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evon公司位于加州圣迭戈的200MW/400MWh Peregrine电池储能系统成功融资2.58亿美元,包括1.79亿美元债务融资和7900万美元优先股承诺。项目预计2025年投运,采用特斯拉Megapack 2xl储能单元,由Rosendin公司提供EPC服务。此次融资是Arevon在过去15个月内的第七个储能项目融资,彰显其在储能领域的强劲实力和市场影响力。
据泰国投资委员会(BOI)秘书长Narit Thetsathirasak透露,此次合作是与中国销量增长迅猛、出口表现强劲的新能源汽车企业之一达成的。他指出,当前众多中国新能源车企正积极寻求从泰国本土制造商处采购大量汽车零部件,特别是内饰、外饰、电气系统、底盘、新能源技术以及动力总成这六大核心组件。
希腊可再生能源开发商Metlen Energy and Metals公司向澳大利亚政府提交了2.4GW/4.8GWh电池储能系统的开发申请。该项目位于新南威尔士州Upper Hunter地区,计划2026年或2027年投运,将成为澳大利亚规模最大的储能项目之一。项目还包括90MW太阳能发电场,预计2025年10月获批,2026年开工。澳大利亚已成为全球大规模储能项目的试验场,该项目将进一步巩固其在储能领域的领先地位。
我国稀土工业起步于20世纪50年代,历经多年发展,已成为全球稀土产业的重要支柱。稀土工业体系完善,涵盖地质勘探、矿山开采到技术研发、流通贸易的全产业链,能够规模供应各种级别、不同品种的稀土产品。
以色列可再生能源开发商Nofar Energy在德国部署的104.5MW/209MWh Stendal电池储能项目获得德国北德意志州银行8650万欧元融资,预计2026年初投运。项目签署7年固定价格灵活采购协议(FPA),为欧洲首例,将为Nofar Energy带来稳定收入,降低运营风险。该公司已在8个国家布局储能项目,总容量达10GWh,展现了其在储能领域的强大实力和市场影响力。
宁夏银川吉洋绿储200MW/400MWh共享储能电站项目加速推进,预计2025年5月30日并网。该项目于2024年4月开工,总投资7.58亿元,采用AGM铅碳电池技术,建设内容包括储能电站、220千伏变电站及外送线路等。建成后,将提升电网调节能力,推动“源网荷储”一体化发展,助力宁夏储能产业发展,为全国储能项目提供示范。
广东东莞凯金新能源2MW/4MWh用户侧储能项目成功并网,这是恒运储能在2024年投运的第四个用户侧储能项目,也是其在东莞地区的第四个成功案例。项目为凯金新能源提供了高效稳定的储能解决方案,显著提升能源利用效率,降低运营成本。此次并网标志着恒运储能在用户侧储能领域的技术实力和市场竞争力进一步增强,展现了其在区域市场的战略布局与影响力。
东北地区三个大规模压缩空气储能项目相继进入规划或启动阶段,总规模达6.65GWh。黑龙江吉能宝清350MW/1750MWh项目已完成中标候选人公示,吉能开原同规模项目启动EPC+F总承包招标,深能西乌珠穆沁旗3×350MW项目发布可研招标。这些项目采用先进储能技术,计划2025—2027年陆续投产,将提升区域储能能力,推动可再生能源消纳,助力全国储能技术发展。
液态空气储能技术在全球加速发展,中国取得重大突破。全球最大液态空气储能项目——青海6万千瓦/60万千瓦时示范项目计划于2025年9月投产,将成为全球储能规模最大的项目。该技术被视为长时储能领域的“新黄金”,适合大规模储能,无地理局限性,但能量转换效率较低。亚洲和欧洲发展势头强劲,北美加速布局,拉美和中东地区开始投入研发。长时储能装机需求迅速提升,到2040年将带来4万亿美元投资机会,助力全球碳中和目标。
2024年,全球储能电芯出货量达314.7GWh,同比增长60%。中国企业凭借技术研发、规模效应和完善的供应链体系,占据全球市场主导地位,前五名中四家为中国企业。与此同时,韩系厂商市场份额下滑,磷酸铁锂电池助力中国企业优势扩大。大容量电芯加速渗透,314Ah电芯成为主流,海外市场对中国储能产品需求强劲,但贸易壁垒也带来挑战。中国企业积极布局海外,新兴市场潜力巨大。
3月9日,江苏苏州盛泽镇迎来东方纺织城二期开业和三期启动,同时总投资10亿元的隆晟新能源核心部件“零碳工厂”正式开工。东纺城二期总投资10.77亿元,定位“精品色坯现货市场”,服务3000余家纺织企业。隆晟新能源项目集研发、制造、销售于一体,聚焦钒液流电池生产,预计年产100MWh电池,年产值5.5亿元,将打造长三角绿色转型标杆,推动区域产业升级与可持续发展。
2025年3月6日,河北超钒储能与保定华电电力设计院签署战略合作协议,聚焦全钒液流电池储能系统的关键技术攻关。此次合作是双方践行“双碳”战略的重要举措,旨在推动技术突破与成本优化,共享市场资源,协同开拓国内储能市场。双方将围绕国家能源战略需求,深化协同创新,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助力构建新型电力系统,为实现“双碳”目标注入新动力。
据了解,该复合板材的研发过程充满了挑战。芯材采用了全新的合金材料,这种材料在扁锭铸造过程中极易出现裂纹和夹渣等缺陷,对技术和工艺的要求极高。此外,在复合轧制过程中,由于包覆层的厚度较常规产品高出25%~80%,这无疑对轧制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中国恩菲工程技术有限公司在智能矿山建设领域再度传来喜讯,成功中标“新疆火烧云铅锌矿智能建设整体方案设计”与“纳米比亚湖山铀矿智能化建设方案设计”两大项目,标志着公司在露天矿智能化建设方面迈出了坚实步伐。
3月7日,江苏金坛盐穴压缩空气储能发电二期项目2号机组主厂房完成第一方混凝土浇筑,标志着项目进入基础结构施工阶段。该项目规划建设两套350兆瓦非补燃式压缩空气储能机组,储能容量达280万千瓦时,年充放电330次,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52万吨。建成后将成为世界单机功率最大、总容量最高的压缩空气储能电站,实现核心设备100%国产化,助力区域能源结构优化和电网稳定运行。
锡业股份此前发布的2024年业绩预告显示,公司预计实现归母净利润在14.2亿元至15.2亿元之间,同比增长0.83%至7.93%。同时,公司的扣非归母净利润预计在19.2亿元至20.2亿元之间,同比增长高达38.84%至46.07%。
极地黄金发布的2024年年报显示,其锑产量大幅下降53%,至1.27万吨。其中,下半年产量更是锐减70%,环比下降53%。这一数据预示着极地黄金在2025年的锑供应或将大幅收缩,进一步加剧市场的供应紧张态势。
3月10日,国家知识产权局公布南京智汇电力技术有限公司获得一项“光伏电网故障电弧探测器”专利,申请于2024年6月。该探测器由支撑基块、检测机体等组成,通过调节组件与从动部件配合,可上下调节检测机体,无需拆装,方便与导线连接。南京智汇电力技术有限公司成立于2013年,位于南京,主要从事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注册资本5000万,实缴资本100万。公司参与42次招投标,拥有32条专利信息和10个行政许可。
3月4日,蒙古地理信息协会代表、Think Green LLC首席执行官Lkhagvadorj Nanzad与浙江氢航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刘海力签订合作备忘录,围绕氢能无人机、氢能小车及Hypal氢能发电机在蒙古的应用拓展达成合作。这是“世界地信之家”建设以来的首个国际合作协议,为氢航科技开拓蒙古市场奠定了基础。双方都对合作充满信心,期待推动蒙古氢能产业发展,实现资源对接和能源结构升级。氢航科技的产品低温稳定性强,适合蒙古及周边高寒地区,未来推广应用前景广阔。
2025年3月10日,马来西亚企业Sapura Industrial Bhd宣布与中国锂电池制造商浙江中泽精密科技有限公司达成合作,计划在马来西亚共建一家专注于工业和商业电池组件生产的工厂。双方已签署谅解备忘录(MOU),预计在未来六个月内完成最终协议的签署。此次合作将推动马来西亚电池产业的发展,满足该地区对高性能电池组件的需求。
一九零八新能源近期在氢能领域动作频频,成果丰硕。中标国家能源集团氢能科技项目,提供固态储氢技术相关服务,还与国家电网签订全国电力系统首套千瓦级固态应急氢电源项目合同,与中国电气装备集团签约共建氢能源技术产业研究院。此外,国内首台常温常压氢电源完成高原高寒环境测试,全球首批常温常压固态氢动力车辆投放运营,并实现相关材料批量化生产。一九零八新能源将继续加快技术研发迭代,深化与头部央企合作,推动常温常压固态储氢技术在多领域的应用,助力国家绿色低碳现代能源体系建设,为“双碳”目标贡献力量。
2025年3月10日,行业专家于清教指出,全球市场对大圆柱电池的需求将在2025年进入百GWh量级。据各大研究机构预测,到2030年,这一市场需求将较2025年增长四五倍,市场规模有望突破千亿元级别。这一趋势表明,大圆柱电池将在未来几年内迎来快速增长期,成为新能源汽车和储能领域的重要技术路线。
越南制定了氢能战略,目标是到2030年年产10万至50万吨绿色氢气,2050年达到1000万至2000万吨。目前,氢能应用在越南还处于起步阶段,国内氢气需求主要来自化肥、炼油等行业,但需求有限导致储存、运输和分配系统不发达,且尚未开展氢气出口业务。发展氢能面临诸多挑战,如投资指导方针不明、基础设施局限、监管机制缺失,以及电解制氢成本高昂等问题。不过,越南政府批准的2030年氢能战略与全球趋势一致,为能源工业绿色发展开辟了新空间,专家也建议通过国际合作等方式来降低成本、提升竞争力。
2025年3月10日,陕西有色金属集团宣布已制订详细的工作计划和落实措施,确保2025年目标任务的圆满完成。集团梳理出25项产业发展标志性工作任务,涵盖碳硅、镁、钒、钨、镍、金银稀贵、锌、钒钛磁铁、钼、钛、铝等多个有色金属产业领域,以及装备制造、电子科技等新兴产业。这一系列举措体现了陕西有色金属集团在推动产业升级和高质量发展方面的坚定决心。
氢鸾科技,一家专注于第三代AEM水电解制氢技术的企业,落户合肥蜀山经济技术开发区。它凭借自主研发的核心技术,在催化剂、离子膜等五大领域实现全栈自研,其等离子辅助离子热技术无需贵金属催化剂,电流密度高,适配可再生能源场景。公司已交付国内首台套200kW级AEM工业制氢系统,技术参数国际领先。氢鸾科技将依托合肥基地,拓展分布式制氢加氢等应用场景,助力“中国环境谷”构建绿氢产业链,推动长三角绿色能源转型。
2025年2月28日,全球领先的汽车安全系统企业奥托立夫(中国)汽车安全系统有限公司(Autoliv)与全球镁行业龙头企业宝武镁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在巢湖举行战略合作签约仪式。双方将围绕汽车轻量化和安全性能提升展开深度合作,共同推动汽车行业的技术创新与可持续发展。此次合作将充分发挥双方在材料研发与应用领域的优势,为汽车行业提供更高效、更安全的解决方案。
塔斯马尼亚州首个绿色氢气生产工厂在霍巴特正式运营,这是该州绿色氢气生产技术的首次应用。该设施采用创新技术,配备澳大利亚最大的电解槽之一,每日可生产262公斤氢气,能支持两艘氢燃料电池客运渡轮运行。它不仅为蓝色经济产业提供研究与培训支持,还为工业和运输领域供应商业规模的氢气,有望替代碳密集型化石燃料和柴油,助力能源结构优化。能源和可再生能源部长尼克·杜根表示,该项目是氢气作为绿色燃料应用的重要里程碑,展示了各方合作推动创新的成就。
2025年3月,当升科技宣布其固态锂电产品已成功批量导入多家固态电池客户,包括辉能、清陶、卫蓝、赣锋等。这一成就标志着当升科技在固态电池领域的技术突破和市场拓展取得了显著进展。公司通过开发氧化物、硫化物固态电解质等技术路线,设计出高离子电导率、高稳定性的纳米级固态电解质,为固态电池的商业化应用奠定了坚实基础。
3月7日,山东电建一公司承建的华能金坛盐穴压缩空气储能发电二期项目2号机组主厂房开始浇筑混凝土,进入基础结构施工阶段。该项目位于江苏常州金坛区,规划建设两套350兆瓦机组,盐穴总容积120万立方米,储能8小时,发电4小时,一次充电可储存280万千瓦时电量,年充放电330次,能节约标准煤27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52万吨,建成后将是世界单机功率最大、总容量最大、综合效率最高的压缩空气储能电站。作为江苏省重点项目,它突破技术壁垒,实现核心设备100%国产化。
国润储能承建的韩国釜山100kW400kWh钒电池储能项目正式交付,这是韩国首个钒电池储能项目。该项目采用国润储能自主研发的先进钒电池储能技术,具备容量大、寿命长、安全性高和可深度充放电等优势,核心运行模式是“谷电峰用”,可削减企业运营电费开支,缓解电网超负荷运转压力,维持电力稳定供应。这一项目的成功交付,标志着国润储能在全球储能市场布局的重要里程碑,未来将继续优化技术方案,提升服务质量,推动更多储能项目落地,助力全球能源转型与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