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3月27日,晋北采煤沉陷区新能源基地左云160万千瓦光伏发电项目正式开工。该项目是晋北基地首批开工的新能源项目,标志着“沙戈荒”大型风电光伏基地—采煤沉陷区新能源项目正式落地。项目总投资约62.8亿元,计划2026年底竣工投产,将为京津冀地区提供清洁能源支持,推动区域能源转型和可持续发展。
2025 年 3 月 28 日,厚普股份在投资者互动平台表示,公司已掌握钒基固态储氢技术,并通过参股公司成都集氢科技有限公司在固态储氢系统领域展开布局。目前,成都集氢科技在固态储氢氢能两轮车方面已有成功案例。厚普股份将根据市场情况合理规划产能布局,以满足日益增长的市场需求。这一战略布局不仅展示了厚普股份在氢能技术领域的技术实力,也为公司在氢能交通市场的未来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广西文船重工钦州海上风电装备产业基地南翼(一期)补充建设项目顺利竣工验收。该项目于2024年1月18日开工,12月31日完工投产,包括分段装焊车间二跨、倒班宿舍、总装堆场等设施,是在一期项目基础上补充单桩分段制作加工条件。建成后,与一期工程合计可形成年产80根3000吨级单桩的生产能力,最大单桩管径15米,壁厚170毫米,单根总桩最大长度135米,年加工钢材24万吨。该基地的建成投产,使国内海上风电单桩基础建造能力大幅提升,满足海上风电业务向深远海及海外市场拓展的需求,进一步完善了中国船舶集团应用产业布局。
特朗普政府近期频繁威胁对加拿大铝等商品加征关税,让加拿大经济界感到不安。加拿大铝业协会首席执行官西马尔德指出,美国关税的真正目的并非解决边境问题或逼迫加拿大重回贸易谈判,而是制造不确定性,阻碍对加拿大的投资。尽管目前加拿大商品很少真正面临关税,但持续的威胁和拖延已让加拿大各界担忧,认为这将抑制投资。此外,美国铝业协会也承认,美国自身电力资源有限,无法支撑足够的铝生产,仍需依赖加拿大铝进口。
2025年3月26日,中电工研与国家电投集团联合投资的大安风光制绿氢合成氨一体化示范项目迎来重大突破,全球首个48000标方钛系固态储氢撬块成功交付。该项目总投资63.32亿元,集风电、光伏、储能、制氢、合成氨于一体,年产绿氢3.2万吨、绿氨18万吨,每年可减少碳排放65万吨,节约标煤23万吨。项目采用多项首创技术,标志着我国在绿氢储运技术领域实现跨越式发展,为全球氢能产业树立了标杆。
SMA Solar Technology AG推出新型储能逆变器Sunny Central Storage UP-S,功率最高达4600kVA,转换效率99%,具备短时过载能力和OptiCool™空气冷却系统,降低初始与维护成本。该产品在澳大利亚成功亮相后,已拓展至欧洲与美国市场,助力大型储能项目与电网稳定。SMA致力于通过创新技术推动全球能源转型,其大型项目解决方案涵盖多款明星产品,持续深耕光储创新。
瑞典电池储能系统开发商Ingrid Capacity公司计划在芬兰部署70MW/140MWh电池储能系统,与北欧能源投资商Locus Energy合作,预计2026年投入商业运营。该项目将成为芬兰规模最大的电池储能项目,超越Neoen公司2024年部署的56.4MW/112.9MWh项目。Ingrid Capacity拥有自主优化平台,提升储能系统对电网运营的支持能力。公司2024年收入和EBITDA均是2023年的三倍,计划在瑞典部署更多储能系统,推动北欧能源转型。
2025年3月26日,梅州市睿储新能源有限公司投资建设的梅州综合保税区100MW/200MWh独立储能项目成功并网,进入商业化运营测试阶段。该项目由海南睿电新能源子公司主导,总投资5亿元,规划两期建设200MW/400MWh储能容量。项目采用集装箱式储能系统,集成智能液冷温控和多级安全防护体系,系统效率达89%以上。投运后年调峰电量超3000万度,可满足1GW新能源电站配储需求,预计年减少碳排放9.6万吨,助力梅州打造全产业链闭环。
星源能投在湖南湘潭和湖北钟祥的两个用户侧储能项目成功并网,总容量达20MW/46.68MWh。湖南项目采用5MW/16.68MWh磷酸铁锂储能系统,助力企业优化用能成本,迈向零碳生产。湖北项目为15MW/30MWh储能系统,打造民爆领域最大规模用户侧储能项目,提升能源管理水平。两个项目均通过先进技术配置和优化策略,显著降低企业用能成本,推动绿色升级,助力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
2025年3月25日,国网天津宁河公司开工建设宁河区东北片区共享储能电站220千伏电源线送出工程,新建0.46千米电缆线路,连接储能电站与服新220千伏新能源汇集站。项目建成后可为至少1000兆瓦新能源提供储能服务,满足天津电网调峰调压需求。宁河区风光资源丰富,春季新能源发电出力创历史新高。工程提前解决穿越河流、稻田等难点,加速审批和建设,推动新能源高效利用,助力碳达峰、碳中和目标。
2025年3月25日,华钠芯能首批8台“华阳造”钠电储能直流舱成功下线并具备交付条件。该直流舱由集成Pack电池、消防系统、温控系统、电池管理系统等构成,单舱容量2.13兆瓦时,是钠电煤矿应急电源的核心组成部分。企业通过技术突破和工艺提升,获得9项软件著作权,掌握自主生产能力,降低生产成本。预计今年上半年每月可生产8台舱,下半年提升至15台,初步建成年产1吉瓦时直流电池舱的储能集成车间。
2025年3月28日,北京绿钒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1MW/2MWh全钒液流电池系统正式装车发货。该系统搭载100kW超高功率电堆,模组集成成本较传统降低25%,实现降本增效。全钒液流电池具备长时储能、高安全性、循环寿命长等优势,适用于风光电站、电网调峰、工商业储能等场景。北京绿钒凭借技术深耕,突破行业难题,助力客户实现低成本、高稳定的绿电消纳,推动绿色能源转型。
此次会议的具体时间已经确定为4月1日,地点则设在曼相政府办公室。这一消息得到了佤邦工业矿产管理局的正式通知,同时也得到了佤邦发言人Nyi Rang的证实。然而,尽管会议即将举行,但关于采矿活动何时能够真正恢复,目前仍然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
2025年国际氢能大会在北京开幕,国家能源局副司长边广琦表示,我国氢能产业在“制储输用”各环节呈现积极发展态势。2024年,全球可再生能源制氢项目累计建成产能超25万吨/年,中国占比超50%,在新疆库车、宁夏宁东等地建成一批规模化项目。氢能作为绿色低碳能源,应用广泛,我国虽具潜力,但仍面临创新能力不足、基础制度滞后等挑战。专家建议完善政策支持体系,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拓展应用场景,优化产业链布局,加速自主创新,提升国际竞争力。
安迈特在浙江南太湖新区投资30亿元建设的项目已于2024年10月举行了复合集流体产品下线仪式。该项目建成后,将具备年产7亿平方米新型高安全复合集流体材料的能力。此外,安迈特还与四川省国家级内江经开区签约,计划投资50亿元建设年产10亿平方米新型高安全复合集流体生产线项目。
据悉,该项目总投资高达11.6亿元,是紫金矿业(股票代码:601899)与广汽集团(股票代码:601238)强强联合,共同建设的电池材料上杭基地项目。该项目被分为两期进行,其中一期项目的建设规模为年处理2万吨磷酸铁锂退役电池。
江苏某大型氯碱化工厂基于安全性与经济性考量,创新采用钒电解液租赁模式,配置70MW/448MWh全钒液流电池储能系统。项目采用中和储能NeLCOS®储能计算器,从全生命周期度电成本(LCOS)、内部收益率(IRR)等核心指标精准解析项目的技术适配性与经济回报路径。总投资额约3.85亿元,内部收益率15.63%,预计4.46年收回资本金投资额,为化工企业优化能效、降低成本提供了新思路。
该产业园区项目将分阶段实施。一期工程投资额为10亿元,主要规划为5万吨负极材料的研发与生产。这一阶段的工作将为后续的扩大生产奠定坚实基础。紧接着,二期工程将投资30亿元,规划为10万吨正负材料的研发与生产,进一步扩大生产规模。最后,三期工程将投入高达60亿元,规划为20万吨正负材料的研发与生产,全面实现产业园区的产能目标。
此次选定的47个项目覆盖了13个欧盟国家,包括比利时、法国、意大利、德国等,主要涉及的矿产有铝、铜、镍、钴、锂、稀土、硼和石墨等。其中,25个项目专注于开采,24个项目侧重于加工,还有10个项目致力于回收。
欧盟近期根据《关键原材料法案》(Critical Raw Materials Act,简称CRMA)制定并公布了首批战略项目清单,共包含了47个项目,然而北卡尔项目并未能跻身其中。面对这一结果,里丁埃奇材料公司的首席执行官库尔特·巴奇(Kurt Budge)表达了遗憾之情,但他同时也指出,自去年8月以来,北卡尔项目已经取得了显著的进展。
2024年的概略研究表明,沙吉楚瓦纳项目可采用露天和地下开采方式,分两阶段进行开发。尽管全成本约为600美元/吨,但帕特里奥特公司仍计划在未来几年内投入大量资金进行开发,以确保项目的顺利进行。
该冷粗轧机由西马克集团提供,采用了先进的技术,专为高精度加工高端铜合金带材而设计。其强大的机械结构和充足的冷加工能力,使其能够生产屈服强度高达1,250 MPa的材料,并处理厚度达20毫米的来料铜卷。
华虹半导体在研发投入方面也表现出色。2024年,公司研发投入合计为16.43亿元,同比增长11.13%,研发投入占全年收入的比例也进一步提升至11.42%。产能方面,华虹制造项目(华虹九厂)已于2024年底投片量产,预计将于2025年第一季度开始产能爬坡。该项目规划月产能8.3万片,聚焦先进特色IC和高端功率器件,将更好地满足客户需求。
据悉,该电站采用了具有1.5万次循环寿命的尖端技术,其建成后将极大缓解乐山电网日益增长的用电需求,减轻电网供电压力,特别是220kV主变的下网压力,从而有效提升供电可靠性。四川伟力得能源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陈继军表示,作为2024年度四川省级重点示范项目,该电站预计将在年底投入运营。
该项目中的海上制氢平台,堪称能源制备领域的“全能选手”。其高度超过50米,面积广阔,相当于7个篮球场大小。更令人瞩目的是,该平台能够完全脱离陆地电网,实现自给自足的能源生产,这在我国尚属首例。通过铺设在平台各处的光伏板,以及配套的海上漂浮式光伏组件,平台能够利用太阳能转化清洁能源,进而生产绿氢。
其自动化率近乎国内汽车行业平均水平的三倍,通过引入自动配送AGV及直供输送线,物流效率显著提升25%。此外,生产工艺的革新同样令人瞩目,采用全球首发的低VOCs双组份清漆,大幅减少有害物质排放;锆化薄膜前处理工艺则实现了废水零磷排放,年减排量达12万吨。
2025年3月27日,云南文山丘北县召开独立储能项目全容量并网运行座谈会,宣布项目成功并网。该项目是国家能源局在云南省的首批示范项目,采用构网型锂电池+钠电池技术路线,装机容量200MW/400MWh,其中锂电池180MW/360MWh,钠电池20MW/40MWh。项目由南网储能公司投资建设,为云南电网稳定运行提供支撑,推动新型储能技术商业化应用,为储能行业混合技术路线应用提供经验。
英发睿能宜宾基地的主厂房土建工程已经取得了显著进展,目前完成度已经达到了70%。与此同时,机电安装工程也于今年3月初正式拉开序幕,施工人员正紧锣密鼓地进行各项设备安装与调试工作。这一系列举措,无疑为BC电池项目的顺利投产奠定了坚实基础。
江西赣锋锂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与福建星云电子股份有限公司正式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将在固态电池、智能检测、储能系统及光储充检一体化解决方案等核心领域展开深度协作。双方将深度融合技术研发、产业资源与场景应用能力,共同推动新能源行业向高效、安全、可持续方向迈进。此次合作将加速新能源技术的场景化落地,助力“双碳”目标实现,标志着新能源产业迈向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
深圳华钠新材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蔡伟华坚信储能的未来藏于固态“钠”。公司位于比亚迪总部附近,专注于钠离子电池研发。2021年,蔡伟华察觉到钠离子电池的潜力,组建团队成立华钠新材。公司研发的全固态钠离子电池在安全性能和低温性能方面表现出色,成功实现规模化量产。华钠新材立足深圳,面向全球,致力于推进钠电产业发展,助力全球能源转型和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