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6日,中集来福士为华夏金租建造的“华夏鸿鹄01”自升自航式风电安装船在烟台交付。这艘船是目前国内较先进的第四代风电安装船,船长139米,宽50米,型深10米,航速约8节,搭载DP-2动力定位系统,配备1500吨绕桩式全回转起重机,具备安装15兆瓦及以上海上风机的能力。其总体技术指标国内领先、国际先进,将我国自升式风电作业平台技术水平提升到新高度。交付后,它将为我国海上风场开发增添利器,推动能源结构转型和海洋经济发展,也为未来更大容量、更深水域的海上风电项目提供支持,助力海上风电产业发展。
广西北海市合浦常乐风电场项目由北海常顺新能源有限公司负责建设,位于合浦县常乐镇。项目计划建设29座风电机组,其中25座单机容量560千瓦,4座单机容量5000千瓦,总装机容量160兆瓦,并配套新建1座220千伏升压站。项目估算总投资92019万元,资金由企业自筹。目前,北海市行政审批局正对该风电场项目进行核准前公示,公示时间为2025年3月3日至3月7日,为期5个工作日。
3月5日,乌鲁木齐乌拉泊村3.575万千瓦分散式风电项目正式开工,由国家电投集团木垒公司主导,新疆冶金建设(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施工。项目总装机容量3.575万千瓦,规划安装5台风电机组,配套建设35千伏开关站及储能电站,建成后将为乌鲁木齐地区提供稳定清洁能源,助力新疆能源结构优化及“双碳”目标实现。项目部提前策划,2月12日进入备战状态,7天内完成多项报审及前期开工资料准备工作,目前A1#风机基础钢筋制作完成,土方开挖工作连夜进行,力争5月底实现全容量并网目标。
3月5-7日,意大利里米尼国际可再生能源展上,科华数能大放异彩。作为智慧能源系统解决方案提供商,它带着全场景光储解决方案参展,吸引了众多专业观众。凭借卓越的创新能力和技术实力,科华数能荣获“顶级创新储能品牌”奖,这一奖项是对它在欧洲新能源市场地位的高度认可。展会期间,科华数能展示了多元能源解决方案,涵盖新能源大基地、工商业、户用等多个领域,其5MW储能变流升压一体机系统、350kW组串式光伏逆变器等产品,凭借出色性能和创新设计,成为焦点。
最近,新疆华电哈密十三间房有个大项目要建,是一个25万千瓦/100万千瓦时的共享储能加100万千瓦风电一体化项目。这个项目在哈密市伊州区七角井镇,总容量有1000MW,打算一次建成,要装160台6.25MW的风电机组。配套工程也不少,包括新建两座220kV的汇集站,还有储能站、输变电线路和检修道路等。总投资得36个亿,由新疆华电十三间房风电有限责任公司来建设。
3月6日,永臻股份发布了永臻工业科技(包头)有限公司年产100GW光伏铝边框项目的总承包工程招标公告。该项目已获批准建设,招标人为永臻工业科技(包头)有限公司,资金自筹,建设地点在内蒙古包头市东河区,规模约37万平方米,计划工期240天。招标范围涵盖桩基、土方、结构及建筑等工程,但防火涂料除外。项目总投资35亿元,主要建设光伏组件边框生产线,生产规模为年产100GW(50万吨)光伏铝边框。此前,该项目的环评文件审批决定已于2024年12月3日由包头市生态环境局发布。此次招标公告的发布,标志着项目正式进入启动阶段。
3月6日,云南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批复了红河州弥勒西风电场扩建项目。该项目已列入《云南省2023年第二批新能源项目开发建设方案》,符合云南省新能源实施计划。项目位于红河州弥勒市,总装机容量54.5万千瓦,将建设104台风电机组。总投资297681.05万元,其中资本金59536.21万元,占20%,由三峡新能源发电(弥勒)有限责任公司自筹;其余238144.84万元由公司申请银行贷款解决。
中国能建东电二公司承建的阜新彰武五峰300兆瓦风电EPC总承包工程有了新进展。这个项目在辽宁省阜新市彰武县五峰镇和双庙镇,规划安装60台风力发电机组,包括不同高度的钢塔和混塔机组。项目规划面积287平方千米,涉及新建和扩建道路,还有新建的架空集电线路。目前,首基铁塔FN47-3已经组立完成,为后续风机并网打下基础。项目建成后,能为彰武县及周边地区提供清洁能源,助力辽宁省实现“双碳”目标,推动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和能源结构优化。
3月6日,国能陕西新能源公司在佳县上高寨乡举行了国能佳县5万千瓦风电项目的开工仪式。这个项目位于榆林市佳县刘国具镇,装机容量50兆瓦,总投资3.28亿元。它计划安装8台6.25兆瓦的风力发电机组,新建110千伏升压站,并通过17公里的架空线路接入变电站。建成后,每年能为电网提供107950.27MWh的清洁电能,可节约大量标煤,减少二氧化硫和二氧化碳的排放,对环境、经济和社会都有很大的好处。
由盘江新能源发电(安顺西秀)有限公司投资建设的西秀区黄腊乡猛方农业光伏发电站项目,预计今年3月底实现全容量并网投产发电。该项目占地面积1894亩,总投资3.59亿元,采用最新610及615Wp(N型)双面双玻单晶硅电池组件,有效提升光电转换效率,为当地绿色能源发展注入新动力。
近日,远景动力沧州电池超级工厂二期项目在河北沧州正式开工。该项目规划年产能20GWh,覆盖电极、电芯、模组、电池包等核心产业链,预计2026年投产。待一、二期项目全部达产后,沧州工厂将成为北方最大的锂电池产业基地,年产值预计达200亿元。
2月28日,国家能源局召开全国可再生能源电力开发建设月度调度视频会,强调2025年要重点推进“沙戈荒”新能源基地建设,确保“十四五”规划项目如期完成,同时高质量做好新能源消纳工作,确保全国风电光伏发电消纳利用率保持在合理水平,为“十五五”可再生能源发展奠定基础。
3月6日,德瑞锂电披露2024年业绩报告,公司实现营收5.2亿元,同比增长50.12%;净利润1.5亿元,同比增长181.74%。业绩增长得益于锂一次电池下游应用场景的丰富和市场规模扩大,以及原材料价格回落和产销规模扩大带来的规模效应。同时,公司研发费用同比增长51.68%,为未来发展奠定技术基础。
3月6日,全国人大代表、广东省委书记黄坤明透露,广东新能源产业在2024年成为该省第九个万亿级产业集群。至此,广东已形成包括新一代电子信息、轻工纺织、先进材料等在内的9个万亿级产业集群,为绿色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2月28日,中国五矿集团有限公司与湖南省人民政府在京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将在矿产资源开发、金属冶炼及加工、新能源新材料等领域深化合作,推动央地合作迈上新台阶,助力湖南省实现“三高四新”发展目标。
近日,韶关鸿景金属有限公司年产6000吨铜料、铝料生产线建设项目进入环评受理公示阶段。该项目将进一步提升企业的生产能力,推动金属加工产业升级,为区域经济发展注入新动力。
近日,昆山亚竞铜业有限公司年产铜球3500吨、铜粒1500吨、汽车零部件5000万件项目进入环评受理公示阶段。该项目将进一步提升企业的生产能力,推动铜业产品多元化发展,为汽车零部件制造提供优质原材料。
近日,温州力源铜业有限公司年产6000吨铜丝建设项目进入环评审批公示阶段。项目位于温州海经区昆鹏街道,总投资2300万元,建成后将形成年产6000吨铜丝的生产规模,进一步推动铜业产业链升级。
近日,张家港铜业公司精炼车间内的圆盘浇铸机智能化改造项目正式投运。通过升级1号阳极炉和自动浇铸系统,企业实现了铜水精准浇铸,生产效率和产品品质显著提升,为铜业智能化生产树立了新标杆。
近日,由湖南东君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投资建设的万容日丽新材料1.5MW分布式光伏发电项目正式并网通电。该项目利用厂区内约15000平方米的闲置屋顶资源,安装高效光伏组件,预计年发电量约150万度,为企业绿色制造和可持续发展提供清洁能源支持。
近日,中国能建建筑集团参建的蒙西鄂尔多斯采煤沉陷区3000兆瓦光伏项目成功送电山东,标志着我国单体容量最大采煤沉陷区光伏基地正式投入商业运营。该项目占地约10.5万亩,铺设超过590万块光伏组件,装机容量达3000兆瓦,是我国绿色能源发展的重要里程碑。
安徽中环控股集团近日与同心县达成合作,计划投资10亿元建设年产5GW光伏组件项目。该项目达产后预计年产值约30亿元,将有力推动当地新能源产业发展,助力绿色能源转型。此次签约是同心县2025年一季度招商引资的重要成果之一。
力拓集团近日宣布,已完成对阿卡迪姆锂业的收购,交易金额达67亿美元。阿卡迪姆锂业将更名为力拓锂业,并整合力拓旗下的Rincon锂项目。此次收购进一步巩固了力拓在全球能源转型材料供应领域的领先地位,目标到2028年将年产能提升至超过20万吨碳酸锂当量。
华东理工大学清洁能源材料与器件团队近日在钙钛矿太阳电池领域取得重要突破。研究发现“光机械诱导分解效应”是钙钛矿电池不稳定的关键机制,并提出石墨烯—聚合物机械增强钙钛矿材料的新方法,成功延长了电池寿命。这一成果为钙钛矿太阳电池的产业化提供了新的解决方案,相关研究已发表于《科学》杂志。
2025年3月2日,浙江天台抽水蓄能电站首台(1号)机进水球阀吊装就位,标志着电站进入机电安装冲刺阶段。该电站位于浙江省台州市天台县,是国家“十四五”重点实施项目,总装机容量170万千瓦,额定发电水头724米,是国内水头最高、单机容量最大、埋深最深、轴系最长的抽水蓄能机组。此次吊装的进水球阀重142吨,安装质量对机组运行效率和安全性能至关重要。电站建成后将为浙江电网提供强大支撑,助力能源转型和“双碳”目标实现。
厦门大学陶华冰团队研发的质子交换膜制氢电解槽取得突破性进展,获批国家能源局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并成功走向市场。该技术通过核壳结构催化剂降低贵金属载量,优化工艺提升效能,大幅降低成本,攻克了规模化商用难题。目前,该成果已应用于新疆综合能源站,并斩获8000万元新订单,标志着我国在质子交换膜电解水技术上达到行业顶尖水平,为氢能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重要支撑。
沈阳康平100MW/400MWh全钒液流储能电站项目即将于3月底复工。该项目是沈阳市新能源产业的重要里程碑,标志着我国储能技术应用的重大突破。同时,沈阳市正加速构建“储能-氢能”基础设施网络,推动新能源产业向千亿级集群迈进。6个项目总投资55.4亿元,预计每年撬动27亿元产值,助力沈阳实现老工业基地的绿色发展和全面振兴。
3月1日,京能电力重点科技项目——京泰发电40KW全钒液流电池储能系统成功通过验收。该项目由多所高校和科研机构专家评审,其自主研发的40KW电堆系统能量效率达71.70%,较1KW级提升3.44个百分点。专家组一致认为项目技术创新显著,达到行业先进水平。下一步,京能电力将加强实验室建设,探索大型化应用,助力火电绿色转型和新型储能技术发展。
3月1日,中国国家电投集团自主研发的“氢腾”燃料电池在南极秦岭科考站成功发电,标志着全球首次氢能技术在极地应用的突破。该系统具备低温适应性和高效储能能力,可在极端环境下稳定运行,为科考站提供连续24天的供电。这一成果不仅是我国清洁能源技术的里程碑,更为极地科考能源供给开辟了新路径,彰显了中国在氢能领域的自主创新能力。
3月5日,北京大兴区传来氢能产业重大突破,骊能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成功攻克碳纸材料的高品质规模化量产技术瓶颈。碳纸作为氢能燃料电池和电解槽的关键材料,其量产技术的突破标志着我国在氢能核心材料自主可控方面取得重要进展。骊能新能源在大兴区投资超1亿元建设碳纸生产基地,预计2026年全面投产,产能达72万平方米/年,将成为全国重要的高性能碳纤维材料生产基地,助力氢能产业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