结构的另一示意图;[0023] 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活动炉排片的示意图;[0024] 图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活动炉排片沿图6中A向的示意图;[0025] 附图标记说明:[0026] 1—活动炉排片;2—大颗粒灰渣;3—挡板;[0027] 4—固定炉排片;5—小颗粒灰渣;6—推板;[0028] 7—遮板;8—开口。具体实施方式[0029] 为使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
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
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
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0030]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
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
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
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0031] 参考图1,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自动破渣炉排结构,该自动破渣炉排结构包括往复炉排,所述往复炉排包括呈阶梯状布置的活动炉排片1和固定炉排片4,其中所述活
动炉排片1位于所述固定炉排片4的上方,且所述活动炉排片1的下表面与所述固定炉排片4
的上表面相接,所述固定炉排片4的上表面在所述活动炉排片1的移动路径上连接有第一破
渣结构。
[0032] 本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自动破渣炉排结构,在固定炉排片4上设置破渣结构,使得活动炉排片1在往复移动中,需要推动燃料经过破渣结构才能继续输送,从而在活动炉排片1
的正常运行中就能实现灰渣的破碎,使得大颗粒灰渣2破碎成小颗粒灰渣5,有利于提高灰
渣的燃烬率,降低固体不完全燃烧热损失和灰渣物理显热损失,提高热效率;且第一破渣结
构的设置不需要改动炉排片的自身结构,便于设置。
[0033] 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进一步地,参考图1和图2,沿灰渣输送方向依次呈向下阶梯状布置有多组所述往复炉排,对于相邻的上下两组所述往复炉排,位于前方的往复炉排
的下表面与位于后方的往复炉排的上表面相接。
[0034] 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进一步地,参考图3,所述第一破渣结构包括连接在所述固定炉排片4的上表面的挡板3。初始在活动炉排片1动作前,大颗粒灰渣2在固定炉排片4
上。在活动炉排片1移动时,因为挡板3的设置,大颗粒灰渣2会在活动炉排片1和挡板3之间
受到挤压,从而实现破碎。第一破渣结构设为挡板3,结构简单,实用性较高。
[0035] 进一步地,挡板3靠近固定炉排片4的末端设置。便于经过挡板3破碎后的小颗粒灰渣5顺利落到下一个炉排片上。
[0036] 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进一步地,参考图4,所述固定炉排片4沿宽度方向包括若干个第一子炉排片;且相邻两个第一子炉排片中只有一个第一子炉排片上设有所述挡板3。
即在多个第一子炉排片上间隔设置挡板3。使得相邻挡板3之间具有开口8,保证灰渣颗粒的
顺利通过。第一子炉排片上的挡板3的宽度可小于等于第一子炉排片的宽度。
[0037] 进一步地,相邻两个第一子炉排片之间具有间隙。[0038] 进一步地,所述活动炉排片1沿宽度方向包括若干个第二子炉排片;相邻两个第二子炉排片之间具有间隙。
[0039] 将固定炉排片4和活动炉排片1沿宽度方向分为若干个子炉排片,可便于炉排的加工设置,且相邻两个子炉排片之间具有间隙,可保证炉排上具有足够的通风截面积,以保证
通风量。具体的,多个子炉排片在宽度方向上可通过横梁连接为一体;便于整体进行驱动移
动。
[0040] 进一步地,第二子炉排片和第一子炉排片的数量可相同,一一对应设置。相邻两个子炉排片之间的间隙尺寸应满足通风要求且使得灰渣颗粒不会有较多的掉落。
[0041] 进一步地,固定炉排片4也可为整体一片炉排片。此时所述挡板3上沿所述固定炉排片4的宽度方向可间隔设有多个开口8。挤压后破碎的小颗粒灰渣5可通过该开口8穿过挡
板3,保证小颗粒灰渣5的顺利下落。
[0042] 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进一步地,参考图2和图3,所述挡板3的顶部朝向所述活动炉排片1的一侧连接有遮板7;遮板7在挡板3的顶部,可起到限定灰渣移动,使得灰渣能够
在遮板7下方受到挤压,以提高破渣效率,保证破碎效果。所述遮板7朝向所述活动炉排片1
的端部呈弧形。可避免灰渣堆积。
[0043] 进一步地,参考图5,挡板3的顶部也可不设置遮板7,具体不做限定。进一步地,挡板3上也可不设置开口8,此时,在活动炉排片1的挤压下,灰渣可从挡板3上方翻过挡板3实
现输送,具体不做限定。优选的,挡板3上设置开口8以保证灰渣的顺利通过,且挡板3优选设
于固定炉排片4的末端。
[0044] 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进一步地,所述挡板3相对所述固定炉排片4的上表面的高度为3?5mm;所述挡板3与所述活动炉排片1之间的最近距离为3?5mm。挡板3的该高度设置
以及挡板3与活动炉排片1之间的距离设置可较好的实现灰渣的破碎,保证灰渣的破碎度,
以保证燃烧率。
[0045] 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进一步地,参考图6,所述活动炉排片1的末端端面上连接有第二破渣结构;所述第二破渣结构包括连接在所述活动炉排片1的末端端面上的推板6。
即推板6连接在活动炉排片1与挡板3相对的端面上。设置推板6可更好的推动挤压活动炉排
片1和挡板3之间的大颗粒灰渣2,有利于提高破碎效率。
[0046] 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进一步地,参考图7,每个所述第二子炉排片的末端端面上均连接有所述推板6。炉排片较窄,在炉排宽度方向有多个炉排片。在炉排的宽度方向,固
定炉排片4上的挡板3为间隔设置,即一片有挡板,一片无挡板;活动炉排片1上则是每片都
有推板6。有利于灰渣颗粒的顺利掉落。进一步地,每个第二子炉排片上的推板6的宽度可小
于等于第二子炉排片的宽度。推板6和挡板3的宽度可相同可不同,不做限定。
[0047] 进一步地,活动炉排片1也可为整体一篇炉排片。此时,所述活动炉排片1的末端端面上沿所述活动炉排片1的宽度方向间隔设有多个所述推板6。
[0048] 进一步地,参考图2,推板6的底部与固定炉排片4的上表面相接。且推板6的高度小于挡板3的高度。以利于使得大颗粒灰渣2限定在推板6和挡板3之间,以更好的受到挤压。
[0049] 进一步地,推板6朝向挡板3的一侧可设为尖端或齿状。以更好的实现对大颗粒灰渣2的破碎。推板6的顶部可设为圆角结构;以保证灰渣颗粒的顺利下落。推板6与活动炉排
片1可为一体结构。挡板3、遮板7与固定炉排片4可为一体结构。保证强度。
[0050] 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进一步地,本实施例提供一种锅炉,该锅炉包括上述任一实施例所述的自动破渣炉排结构。
[0051] 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进一步地,本实施例具体涉及公用事业集中供热所用燃煤工业锅炉产品的辅助配套设备,涉及一种炉排片结构。设计了这种新型的炉排片结构。解
决炉排上的灰渣颗粒过大影响燃烧的问题。
[0052] 该炉排片的设置结构,使得大颗粒煤灰渣受活动炉排片1和破渣结构的挤压,达到破渣的效果。在活动炉排片1动作前,大颗粒煤灰渣在固定炉排片4上。在活动炉排片1向尾
部运动时,大颗粒煤灰渣被挤压在活动炉排片1与固定炉排片4上的固定破渣结构之间。在
活动炉排片1动作后,大颗粒煤灰渣被挤压后碎裂,变成小颗粒煤灰渣,从固定炉排片4上的
缝隙排出,并向炉排尾部移动,继续燃烧。
[0053] 因往复炉排的特性,活动炉排片1向尾部的运动是周期的并且持续的,故经此结构后,大颗粒煤灰渣基本都变为小颗粒煤灰渣,利于煤的燃烬。
[0054] 固定破渣结构实质为坚硬的推板6和挡板3,分别与活动炉排片1、固定炉排片4是一体铸成,保证强度;挡板3的高度为略高于煤层高度,保证煤层上部的灰渣也可以被破碎。
[0055] 该炉排结构设置破渣结构简单,对于原设计的炉排片改动不大。提高了灰渣的燃烬率,降低了固体不完全燃烧热损失和灰渣物理显热损失,提高了热效率。对煤种适应性
强。
[0056]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
的保护范围之内。
声明:
“自动破渣炉排结构及锅炉” 该技术专利(论文)所有权利归属于技术(论文)所有人。仅供学习研究,如用于商业用途,请联系该技术所有人。
我是此专利(论文)的发明人(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