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自修复聚合物材料用多层微胶囊及其制备方法。该微胶囊由囊芯和三层囊壁构成,其中第二层囊壁材料为原子转移自由基活性聚合的大分子引发剂和催化剂,囊芯可以在第二层囊壁的引发下发生室温活性自由基聚合反应。与传统的微胶囊相比,本发明的自修复聚合物材料用多层微胶囊不单是一个反应物质的存储容器,而且是一个集单体和引发剂储存、感知外界裂纹、激发聚合反应于一体的多功能智能型的微胶囊。本发明的多层微胶囊可广泛应用于制备具有自修复功能的聚合物复合材料,具有聚合物基体适用范围广,复合材料制备工艺适应性强,以及提高复合材料修复效率的优势。该多层微胶囊具有优异的储存稳定性,可实现大批量生产。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双层材料发动机缸套的铸造成形方法,该方法是利用双浇包浇注与传统离心铸造相结合的方法,在离心铸造时先浇注定量的外层材料轻合金熔体,再浇注内层材料所使用的颗粒增强复合材料熔体;凝固后得到径向外层为轻合金材料,内层为颗粒增强复合材料的双层材料发动机缸套。本发明突出的优点在于:本缸套的外层材料可以选择高强韧轻合金材料,外层材料与内层的颗粒增强复合材料相结合,使成形的缸套既具有高强度、高韧性,同时满足耐热耐磨要求;并且便于实现缸套耐热耐磨内层厚度的调控;缸套内外层表面均具有良好的加工性能;本发明流程短、成本低、效率高,易于在现有离心铸造生产线上实现成形制造。
本发明属于阻燃材料合成及应用领域,公开了一种微胶囊化六苯氧基环三磷腈及其制备方法和在EMC中的应用。本发明通过以PMMA为囊材,六苯氧基环三磷腈为囊芯,利用乳化剂进行乳化反应,制成的微胶囊化六苯氧基环三磷腈是集炭源‑酸源‑气源为一体的自体膨胀型阻燃剂,提高了六苯氧基环三磷腈阻燃效率,同时显著改善了阻燃剂在环氧树脂中的相容性,进而将其用于EMC复合材料中,明显减少阻燃剂的添加量,提高了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使复合材料的UL‑94测试达到V‑0级,氧指数达到30%以上。
本发明涉及发光器件及其制备方法和显示装置。该发光器件,其内含有纳米金属核壳结构复合材料;所述纳米金属核壳结构复合材料包括纳米金属核和包裹所述纳米金属核的壳层,所述壳层的材料为石墨烯类材料。该发光器件采用纳米金属核壳结构复合材料作为表面等离子体材料,应用于QLED等发光器件中,可提高发光器件的发光效率和使用寿命。
本发明涉及纳米复合材料技术领域,具体涉及改性白石墨烯/聚酰胺复合导热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导热材料按重量份包括:PA树脂80~100份,改性白石墨烯0.5~20份,抗氧剂0.1~3份,润滑剂0.3~3份;所述改性白石墨烯为2~10层白石墨烯先经表面亲油性处理后,再经原位聚合得到由聚合物包覆修饰的白石墨烯。该材料的按比例混合后,采用双螺杆挤出机熔融共混、挤出,然后拉条、冷却、风干、切粒得到聚酰胺复合材料。制备的改性白石墨烯/聚酰胺导热复合材料具有高热导率、高韧性、比重小等一系列优点,可以广泛应用于LED灯的灯杯、灯座等中,从而保证了LED灯良好的散热效果。
本发明涉及一种石墨烯基正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和锂硫电池。所述石墨烯基正极材料的制备方法包括:于溶剂中分散MXene/石墨烯复合材料、铜盐和硫源,得第一混合溶液;将所述第一混合溶液置于密闭压力体系下,于100℃~180℃溶剂热反应18h~24h,制备硫化铜/MXene/石墨烯纳米复合材料;混合所述硫化铜/MXene/石墨烯纳米复合材料与单质硫,研磨后,于155℃~180℃下放置10h~18h,制备石墨烯基正极材料;所述MXene为Ti3C2。本发明制得正极材料,能够提高锂硫电池的电化学性能。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耐化学腐蚀的绝缘材料,包括如下重量份的原料:改性低密度聚乙烯60‑70份、氯丁橡胶14‑16份、天然橡胶4‑5份、促进剂0.05‑0.06份、补强剂0.2‑0.3份、硫化剂0.02‑0.03份、偶联剂0.03‑0.04份、阻燃剂9‑12份、聚磷酸铵2‑3份、增强填料3‑4份;本发明还公开了该绝缘材料的制备方法。本发明采用改性低密度聚乙烯、氯丁橡胶和天然橡胶作为复合材料的基体,在复合材料中加入了阻燃剂,并与聚磷酸铵复配,赋予材料良好的阻燃性能,在复合材料中加入了增强填料来进一步改善材料的力学性能,得到的材料具有优异的耐化学腐蚀性、力学性能、绝缘性能和阻燃性能。
本申请公开一种三维网状预制体的制备工艺及三维网状预制体,包括以下步骤:S1.将陶瓷基增强颗粒原料和金属基连接颗粒原料分别破碎后混匀,得到混合料;S2.将混合料置入模具后,将模具置于感应外场中进行压力烧结,得到所述三维网状预制体。使获得的预制体包括硬质相的增强颗粒、非硬质相的铁及多尺度孔道,一方面解决了高组分、小粒径的微粒形成,另一方面通过金属粉的连接,使预制体在后续的复合材料制备时微米颗粒、纳米颗粒整体呈弥散分布,预制体获得较高的强度,为后期复合材料制备创造良好的条件,也消除了后期铸造复合材料时易产生气孔、夹渣、裂纹等的缺陷。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抗菌活性水处理技术及其处理器,其中处理器设有进水口和出水口,包括预处理单元和至少一组抗菌活性处理单元,所述进水口、预处理单元和抗菌活性处理单元和出水口依次连接;所述抗菌活性处理单元包括外壳、水流通道、稀土高能场复合材料层、第一抗菌纳米功能材料层和第二抗菌纳米功能材料层,所述水流通道设置于外壳内,所述第一抗菌纳米功能材料层包覆于水流通道,所述稀土高能场复合材料层包覆第一抗菌纳米功能材料层,所述第二抗菌纳米功能材料层包覆稀土高能场复合材料层;所述水流通道的两端分别与预处理单元和出水口连接。本发明可提高对水的抗菌和活性处理效果,可保留自来水中天然的钙镁离子等对人体有益的微量元素。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乳液型碳纤维用上浆剂及其制备方法和用途,该上浆剂含有2-40%的环氧树脂、0-97%的水、0.5-15%的表面活性剂、0.4-13.5%的腰果酚和0.1-1.5%的甲醛。由于含有增韧改性剂腰果酚和甲醛,使用本发明的乳液型碳纤维用上浆剂上浆后的碳纤维,在与使用多元胺作为固化剂的环氧树脂基体复合成为复合材料时,上浆剂过渡层中的腰果酚和甲醛会与多元胺发生反应,反应生成的改性多元胺固化剂与上浆剂过渡层中的环氧树脂发生固化反应,从而使上浆剂过渡层在固化后具有极大的韧性,因而上浆剂过渡层对碳纤维和基体树脂的连接性能大大增强,相对于现有碳纤维复合材料其层间剪切强度提高了20%以上,保证了碳纤维复合材料有较高的整体性能。
本发明公开一种空心球储锂复合材料Fe3O4/C的制备方法及其在锂离子电池中的应用,属于材料合成及高能锂离子二次电池技术领域。其特征在于:利用溶剂热或水热法制备粒径分布较窄的空心球Fe3O4/C复合材料,该材料纯度高,平均粒径为750纳米,壁厚为250纳米。电化学测试表明,此方法制备的Fe3O4/C复合材料其首次放电比容量高达1157mAh/g,循环65次后放电比容量仍高达900mAh/g,显示了优异的循环稳定性。此外该材料还具有良好的倍率性能,在2C及5C充放电倍率下的放电比容量分别为620mAh/g和460mAh/g,性能远优于目前普遍使用的碳素负极材料(理论比容量372mAh/g)。本发明成本低廉,工艺简单易于产业化,在高能锂离子电池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木塑复合环保材料,由如下重量份的原料制成:聚丙烯树脂60‑70份、竹粉22‑28份、界面相容剂2‑3份、改性亚麻纤维7‑11份、茂金属聚乙烯弹性体4‑6份、抗氧剂0.5‑0.6份、润滑剂0.5‑0.6份、无水乙醇7‑10份;本发明还公开了所述木塑复合环保材料的制备方法。本发明采用竹粉和聚丙烯树脂作为基体物质,原料环保易得,竹粉先采用界面相容剂进行表面处理,使得竹粉与PP树脂之间的界面黏结性得到增强,进而提升木塑复合材料的综合性质;通过在原料中加入改性亚麻纤维,能够有效提高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少量复配的茂金属聚乙烯弹性体具有增韧改性作用,得到的木塑复合材料具有环保、力学性能优异、综合性能强的优点。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生物炭复合光催化材料的制备方法及应用,属于环境功能材料领域。BiVO4是一种良好的光催化材料,但其对有机污染物的亲和性不强,不利于高效降解有机污染物。本发明在BiVO4的制备过程中掺入生物炭,碱性条件下在高压反应釜中制备生物炭‑BiVO4复合材料,后在订制的可见光反应器中加入罗丹明B,以复合材料为催化剂在氘灯光源下进行传质。结果表明掺入生物炭后,复合光催化材料对可见光的吸收率提高,且可强化催化材料对有机污染物的吸附。该复合材料一方面提高光催化材料对有机污染物的吸附性能,另一方面是增加光催化材料对可见光的利用,从而提高BiVO4材料对有机污染物的光催化降解效能。
一种储热式铝液或者铝合金液储运装置,包括有容置体及其浇铸口和托架,以及设置于容置体注入口处的上盖,浇铸口设置于容置体侧壁与内腔连通,注入口位于容置体上部与内腔连通,托架位于容置体外侧壁并低于浇铸口;容置体由外至内依次设置有金属外壳、保温材料层、多孔陶瓷基相变复合材料层、耐火材料层,金属外壳为熔点大于铝或者铝合金的金属材料制成的金属外壳;多孔陶瓷基相变复合材料层为多孔陶瓷基体与相变储能材料的附着物的复合体,相变储能材料经高温熔融后浸渗至多孔陶瓷基体的微孔孔壁附着形成相变储能材料的附着物,并复合成多孔陶瓷基相变复合材料层。具有蓄能环保效果更好,结构更简单、成本低、易于加工成型、使用安全方便的特点。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钾离子电池负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涉及钾离子电池技术领域。钾离子电池负极材料,包括复合材料以及导电材料和粘结剂;所述复合材料包括中空多孔碳棒和Bi3Se4颗粒;所述Bi3Se4颗粒分布于所述中空多孔碳棒的内部。本发明同时使用纳米结构设计、硒化以及碳保护的策略,可控构建一种中空多孔碳棒保护的Bi3Se4颗粒钾电复合材料,旨在抑制和缓冲铋基材料在嵌钾时的体积膨胀以及提高铋的比容量,制备具有高容量和长循环稳定性的钾离子电池负极材料。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护脚板及其制备工艺,其中护脚板采用改性PVC复合材料制成,所述改性PVC复合材料按照重量份数计,包括以下组分:聚氯乙烯100份、氯化聚乙烯6~8份、碳酸钙30~35份、丙烯酸酯类稳定剂1~3份、抗冲击丙烯酸酯类改性剂2~3份和石蜡1~2份;其制备工艺包括如下步骤:A.采用改性PVC复合材料进行挤出定型;B.对完成挤压定型的产品进行切割;C.对完成切割的产品进行冲孔。本发明提供的护脚板及其制备工艺,使护脚板具有耐腐蚀、防生锈的性能,进而保证其使用性能稳定。
本发明涉及散热技术领域,提供一种导热蓄热相变板及其制备方法,导热蓄热相变板包括相变板壳体和相变复合材料,所述相变板壳体围出一封闭的容腔,所述相变复合材料填充于所述容腔中,所述相变板壳体是导热材质,所述相变复合材料包括以下重量份数的各原料组分:相变材料300‑600份,导热填料100‑250份,基体材料0‑80份,偶联剂0‑15份,热稳定剂0‑3份。本发明的导热蓄热相变板,其相变潜热高、导热系数大、耐久性能好、对电子元器件无毒无腐蚀、使之更易清理返修、界面相容性好,制造成本低且配方简易,使用方便。
本发明属于化学催化的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环己烷氧化的催化方法。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环己烷氧化的催化方法,包括以下步骤:将三氧化钼或/和负载金属的三氧化钼复合材料与环己烷混合,进行光热催化反应,得到环己烷氧化产物。其中,负载金属的三氧化钼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步骤一、将钼酸的水溶液与强酸A混合,过滤得到钼酸沉淀物;步骤二、将钼酸沉淀物与强酸B混合,进行溶剂热反应,得到产物;步骤三、将产物冷却后,分散到溶剂中,得到三氧化钼溶液;步骤四、将三氧化钼溶液与金属盐颗粒溶液混合,得到负载金属的三氧化钼复合材料。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选择性和转化率高的环己烷氧化的催化方法。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无卤阻燃聚碳酸酯复合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该无卤阻燃碳酸酯复合材料具有高的透明度,阻燃可以达到1mm UL94V‑0级别。所述聚碳酸酯复合材料包含以下重量份的各组分:聚碳酸酯树脂92.5~99份,有机硅阻燃剂0.5~5份,磺酸盐类阻燃剂0.1~0.5份,助剂0.4~2份。所述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将聚碳酸酯树脂、有机硅阻燃剂、磺酸盐类阻燃剂、助剂在高混机中混合,然后经双螺杆挤出造粒,干燥后注塑,即得。本发明可以达到1.0mm UL94V‑0级别,高的透明度,无卤环保,同时具有优良的力学性能、热性能和加工性能。
本发明属于材料领域,公开了一种高效耐水性阻燃剂及其在聚丙烯复合材料中的应用。本发明以TGIC‑DOPO包覆聚磷酸铵,制得高磷氮含量的三元一体膨胀阻燃剂,在提高阻燃效率的同时可以显著改善阻燃剂与聚丙烯的相容性,耐水性,耐热性;为了进一步提高阻燃效率,减少添加量,本发明还优选了成炭促进剂,从而进一步提高聚丙烯复合材料的综合性能:在添加量小于25%(传统膨胀阻燃剂需30%,达到1.6mm阻燃V‑0),聚丙烯复合材料就可以通过UL‑94 V‑0(1.6mm)。
本发明涉及建筑工程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方钢管混凝土柱及其制造方法。该方钢管混凝土柱包括方钢管、纤维增强复合材料布以及内填混凝土,方钢管内部填充有内填混凝土;方钢管的每一个侧面通过冲压形成多个向内凹陷的压槽,且压槽的延伸方向与方钢管的轴向相垂直;任意一个方钢管侧面的多个压槽沿着方钢管的轴向平行间隔分布;方钢管轴向上任意相邻的两个压槽之间包裹有纤维增强复合材料布。本实施例通过压槽和纤维增强复合材料布相结合,增强了对内填混凝土的约束效果,避免方钢管的侧壁面产生向外局部屈曲的问题;并且,压槽可以阻碍内填混凝土在硬化收缩过程中与钢管内壁脱离,提高钢管混凝土柱的承载力和刚度。
本发明提出一种利用回收热塑性塑料加工塑料粉末和球型颗粒的方法,其包括如下步骤:选料、切料、烘干;机械击打、风选除杂;物料中加入脆化剂烘干加热,使物料和脆化剂相互湿润渗透;冷却至常温;将物料粉碎、筛分制成热塑性复合材料粉末;将复合材料粉末、粘合剂、水按比例混合、机械混炼;混炼后的料块用挤出机挤出圆条切成圆段;抛圆后进入筒式烘干机烘干,把水分烘至小于1%制得热塑颗粒生料;生料加入夹层筒式烘干机中继续加温使物料相互渗透粘合,冷却后制得热塑颗粒熟料。所述的制备方法,采用反传统的热熔脆化法,可将再生多组分热塑性复合材料、功能性材料制成粉末和球形热塑颗粒产品,该方法产能大,耗电省且加工成本低。
本发明公开一种短切丝束预浸带的制备及模压成型工艺,适应于批量制造各类复杂型面的复合材料制件。本工艺是将碳纤维、玻璃纤维、芳纶纤维、超高分子聚乙烯纤维等特种纤维制备成短切丝束预浸带,将这些散片状预浸带铺放到模具中,通过模压成型工艺,制备复合材料制件,是一个高性能、低成本和大批量生产的复合材料新形态及工艺。
本发明涉及一种微型电容器及其制备方法,涉及微型超级电容器领域。该微型电容器包括正电极,所述正电极上沉积有复合材料层,所述复合材料层为GQD/Co(OH)2/Ni复合材料。所述微型电容器具备较高的能量密度,并且体积小,可循环折叠弯曲,同时无线充电。
本发明涉及复合材料制备技术领域,具体公开了一种碳纳米管复合聚乙烯抗静电材料的制备方法。所述的制备方法包含如下步骤:S11.将碳纳米管(CNT)分散在有机溶剂中,得组分1;S12.将乙烯‑醋酸乙烯共聚物(EVA)溶解在有机溶剂中,得组分2;S13.将组分1和组分2混合后超声分散,超声分散完毕后去除有机溶剂,得CNT/EVA复合材料;S14.将CNT/EVA复合材料与聚乙烯进行共混挤出得碳纳米管复合聚乙烯抗静电材料;其中,原料碳纳米管与乙烯‑醋酸乙烯共聚物的重量用量比为1:1~5;进一步优选地,碳纳米管与乙烯‑醋酸乙烯共聚物的重量用量比为1:1~3。该方法制备得到的碳纳米管复合聚乙烯抗静电材料可以使CNT充分分散在聚乙烯材料中,提升聚乙烯的导电性能和抗静能力。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作为锌碘电池正极载体的瓶中船结构的银@多孔碳复合材料的制备以及在锌碘电池正极的应用。本发明通过超声浸渍法合成瓶中船结构的银@多孔碳复合材料Ag@KJ600,经烘干、烧制、与I2在氩气保护环境下研磨、密封加热12小时得到Ag@KJ600/I2,该复合材料作为碘正极载体时,能对循环过程中形成的多碘化物进行化学吸附,抑制多碘化物的穿梭效应,进而减少负极锌的腐蚀和活性物质的损失。Ag@KJ600/I2活性物质可应用在锌碘电池碘正极,表现出优异的电化学性能。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紫外超快激光加工高比表面积石墨烯薄膜的一体成形方法,包括以下步骤:选择碳前驱体材料,所述碳前驱体材料选自生物质/水凝胶复合材料和重烃化合物中的一种;在碳前驱体材料内部添加活化剂溶液,形成活化剂均匀负载的复合材料,将所述复合材料铺展在柔性基底上形成前驱体材料层;前驱体材料层加热烘干;以紫外超快激光原位加工获得具有高比表面积的活化石墨烯薄膜;将活化石墨烯薄膜进行清洗干燥处理。该方法可以直接在柔性基底上原位加工出高比表面积、微孔的活化石墨烯薄膜,满足柔性微型储能器件领域对高比表面积、微孔电极的需求,解决解决现有技术加工活化微孔石墨烯薄膜工艺存在的工序复杂、成本较高、可控性差等问题。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具有释放负氧离子的薄膜及其制备方法,解决了现有技术中纳米二氧化钛对太阳光的利用效率低的技术问题。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具有释放负氧离子的薄膜的制备方法,在制备石墨烯包覆二氧化钛的纳米复合材料过程中,制备石墨烯的还原剂以及分散剂分三次加入混合溶液中,且每次加入的量依次增大,获得包覆均匀的纳米复合材料,由该纳米复合材料制备而成的薄膜中,由于纳米石墨烯具有导电能力和高的比表面积,与纳米二氧化钛具有协同光敏作用,纳米石墨烯作为电子的受体,容易接受纳米二氧化钛产生的光生电子,有效的抑制光生电子与空穴的复合,提高光催化效率。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电共沉积电子介体的微针传感器及其制备方法,微针传感器包括包括基底及位于基底上的微针阵列,微针阵列的表面覆盖导电层及复合材料电子介体层,复合材料电子介体由碳纳米管、水凝胶电子介体及酶组成,复合材料电子介体层通过电共沉积固定在微针阵列的导电层的表面。本发明实施例中微针传感器的电子修饰材料不易脱落、稳定性好且灵敏度高,可广泛应用于传感器技术领域。
一种FSE赛车车身,包括车身本体,所述车身本体为单体壳结构,所述车身本体包括依次前后连接的前壳段、中壳段和后壳段,所述中壳段的顶面为用于让驾驶员进入车身内的敞开开口,所述中壳段底面的前端设有前高后低的倾斜面,所述前壳段的底面为平面,所述中壳段的后端设有环形翻车保护杆,所述车身本体采用夹层材料制成,所述夹层材料包括作为面板层的碳纤维增强树脂复合材料和作为中间夹心层的蜂窝铝芯材。本发明采用重量更轻的炭纤维增强树脂复合材料和中间密度较低的蜂窝铝芯材组成的夹芯层结构,有效减轻了赛车整车重量;同时炭纤维增强树脂复合材料和蜂窝铝芯材的强度更大,整车安全性得到增强。
中冶有色为您提供最新的广东广州有色金属复合材料技术理论与应用信息,涵盖发明专利、权利要求、说明书、技术领域、背景技术、实用新型内容及具体实施方式等有色技术内容。打造最具专业性的有色金属技术理论与应用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