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利要求书: 1.一种全液压钻机的动力头给进传动结构,其特征在于:包含动力头(1)、给进滑板(2)、压板(3)、导轨(4)、钻塔(5)和耐磨板(6),所述给进滑板(2)为凹槽状,槽口向后,给进滑板(2)前侧面与动力头(1)连接,两个长条状的导轨(4)均设置在给进滑板(2)凹槽内,分别与给进滑板(2)左右两侧槽壁相邻,两个压板(3)分别通过相应的螺栓固定在给进滑板(2)左右两侧槽壁顶端,将两个导轨(4)围设在给进滑板(2)的凹槽内,两个导轨(4)分别固定在相应的钻塔(5)上。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全液压钻机的动力头给进传动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导轨(4)与给进滑板(2)和压板(3)之间均设有耐磨板(6)。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一种全液压钻机的动力头给进传动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导轨(4)和钻塔(5)错位布置,钻塔(5)靠内布置,导轨(4)靠外布置。
说明书: 一种全液压钻机的动力头给进传动结构技术领域[0001]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全液压钻机的动力头给进传动结构,属于钻探设备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0002] 在地质勘探领域内,全液压钻机正在逐步的取代立轴钻机,相较于全液压钻机,立轴式钻机不仅钻进行程短,钻具抖动大,无法提高转速,影响钻进效率与钻孔质量,而且部
件多,十分笨重,搬迁不易,大大降低了工作效率;全液压钻机采用模块化设计,部件集成装
在履带底盘上,搬迁方便快捷,可进入各种复杂环境进行施工。全液压钻机相比立轴最大的
优点就是给进行程长,钻机给进行程长,可有效减少辅助工作时间,提高钻进效率,减少因
停车倒杆造成的岩心堵塞。在提供长给进行程,动力头给进传动机构必须要有高强度的稳
定性,这样才能减少钻具的抖动。
实用新型内容
[0003]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全液压钻机的动力头给进传动结构,给进滑板与导轨之间设有耐磨板,可以调整耐磨板的厚度调节两者之间的间隙;并且给进滑板、压板和导
轨的连接成为三方向固定,不容易形变,大大增强了传动的稳定性,解决背景技术存在的上
述问题。
[0004]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0005] 一种全液压钻机的动力头给进传动结构,包含动力头、给进滑板、压板、导轨、钻塔和耐磨板,所述给进滑板为凹槽状,槽口向后,给进滑板前侧面与动力头连接,两个长条状
的导轨均设置在给进滑板凹槽内,分别与给进滑板左右两侧槽壁相邻,两个压板分别通过
相应的螺栓固定在给进滑板左右两侧槽壁顶端,将两个导轨围设在给进滑板的凹槽内,两
个导轨分别固定在相应的钻塔上。
[0006] 所述导轨与给进滑板和压板之间均设有耐磨板。[0007] 所述导轨和钻塔错位布置,钻塔靠内布置,导轨靠外布置。[0008] 所述耐磨板为三块,分别为耐磨板一、耐磨板二和耐磨板三,耐磨板一设置在导轨与给进滑板槽底相邻的一侧,耐磨板二设置在导轨和给进滑板槽壁相邻的一侧,耐磨板三
设置在导轨与压板相邻的一侧。
[0009] 本实用新型的积极效果:导轨与给进滑板和压板之间均设有耐磨板,可以通过调整耐磨板的厚度来调节间隙;并且给进滑板、压板和导轨的连接方式更为稳定,不容易形
变,大大增强了传动的稳定性。
附图说明[0010] 图1为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图;[0011] 图2为本实用新型侧视结构示意图;[0012] 图3为给进滑板与压板连接结构俯视剖视图;[0013] 图中:动力头1、给进滑板2、压板3、导轨4、钻塔5、耐磨板6。具体实施方式[0014]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的说明:[0015] 一种全液压钻机的动力头给进传动结构,包含动力头1、给进滑板2、压板3、导轨4、钻塔5和耐磨板6,所述给进滑板2为凹槽状,槽口向后,给进滑板2前侧面与动力头1连接,两
个长条状的导轨4均设置在给进滑板2凹槽内,分别与给进滑板2左右两侧槽壁相邻,两个压
板3分别通过相应的螺栓固定在给进滑板2左右两侧槽壁顶端,将两个导轨4围设在给进滑
板2的凹槽内,两个导轨4分别通过螺栓固定在相应的钻塔5上。
[0016] 所述导轨4与给进滑板2和压板3之间均设有耐磨板6。[0017] 所述导轨4和钻塔5错位布置,钻塔5靠内布置,导轨4靠外布置。[0018] 所述耐磨板6为三块,分别为耐磨板一、耐磨板二和耐磨板三,耐磨板一设置在导轨4与给进滑板2槽底相邻的一侧,耐磨板二设置在导轨和给进滑板2槽壁相邻的一侧,耐磨
板三设置在导轨与压板3相邻的一侧。
[0019] 给进滑板2的宽度要与导轨4的宽度相配合使用,给进滑板2与压板3组合在一起,围绕设置在导轨4外,从三个方向上对导轨限位,增加稳定性。组装时需要先将给进滑板2放
在导轨4上,然后在用螺栓把压板3安装在给进滑板上,在导轨4与给进滑板2和压板3之间设
置耐磨板6,所述耐磨板6为三块尺寸不同的长方形厚度板,用于调节导轨4与给进滑板2和
压板3之间的间隙。
声明:
“全液压钻机的动力头给进传动结构” 该技术专利(论文)所有权利归属于技术(论文)所有人。仅供学习研究,如用于商业用途,请联系该技术所有人。
我是此专利(论文)的发明人(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