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金星智控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宣传

位置:中冶有色 >

有色技术频道 >

> 固/危废处置技术

> 垃圾焚烧炉排漏灰与锅炉灰收集和余热利用系统

垃圾焚烧炉排漏灰与锅炉灰收集和余热利用系统

921   编辑:中冶有色技术网   来源:光大环境科技(中国)有限公司  
2023-12-26 14:04:14
权利要求书: 1.一种垃圾焚烧炉排漏灰与锅炉灰收集和余热利用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焚烧炉排、烟道、集灰装置、水冷螺旋输送机、换热装置和灰仓;

所述焚烧炉排与烟道连通,所述烟道用于回收焚烧烟气热能;

所述焚烧炉排和烟道的下方均设有集灰装置;所述焚烧炉排间隙掉落的灰渣和烟道中烟气携带的锅炉灰能够被集灰装置收集;

所述水冷螺旋输送机设置在集灰装置下方,所述集灰装置中的灰渣和锅炉灰能够输送到水冷螺旋输送机中;所述水冷螺旋输送机的夹套内为冷却水,冷却水能够吸收灰渣和锅炉灰的热量;

所述换热装置设有第一输入端、第二输入端、第一输出端和第二输出端;所述第一输入端用于输入二次风冷风;

所述水冷螺旋输送机通过管道与换热装置的第二输入端连接,吸热后的冷却水能够通过管道由第二输入端输送到换热装置中;

所述换热装置能够将热水中的热量用来预热二次风;预热二次风由所述第一输出端输出;

所述换热装置的第二输出端与所述水冷螺旋输送机连接;

所述换热装置换热后的冷却水由第二输出端输送到水冷螺旋输送机的夹套内;

所述灰仓与水冷螺旋输送机之间通过管道连接,换热冷却后的灰渣和锅炉灰能够通过管道输送到灰仓。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垃圾焚烧炉排漏灰与锅炉灰收集和余热利用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焚烧炉排上还设有二次风系统,所述二次风系统与所述换热装置的第一输出端连接,所述换热装置预热二次风能够接入到二次风系统。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垃圾焚烧炉排漏灰与锅炉灰收集和余热利用系统,其特征在于:集灰装置的形状为下窄上宽的漏斗形状。

说明书: 一种垃圾焚烧炉排漏灰与锅炉灰收集和余热利用系统技术领域[0001] 本实用新型涉及垃圾焚烧处理技术领域,特别是一种垃圾焚烧炉排漏灰与锅炉灰收集和余热利用系统。背景技术[0002] 目前垃圾焚烧炉排是最常见的生活垃圾焚烧处理装置之一,由于安装间隙需要以及高温热变形、磨损等因素,炉排片之间的间隙会增大,导致部分灰渣落入炉排底部的灰斗之中,而这部分灰尘温度一般可达到300℃以上,灰渣在灰斗中与一次风接触,温度仍在200℃以上,常规垃圾焚烧炉排项目中,炉排间漏灰一般通过灰斗收集后进入刮板输送机,经水冷后送入捞渣机,对此部分的灰渣余热未做回收;另外烟道底部收集的锅炉灰平均温度在300℃以上,部分区域甚至达到600℃以上,对此部分的锅炉灰一般通过螺旋输送机和管道送入捞渣机,与炉排末端产生的炉渣在捞渣机中水冷后送入渣坑,对此部分的灰渣余热也未作回收利用。炉排间漏灰和烟道底部的锅炉灰进入捞渣机后,由于灰的颗粒度较小,会进入捞渣机的水箱位置,容易附着在捞渣机的浮球上,从而导致捞渣机浮球补水系统失效,造成捞渣机过度补水进而冷却水从捞渣机两侧外溢,影响厂区环境,另外部分细微灰渣会沉积在捞渣机底部,容易出现板结现象,导致捞渣刮板卡塞进而影响出渣和项目的运行。

实用新型内容

[0003]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而提供一种垃圾焚烧炉排漏灰与锅炉灰收集和余热利用系统,该垃圾焚烧炉排漏灰与锅炉灰收集和余热利用系统能够收集炉排间漏灰和烟道底部锅炉灰,并将其余热进行利用,提升全厂热效率,并且漏灰和烟道锅炉灰不进入捞渣机中,能够有效减轻捞渣机负荷,并且避免因细小灰颗粒进入捞渣机造成其补水系统失效和积泥板结等问题。[0004]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0005] 一种垃圾焚烧炉排漏灰与锅炉灰收集和余热利用系统,包括包括焚烧炉排、烟道、集灰装置、水冷螺旋输送机、换热装置和灰仓;[0006] 所述焚烧炉排与烟道连通,所述烟道用于回收焚烧烟气热能;[0007] 所述焚烧炉排和烟道的下方均设有集灰装置;所述焚烧炉排间隙掉落的灰渣和烟道中烟气携带的锅炉灰能够被集灰装置收集;[0008] 所述水冷螺旋输送机设置在集灰装置下方,所述集灰装置中的灰渣和锅炉灰能够输送到水冷螺旋输送机中;所述水冷螺旋输送机的夹套内为冷却水,冷却水能够吸收灰渣和锅炉灰的热量;[0009] 所述换热装置设有第一输入端、第二输入端、第一输出端和第二输出端;所述第一输入端用于输入二次风冷风;[0010] 所述水冷螺旋输送机通过管道与换热装置的第二输入端连接,吸热后的冷却水能够通过管道由第二输入端输送到换热装置中;[0011] 所述换热装置能够将热水中的热量用来预热二次风;预热二次风由所述第一输出端输出;[0012] 所述换热装置的第二输出端与所述水冷螺旋输送机连接;[0013] 所述换热装置换热后的冷却水由第二输出端输送到水冷螺旋输送机的夹套内;[0014] 所述灰仓与水冷螺旋输送机之间通过管道连接,换热冷却后的灰渣和锅炉灰能够通过管道输送到灰仓。[0015] 进一步地,所述焚烧炉排上还设有二次风系统,所述二次风系统与所述换热装置的第一输出端连接,所述换热装置预热二次风能够接入到二次风系统。[0016] 进一步地,集灰装置的形状为下窄上宽的漏斗形状。[0017] 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有益效果:[0018] (1)通过用水冷螺旋输送机代替炉排下方的刮板输送机和烟道下方的螺旋输送机,对前述两处灰渣余热进行冷却的同时,同时实现对灰渣余热的收集,换热后的水经过换热装置预热二次风,进而将预热二次风接入到炉排炉膛,实现余热利用;[0019] (2)炉排间漏灰和烟道底部的锅炉灰不进入捞渣机中,能够有效减轻捞渣机负荷,并且避免因细小灰颗粒进入捞渣机造成其补水系统失效和积泥板结等问题。附图说明[0020] 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种垃圾焚烧炉排漏灰与锅炉灰收集和余热利用系统的结构示意图;[0021] 其中有:1.水冷螺旋输送机;2.换热器;3.灰仓;4.集灰装置;5.焚烧炉排;6.二次风系统;7.烟道;[0022] 21.第一输入端;22.第二输入端;23.第一输出端;24.第二输出端。具体实施方式[0023]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较佳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0024] 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左侧”、“右侧”、“上部”、“下部”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第一”、“第二”等并不表示零部件的重要程度,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本实施例中采用的具体尺寸只是为了举例说明技术方案,并不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0025] 如图1所示,一种垃圾焚烧炉排漏灰与锅炉灰收集和余热利用系统,包括焚烧炉排5、烟道7、集灰装置4、水冷螺旋输送机1、换热器2、灰仓3和二次风系统6。

[0026] 焚烧炉排5与烟道7连通,烟道7用于回收焚烧烟气热能;在焚烧炉排5和烟道7的下方均设有集灰装置4,焚烧炉排5炉排片间隙会有焚烧产生的灰渣从间隙掉落入炉排下方的集灰装置4中;垃圾焚烧产生的高温烟气携带着部分锅炉灰颗粒进入到烟道7中,锅炉灰颗粒最终由于重力作用沉淀下来被烟道7下方设置的集灰装置4所收集,集灰装置4的形状为下窄上宽的漏斗形状。[0027] 集灰装置4下方设置有水冷螺旋输送机1,水冷螺旋输送机1的数量和尺寸根据焚烧炉排5和烟道7的具体数量和布局而定。[0028] 焚烧炉排5下方集灰装置4中的灰渣和烟道7下方集灰装置4中的锅炉灰输送到水冷螺旋输送机1中;水冷螺旋输送机1的夹套内为冷却水,冷却水能够吸收灰渣和锅炉灰中的热量。[0029] 换热器2设有第一输入端21、第二输入端22、第一输出端23和第二输出端24;第一输入端21用于换热器输入二次风冷风;水冷螺旋输送机1通过管道与换热器2的第二输入端22连接,水冷螺旋输送机1中的冷却水吸收灰渣和锅炉灰的热量后能够通过管道由第二输入端22输送到换热器2中;换热器2能够将热水中的热量用来预热二次风,预热二次风通过第一输出端23输出到设置在焚烧炉排5的二次风系统6,二次风系统6将预热二次风的热量输送到焚烧炉膛中,进而实现炉排漏灰和烟道锅炉灰余热的利用,提高全厂热效率;经过换热器2换热后的冷却水通过管道由第二输出端24输回到水冷螺旋输送机1的夹套内,实现对冷却水的循环利用。

[0030] 灰仓3与水冷螺旋输送机1之间通过管道连接,经过冷却后的灰渣和锅炉灰能够通过管道输送到灰仓3存放,后续进行统一处理。冷却后的炉排间漏灰和烟道底部锅炉灰最后输送到灰仓3,而不是按照常规处理方式进入捞渣机,从而避免因细小灰颗粒进入捞渣机造成其补水系统失效和积泥板结等问题,能够有效减轻捞渣机负荷。[0031] 以上详细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但是,本实用新型并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中的具体细节,在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构思范围内,可以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多种等同变换,这些等同变换均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声明:
“垃圾焚烧炉排漏灰与锅炉灰收集和余热利用系统” 该技术专利(论文)所有权利归属于技术(论文)所有人。仅供学习研究,如用于商业用途,请联系该技术所有人。
我是此专利(论文)的发明人(作者)
分享 0
         
举报 0
收藏 0
反对 0
点赞 0
全国热门有色金属技术推荐
展开更多 +

 

中冶有色技术平台微信公众号
了解更多信息请您扫码关注官方微信
中冶有色技术平台微信公众号中冶有色技术平台

最新更新技术

报名参会
更多+

报告下载

第二届关键基础材料模拟、制备与评价技术交流会
推广

热门技术
更多+

衡水宏运压滤机有限公司
宣传
环磨科技控股(集团)有限公司
宣传

发布

在线客服

公众号

电话

顶部
咨询电话:
010-88793500-807
专利人/作者信息登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