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发明涉及环保技术领域,具体是一种综合有机废弃物亚临界水解处理方法。
背景技术:
2.有机废物就是指在生产、生活和其他活动中产生的丧失原有利用价值或者虽未丧失利用价值但被抛弃或者放弃的固态、液态或者气态的有机类物品和物质。根据形态划分,有机废物主要包括有机固体废物、有机废水和有机废气,有机废弃物是指人们在生产活动中产生的丧失原有利用价值或虽未丧失利用价值但被抛弃或放弃的固态或液态的有机类物品和物质,包括农业有机废物(主要包括农作物秸秆藤蔓、畜禽粪便和水产废弃物等)、工业有机废物(主要包括高浓度有机废水、有机废渣等)、市政有机垃圾(主要包括园林绿化废弃物、市政污泥、屠宰厂动物内含物、餐厨垃圾等)三大类。
3.中国专利号cn202010665790.0提供一种有机废弃物热焚烧解系统及其热解方法,包括输送机、
破碎机、脱酸罐、加料斗、
除尘器和焚烧热解炉体;焚烧热解炉体分隔为低温热解室和高温焚烧室,低温热解室上设有热解绞龙、进料绞龙和加料斗。通过低温热解技术,可以有效降低有机废弃物成分中污染物的总含量,但是热解技术气化率有限,对于垃圾中含油的固定碳成分很难进行高效转化,因此,在热解之后利用炉排对热解炭渣进行高温气化焚烧,可以实现垃圾最大的减量化,通过垃圾的干燥热解过程,生活垃圾含水率大幅度降低,生活垃圾的热值大幅提高。
4.传统综合有机废弃物的焚烧,掩埋,堆肥等处理方式,其运输成本高,还有二次污染及占用土地资源和药物残留与孳生有害细菌产生恶臭等诸多缺点,因此亟需研发一种综合有机废弃物亚临界水解处理方法。
技术实现要素:
5.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综合有机废弃物亚临界水解处理方法,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有机废弃物采用的焚烧,掩埋,堆肥等处理方式,其运输成本高,还有二次污染及占用土地资源和药物残留与孳生有害细菌产生恶臭等的问题。
6.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一种综合有机废弃物亚临界水解处理方法,包括以下步骤:s1、粗破碎:将综合废弃物倒入粗破碎机中,启动粗破碎机,利用粗破碎机将综合废弃物破碎成粗颗粒状,将粗颗粒状投入到自动风选机内,启动自动风选机,自动风选机将得到有机废弃物;s2、细破碎:将有机废弃物投入到细破碎机中,启动细破碎机,将有机废弃物通过细破碎机进行细破碎,得到小颗粒有机废弃物;s3、水解:将小颗粒有机废弃物投入到亚临界水解装置,启动亚临界水解装置,调节压力和温度以及亚临界水蒸汽,使亚临界水解装置对有机废弃物进行临界水解处理,得到固态及液态有机肥料。
7.进一步地,所述s1中,利用自动风选机选出橡胶,玻璃,金属,陶瓷等不可处理物,
进行资源回收再利用。
8.进一步地,所述s3中,将亚临界水解装置的蒸汽口连接到蒸汽管道内,通过蒸汽管道将蒸汽输送至亚临界水解装置内,亚临界水解装置内蒸汽温度设置在150-370℃,压力设置在0.4-22.1mpa。
9.进一步地,所述s3中,设置的蒸汽温度和亚临界水解装置内的压力至达到亚临界水,在亚临界水中大部分的有机物质及烃类都能被溶解。
10.进一步地,所述s3中,在有机废弃物进行临界水解处理之后,关闭蒸汽管的阀门,打开亚临界水解装置上的泄气阀,对亚临界水解装置内进行降温,固态及液态有机肥料通过排料管排出。
11.进一步地,所述s3中,亚临界水解装置采用立式水解罐,亚临界水解装置使用时,电机输出端连接有搅拌轴,启动装置的电机,电机带动搅拌轴转动,搅拌轴采用磁力密封装置,其密封性较强,垂直搅拌轴不易变形,立式水解罐容易出料并且减少占地空间。
12.进一步地,所述立式水解罐体容积为6立方米,罐体直径为1.8米,材质为304不锈钢与碳钢的复合板,立式水解罐外形采用立式圆筒形结合磁力密封电机设计。
13.进一步地,所述搅拌轴长度为2.8米,上方连结电机处采用耐高压磁力密封装置,搅拌轴下方采用抗腐蚀耐磨轴承支撑。
14.进一步地,所述搅拌轴上设置有双螺旋搅拌叶,总长度为2米,宽度为60毫米,厚度为18毫米,搅拌叶左右各有四片,分别焊接于搅拌轴的横向连杆上。
15.进一步地,所述支撑叶片的横向连杆分上下四段,横向连杆在轴的两边以相反角度成螺旋状固定于搅拌轴上,横向连杆与双螺旋搅拌叶以左右不对称方式安装。
16.本发明通过改进在此提供一种综合有机废弃物亚临界水解处理方法,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如下改进及优点:(1)本发明处理方法,在处理过程中,亚临界水分子结构在高温高压状态下经过一系列的物理及化学反应, 产生酸硷离子共同催化作用,同时将各种高分子聚合物的分子链打断,还原成小分子聚合物,使之成为植物容易吸收的营养成分,最终实现环保资源化,循环化,无害化的目标。
17.(2)亚临界水在高温高压状态下产生强烈的分解力和溶解力来处理综合有机废弃物,降低综合有机废弃物中的木质素与纤维素以及半纤维素之间的结合度,同时可以彻底消灭所有的杂菌和虫卵以及病毒。最终转化成小分子的固态及液态有机肥料。
18.(3)对于综合有机废弃物分散处理,降低运输成本,避免掩埋占用土地的生态环保政策,正符合亚临界水解处理技术的特性与优势,利用亚临界水解处理技术产出的尾产物,源于多种有机物质,其尾产物中的有机质与有机氮磷钾比例较高。
附图说明
19.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解释:图1是本发明的方法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20.下面将结合附图1对本发明进行详细说明,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
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21.本发明通过改进在此提供一种综合有机废弃物亚临界水解处理方法,如图1所示,包括以下步骤:s1、粗破碎:将综合废弃物倒入粗破碎机中,启动粗破碎机,利用粗破碎机将综合废弃物破碎成粗颗粒状,将粗颗粒状投入到自动风选机内,启动自动风选机,利用自动风选机选出橡胶,玻璃,金属,陶瓷等不可处理物,进行资源回收再利用,自动风选机将得到有机废弃物;s2、细破碎:将有机废弃物投入到细破碎机中,启动细破碎机,将有机废弃物通过细破碎机进行细破碎,得到小颗粒有机废弃物;s3、水解:将小颗粒有机废弃物投入到亚临界水解装置,启动亚临界水解装置,将亚临界水解装置的蒸汽口连接到蒸汽管道内,通过蒸汽管道将蒸汽输送至亚临界水解装置内,亚临界水解装置内蒸汽温度设置在300℃,压力设置在15.0mpa,调节压力和温度以及亚临界水蒸汽,设置的蒸汽温度和亚临界水解装置内的压力至达到亚临界水,亚临界水解装置采用立式水解罐,亚临界水解装置使用时,电机输出端连接有搅拌轴,启动装置的电机,电机带动搅拌轴转动,搅拌轴采用磁力密封装置,其密封性较强,垂直搅拌轴不易变形,立式水解罐容易出料并且减少占地空间,垂直搅拌轴不易变形,立式水解罐容易出料并且减少占地空间,在亚临界水中大部分的有机物质及烃类都能被溶解,使亚临界水解装置对有机废弃物进行临界水解处理,在有机废弃物进行临界水解处理之后,关闭蒸汽管的阀门,打开亚临界水解装置上的泄气阀,对亚临界水解装置内进行降温,固态及液态有机肥料通过排料管排出,得到固态及液态有机肥料。
22.进一步地,立式水解罐体容积为6立方米,罐体直径为1.8米,材质为304不锈钢与碳钢的复合板,降低材料成本,增加经济效益,立式水解罐外形采用立式圆筒形结合磁力密封电机设计,可以有效解决轴封漏气的问题,传统卧式罐体,存在搅拌轴容易变形及机械轴封容易漏气的问题;搅拌轴长度为2.8米,上方连结电机处采用耐高压磁力密封装置,搅拌轴下方采用抗腐蚀耐磨轴承支撑,搅拌轴与搅拌电机透过磁力密封装置结合,因此罐体可做到完全密封不漏气,在亚临界水解过程中达到稳定保压的作用,搅拌轴为立式结构,底部有轴承支撑,搅拌叶片在搅拌过程中不刮壁,确保搅拌轴不变形,搅拌轴上有反向环绕的小型螺旋叶片,可以起到辅助下料及均匀搅拌功能;搅拌轴上设置有双螺旋搅拌叶,总长度为2米,宽度为60毫米,厚度为18毫米,搅拌叶左右各有四片,分别焊接于搅拌轴的横向连杆上;支撑叶片的横向连杆分上下四段,横向连杆在轴的两边以相反角度成螺旋状固定于搅拌轴上,横向连杆与双螺旋搅拌叶以左右不对称方式安装,双螺旋搅拌叶的主要作用是将物料向上翻,搅拌轴上的小型螺旋叶片是将物料向下推,形成外上内下的均匀搅拌模式,使物料达到均衡受热彻底分解的条件,双螺旋搅拌叶与水解罐壁的间隙为20毫米内,可以避免物料粘壁,同时可以解决搅拌不均和出料不全的问题。
23.工作原理:将综合废弃物倒入粗破碎机中,启动粗破碎机,利用粗破碎机将综合废弃物破碎成粗颗粒状,将粗颗粒状投入到自动风选机内,启动自动风选机,利用自动风选机选出橡胶,玻璃,金属,陶瓷等不可处理物,进行资源回收再利用,自动风选机将得到有机废
弃物,将有机废弃物投入到细破碎机中,启动细破碎机,将有机废弃物通过细破碎机进行细破碎,得到小颗粒有机废弃物,将小颗粒有机废弃物投入到亚临界水解装置,启动亚临界水解装置,将亚临界水解装置的蒸汽口连接到蒸汽管道内,通过蒸汽管道将蒸汽输送至亚临界水解装置内,亚临界水解装置内蒸汽温度设置在150-370℃,压力设置在0.4-22.1mpa,调节压力和温度以及亚临界水蒸汽,设置的蒸汽温度和亚临界水解装置内的压力至达到亚临界水,亚临界水解装置采用立式水解罐,亚临界水解装置使用时,电机输出端连接有搅拌轴,启动装置的电机,电机带动搅拌轴转动,搅拌轴采用磁力密封装置,其密封性较强,垂直搅拌轴不易变形,立式水解罐容易出料并且减少占地空间,在亚临界水中大部分的有机物质及烃类都能被溶解,在处理过程中,亚临界水分子结构在高温高压状态下经过一系列的物理及化学反应, 产生酸硷离子共同催化作用,同时将各种高分子聚合物的分子链打断,还原成小分子聚合物,使之成为植物容易吸收的营养成分,最终实现环保资源化,循环化,无害化的目标,使亚临界水解装置对有机废弃物进行临界水解处理,亚临界水在高温高压状态下产生强烈的分解力和溶解力来处理综合有机废弃物,降低综合有机废弃物中的木质素与纤维素以及半纤维素之间的结合度,同时可以彻底消灭所有的杂菌和虫卵以及病毒。最终转化成小分子的固态及液态有机肥料,在有机废弃物进行临界水解处理之后,关闭蒸汽管的阀门,打开亚临界水解装置上的泄气阀,对亚临界水解装置内进行降温,固态及液态有机肥料通过排料管排出,得到固态及液态有机肥料。
24.对所公开的实施例的上述说明,使本领域专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或使用本发明。对这些实施例的多种修改对本领域的专业技术人员来说将是显而易见的,本文中所定义的一般原理可以在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或范围的情况下,在其它实施例中实现。因此,本发明将不会被限制于本文所示的这些实施例,而是要符合与本文所公开的原理和新颖特点相一致的最宽的范围。技术特征:
1.一种综合有机废弃物亚临界水解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s1、粗破碎:将综合废弃物倒入粗破碎机中,启动粗破碎机,利用粗破碎机将综合废弃物破碎成粗颗粒状,将粗颗粒状投入到自动风选机内,启动自动风选机,自动风选机将得到有机废弃物;s2、细破碎:将有机废弃物投入到细破碎机中,启动细破碎机,将有机废弃物通过细破碎机进行细破碎,得到小颗粒有机废弃物;s3、水解:将小颗粒有机废弃物投入到亚临界水解装置,启动亚临界水解装置,调节压力和温度以及亚临界水蒸汽,使亚临界水解装置对有机废弃物进行临界水解处理,得到固态及液态有机肥料。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综合有机废弃物亚临界水解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s1中,利用自动风选机选出橡胶,玻璃,金属,陶瓷等不可处理物,进行资源回收再利用。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综合有机废弃物亚临界水解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s3中,将亚临界水解装置的蒸汽口连接到蒸汽管道内,通过蒸汽管道将蒸汽输送至亚临界水解装置内,亚临界水解装置内蒸汽温度设置在150-370℃,压力设置在0.4-22.1mpa。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综合有机废弃物亚临界水解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s3中,设置的蒸汽温度和亚临界水解装置内的压力至达到亚临界水,在亚临界水中大部分的有机物质及烃类都能被溶解。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综合有机废弃物亚临界水解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s3中,在有机废弃物进行临界水解处理之后,关闭蒸汽管的阀门,打开亚临界水解装置上的泄气阀,对亚临界水解装置内进行降温,固态及液态有机肥料通过排料管排出。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综合有机废弃物亚临界水解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s3中,亚临界水解装置采用立式水解罐,亚临界水解装置使用时,电机输出端连接有搅拌轴,启动装置的电机,电机带动搅拌轴转动,搅拌轴采用磁力密封装置,其密封性较强,垂直搅拌轴不易变形,立式水解罐容易出料并且减少占地空间。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综合有机废弃物亚临界水解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立式水解罐体容积为6立方米,罐体直径为1.8米,材质为304不锈钢与碳钢的复合板,立式水解罐外形采用立式圆筒形结合磁力密封电机设计。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综合有机废弃物亚临界水解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搅拌轴长度为2.8米,上方连结电机处采用耐高压磁力密封装置,搅拌轴下方采用抗腐蚀耐磨轴承支撑。9.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综合有机废弃物亚临界水解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搅拌轴上设置有双螺旋搅拌叶,总长度为2米,宽度为60毫米,厚度为18毫米,搅拌叶左右各有四片,分别焊接于搅拌轴的横向连杆上。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一种综合有机废弃物亚临界水解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叶片的横向连杆分上下四段,横向连杆在轴的两边以相反角度成螺旋状固定于搅拌轴上,横向连杆与双螺旋搅拌叶以左右不对称方式安装。
技术总结
本发明涉及环保技术领域,具体是一种综合有机废弃物亚临界水解处理方法,包括以下步骤:S1、粗破碎;S3、细破碎;S4、水解。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在处理过程中,亚临界水分子结构在高温高压状态下经过一系列的物理及化学反应,产生酸硷离子共同催化作用,同时将各种高分子聚合物的分子链打断,还原成小分子聚合物,使之成为植物容易吸收的营养成分,最终实现环保资源化,循环化,无害化的目标。亚临界水在高温高压状态下产生强烈的分解力和溶解力来处理综合有机废弃物,降低综合有机废弃物中的木质素与纤维素以及半纤维素之间的结合度,同时可以彻底消灭所有的杂菌和虫卵以及病毒。最终转化成小分子的固态及液态有机肥料。小分子的固态及液态有机肥料。小分子的固态及液态有机肥料。
技术研发人员:钟纯荣 钟建均 钟善琦 陈泽荣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金锋馥(滁州)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2.03.16
技术公布日:2022/6/17
声明:
“综合有机废弃物亚临界水解处理方法与流程” 该技术专利(论文)所有权利归属于技术(论文)所有人。仅供学习研究,如用于商业用途,请联系该技术所有人。
我是此专利(论文)的发明人(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