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利要求书: 1.垃圾燃烧废气降温箱,包括有箱体,箱体右侧设置有焚烧炉,其特征在于:所述箱体上端中间位置固定设置有风箱,风箱上部为圆管状,风箱下部为锥形结构,风箱上端中部固定贯穿设置有排风管,排风管四周的风箱上表面均匀分布有四个喷淋头,风箱侧面贯穿设置有进风管,进风管与焚烧炉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垃圾燃烧废气降温箱,其特征在于:所述风箱下端开口,排风管位于风箱下端的开口的上方。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垃圾燃烧废气降温箱,其特征在于:所述箱体底部前侧面设置有斜块,箱体的后侧面下部开设有密封门,箱体内部后侧面下部固定设置有斜板,斜板上端固定在密封门上方,斜板左右两侧以及后侧与箱体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垃圾燃烧废气降温箱,其特征在于:所述进风管横截面为弧形结构,进风管从上部至下部逐渐缩小。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垃圾燃烧废气降温箱,其特征在于:所述进风管中部固定设置有一个喷淋头。
说明书: 垃圾燃烧废气降温箱技术领域[0001] 本实用新型属于垃圾处理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垃圾燃烧废气降温箱。背景技术[0002] 垃圾是人类日常生活和生产中产生的固体废弃物,由于排出量大,成分复杂多样,且具有污染性、资源性和社会性,需要无害化、资源化、减量化和社会化处理,如不能妥善处
理,就会污染环境,影响环境卫生,浪费资源,破坏生产生活安全,破坏社会和谐。垃圾处理
就是要把垃圾迅速清除,并进行无害化处理,最后加以合理的利用。当今广泛应用的垃圾处
理方法是卫生填埋、高温堆肥和焚烧。垃圾处理的目的是无害化、资源化和减量化。
[0003] 焚烧后的垃圾会产生大量的废气,需要对废气进行处理,由于废气气温较高需要对废气进行降温后再进行处理,目前大多数的降温除尘设备功能较为单一,降温效果较差,
不能够实现快速的降温,且产生的灰尘极易导致进气管或者降温设备进行堵塞影响后续工
作进程,工作效率低下。
[0004] 为解决上述问题,我们提供了一种对垃圾废料焚烧废气进行降温除尘的一种垃圾燃烧废气降温箱。
实用新型内容
[0005]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不足而提供一种垃圾燃烧废气降温箱。
[0006]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垃圾燃烧废气降温箱,包括有箱体,箱体右侧设置有焚烧炉,所述箱体上端中间位置固定设置有风箱,风箱为长方体结构,风箱底部灌装有
液体,液体可以为水或者与废气进行反应的催化反应液体,液体的高度没过斜板下端面,风
箱上部为圆管状,设置为圆管状配合进风管设置在侧面当废气从进风管进入风箱时,废气
沿着风箱侧壁旋转向下移动,风箱下部为锥形结构,锥形结构可以使得废气从风箱上部进
入下部时风力更强,有利于废气从风箱下部开口处溢出,而不直接进入排风管,且排出至箱
体内的废气为旋风,在箱体内滞留的时间更久更长,受喷淋时间更长,能够实现快速的对废
气进行降温以及除尘。风箱下端开口;风箱上端中部固定贯穿设置有排风管,排风管下端可
贯穿进风箱下端面,将废气从箱体内吸入,排风管位于风箱下端的开口的上方,也可将排风
管下端位于风箱内,当风箱内的旋风从侧边旋入箱体内后,再从风箱下部的中间位置进入
风箱,再吸入排风管。排风管四周的风箱上表面均匀分布有四个喷淋头,喷淋头对箱体内的
废气进行喷淋降温以及将灰尘进行吸附除尘;风箱侧面贯穿设置有进风管,进风管与焚烧
炉连接,进风管将焚烧炉内的废气导入进风箱内。
[0007] 进一步的,所述箱体底部前侧面设置有斜块,当喷淋液体喷入箱体内后,再进入箱体的底部,灰尘以及液体滞留在箱体的底部;灰尘沉淀后顺着斜块滑落至箱体的底部后侧,
由于液体没过斜板的下端面,因此箱体内的气体不会从密封门处溢出;箱体的后侧面下部
开设有密封门,打开密封门可以对沉淀进行清理,且不会影响工序的进行;箱体内部后侧面
下部固定设置有斜板,斜板上端固定在密封门上方,斜板左右两侧以及后侧与箱体连接。
[0008] 进一步的,所述进风管横截面为弧形结构,弧形结构可以将焚烧炉内的废气更加快速的引导入进风管内,同时便于将落在进风管内的灰尘滑落至风箱内,避免灰尘落在进
风管内滞留形成堵塞,进风管从上部至下部逐渐缩小,逐渐缩小的结构可以使得进风管下
部的风量更大,有利于在风箱内形成强力的旋风。
[0009] 进一步的,所述进风管中部固定设置有一个喷淋头,在进风管中部设置喷淋头可以对废气进行喷淋降温,同时可以对进风管内沉淀的灰尘进行润湿,更加有利于进风管内
的灰尘滑入风箱内,同时对润湿后的灰尘不会在风箱内再次与废气进行混合,有利于除尘。
[0010] 本实用新型使用时,废气从焚烧炉内进入进风管,喷淋头对进气管内的废气进行喷淋降温除尘,进气管内的灰尘顺着进气管滑入风箱,废气顺着风箱侧壁形成旋风,风箱上
的四个喷淋头对废气进行再次除尘降温,废气从风箱的下部溢出至箱体内,再进入排风管
内;大量的灰尘以及喷淋后的液体落入箱体的底部,灰尘沉淀沿着斜块滑落至箱体的后侧,
打开密封门可以对灰尘进行清理。喷淋头的喷淋液体可以与箱体底部进行联通,形成循环;
具体循环方式不做限制;也可不连通,将箱体内存积的液体直接排出。
[0011] 有益效果:该装置可以快速的实现对废气的进行降温除尘,并能够将沉淀后的灰尘进行排出清理,废气进入风箱形成旋风可以增加废气在风箱内存在的时间,增加废气的
喷淋时间,有利于对废气的快速降温除尘。
附图说明[0012] 图1为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0013] 图2为实用新型的局部结构剖视图。[0014] 图3为实用新型的后侧结构示意图。[0015] 图4为实用新型的箱体的局部结构剖视图。[0016] 附图标记说明:[0017] 1.焚烧炉、2.箱体、3.风箱、4.排风管、5.斜块、6.进风管、7.斜板、8.密封门、9.喷淋头。
具体实施方式[0018] 实施例1[0019] 如图1?4所示,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垃圾燃烧废气降温箱,包括有箱体2,箱体2右侧设置有焚烧炉1,箱体2上端中间位置固定设置有风箱3,风箱3为长方体结
构,风箱3底部灌装有液体,液体可以为水或者与废气进行反应的催化反应液体,液体的高
度没过斜板7下端面,风箱3上部为圆管状,设置为圆管状配合进风管6设置在侧面当废气从
进风管6进入风箱3时,废气沿着风箱3侧壁旋转向下移动,风箱3下部为锥形结构,锥形结构
可以使得废气从风箱3上部进入下部时风力更强,有利于废气从风箱3下部开口处溢出,而
不直接进入排风管4,且排出至箱体2内的废气为旋风,在箱体2内滞留的时间更久更长,受
喷淋时间更长,能够实现快速的对废气进行降温以及除尘。风箱3下端开口;风箱3上端中部
固定贯穿设置有排风管4,排风管4下端可贯穿进风箱3下端面,将废气从箱体2内吸入,排风
管4位于风箱3下端的开口的上方,也可将排风管4下端位于风箱3内,当风箱3内的旋风从侧
边旋入箱体2内后,再从风箱3下部的中间位置进入风箱3,再吸入排风管4。排风管4四周的
风箱3上表面均匀分布有四个喷淋头9,喷淋头9对箱体2内的废气进行喷淋降温以及将灰尘
进行吸附除尘;风箱3侧面贯穿设置有进风管6,进风管6与焚烧炉1连接,进风管6将焚烧炉1
内的废气导入进风箱3内。
[0020] 箱体2底部前侧面设置有斜块5,当喷淋液体喷入箱体2内后,再进入箱体2的底部,灰尘以及液体滞留在箱体2的底部;灰尘沉淀后顺着斜块5滑落至箱体2的底部后侧,由于液
体没过斜板7的下端面,因此箱体2内的气体不会从密封门8处溢出;箱体2的后侧面下部开
设有密封门8,打开密封门8可以对沉淀进行清理,且不会影响工序的进行;箱体2内部后侧
面下部固定设置有斜板7,斜板7上端固定在密封门8上方,斜板7左右两侧以及后侧与箱体2
连接。
[0021] 进风管6横截面为弧形结构,弧形结构可以将焚烧炉1内的废气更加快速的引导入进风管6内,同时便于将落在进风管6内的灰尘滑落至风箱3内,避免灰尘落在进风管6内滞
留形成堵塞,进风管6从上部至下部逐渐缩小,逐渐缩小的结构可以使得进风管6下部的风
量更大,有利于在风箱3内形成强力的旋风。
[0022] 进风管6中部固定设置有一个喷淋头9,在进风管6中部设置喷淋头9可以对废气进行喷淋降温,同时可以对进风管6内沉淀的灰尘进行润湿,更加有利于进风管6内的灰尘滑
入风箱3内,同时对润湿后的灰尘不会在风箱3内再次与废气进行混合,有利于除尘。
[0023] 在使用时,废气从焚烧炉1内进入进风管6,喷淋头9对进气管内的废气进行喷淋降温除尘,进气管内的灰尘顺着进气管滑入风箱3,废气顺着风箱3侧壁形成旋风,风箱3上的
四个喷淋头9对废气进行再次除尘降温,废气从风箱3的下部溢出至箱体2内,再进入排风管
4内;大量的灰尘以及喷淋后的液体落入箱体2的底部,灰尘沉淀沿着斜块5滑落至箱体2的
后侧,打开密封门8可以对灰尘进行清理。喷淋头9的喷淋液体可以与箱体2底部进行联通,
形成循环;具体循环方式不做限制;也可不连通,将箱体2内存积的液体直接排出。
[0024]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
“顺时针”、“逆时针”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
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设备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
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0025]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
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声明:
“垃圾燃烧废气降温箱” 该技术专利(论文)所有权利归属于技术(论文)所有人。仅供学习研究,如用于商业用途,请联系该技术所有人。
我是此专利(论文)的发明人(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