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淮安骏盛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的股权结构发生重要变动,其控股股东由中化国际(控股)股份有限公司正式变更为邢东(河北)锂电科技有限公司。这个变化标志着骏盛新能源的破产重整程序终于告一段落,也反映出当前新能源行业部分企业面临的经营压力与战略调整。
中化国际曾于2018年宣布对骏盛新能源投入超百亿元资金,用于在江苏淮安建设动力电池生产基地,包括新建10条电芯及电池包生产线。该企业主营业务为软包动力电池,覆盖LFP和NCM等多种技术路线,年产能达2GWh,并曾积极布局钠离子电池与固态电池的研发工作。
除骏盛新能源外,中化国际还广泛拓展锂电业务,包括成立宁夏中化锂电池材料公司,还有和宝马集团合作建成国内第一个三元锂电池储充一体化综合能源站,利用BMWi3动力电池衍生的储能系统在晚上低谷电价的时候储蓄电能,白天为能源站设施和充电桩供电。双方还计划在动力电池技术研发与全球市场协同等方面展开深度合作,显示出中化国际曾积极谋求向新能源领域战略转型。
然而,受到行业竞争加剧、产品价格持续走低还有产能过剩等因素的影响,中化国际的锂电业务并没有取得预期的效果。2025年4月,骏盛新能源被法院裁定进入了破产程序,在当月完成了管理权的移交,这就意味着中化国际在这一领域的布局遭遇了很大的挫折。
中化国际近年整体业绩也承受较大压力。2025年上半年财报显示,公司营收约244亿元,同比下滑5.83%,利润总额亏损约10.18亿元,归母净利润同比暴跌7291.9%。其主要产品如环氧氯丙烷、环氧树脂等价格持续处于历史低位,化工主业面临严峻市场挑战。
业内分析指出,化工企业跨界锂电领域需面对行业周期性波动、头部企业垄断及技术门槛高等多重挑战。不少企业因未能准确把握市场节奏而被迫调整战略,例如磷化工企业川金诺也已公告变更原电池材料项目的募投资金用途,折射出跨界布局的现实难度。
总结而言,中化国际从积极布局新能源电池到最终退出骏盛新能源的控股地位,反映了传统化工企业在行业转型过程中所面临的战略挑战与经营压力。在化工行业整体承压、锂电市场进入调整阶段的背景下,企业需更审慎地研判产业周期,结合自身优势选择差异化发展路径,避免在竞争激烈的赛道中盲目扩张。未来,如何平衡主业与创新业务,将成为类似企业持续发展的重要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