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州金盛铝业研发的新型铝长城装饰条板安装结构,采用卡接式设计,简化施工流程并提升美观度。该技术可缩短工期、降低成本,适用于不同长度的墙面装饰需求,已在建筑行业获得应用。
中国企业在铜铝复合材料领域取得重要突破,成功开发出兼具导电性与轻量化优势的新型复合材料。该技术可显著降低铜资源消耗,已在电力、新能源等领域实现规模化应用,为工业制造提供更具性价比的材料解决方案。
湖南省发改委近日公布2025年重点建设项目名单,涉及光伏发电及太阳能电池片生产两大新能源领域。其中,株洲三一5GW太阳能电池片项目尤为引人注目,该项目将推动光伏产业链与金属材料的深度融合,助力湖南新能源产业升级。
湖南省2025年重大项目建设清单近日公布,其中包含6个锂电相关重点项目,涵盖锂矿采选、锂电池生产及储能电池研发等多个领域。这批项目的实施将进一步完善湖南新能源产业链,助力区域经济转型升级。
福莱特集团越南生产基地目前保持2000吨/天的光伏玻璃产能稳定运行。公司表示将持续评估市场发展情况,审慎规划未来产能扩张计划,同时密切关注国际贸易政策变化,通过技术创新提升产品竞争力。
印尼镍矿协会预测,到2030年全国镍产量将突破370万吨,较当前水平增长近一倍。作为全球最大镍生产国,印尼正推动出口市场多元化并加速下游产业发展,以降低对中国市场的依赖并提升产业附加值。
印尼能源和矿产资源部宣布,将于4月中旬上调矿产和煤炭特许权使用费,涉及镍、黄金等多种金属矿产。新规将根据国际市场价格动态调整费率,旨在提升国家财政收入并优化矿业管理体系。
赣锋锂业在固态电池领域取得重要技术突破,已形成从材料到电芯的全链路布局。公司同步推进硅基与锂金属负极双技术路线,并在新能源汽车、低空经济及消费电子领域实现商业化应用突破。
当升科技2024年业绩报告显示,受锂电材料市场需求波动影响,公司营业收入与净利润均出现下滑。报告期内,公司持续优化产品结构,并保持稳健的现金流水平,为后续市场回暖做好准备。
金川镍钴新材料公司通过技术创新和质量管控双轮驱动,成功突破高电压四钴研发难题,并优化电积钴生产工艺。公司引入先进检测设备,建立全流程质量追溯体系,推动新能源电池材料产业升级。
振石集团东方特钢绿色高端镍铬合金项目在嘉兴正式开工。该项目采用智能化冶炼设备,重点生产高端不锈钢材料,将推动特种合金材料国产化进程。
宁德市发改委近日公布2025年重点项目名单,包含3个光伏项目,总装机容量达670MW。其中两个海上光伏项目将采用特殊铝合金支架,预计带动相关材料需求增长。
东津新区分布式光伏项目EPC总承包中标结果近日公布,项目即将进入施工阶段。该项目将采用分布式光伏发电模式,预计将带动光伏组件及配套金属材料需求增长。
工信部表示将深入实施锂电池行业规范条件政策,引导储能电池行业加快技术进步和转型升级。通过强化行业规范管理、推动技术创新等举措,促进新型储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工信部近日发布2025年标准工作要点,将重点推进光伏组件、锂电池等产业标准体系完善。新规将加快先进光伏、新型储能等产品的分级分类标准制定,同时加强关键技术标准研究,以高标准带动产业链整体升级。
正力新能此次全球发售约1.215亿股股份,其中香港公开发售部分获得3.51倍超额认购,国际发售部分也获得1.13倍认购,显示出市场对这家锂电企业的强烈信心。公司每股发售价定为8.27港元,预计全球发售净筹约9.275亿港元,每手交易单位为300股。
在电动汽车领域,双方同意立即启动价格承诺谈判,旨在通过协商达成双方都能接受的价格安排,从而避免潜在的贸易摩擦。同时,双方还同意深入讨论市场准入相关问题,为企业创造更加公平、透明和便利的营商环境。
钙钛矿电池以其高效能、低成本和柔性特质,正成为光伏产业的破局者。其理论效率可达33%,叠层设计突破45%,生产成本仅为晶硅电池的五分之一。产业链涵盖关键材料、电池制造到多元应用场景,中国在全球占据70%专利。尽管面临稳定性、大面积制备和环保性挑战,但技术突破不断,产业化进程加速。资本大量涌入,推动叠层技术、柔性组件发展,有望颠覆传统光伏格局,开启“泛在式供能”新时代。
4月9日,赣锋锂业发布固态电池项目研发进展公告,宣布在400Wh/kg级固态电池技术上取得重大突破,产品循环寿命突破800次并完成工程验证,具备规模化应用潜力。同时,赣锋锂业在硅基与锂金属负极双路线、低空经济与高端装备领域应用、多场景商业化等方面取得显著进展,与国际头部车企、知名无人机企业达成合作。固态电池作为下一代电池技术的核心方向,将推动新能源汽车、储能系统及低空交通发展。
截至2025年4月7日,我国固态电池相关专利申请量已达1.3万项,展现出强劲的创新活力。其中,发明专利占比高达93.4%,技术创新聚焦于核心领域。自2020年以来,专利申请量持续攀升,2024年申请量达2915项,刷新历史纪录,反映出我国在固态电池技术研发上已进入快车道,为新能源产业发展注入强大动力。
2025年4月10日至12日,亿纬锂能携全场景储能解决方案及全新6.9MWh储能系统亮相北京。该系统基于大电芯技术路线,融合CTP高度集成设计,实现Pack成本下降10%、单位面积能量密度提升20%,支持百兆瓦时电站项目标准化配置,适配主流3450kW功率,有效降低客户初始投资。
孝感华工高理电子有限公司创立于1988年,是华工科技产业股份有限公司的全资核心子公司,获授工信部“制造业单项冠军”。公司拥有7大创新平台,参与制定多项标准,拥有800余项知识产权。在“双碳”目标下,华工高理推出储能用PTC加热器、NTC温度传感器及组件、压力传感器等创新产品。其PTC加热器年产能1100万套,温度传感器占据全球70%市场份额,压力传感器年产能1000万只。公司持续深耕光伏储能领域,以核心技术优势引领能源革命,打造中国制造新名片。
液态空气储能技术是一种新型大规模长时储能技术,通过将多余电能转化为-196℃的液态空气存储,再在需要时气化驱动发电并入电网。该技术具有高储能密度、低碳环保、高可靠性、部署灵活和高安全性五大优势,不受地理条件限制,可结合多种能源形式实现多能联供。
4月10日,深圳方正微电子副总裁彭建华在北京发布“750V/650V中压SiC MOS产品系列 & SiC功率模块新品EASY2B”,这些新品在光伏、储能、充电、数据中心UPS、工业电源等领域广泛应用。方正微电子的主力产品1200V SiC MOS/SBD在2024年已大规模应用于行业头部客户,车规主驱1200V SiC MOSFET系列产品在国内高端新能源车上实现大规模应用。
4月9日,合肥新站高新区发布《推进新型储能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征求意见通知,提出多项措施推动新型储能技术应用。文件鼓励工商业企业、产业园区、大数据中心等按需配建用户侧储能,进行削峰填谷和需量管理。同时,在大型停车场、物流园区等场景发展分布式+储能、微电网+储能、光储充一体化模式,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此外,积极推进虚拟电厂建设,运用数字化技术聚合分布式光伏、储能等资源,提升电网供应能力。政策支持包括财政补贴、税收优惠等,助力区域能源转型和可持续发展。
在“双碳”战略背景下,宜宾市积极抢占绿色新能源产业风口,致力于打造“中国储能产业新高地”。2025年宜宾储能产业高质量发展大会上,共签约8个储能产业合作项目,总金额28.7亿元。会后,57个新能源应用场景及新型储能项目集中开工,总投资70.44亿元。宜宾通过市区联动、央地合作、开放场景等举措,成功招引行业头部企业,构建了完整的储能产业集群。截至目前,已签约22个产业项目,协议总投资81.55亿元,形成18GWh储能系统集成产能。宜宾的产业集聚效应显著,吸引了众多企业落地,推动储能技术不断创新,助力实现“双碳”目标。
近日,江苏省发改委将欣旺达智慧能源南京溧水经济开发区100MW/200MWh二期储能电站项目纳入省级电力规划。该项目基于磷酸铁锂电池技术,计划与一期合并建设,总规模达100MW/200MWh,拟采用220KV电压等级接入,计划2025年7月中旬并网投运。项目建成后将直接接入公用电网,接受电网统一调度,满足调峰、顶峰需求,增强南京电网韧性,提升可再生能源消纳能力,助力南京市能源结构优化及绿电消纳负荷平滑,推动能源绿色转型。
2025年3月,CESA储能应用分会追踪到20起海外储能项目建设动态,总规模超7.73GW/12.63GWh。项目涉及特斯拉、Arevon、道达尔能源等全球能源投资方,建设地点包括美国、澳大利亚、波兰、德国、芬兰、韩国、泰国等。这些项目涵盖光储一体化、工商业储能、独立储能电站等多种类型,展示了全球储能市场的快速发展,为各国能源转型和可持续发展目标提供有力支持。
2025年4月10日,赣锋锂电发布锋恒·大储系列新一代旗舰产品——6.25MWh液冷储能系统。该系统搭载587Ah超大容量电芯,具备高度集成、超长寿命、极致安全与智能管控四大核心优势。采用“田”字方阵布局,占地面积减少38%,单位面积电量提升61%。适配多种场景,包括大型储能电站、工商业、光储充一体化及户储。这一发布标志着行业标准化、规模化发展新里程碑,助力全球能源转型。
4月10日,湖南发展拟与控股股东湖南能源集团签订《代为培育协议》,委托代为培育6个光伏项目,合计容量3.41GW。项目涵盖宁夏红寺堡区100MW项目、益阳市大通湖区渔光互补项目、红寺堡区新能源基地300万千瓦光伏复合发电项目等。代为培育方式借助湖南能源集团优势,快速锁定优质资源,规避直接开发风险,规范同业竞争,保护公司及中小股东利益,助力湖南发展做强做优能源核心业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