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金星智控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宣传

位置:中冶有色 >

有色技术频道 >

> 探矿技术

> 排量可调的双作用叶片泵的制作方法

排量可调的双作用叶片泵的制作方法

198   编辑:中冶有色技术网   来源:合肥锐创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2023-11-07 15:15:19

一种排量可调的双作用叶片泵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叶片泵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排量可调的双作用叶片泵。

背景技术:

2.叶片泵转子旋转时,叶片在离心力和压力油的作用下,尖部紧贴在定子内表面上。这样两个叶片与转子和定子内表面所构成的工作容积,先由小到大吸油后再由大到小排油,叶片旋转一周时,完成一次吸油与排油。单作用叶片泵由于只有一个压油区和一个吸油区,作用在转子上的液压力不能像双作用叶片泵器样互相抵消,所以存在径向不平衡的液压作用力,因而单作用式叶片泵又叫不平衡式叶片泵。由于偏心距的存在,如果在工作过程中设法改变此偏心距的大小,便可改变工作容腔变大和变小的范围和程度,因而可做成变量泵的形式。所以称这种泵为“单作用”、“径向不平衡型”与“可变量”的叶片泵。而双作用叶片泵有两个吸油腔和两个压油腔,并且对称于轴承分布,压力油作用下与轴承上的径向力是平衡的。因而,在一些特定场合,双作用叶片泵相较于单作用叶片泵具有一定的优势。

3.单作用叶片泵定子和转子的圆心有一偏心距,由于偏心距的存在,为制成变量叶片泵打下基础,亦即单作用叶片泵可做成变量叶片泵;而通常情况下,双作用叶片泵只能做定量叶片泵。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实用新型旨在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出了一种排量可调的双作用叶片泵,通过从外部施加挤压变形力来调节弹性钢圈自身的形状,从而调整弹性钢圈的离心率,进而调节叶片在离心力和压力油的作用下在吸油区和压油区的工作容积之差,在不改变定子和转子间的偏心量的条件下实现双作用叶片泵的排量调节。

5.为实现上述效果,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为:

6.一种排量可调的双作用叶片泵,包括泵体、固定连接于泵体一端的泵室和固定连接于泵体另一端的盖板,所述泵体的顶部设置有出油口,所述泵室的底部设置有进油口,所述泵室内转动安装有转轴,转轴的一端伸出至盖板的外侧,所述转轴上固定连接有位于泵室内的转子,所述转子内滑动插接有多个沿转子的径向方向分布的叶片,所述转子的两端面侧分别设置有进油配油盘和出油配油盘,所述进油配油盘和出油配油盘均活动套设在转轴上,且进油配油盘上开设有与进油口连通的进油通道,出油配油盘上开设有与出油口连通的出油通道,所述进油配油盘和出油配油盘之间固定设置有与转子同轴设置的定子,所述定子的内侧套设有弹性钢圈,所述弹性钢圈的外圆面上活动接触地设置有多个调节定位板,所述调节定位板活动贯穿定子的侧壁并活动插接有螺纹连接于泵室的侧壁内的调节螺杆。

7.进一步的,所述弹性钢圈采用铍铜合金材料或弹簧钢材料制成。

8.进一步的,所述进油通道和出油通道均位于弹性钢圈的内壁内侧。

9.进一步的,所述调节定位板的数量为四个,且分别位于进油通道和出油通道在弹

性钢圈的轴向方向投影区域之间的位置。

10.进一步的,所述调节定位板的长度不大于弹性钢圈的轴向长度,且调节定位板上固定设置有套筒和至少一个位于套筒一侧的导向柱,所述定子的侧壁上分别开设有与套筒和导向柱相对应的通孔。

11.进一步的,所述套筒的长度不小于弹性钢圈的径向形变最大值。

12.进一步的,所述螺杆的内侧端设置有光杆,光杆可转动地插接于套筒内。

13.与现有技术相比较,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如下:

14.本实用新型在现有的双作用叶片泵的基础上进行结构改进,将现有的单一定子设计为定子和内部的弹性钢圈双层结构,通过从外部施加挤压变形力来调节弹性钢圈自身的形状,从而调整弹性钢圈的离心率,进而调节叶片在离心力和压力油的作用下在吸油区和压油区的工作容积之差,在不改变定子和转子间的偏心量的条件下实现双作用叶片泵的排量调节。

附图说明

15.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立体结构示意图之一;

16.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立体结构示意图之二;

17.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主视结构示意图;

18.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俯视的结构示意图;

19.图5为图3中a-a处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20.图6为图3中b-b处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21.图7为图4中c-c处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22.图8为所述弹性钢圈在定子内安装方式的结构示意图;

23.图9为所述调节定位板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24.其中:1泵体、101出油口、2泵室、201进油口、3盖板、4转轴、5转子、6叶片、7进油配油盘、701进油通道、8出油配油盘、801出油通道、9定子、10弹性钢圈、11调节定位板、111套筒、112导向柱、12调节螺杆、13骨架式油封。

具体实施方式

25.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进行详细阐述,以使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和特征能更易于被本领域技术人员理解,从而对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做出更为清楚明确的界定。

26.请参阅图1至图9,一种排量可调的双作用叶片泵,包括泵体1、固定连接于泵体1一端的泵室2和固定连接于泵体1另一端的盖板3,泵体1的顶部设置有出油口101,泵室2的底部设置有进油口201,泵室2内转动安装有转轴4,转轴4的一端伸出至盖板3的外侧,转轴4上固定连接有位于泵室2内的转子5,转子5内滑动插接有多个沿转子5的径向方向分布的叶片6,转子5的两端面侧分别设置有进油配油盘7和出油配油盘8,进油配油盘7和出油配油盘8均活动套设在转轴4上,且进油配油盘7上开设有与进油口201连通的进油通道,出油配油盘8上开设有与出油口101连通的出油通道。盖板3内设置有套接于转轴4轴径部的骨架式油封13。以上结构为现有的双作用叶片泵所具有的通用结构,具体的各个组成部件的结构形式

以及各个部件之间的安装连接方式均与现有技术相同,此处不作赘述,以下主要针对本设计的创新之处进行详细说明。

27.进油配油盘7和出油配油盘8之间固定设置有与转子5同轴设置的定子9。定子9为空心的圆环结构,其圆柱形侧壁的两端通过嵌装或螺栓连接的方式分别与进油配油盘7和出油配油盘8的侧向端面固定连接,使得定子9于转子5同轴设置,且定子9的内壁与转子5的外圆面之间形成一定的环形空腔,以容纳弹性钢圈10,并可使弹性钢圈10在该环形空腔内实现一定范围内的形变。

28.定子9的内侧套设有弹性钢圈10。弹性钢圈10采用铍铜合金材料或弹簧钢材料制成,使得弹性钢圈10具备较好的弹性和刚度,既能满足自身变形的需要,又能在变形状态下保持良好的刚性,以满足叶片6的吸油或压油过程。弹性钢圈10的外圆面上活动接触地设置有多个调节定位板11,调节定位板11活动贯穿定子9的侧壁并活动插接有螺纹连接于泵室2的侧壁内的调节螺杆12。本实施例中,由于双作用叶片泵具备双作用叶片泵有两个吸油腔和两个压油腔,要求弹性钢圈10为椭圆形状,因此设置四个调节定位板11,且分别位于进油通道和出油通道在弹性钢圈10的轴向方向投影区域之间(即封油区)的位置,该四个位置对应于椭圆的四个节点位置,则通过调整相对的两个调节定位板11之间的距离,即可对应调节椭圆的长轴或短轴距离,从而调整弹性钢圈的离心率,进而调节叶片在离心力和压力油的作用下在吸油区和压油区的工作容积之差,在不改变定子和转子间的偏心量的条件下实现双作用叶片泵的排量调节。

29.具体的,调节定位板11的长度不大于弹性钢圈10的轴向长度,以使调节定位板11可在进油配油盘7和出油配油盘8之间的空间内实现移动。如图9所示,调节定位板10上固定设置有套筒111和至少一个(本实施例中为2个)位于套筒111一侧的导向柱112,定子9的侧壁上分别开设有与套筒111和导向柱112相对应的通孔,套筒111和导向柱112分别活动插接于通孔内,使得调节定位板11可沿定子9的径向方向移动,从而实现相对设置的两个调节定位板11之间的间距调整。优选的,套筒111的长度不小于弹性钢圈10的径向形变最大值,以保证调节定位板11在位置调节过程中,套筒111不会从通孔内脱出,调节定位板11能够沿定子9的径向顺利移动。为此,泵室2的内壁上开设有与调节定位板11位置相对应的凹槽,以便容纳套筒111和导向柱112的自由端,使泵室2的内壁不会对调节定位板11的移动造成干涉。

30.弹性钢圈10的径向形变值大小由螺杆12来控制。螺杆12的内侧端设置有光杆,光杆可转动地插接于套筒111内。泵室2的侧壁上设置有用于螺纹连接螺杆12的四个螺纹孔,螺杆12的光杆穿过螺纹孔而与套筒111活动插接,螺杆12的螺纹段则螺纹连接于螺纹孔中,通过配合地旋转四个螺杆12,可调节各个螺杆12的光杆端部在定子9径向上的位置,从而通过对套筒111施加挤压力而使调节定位板11对弹性钢圈10施加外作用了,进而使弹性钢圈10的长轴两端或短轴两端之间的距离发生改变,弹性钢圈10的椭圆离心率随之改变。优选的,泵室2的外壁上设置有凸台,螺纹孔设置于凸台内,且凸台的外部端面与螺杆12的轴线垂直,通过凸台的端面来限制螺杆12旋入螺纹孔内的距离,从而实现弹性钢圈10单向最大形变值的限制。

31.在相对的两个螺杆12向螺纹孔内旋入时,另外两个相对的螺杆12则向螺纹孔外旋出,以使弹性钢圈10在变形过程中保持为椭圆结构,使得叶片6在吸油或压油过程中,其端部可与弹性钢圈10的内壁可靠滑动接触。此外,为保证吸油和压油过程中,吸油区和压油区

之间保证可靠的隔开,进油通道和出油通道均位于弹性钢圈10的内壁内侧,以防止吸油区和压油区在弹性钢圈10和定子9之间的空腔区域产生连通而对泵油过程产生不利影响。

32.如图7所示,在转轴4驱动转子5的旋转(如图所示的顺时针方向)过程中,图中右侧下方和左侧上方的叶片6在离心力作用下沿转子5的径向向外伸出,相邻两个叶片6与弹性钢圈10之间的密封工作腔容积逐渐增大,产生真空,于是通过进油口201进入泵室2内的油液,经进油配油盘7上的进油通道701被吸入该真空腔体内;而在图中左侧下方和右侧上方的叶片6则在弹性钢圈10的内壁导引下沿转子5的径向往里缩进,密封腔的容积逐渐缩小,密封腔中的油液经出油配油盘8上的出油通道801被压出至出油口101,进而输出到系统中去,完成单个吸油和压油过程;转子5连续转动的过程中,可实现连续的吸油和压油过程。而通过四个螺杆12调整弹性钢圈10的椭圆离心率后,叶片6在离心力和压力油的作用下在吸油区和压油区的工作容积之差亦随之改变,因而单次的吸油和压油的油量也相应改变,从而可实现该双作用叶片泵排量的调节。

33.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或等效流程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技术特征:

1.一种排量可调的双作用叶片泵,包括泵体(1)、固定连接于泵体(1)一端的泵室(2)和固定连接于泵体(1)另一端的盖板(3),所述泵体(1)的顶部设置有出油口(101),所述泵室(2)的底部设置有进油口(201),所述泵室(2)内转动安装有转轴(4),转轴(4)的一端伸出至盖板(3)的外侧,所述转轴(4)上固定连接有位于泵室(2)内的转子(5),所述转子(5)内滑动插接有多个沿转子(5)的径向方向分布的叶片(6),所述转子(5)的两端面侧分别设置有进油配油盘(7)和出油配油盘(8),所述进油配油盘(7)和出油配油盘(8)均活动套设在转轴(4)上,且进油配油盘(7)上开设有与进油口(201)连通的进油通道(701),出油配油盘(8)上开设有与出油口(101)连通的出油通道(801),其特征在于:所述进油配油盘(7)和出油配油盘(8)之间固定设置有与转子(5)同轴设置的定子(9),所述定子(9)的内侧套设有弹性钢圈(10),所述弹性钢圈(10)的外圆面上活动接触地设置有多个调节定位板(11),所述调节定位板(11)活动贯穿定子(9)的侧壁并活动插接有螺纹连接于泵室(2)的侧壁内的调节螺杆(12)。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排量可调的双作用叶片泵,其特征在于:所述弹性钢圈(10)采用铍铜合金材料或弹簧钢材料制成。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一种排量可调的双作用叶片泵,其特征在于:所述进油通道(701)和出油通道(801)均位于弹性钢圈(10)的内壁内侧。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排量可调的双作用叶片泵,其特征在于:所述调节定位板(11)的数量为四个,且分别位于进油通道(701)和出油通道(801)在弹性钢圈(10)的轴向方向投影区域之间的位置。5.根据权利要求1或4所述的一种排量可调的双作用叶片泵,其特征在于:所述调节定位板(11)的长度不大于弹性钢圈(10)的轴向长度,且调节定位板(11)上固定设置有套筒(111)和至少一个位于套筒(111)一侧的导向柱(112),所述定子(9)的侧壁上分别开设有与套筒(111)和导向柱(112)相对应的通孔。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排量可调的双作用叶片泵,其特征在于:所述套筒(111)的长度不小于弹性钢圈(10)的径向形变最大值。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排量可调的双作用叶片泵,其特征在于:所述螺杆(12)的内侧端设置有光杆,光杆可转动地插接于套筒(111)内。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排量可调的双作用叶片泵,包括泵体泵室和盖板,泵室内转动安装有转轴,转轴上固定连接有位于泵室内的转子,转子内滑动插接有多个沿转子的径向方向分布的叶片,转子的两端面侧分别设置有进油配油盘和出油配油盘,进油配油盘和出油配油盘之间固定设置有与转子同轴设置的定子,定子的内侧套设有弹性钢圈,弹性钢圈的外圆面上活动接触地设置有多个调节定位板,调节定位板活动贯穿定子的侧壁并活动插接有螺纹连接于泵室的侧壁内的调节螺杆。本实用新型通过从外部施加挤压变形力来调节弹性钢圈自身的形状,从而调整弹性钢圈的离心率,在不改变定子和转子间的偏心量的条件下实现双作用叶片泵的排量调节。量的条件下实现双作用叶片泵的排量调节。量的条件下实现双作用叶片泵的排量调节。

技术研发人员:郑立梅 郑立斌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合肥锐创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2.12.29

技术公布日:2023/5/6
声明:
“排量可调的双作用叶片泵的制作方法” 该技术专利(论文)所有权利归属于技术(论文)所有人。仅供学习研究,如用于商业用途,请联系该技术所有人。
我是此专利(论文)的发明人(作者)
分享 0
         
举报 0
收藏 0
反对 0
点赞 0
全国热门有色金属技术推荐
展开更多 +

 

中冶有色技术平台微信公众号
了解更多信息请您扫码关注官方微信
中冶有色技术平台微信公众号中冶有色技术平台

最新更新技术

报名参会
更多+

报告下载

第二届关键基础材料模拟、制备与评价技术交流会
推广

热门技术
更多+

衡水宏运压滤机有限公司
宣传
环磨科技控股(集团)有限公司
宣传

发布

在线客服

公众号

电话

顶部
咨询电话:
010-88793500-807
专利人/作者信息登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