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利要求书: 1.一种垃圾焚烧炉渣处理用组合调节式筛网,包括固定框(1),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框(1)下方通过内嵌固定有支撑柱(10),所述固定框(1)上方通过固定螺栓(8)固定连接第二固定框(5),所述固定框(1)和所述第二固定框(5)中间设有把头(3),所述把头(3)右端凸出设有卡块(9),所述固定框(1)内圈设有下筛板(2),所述下筛板(2)上设有第一筛眼(4),所述第二固定框(5)内圈设有上筛板(6),所述上筛板(6)上设有第二筛眼(7),所述固定框(1)下方设有收纳槽(11),所述收纳槽(11)底部设有齿轮(12),所述收纳槽(11)上设有把手(13),所述下筛板(2)右端通过内嵌固定设有限位柱(14),所述限位柱(14)右端固定有挡板(15)。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垃圾焚烧炉渣处理用组合调节式筛网,其特征在于:所述下筛板(2)与卡块(9)紧密连接,所述下筛板(2)通过把头(3)和限位柱(14)设在固定框(1)内,所述限位柱(14)穿透固定框(1)通过内嵌与下筛板(2)固定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垃圾焚烧炉渣处理用组合调节式筛网,其特征在于:所述把头(3)均外壁套设有防滑套。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垃圾焚烧炉渣处理用组合调节式筛网,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柱(10)一共设有四个,所述把头(3)、限位柱(14)均设有两个。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垃圾焚烧炉渣处理用组合调节式筛网,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筛眼(4)和第二筛眼(7)的规格相同。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垃圾焚烧炉渣处理用组合调节式筛网,其特征在于:所述收纳槽(11)一侧设有开合门。
说明书: 一种垃圾焚烧炉渣处理用组合调节式筛网技术领域[0001] 本实用新型涉及筛选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垃圾焚烧炉渣处理用组合调节式筛网。背景技术[0002] 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垃圾的污染已造成对生活环境的影响,因广泛缺少对垃圾统一处理的设施,目前在农村及中小城镇使用的垃圾焚烧炉普遍存在难以清理,焚烧不充分,不完全,焚烧残渣是指在垃圾焚烧过程中产生的炉渣、漏渣、锅炉灰和飞灰的总称,城市生活垃圾焚烧处理厂的残渣主要包括两部分:焚烧炉产出炉渣和
除尘器收集的飞灰,焚烧灰渣中含有一定数量的重金属物质,若不加以妥善处理将对环境造成污染,垃圾焚烧不够彻底和充分而导致焚烧后得到的残渣体积大小不同,需要进行筛选,而现有的筛选装置,无法调节大小,更换筛网比较麻烦,且成本较大,耗时耗力,使得其在使用过程中容易造成一定的资源浪费,可能会给使用者的使用造成一定的不便。实用新型内容
[0003]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垃圾焚烧炉渣处理用组合调节式筛网,具有使用灵活、结构简单紧凑、成本较低、使用方便的优点,解决了现有技术中的问题。[0004]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垃圾焚烧炉渣处理用组合调节式筛网,包括固定框,所述固定框下方通过内嵌固定有支撑柱,所述固定框上方通过固定螺栓固定连接第二固定框,所述固定框和所述第二固定框中间设有把头,所述把头右端凸出设有卡块,所述固定框内圈设有下筛板,所述下筛板上设有第一筛眼,所述第二固定框内圈设有上筛板,所述上筛板上设有第二筛眼,所述固定框下方设有收纳槽,所述收纳槽底部设有齿轮,所述收纳槽上设有把手,所述下筛板右端通过内嵌固定设有限位柱,所述限位柱右端固定有挡板。[0005] 优选的,所述下筛板与卡块紧密连接,所述下筛板通过把头和限位柱设在固定框内,所述限位柱穿透固定框通过内嵌与下筛板固定连接。[0006] 优选的,所述把头均外壁套设有防滑套。[0007] 优选的,所述支撑柱一共设有四个,所述把头、限位柱均设有两个。[0008] 优选的,所述第一筛眼和第二筛眼的规格相同。[0009] 优选的,所述收纳槽一侧设有开合门。[0010]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如下:[0011] 1.本一种垃圾焚烧炉渣处理用组合调节式筛网通过拉伸把头使得卡块带动下筛板移动,进而使得第一筛眼和第二筛眼重叠,交错的部分即为组合后的筛眼即为有效通过的筛眼,进而实现筛眼面积调节,对于不同尺寸标准的垃圾焚烧渣筛选时,无需更换筛网,减少成本,降低操作难度,节约时间,进而提高筛分效率,固定框宽度大于下筛板的宽度,下筛板左端设有把头且把头左端设有卡块与下筛板紧密固定,右端设有限位柱,限位柱通过穿透固定框内嵌与下筛板固定连接,且限位柱右端设有挡板,使得下筛板能被限位在上筛板与固定框之间,进而避免下筛板向下滑落的情况,保障装置的稳定性,通过收纳槽底部设有的齿轮,使移动收纳槽时更加便捷,通过设有的把手,减少了拉扯收纳槽的麻烦,收纳槽一侧设有的开合门使处理残渣时更加方便,省时省力。附图说明[0012]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种垃圾焚烧炉渣处理用组合调节式筛网的整体结构示意图;[0013]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一种垃圾焚烧炉渣处理用组合调节式筛网的部分结构示意图;[0014] 图3为本实用新型一种垃圾焚烧炉渣处理用组合调节式筛网的部分结构示意图;[0015] 图4为本实用新型一种垃圾焚烧炉渣处理用组合调节式筛网的把头的结构示意图。
[0016] 图中标注说明:1、固定框;2、下筛板;3、把头;4、第一筛眼;5、第二固定框;6、上筛板;7、第二筛眼;8、固定螺栓;9、卡块;10、支撑柱;11、收纳槽;12、齿轮;13、把手;14、限位柱;15、挡板。具体实施方式[0017]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0018]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上”、“下”、“前”、“后”、“左”、“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0019] 实施例1:[0020] 请参阅图1?4,一种垃圾焚烧炉渣处理用组合调节式筛网,包括固定框1,其特征在于:固定框1下方通过内嵌固定有支撑柱10,固定框1上方通过固定螺栓8固定连接第二固定框5,固定框1和第二固定框5中间设有把头3,把头3右端凸出设有卡块9,固定框1内圈设有下筛板2,下筛板2上设有第一筛眼4,第二固定框5内圈设有上筛板6,上筛板6上设有第二筛眼7,固定框1下方设有收纳槽11,收纳槽11底部设有齿轮12,收纳槽11上设有把手13,下筛板2右端通过内嵌固定设有限位柱14,限位柱14右端固定有挡板15,下筛板2与卡块9紧密连接,下筛板2通过把头3和限位柱14设在固定框1内,限位柱14穿透固定框1通过内嵌与下筛板2固定连接,把头3均外壁套设有防滑套,支撑柱10一共设有四个,把头3、限位柱14均设有两个,第一筛眼4和第二筛眼7的规格相同,收纳槽11一侧设有开合门。[0021] 具体的,通过拉伸把头3使得卡块9带动下筛板2移动,进而使得第一筛眼4和第二筛眼7重叠,交错的部分即为组合后的筛眼即为有效通过的筛眼,进而实现筛眼面积调节,对于不同尺寸标准的垃圾焚烧渣筛选时,无需更换筛网,减少成本,降低操作难度,节约时间,进而提高筛分效率,固定框1的宽度大于下筛板2的宽度,下筛板2左端设有把头3且把头3左端设有卡块9与下筛板2紧密固定,右端设有限位柱14,限位柱14通过穿透固定框1内嵌于下筛板2固定连接下筛板2,且限位柱14右端设有挡板15,使得下筛板2能被限位在上筛板
6与固定框1之间,进而避免下筛板2向下滑落的情况,保障装置的稳定性,通过收纳槽11底部设有的齿轮12,使移动收纳槽时更加便捷,通过设有的把手13,减少了拉扯收纳槽11的麻烦,收纳槽11一侧设有的开合门使处理残渣时更加方便,省时省力。
[0022] 工作原理:本实用新型一种垃圾焚烧炉渣处理用组合调节式筛网,使用时,通过上筛板6与下筛板2上的筛眼对焚烧过后的垃圾残渣进行筛选,残渣较大的筛选出来进行二次焚烧处理,拉伸把头3使得卡块9带动下筛板2移动,进而使得第一筛眼4和第二筛眼7重叠,交错的部分即为组合后的筛眼即为有效通过的筛眼,进而实现筛眼面积调节即可对不同体积的焚烧残渣进行筛选,把头3、限位柱14与挡板15的相配合可以限制下筛板2的移动距离,防止移动距离过多而导致下筛板掉落,通过筛选过后的残渣落入收纳槽11内,筛选完毕后通过把手13将收纳槽11移动到相应位置进行处理,通过齿轮12减轻收纳槽11与地面的摩擦力,使转移收纳槽11时更加便捷,收纳槽11上的开合门便于将残渣移出,减少不必要的麻烦。[0023] 以上显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基本原理和主要特征和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显然本实用新型不限于上述示范性实施例的细节,而且在不背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或基本特征的情况下,能够以其他的具体形式实现本实用新型;因此,无论从哪一点来看,均应将实施例看作是示范性的,而且是非限制性的,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而不是上述说明限定,因此旨在将落在权利要求的等同要件的含义和范围内的所有变化囊括在本实用新型内,不应将权利要求中的任何附图标记视为限制所涉及的权利要求。[0024] 此外,应当理解,虽然本说明书按照实施方式加以描述,但并非每个实施方式仅包含一个独立的技术方案,说明书的这种叙述方式仅仅是为清楚起见,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将说明书作为一个整体,各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也可以经适当组合,形成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其他实施方式。
声明:
“垃圾焚烧炉渣处理用组合调节式筛网” 该技术专利(论文)所有权利归属于技术(论文)所有人。仅供学习研究,如用于商业用途,请联系该技术所有人。
我是此专利(论文)的发明人(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