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金星智控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宣传

位置:中冶有色 >

有色技术频道 >

> 选矿技术

> 智能集成式可逆配仓带式输送机

智能集成式可逆配仓带式输送机

583   编辑:中冶有色技术网   来源:鹤岗斯达机电设备制造有限责任公司  
2023-11-22 14:39:27
权利要求书: 1.一种智能集成式可逆配仓带式输送机,其特征在于:它包括轨道(1)、机身(7)、行走机构、物料传送机构和控制系统,所述行走机构包括机头行走机构和机尾行走机构,所述机头行走机构和机尾行走机构分别设置在机身(7)两端,所述机头行走机构和机尾行走机构和机身(7)均移动设置在轨道(1)上,所述物料传送机构包括传送带(18)和两个电动滚筒(2),所述两个电动滚筒(2)分别设置在机头行走机构和机尾行走机构上,所述两个电动滚筒(2)通过传送带(18)传动连接,所述控制系统包括控制箱(14)和限位开关,所述限位开关设置在轨道(1)上,所述轨道(1)、机身(7)、行走机构、限位开关和物料传送机构均与控制箱(14)相连。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智能集成式可逆配仓带式输送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机头行走机构包括机头架体(3)、机头行走轮组(4)和机头驱动减速电机(5),所述机头驱动减速电机(5)设置有制动器,所述机头行走轮组(4)设置在机头架体(3)底部,所述机头行走轮组(4)与轨道(1)滚动配合,所述机头驱动减速电机(5)设置在机头架体(3)上方,所述机头驱动减速电机(5)通过传动链轮组(20)与机头行走轮组(4)传动连接,所述电动滚筒(2)设置在机头架体(3)一端顶部,所述机头架体(3)的另一端与机身(7)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智能集成式可逆配仓带式输送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机尾行走机构包括机尾架体(12)、机尾行走轮组(13)和机尾驱动减速电机(9),所述机尾驱动减速电机(9)设置有制动器,所述机尾行走轮组(13)设置在机尾架体(12)底部,所述机尾行走轮组(13)与轨道(1)滚动配合,所述机尾驱动减速电机(9)设置在机尾架体(12)上方,所述机尾驱动减速电机(9)通过传动链轮组(20)与机尾行走轮组(13)传动连接,所述电动滚筒(2)设置在机尾架体(12)一端顶部,所述机尾架体(12)的另一端与机身(7)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智能集成式可逆配仓带式输送机,其特征在于:所述轨道(1)底部沿轨道(1)长度方向依次排列设置有多个贮料仓(16)。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智能集成式可逆配仓带式输送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机身(7)底部设置有多个机身支撑轮组(8),所述机身支撑轮组(8)与轨道(1)滚动配合。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智能集成式可逆配仓带式输送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机身(7)的顶部与底部均沿机身(7)长度方向均匀设置有多个托辊(6),所述托辊(6)的一端与传送带(18)接触配合。

7.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智能集成式可逆配仓带式输送机,其特征在于:所述限位开关包括多个软限位开关(15)和两个硬限位开关(19),所述两个硬限位开关(19)分别设置在轨道(1)的两端,所述多个软限位开关(15)均设置在轨道(1)上并与多个贮料仓(16)一一相对设置。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智能集成式可逆配仓带式输送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机身(7)上方设有受料口(10),受料口(10)处设有自动检重秤(11),所述自动检重秤(11)与控制箱(14)相连。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智能集成式可逆配仓带式输送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机身(7)上方设有带速检测装置(17),所述带速检测装置(17)与控制箱(14)相连。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智能集成式可逆配仓带式输送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箱(14)内设有PLC控制系统。

说明书: 一种智能集成式可逆配仓带式输送机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可逆配仓带式输送机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智能集成式可逆配仓带式输送机。

背景技术

可逆配仓带式输送机在冶金、煤矿、水泥、粮食等行业的物料转运,贮仓贮存原料,成品的工艺流程中广泛采用,具有设备简单、运行可靠、布置方式多样化、双向运输、机头机尾双向卸料等功能,但是由于使用环境的局限性,操作人员干预性强等因素,使其对运行方向空间要求高,设备占用面积使用率不高,要求操作人员时刻参与操作。

实用新型内容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旨在提出一种智能集成式可逆配仓带式输送机,以解决现有可逆配仓带式输送机对运行方向空间要求高、设备占用面积使用率低以及要求操作人员时刻参与操作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一种智能集成式可逆配仓带式输送机,它包括轨道、机身、行走机构、物料传送机构和控制系统,所述行走机构包括机头行走机构和机尾行走机构,所述机头行走机构和机尾行走机构分别设置在机身两端,所述机头行走机构和机尾行走机构和机身均移动设置在轨道上,所述物料传送机构包括传送带和两个电动滚筒,所述两个电动滚筒分别设置在机头行走机构和机尾行走机构上,所述两个电动滚筒通过传送带传动连接,所述控制系统包括控制箱和限位开关,所述限位开关设置在轨道上,所述轨道、机身、行走机构、限位开关和物料传送机构均与控制箱相连。

更进一步的,所述机头行走机构包括机头架体、机头行走轮组和机头驱动减速电机,所述机头驱动减速电机设置有制动器,所述机头行走轮组设置在机头架体底部,所述机头行走轮组与轨道滚动配合,所述机头驱动减速电机设置在机头架体上方,所述机头驱动减速电机通过传动链轮组与机头行走轮组传动连接,所述电动滚筒设置在机头架体一端顶部,所述机头架体的另一端与机身连接。

更进一步的,所述机尾行走机构包括机尾架体、机尾行走轮组和机尾驱动减速电机,所述机尾驱动减速电机设置有制动器,所述机尾行走轮组设置在机尾架体底部,所述机尾行走轮组与轨道滚动配合,所述机尾驱动减速电机设置在机尾架体上方,所述机尾驱动减速电机通过传动链轮组与机尾行走轮组传动连接,所述电动滚筒设置在机尾架体一端顶部,所述机尾架体的另一端与机身连接。

更进一步的,所述轨道底部沿轨道长度方向依次排列设置有多个贮料仓。

更进一步的,所述机身底部设置有多个机身支撑轮组,所述机身支撑轮组与轨道滚动配合。

更进一步的,所述机身的顶部与底部均沿机身长度方向均匀设置有多个托辊,所述托辊的一端与传送带接触配合。

更进一步的,所述限位开关包括多个软限位开关和两个硬限位开关,所述两个硬限位开关分别设置在轨道的两端,所述多个软限位开关均设置在轨道上并与多个贮料仓一一相对设置。

更进一步的,所述机身上方设有受料口,受料口处设有自动检重秤,所述自动检重秤与控制箱相连。

更进一步的,所述机身上方设有带速检测装置,所述带速检测装置与控制箱相连。

更进一步的,所述控制箱内设有PLC控制系统。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1、本实用新型结构紧凑,对运行方向空间要求低,设备占用面积使用率高;

2、本实用新型通过PLC控制系统实现了可逆配仓带式输送机的自动化与高智能化,可根据各贮料仓实时反馈数据及时对物料分配优化,以达到设定参数,实现了对物料运输分配的实时监控,减少了工作人员的工作量并提高了工作效率;

3、本实用新型对可逆配仓带式输送机行走机构驱动方式进行优化,由原有的电机—联轴器—减速器—链轮传动机构,优化为带有制动器的驱动减速电机,节约了实用空间。

附图说明

构成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为本实用新型所述的一种智能集成式可逆配仓带式输送机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所述的一种智能集成式可逆配仓带式输送机的机头行走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1-轨道,2-电动滚筒,3-机头架体,4-机头行走轮组,5-机头驱动减速电机,6-托辊,7-机身,8-机身支撑轮组,9-机尾驱动减速电机,10-受料口,11-自动检重秤,12-机尾架体,13-机尾行走轮组,14-控制箱,15-软限位开关,16-贮料仓,17-带速检测装置,18-传送带,19-硬限位开关,20-传动链轮组。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阐述。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

参见图1-2说明本实施方式,一种智能集成式可逆配仓带式输送机,它包括轨道1、机身7、行走机构、物料传送机构和控制系统,所述行走机构包括机头行走机构和机尾行走机构,所述机头行走机构和机尾行走机构分别设置在机身7两端,所述机头行走机构和机尾行走机构和机身7均移动设置在轨道1上,所述物料传送机构包括传送带18和两个电动滚筒2,所述两个电动滚筒2分别设置在机头行走机构和机尾行走机构上,所述两个电动滚筒2通过传送带18传动连接,所述控制系统包括控制箱14和限位开关,所述控制箱14内设有PLC控制系统,所述限位开关设置在轨道1上,所述轨道1、机身7、行走机构、限位开关和物料传送机构均与控制箱14相连,所述轨道1底部沿轨道1长度方向依次排列设置有多个贮料仓16,限位开关包括多个软限位开关15和两个硬限位开关19,所述两个硬限位开关19分别设置在轨道1的两端,所述多个软限位开关15均设置在轨道1上并与多个贮料仓16一一相对设置,所述机身7上方设有受料口10,受料口10处设有自动检重秤11,所述自动检重秤11与控制箱14相连,所述机身7上方设有带速检测装置17,所述带速检测装置17与控制箱14相连。

本实施例首先通过控制箱14开启限位开关、自动检重秤11以及带速检测装置17,待开启后通过受料口10处向机身7上的传送带18尾部投入物料,其中受料口10处的自动检重秤11记录投入物料的重量并将数据反馈到控制箱14内的PLC控制系统,在投入物料的同时开启机头行走机构,机头行走机构带动机身7以及机尾行走机构在轨道1上移动,待机头行走机构触碰到轨道1上预定位置的软限位开关15时,软限位开关15向PLC控制系统反馈信号,此时机头行走机构进行制动,待机头行走机构停止移动后,启动电动滚筒2,两个电动滚筒2带动传送带18工作,将传送带18尾部的物料输送到贮料仓16内,当贮料仓16内的物料达到预定数值时,停止输送物料,并重新启动机头行走机构移动到达下一个软限位开关15即贮料仓16的位置进行输送物料,循环上述步骤即可实现多个贮料仓16物料的输送,其中带速检测装置17在传送带18工作时记录传送带18的运行速度并反馈到PLC控制系统,PLC控制系统可根据传送带18宽度、传送带18的运行速度、输送物料的比重和受料口10处自动检重秤11的数据,实时监控和统计输送机的运行情况。

本实施例中所述机头行走机构包括机头架体3、机头行走轮组4和机头驱动减速电机5,所述机头驱动减速电机5设置有制动器,所述机头行走轮组4设置在机头架体3底部,所述机头行走轮组4与轨道1滚动配合,所述机头驱动减速电机5设置在机头架体3上方,所述机头驱动减速电机5通过传动链轮组20与机头行走轮组4传动连接,所述电动滚筒2设置在机头架体3一端顶部,所述机头架体3的另一端与机身7连接,其中机头驱动减速电机5通过传动链轮组20带动机头行走轮组4在轨道1上移动,机头驱动减速电机5中的制动器可对机头驱动减速电机5进行制动。

本实施例中所述机尾行走机构包括机尾架体12、机尾行走轮组13和机尾驱动减速电机9,所述机尾驱动减速电机9设置有制动器,所述机尾行走轮组13设置在机尾架体12底部,所述机尾行走轮组13与轨道1滚动配合,所述机尾驱动减速电机9设置在机尾架体12上方,所述机尾驱动减速电机9通过传动链轮组20与机尾行走轮组13传动连接,所述电动滚筒2设置在机尾架体12一端顶部,所述机尾架体12的另一端与机身7连接,其中机尾驱动减速电机5通过传动链轮组20带动机尾行走轮组4在轨道1上移动,机尾驱动减速电机5中的制动器可对机尾驱动减速电机5进行制动。

本实施例中所述两个硬限位开关19分别设置在轨道1的两端,当行走机构在轨道1上移动过程当中碰到轨道1端部的硬限位开关19时,硬限位开关19向PLC控制系统发出反馈,并对行走机构进行紧急制动,以防行走机构跑出并脱离轨道1。

本实施例亦可以机尾行走机构为动力机构逆向带动机身7以及机头行走机构进行物料输送工作。

本实施例中所述机身7一侧设有动力电缆,设置动力电缆以用来连接控制箱14。

本实施例中所述机身7底部设置有多个机身支撑轮组8,所述机身支撑轮组8与轨道1滚动配合,机身支撑轮组8起到支撑机身7的作用。

本实施例中所述机身7的顶部与底部均沿机身7长度方向均匀设置有多个托辊6,所述托辊6的一端与传送带18接触配合,在机身7上设置托辊6起到了支撑传送带的作用,其中机身7两端的托辊6分别为一组10°和20°的过渡托辊组,其余的托辊6均为35°槽型缓冲托辊组。

本实施例结构紧凑,对运行方向空间要求低,设备占用面积使用率高。

本实施例通过PLC控制系统实现了可逆配仓带式输送机的自动化与高智能化,可根据各贮料仓16实时反馈数据及时对物料分配优化,以达到设定参数,实现了对物料运输分配的实时监控,减少了工作人员的工作量并提高了工作效率。

本实施例对可逆配仓带式输送机行走机构驱动方式进行优化,由原有的电机—联轴器—减速器—链轮传动机构,优化为带有制动器的驱动减速电机,节约了实用空间。

以上公开的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只是用于帮助阐述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并没有详尽叙述所有的细节,也不限制该实用新型仅为所述的具体实施方式。根据本说明书的内容,可作很多的修改和变化。本说明书选取并具体描述这些实施例,是为了更好地解释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实际应用,从而使所属技术领域技术人员能很好地理解和利用本实用新型。





声明:
“智能集成式可逆配仓带式输送机” 该技术专利(论文)所有权利归属于技术(论文)所有人。仅供学习研究,如用于商业用途,请联系该技术所有人。
我是此专利(论文)的发明人(作者)
分享 0
         
举报 0
收藏 0
反对 0
点赞 0
全国热门有色金属技术推荐
展开更多 +

 

中冶有色技术平台微信公众号
了解更多信息请您扫码关注官方微信
中冶有色技术平台微信公众号中冶有色技术平台

最新更新技术

报名参会
更多+

报告下载

第二届关键基础材料模拟、制备与评价技术交流会
推广

热门技术
更多+

衡水宏运压滤机有限公司
宣传
环磨科技控股(集团)有限公司
宣传

发布

在线客服

公众号

电话

顶部
咨询电话:
010-88793500-807
专利人/作者信息登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