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金星智控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宣传

位置:中冶有色 >

有色技术频道 >

> 采矿技术

> 隧道通风竖井井筒模板

隧道通风竖井井筒模板

147   编辑:中冶有色技术网   来源:中煤第一建设有限公司  
2024-01-11 13:44:11
权利要求书: 1.一种隧道通风竖井井筒模板,包括若干层的吊盘(1),若干层所述吊盘(1)均具有相对应的安装间隙(2),在每层所述吊盘(1)间设置对应的模板(3),所述模板(3)位于所述吊盘(1)边缘,所述模板(3)用于和通风竖井内壁(4)形成浇筑空间,所述浇筑空间分为中隔板浇筑空间(5)和井筒浇筑空间(6),其特征在于,所述模板(3)包括两个对称设置的模具组件(7),所述模具组件(7)穿过所述安装间隙(2),两个所述模具组件(7)之间形成所述中隔板浇筑空间(5),两个所述模具组件(7)与所述通风竖井内壁(4)形成所述井筒浇筑空间(6),所述中隔板浇筑空间(5)和所述井筒浇筑空间(6)连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隧道通风竖井井筒模板,其特征在于,所述模具组件(7)包括依次连接的弧形板(8)、筋板(9)和中间板(10),所述弧形板(8)与所述通风竖井内壁(4)配合,两个所述模具组件(7)的所述筋板(9)和所述中间板(10)相配合并通过紧固组件(11)形成所述中隔板浇筑空间(5)。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隧道通风竖井井筒模板,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若干个支撑件(12),依次设置在所述井筒浇筑空间(6)和所述中隔板浇筑空间(5)中,位于所述井筒浇筑空间(6)的所述支撑件(12)一端抵接在所述模具组件(7)上,另一端抵接在所述通风竖井内壁(4)上,位于所述中隔板浇筑空间(5)中的所述支撑件(12)两端分别抵接在两个所述模具组件(7)上。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隧道通风竖井井筒模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紧固组件(11)包括若干个穿过两个所述中间板(10)的螺杆(13),若干个所述螺杆(13)两端上分别转动设置有两个卡件(14),所述卡件(14)和所述中间板(10)之间设置有加强筋(15),所述加强筋(15)通过所述卡件(14)卡紧。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隧道通风竖井井筒模板,其特征在于,若干层所述吊盘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至第三部分从上之下依次排列,第一部分为整体性吊盘,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通过立柱(19)刚性连接,第二部分和第三部分通过柔性连接组件(22)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隧道通风竖井井筒模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部分、所述第二部分、所述第三部分均具有两层,第一层(16)和第二层(17)为整体性吊盘,所述第二层(17)至第四层(18)间通过立柱(19)刚性连接;第五层(20)与第六层(21)为辅助吊盘,且通过立柱(19)刚性连接;所述第四层(18)与所述第五层(20)之间通过柔性连接组件(22)连接,并设有专用爬梯。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隧道通风竖井井筒模板,其特征在于,所述柔性连接组件(22)包括设置在所述第四层(18)和所述第五层(20)上的安装件(23)和设置在所述安装件(23)之间的上的钢丝绳(24)。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隧道通风竖井井筒模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层(16)至所述第四层(18)层间距为3~5米,所述第五层(20)和所述第六层(21)层间距为3~5米。

说明书: 一种隧道通风竖井井筒模板技术领域[0001] 本实用新型涉及隧道通风竖井技术领域,具体的,涉及一种隧道通风竖井井筒模板。

背景技术[0002] 现阶段特长隧道中均需要设立通风竖井进行改善隧道内部的环境和安全,隧道通风竖井一般设计为圆形断面,为满足公路隧道内的送风和排风的需要,井筒内设置中隔板,

一个井筒兼做两用,现有技术中,竖井的施工通常需要将井筒与中隔板分别施工,先将井筒

锚网支护到底,再进行中隔板砌筑,但对结构而言整体性较差,且存在安全风险。

实用新型内容

[0003] 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隧道通风竖井井筒模板,解决了相关技术中竖井施工通常需要先将井筒锚网支护到底,再进行中隔板砌筑,使整体结构性较差存在安全风险的问题。

[0004]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如下:[0005] 一种隧道通风竖井井筒模板,包括若干层的吊盘,若干层所述吊盘均具有相对应的安装间隙,在每层所述吊盘间设置对应的模板,所述模板位于所述吊盘边缘,所述模板用

于和通风竖井内壁形成浇筑空间,所述浇筑空间分为中隔板浇筑空间和井筒浇筑空间,所

述模板包括两个对称设置的模具组件,所述模具组件穿过所述安装间隙,两个所述模具组

件之间形成所述中隔板浇筑空间,两个所述模具组件与所述通风竖井内壁形成所述井筒浇

筑空间,所述中隔板浇筑空间和所述井筒浇筑空间连通。

[0006] 作为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所述模具组件包括依次连接的弧形板、筋板和中间板,所述弧形板与所述通风竖井内壁配合,两个所述模具组件的所述筋板和所述中间板相配合并

通过紧固组件形成所述中隔板浇筑空间。

[0007] 作为进一步的技术方案,还包括若干个支撑件,依次设置在所述井筒浇筑空间和所述中隔板浇筑空间中,位于所述井筒浇筑空间的所述支撑件一端抵接在所述模具组件

上,另一端抵接在所述通风竖井内壁上,位于所述中隔板浇筑空间中的所述支撑件两端分

别抵接在两个所述模具组件上。

[0008] 作为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所述紧固组件包括若干个穿过两个所述中间板的螺杆,若干个所述螺杆两端上分别转动设置有两个卡件,所述卡件和所述中间板之间设置有加强

筋,所述加强筋通过所述卡件卡紧。

[0009] 作为进一步的技术方案,若干层所述吊盘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至第三部分从上之下依次排列,第一部分为整体性吊盘,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通过立柱刚性连接,第二部

分和第三部分通过柔性连接组件连接。

[0010] 作为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所述第一部分、所述第二部分、所述第三部分均具有两层,第一层和第二层为整体性吊盘,所述第二层至第四层间通过立柱刚性连接;第五层与第

六层为辅助吊盘,且通过立柱刚性连接;所述第四层与所述第五层之间通过柔性连接组件

连接,并设有专用爬梯。

[0011] 作为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所述柔性连接组件包括设置在所述第四层和所述第五层上的安装件和设置在所述安装件之间的上的钢丝绳。

[0012] 作为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所述第一层至所述第四层层间距为3~5米,所述第五层和所述第六层层间距为3~5米。

[0013] 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及有益效果为:[0014] 现有技术中为了给特长隧道设立通风竖井,通常采用先对井壁进行浇筑,同时预留中隔板的连接点,为之后中隔板的浇筑做准备,当井壁整体浇筑完成后,通过从底部安装

拼接中隔板模板和钢筋骨架来浇筑中隔板最后成型通风竖井,在浇筑过程中一次只能浇筑

一端距离,而浇筑之后需要进行8到12小时的静置凝固才能进行下一步的浇筑,通过这种方

式造成工时长同时结构上也不稳定。

[0015] 基于以上原因,设计了一种一体成型的模具,使浇筑后的井筒和中隔板能够一体成型,使结构上更加的稳定,避免了由于浇筑时间上的不一样造成的中隔板和井壁的断裂,

同时相对于现有技术,通过本方案能够达到缩短工时的效果,等待静置的时间大幅的减少,

使工程能够更快的进行,同时质量上有了更大的提升。

[0016] 本实用新型中,为了解决相关技术中竖井施工通常需要先将井筒锚网支护到底,再进行中隔板砌筑,使整体结构性较差存在安全风险的问题,设计了一种隧道通风竖井井

筒模板,通过采用两个模具拼接形成整体的相连通的中隔板浇筑空间和井筒浇筑空间来实

现一体成型,具体的通过在操作人员在吊盘上进行锚网支护,将在指定位置进行钢结构层

的组装,组装完成后,将模具固定在钢结构层上,通过两个模具之间形成连通的中隔板浇筑

空间和井筒浇筑空间,之后向浇筑空间中进行浇筑处理。通过本方案减少了工时,使整体结

构性增强。

附图说明[0017]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0018] 图1为本实用新型模具组件结构示意图;[0019] 图2为本实用新型吊盘结构示意图;[0020] 图3为本实用新型紧固组件结构示意图;[0021] 图4为本实用新型柔性连接组件结构示意图;[0022] 图中:1、吊盘,2、安装间隙,3、模板,4、通风竖井内壁,5、中隔板浇筑空间,6、井筒浇筑空间,7、模具组件,8、弧形板,9、筋板,10、中间板,11、紧固组件,12、支撑件,13、螺杆,

14、卡件,15、加强筋,16、第一层,17、第二层,18、第四层,19、立柱,20、第五层,21、第六层,

22、柔性连接组件,23、安装件,24、钢丝绳。

具体实施方式[0023]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

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

所有其他实施例,都涉及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0024] 如图1~图4所示,本实施例提出了[0025] 一种隧道通风竖井井筒模板3,包括若干层的吊盘1,若干层吊盘1均具有相对应的安装间隙2,在每层吊盘1间设置对应的模板3,模板3位于吊盘1边缘,模板3用于和通风竖井

内壁4形成浇筑空间,浇筑空间分为中隔板浇筑空间5和井筒浇筑空间6,模板3包括两个对

称设置的模具组件7,模具组件7穿过安装间隙2,两个模具组件7之间形成中隔板浇筑空间

5,两个模具组件7与通风竖井内壁4形成井筒浇筑空间6,中隔板浇筑空间5和井筒浇筑空间

6连通。

[0026] 现有技术中为了给特长隧道设立通风竖井,通常采用先对井壁进行浇筑,同时预留中隔板的连接点,为之后中隔板的浇筑做准备,当井壁整体浇筑完成后,通过从底部安装

拼接中隔板模板3和钢筋骨架来浇筑中隔板最后成型通风竖井,在浇筑过程中一次只能浇

筑一端距离,而浇筑之后需要进行8到12小时的静置凝固才能进行下一步的浇筑,通过这种

方式造成工时长同时结构上也不稳定。

[0027] 基于以上原因,设计了一种一体成型的模具,使浇筑后的井筒和中隔板能够一体成型,使结构上更加的稳定,避免了由于浇筑时间上的不一样造成的中隔板和井壁的断裂,

同时相对于现有技术,通过本方案能够达到缩短工时的效果,等待静置的时间大幅的减少,

使工程能够更快的进行,同时质量上有了更大的提升。

[0028] 本实施例中,为了解决相关技术中竖井施工通常需要先将井筒锚网支护到底,再进行中隔板砌筑,使整体结构性较差存在安全风险的问题,设计了一种隧道通风竖井井筒

模板3,通过采用两个模具拼接形成整体的相连通的中隔板浇筑空间5和井筒浇筑空间6来

实现一体成型,具体的通过在操作人员在吊盘1上进行锚网支护,将在指定位置进行钢结构

层的组装,组装完成后,将模具固定在钢结构层上,通过两个模具之间形成连通的中隔板浇

筑空间5和井筒浇筑空间6,之后向浇筑空间中进行浇筑处理。通过本方案减少了工时,使整

体结构性增强。

[0029] 进一步,模具组件7包括依次连接的弧形板8、筋板9和中间板10,弧形板8与通风竖井内壁4配合,两个模具组件7的筋板9和中间板10相配合并通过紧固组件11形成中隔板浇

筑空间5。

[0030] 本实施例中,进一步细化了模具组件7,包括依次连接的弧形板8、筋板9和中间板10,弧形板8与通风竖井内壁4配合,两个模具组件7的筋板9和中间板10相配合并通过紧固

组件11形成中隔板浇筑空间5,通过这种方式可以使组装更加方便,减少组装的时间,同时

能够使浇筑层过渡的更加平顺,使结构完整性进一步增强。

[0031] 进一步,还包括若干个支撑件12,依次设置在井筒浇筑空间6和中隔板浇筑空间5中,位于井筒浇筑空间6的支撑件12一端抵接在模具组件7上,另一端抵接在通风竖井内壁4

上,位于中隔板浇筑空间5中的支撑件12两端分别抵接在两个模具组件7上。

[0032] 本实施例中,为了使模具组件7能够稳定的紧固在一起,在两个模具组件7之间设置了若干个支撑件12,通过支撑件12和紧固件的配合,使成型的浇筑层具有均匀的厚度,结

构稳定性进一步的增强,同时使操作人员更方便的进行紧固处理,容易确认两个模具组件7

之间的距离,提升了工作效率。

[0033] 进一步,紧固组件11包括若干个穿过两个中间板10的螺杆13,若干个螺杆13两端上分别转动设置有两个卡件14,卡件14和中间板10之间设置有加强筋15,加强筋15通过卡

件14卡紧。

[0034] 本实施例中,为了使模具组件7更加牢固,设计了一种紧固组件11,通过穿过中间板10的螺杆13,配合设置在螺杆13上的卡件14将若干个钢筋卡设在中间板10的表面,通过

对卡件14的调整使加强筋15贴合在中间板10上,加强中间板10的强度,使结构更加稳定。

[0035] 进一步,若干层吊盘1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至第三部分从上之下依次排列,第一部分为整体性吊盘1,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通过立柱19刚性连接,第二部分和第三部分通

过柔性连接组件22连接。

[0036] 进一步,第一部分、第二部分、第三部分均具有两层,第一层16和第二层17为整体性吊盘1,第二层17至第四层18间通过立柱19刚性连接;第五层20与第六层21为辅助吊盘

1,且通过立柱19刚性连接;第四层18与第五层20之间通过柔性连接组件22连接,并设有专

用爬梯。

[0037] 本实施例中,为了使操作人员在进行操作时更方便,设计了一种柔性连接组件22,当操作人员处于底层时,针对特殊情况具有更多的自由度,使吊盘1可以按照操作人员的想

法进行移动,进一步提升了工作效率。

[0038] 进一步,柔性连接组件22包括设置在第四层18和第五层20上的安装件23和设置在安装件23之间的上的钢丝绳24。

[0039] 本实施例中,进一步细化了一种连接结构,通过钢丝绳24的连接使连接强度高,同时方便安装固定,使工作效率进一步提升。

[0040] 进一步,第一层16至第四层18层间距为3~5米,第五层20和第六层21层间距为3~5米。

[0041] 本实施例中,为了浇筑时具有更高的效率,将第一层16至第四层18设置为4.5米,第五层20和第六层21为4米。

[0042] 以上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

护范围之内。



声明:
“隧道通风竖井井筒模板” 该技术专利(论文)所有权利归属于技术(论文)所有人。仅供学习研究,如用于商业用途,请联系该技术所有人。
我是此专利(论文)的发明人(作者)
分享 0
         
举报 0
收藏 0
反对 0
点赞 0
全国热门有色金属技术推荐
展开更多 +

 

中冶有色技术平台微信公众号
了解更多信息请您扫码关注官方微信
中冶有色技术平台微信公众号中冶有色技术平台

最新更新技术

报名参会
更多+

报告下载

第二届关键基础材料模拟、制备与评价技术交流会
推广

热门技术
更多+

衡水宏运压滤机有限公司
宣传
环磨科技控股(集团)有限公司
宣传

发布

在线客服

公众号

电话

顶部
咨询电话:
010-88793500-807
专利人/作者信息登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