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利要求书: 1.一种新型节能型自然助氧生物质环保焚烧炉,包括炉膛段(1)、热交换段(2)、燃烧段(3)、烟囱出口段(4)、连杆(5)、烟囱帽(6)和底脚(7),所述底脚(7)安装在炉膛段(1)的底部,其特征在于:所述热交换段(2)设置在炉膛段(1)上方,所述燃烧段(3)设置在热交换段(2)上方,所述烟囱出口段(4)设置在燃烧段(3)的上方,所述烟囱出口段(4)上设有均布的出烟孔(13),所述烟囱帽(6)通过连杆(5)安装在烟囱出口段(4)上方,所述炉膛段(1)的内侧为一次炉膛(16),所述一次炉膛(16)的底部设有卸灰装置,所述热交换段(2)为下大上小的圆台形结构,热交换段(2)内壁设有均布的热交换管(17),所述热交换管(17)的热交换管进口(12)设置在炉膛段(1)与热交换段(2)连接位置的外侧,所述热交换管(17)的出口端与设置在燃烧段(3)内的二次炉膛(24)上的一次助氧管(18)、二次助氧管(19)和三次助氧管(20)连通,所述一次助氧管(18)、二次助氧管(19)和三次助氧管(20)在二次炉膛(24)内从下往上依次设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型节能型自然助氧生物质环保焚烧炉,其特征在于:所述卸灰装置包括成对设置的半月形卸灰板(21)、弹簧(22)、踩压块(23)和收灰盒(10),每块所述半月形卸灰板(21)的底部通过铰接轴与一次炉膛(16)的侧壁铰接,半月形卸灰板(21)的上方、铰接位置的前侧通过拉伸状态的弹簧(22)与一次炉膛(16)侧壁连接,在弹簧(22)的拉力下,半月形卸灰板(21)的圆弧侧与一次炉膛(16)内的定位台肩抵接,所述踩压块(23)设置在靠近半月形卸灰板(21)直线侧,且踩压块(23)通过炉膛段(1)上开设的滑槽(11)伸到外部,所述收灰盒(10)设置在两半月形卸灰板(21)的下方。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新型节能型自然助氧生物质环保焚烧炉,其特征在于:所述炉膛段(1)的前侧设有操作门,所述操作门包括小操作门(8)和大操作门(9),所述小操作门(8)的高度等于大操作门(9)的高度,宽度小于大操作门(9)的宽度,所述小操作门(8)和大操作门(9)上均设有把手(14)。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新型节能型自然助氧生物质环保焚烧炉,其特征在于:所述炉膛段(1)、热交换段(2)和燃烧段(3)的外侧设有保温层(15),所述保温层(15)采用硅酸铝保温棉材料制成,保温层(15)的外侧还设有不锈钢材制成的装饰板。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新型节能型自然助氧生物质环保焚烧炉,其特征在于:所述半月形卸灰板(21)镂空设置。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新型节能型自然助氧生物质环保焚烧炉,其特征在于:所述炉膛段(1)、热交换段(2)和燃烧段(3)的内壁采用304或316不锈钢材料。
说明书: 新型节能型自然助氧生物质环保焚烧炉技术领域[0001] 本实用新型涉及焚烧设备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新型节能型自然助氧生物质环保焚烧炉。
背景技术[0002] 遗物焚烧炉一般用于燃烧死者生前的物品以及花圈、纸牛纸马等祭品,目前遗物焚烧普遍采用柴油燃烧助燃,
鼓风机助氧,
除尘器除尘,机械结构复杂,能源浪费严重,加之
后续管理费用高,需投入大量人力物力,为响应国家提倡的节能环保要求,解决目前殡仪馆
遗物焚烧炉存在的能源浪费严重,需要提供一种新的技术方案解决上述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0003]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新型节能型自然助氧生物质环保焚烧炉。[0004]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技术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0005] 一种新型节能型自然助氧生物质环保焚烧炉,包括炉膛段、热交换段、燃烧段、烟囱出口段、连杆、烟囱帽和底脚,所述底脚安装在炉膛段的底部,所述热交换段设置在炉膛
段上方,所述燃烧段设置在热交换段上方,所述烟囱出口段设置在燃烧段的上方,所述烟囱
出口段上设有均布的出烟孔,所述烟囱帽通过连杆安装在烟囱出口段上方,所述炉膛段的
内侧为一次炉膛,所述一次炉膛的底部设有卸灰装置,所述热交换段为下大上小的圆台形
结构,热交换段内壁设有均布的热交换管,所述热交换管的热交换管进口设置在炉膛段与
热交换段连接位置的外侧,所述热交换管的出口端与设置在燃烧段内的二次炉膛上的一次
助氧管、二次助氧管和三次助氧管连通,所述一次助氧管、二次助氧管和三次助氧管在二次
炉膛内从下往上依次设置。
[0006] 进一步的,所述卸灰装置包括成对设置的半月形卸灰板、弹簧、踩压块和收灰盒,每块所述半月形卸灰板的底部通过铰接轴与一次炉膛的侧壁铰接,半月形卸灰板的上方、
铰接位置的前侧通过拉伸状态的弹簧与一次炉膛侧壁连接,在弹簧的拉力下,半月形卸灰
板的圆弧侧与一次炉膛内的定位台肩抵接,所述踩压块设置在靠近半月形卸灰板直线侧,
且踩压块通过炉膛段上开设的滑槽伸到外部,所述收灰盒设置在两半月形卸灰板的下方。
[0007] 进一步的,所述炉膛段的前侧设有操作门,所述操作门包括小操作门和大操作门,所述小操作门的高度等于大操作门的高度,宽度小于大操作门的宽度,所述小操作门和大
操作门上均设有把手,通过遗物的尺寸,可选择小操作门或者大操作门进行操作,减少内部
烟气燃烧过程跑出。
[0008] 进一步的,所述炉膛段、热交换段和燃烧段的外侧设有保温层,所述保温层采用硅酸铝保温棉材料制成,保温层的外侧还设有不锈钢材制成的装饰板。
[0009] 进一步的,所述半月形卸灰板镂空设置,镂空设置,有助于遗物的燃烧。[0010] 进一步的,所述炉膛段、热交换段和燃烧段的内壁采用304或316不锈钢材料。[0011]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操作简单,除尘方法简单,采用生物质静态热解气化为气体后经过三次助氧燃烧,利用大自然压力作为引
力与助氧燃烧,无需外部提供能源(引风机、鼓风机电能驱动及柴油或天然气燃烧助燃或除
烟等)。
附图说明[0012]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外部结构示意图;[0013]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内部结构示意图;[0014] 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卸灰装置的结构示意图。[0015] 图中,1、炉膛段;2、热交换段;3、燃烧段;4、烟囱出口段;5、连杆;6、烟囱帽;7、底脚;8、小操作门;9、大操作门;10、收灰盒;11、滑槽;12、热交换管进口;13、出烟孔;14、把手;
15、保温层;16、一次炉膛;17、热交换管;18、一次助氧管;19、二次助氧管;20、三次助氧管;
21、半月形卸灰板;22、弹簧;23、踩压块;24、二次炉膛。
具体实施方式[0016]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0017] 如图1?3所示,一种新型节能型自然助氧生物质环保焚烧炉,包括炉膛段1、热交换段2、燃烧段3、烟囱出口段4、连杆5、烟囱帽6和底脚7,所述底脚7安装在炉膛段1的底部,所
述热交换段2设置在炉膛段1上方,所述燃烧段3设置在热交换段2上方,所述烟囱出口段4设
置在燃烧段3的上方,所述烟囱出口段4上设有均布的出烟孔13,所述烟囱帽6通过连杆5安
装在烟囱出口段4上方,所述炉膛段1的内侧为一次炉膛16,所述一次炉膛16的底部设有卸
灰装置,所述热交换段2为下大上小的圆台形结构,热交换段2内壁设有均布的热交换管17,
所述热交换管17的热交换管进口12设置在炉膛段1与热交换段2连接位置的外侧,所述热
交换管17的出口端与设置在燃烧段3内的二次炉膛24上的一次助氧管18、二次助氧管19和
三次助氧管20连通,所述一次助氧管18、二次助氧管19和三次助氧管20在二次炉膛24内从
下往上依次设置。
[0018] 进一步的,所述卸灰装置包括成对设置的半月形卸灰板21、弹簧22、踩压块23和收灰盒10,每块所述半月形卸灰板21的底部通过铰接轴与一次炉膛16的侧壁铰接,半月形卸
灰板21的上方、铰接位置的前侧通过拉伸状态的弹簧22与一次炉膛16侧壁连接,在弹簧22
的拉力下,半月形卸灰板21的圆弧侧与一次炉膛16内的定位台肩抵接,所述踩压块23设置
在靠近半月形卸灰板21直线侧,且踩压块23通过炉膛段1上开设的滑槽11伸到外部,所述收
灰盒10设置在两半月形卸灰板21的下方。
[0019] 进一步的,所述炉膛段1的前侧设有操作门,所述操作门包括小操作门8和大操作门9,所述小操作门8的高度等于大操作门9的高度,宽度小于大操作门9的宽度,所述小操作
门8和大操作门9上均设有把手14,通过遗物的尺寸,可选择小操作门8或者大操作门9进行
操作,减少内部烟气燃烧过程跑出。
[0020] 进一步的,所述炉膛段1、热交换段2和燃烧段3的外侧设有保温层15,所述保温层15采用硅酸铝保温棉材料制成,保温层15的外侧还设有不锈钢材制成的装饰板。
[0021] 进一步的,所述半月形卸灰板21镂空设置,镂空设置,有助于遗物的燃烧。[0022] 进一步的,所述炉膛段1、热交换段2和燃烧段3的内壁采用304或316不锈钢材料。[0023] 工作过程:将要燃烧的遗物从操作门放入一次炉膛内,然后点燃,燃烧过程,遗物碳化,产生一氧化碳等可燃气体,受热上升,热交换段受热,形成负压,外部的冷空气从热交
换管进口进入,通过一次助氧管、二次助氧管和三次助氧管在二次炉膛内与可燃气体混合
进行再次助氧燃烧,其燃烧充分,减少环境污染,无需外部提供能源(引风机、鼓风机电能驱
动及柴油或天然气燃烧助燃或除烟等),燃烧完成后,可通过卸灰装置对灰烬进行收集。
[0024] 本具体实施例仅仅是对本实用新型的解释,其并不是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本领域技术人员在阅读完本说明书后可以根据需要对本实施例做出没有创造性贡献的修改,但
只要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范围内都受到专利法的保护。
声明:
“新型节能型自然助氧生物质环保焚烧炉” 该技术专利(论文)所有权利归属于技术(论文)所有人。仅供学习研究,如用于商业用途,请联系该技术所有人。
我是此专利(论文)的发明人(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