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利要求
1.废弃露天灰岩矿山生态修复水资源调蓄利用系统,所述废弃露天灰岩矿山包括位于岩溶区的槽谷(1)和位于非岩溶区的斜坡(2),且斜坡(2)位于槽谷(1)的两侧,在所述槽谷(1)内分布有若干个已开采矿坑(3),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斜坡(2)靠下部位置处设置有与槽谷延伸方向一致的拦水沟(a),并结合若干毛支沟(b)用于拦截斜坡(2)内的地表水和地下水;
在所述槽谷(1)内沿槽谷延伸方向间隔设置有若干沉砂池(c),每个沉砂池(c)与所述拦水沟(a)之间、每个矿坑(3)与至少一个沉砂池(c)之间、每个植被恢复重塑区(f)与至少一个沉砂池(c)之间设置有引水渠或引水管道(d),用于将拦水沟(a)的水先引至沉砂处理后再引至矿坑蓄积、植被恢复重塑区灌溉,相邻沉砂池(c)之间通过连接管路(e)串联实现调蓄分配。
2.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废弃露天灰岩矿山生态修复水资源调蓄利用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拦水沟(a)利用既有公路靠山一侧的水沟扩挖而成。
3.按照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废弃露天灰岩矿山生态修复水资源调蓄利用系统,其特征在于:每个植被恢复重塑区(f)与至少两个沉砂池之间设置有引水渠或引水管道(d)。
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矿山生态修复及水资源高效利用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分布于喀斯特(岩溶)地区的露天灰岩矿山,为国民经济发展贡献了大量的资源,也在开采中给大地留下了道道“伤疤”(矿坑)。实施生态文明建设,治理修复矿山开采遗留“伤疤”,俨然成为当前生态修复实践中的热点内容。
近年来,矿山生态修复的主要思路已由以往的“复垦、复绿”向当前的“保障安全、恢复生态、兼顾景观”的方面转变,其中“水”在安全、生态、景观方面均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水体景观打造及破坏地表的植被复绿,无疑是矿山生态修复中体现美学功能的理想目标,有望将采矿遗留的道道“伤疤”变为散落山间的颗颗“珍珠”,对于生态修复提档升级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然而在降雨时空分布不均、水资源快速漏失的喀斯特地区,仅依靠天然接蓄的大气降水,难以支持矿山水体景观打造、破坏地表植被恢复的用水需求,水资源短缺的实际已严重制约了当前多功能需求的矿山生态修复工作。
实用新型内容
声明:
“废弃露天灰岩矿山生态修复水资源调蓄利用系统” 该技术专利(论文)所有权利归属于技术(论文)所有人。仅供学习研究,如用于商业用途,请联系该技术所有人。
我是此专利(论文)的发明人(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