杉杉科技与OCSiAl正就单壁碳纳米管产品的供应事宜进行深入磋商,双方计划签署照付不议合同,以该长期协议为基石,深化战略合作,共同构建单壁碳纳米管的供应链体系。在技术层面,双方将加强协同创新,加速新能源材料的性能迭代与升级。
据mining网站援引路透社的最新消息,秘鲁安塔米纳矿业公司(Antamina)于4月22日(周二)在其官方网站上发布了一则重要公告,宣布因矿区内突发安全事故,为确保人员安全及防止事故扩大,公司决定立即启动全面停工程序。
2025年3月份,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生产的太阳能电池(光伏电池)总量达到了7844万千瓦,与去年同期相比,实现了23.6%的显著增长。这一数据不仅彰显了我国光伏电池生产能力的持续提升,也反映了市场需求的旺盛态势。
2024年美国铝业市场呈现出原铝产量缩减而回收铝产量攀升的显著特征。具体而言,原铝产量同比大幅下滑9.92%,降至67.56万吨,而前一年度产量为75万吨。这一降幅主要归因于电力成本的激增,特别是在2024年3月,美国工业用电价格攀升至7.95美分/千瓦时,较2月份的7.82美分/千瓦时有所上涨,进一步压缩了原铝生产的利润空间。
铝产业的发展呈现出蓬勃的生机与活力。目前,全市已拥有24家重点铝产业企业,这些企业涵盖了铝土矿开采、氧化铝生产、电解铝冶炼以及铝精深加工等多个环节,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闭环。
具体而言,下一代极石汽车产品将实现车身铝材料占比的大幅跃升,达到50%的先进水平,这一改变不仅将显著减轻车身重量,降低15%的白车身重量,还将大幅提升车身的扭转刚度,提高11%,从而为车辆带来更出色的操控稳定性和安全性。
TKV计划投资30.676万亿越南盾(约合92亿人民币),在林同省铝土矿-铝联合企业新增120万吨/年的氧化铝产能。同时,该集团还计划在林同省新建一座设计产能为50万吨/年的电解铝厂,预计投资43.313万亿越南盾(约合130亿人民币)。
上海采日能源科技有限公司与西门子Xcelerator达成合作,旨在通过技术协同与生态资源共享,推动智慧能源领域发展。采日能源凭借储能集成能力与数智运营经验,结合西门子的工业基础与全球影响力,探索智慧能源产业发展机会,加速全球市场布局。此次合作将引领储能行业向更智能、更可持续的方向迈进,为全球绿色经济注入创新动能。
长安汽车将在上海车展带来金钟罩全固态电池和天衡智能底盘两大黑科技。其全固态电池能量密度达400Wh/kg,续航1500公里,安全性提升70%。从今年样车首发到2027年量产,长安正加速推动固态电池商业化,引领新能源汽车技术革新。
近日,自然资源部等多部门联合印发《关于推动海洋能规模化利用的指导意见》,为能源企业利用海洋能推动低碳转型指明方向。中国石化等企业正积极布局,探索海上风电制氢、海上二氧化碳封存等技术,建设风电-制氢一体化项目,推动绿氢在化工领域的应用。预计2030年绿氢将实现与灰氢平价,2040年后“绿氢+二氧化碳制甲醇”技术具备经济性。企业还将推进海上风电制氢试点、电气化改造、跨区域输氢管网建设等,构建零碳炼化体系,推动海上碳封存技术商业化,助力“双碳”目标实现。
4月21日,成都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发布2025年重点工作分工方案,明确加快壮大绿色氢能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并实施氢能发展“六大工程”,推动绿色氢能产业规模增长20%以上。这些工程将涵盖氢能基础设施建设、技术研发、产业示范、政策标准制定、合作交流及市场推广等多个关键环节,旨在提升氢能利用效率和安全性,促进氢能技术在交通、储能等领域的应用,为实现能源转型和可持续发展注入新动力。
4月21日,黑龙江省交通运输厅发布《黑龙江省2025年新能源城市公交车及动力电池更新工作实施细则》。细则规定,2025年更新新能源城市公交车每辆车补贴11.8万元,更换动力电池每辆车补贴4.2万元。更新车辆包括纯电动、插电式混合动力、氢燃料电池车辆,需注册为“公交客运”。补贴旨在推动公交企业淘汰老旧车辆,购置新能源公交车,提升公共交通绿色低碳水平,助力“双碳”目标实现。
4月21日,宁德时代在其首个超级科技日上连发四款电池新品,涵盖乘用车、商用车及储能领域。其中,钠新电池是全球首款量产钠离子电池,缓解锂资源短缺问题;骁遥双核电池的“双核架构”为车企提供灵活配置方案。这些新品不仅推动电池技术从“技术攻坚”迈向“规模化应用”,还助力新能源产业生态重构,加速全场景产业化进程,引领行业变革,推动更高性价比、更包容的电动化时代到来。
4月7日至22日,中国能建湖北应城世界首台(套)300MW压缩空气储能机组“能储一号”成功实现系统调度方式下连续15天运行。这一成果标志着中国能建在长时储能技术工程化能力上取得重大突破,为我国压缩空气储能产业化发展奠定基础。该机组具备高功率、大容量、强构网、深调峰、全绿色、安全可靠等优势,实现智能化一键启停,满足电网对新能源发电的快速响应和长周期调节需求,助力能源转型和可持续发展。
4月22日,星辰新能绍兴总部基地主体结构全面封顶,标志着总投资超10亿元、总建筑面积超9万平方米的产业项目取得重大进展。建成后,该基地将形成集智造中心、创值中心、研发中心于一体的全产业链生态平台,推动区域产业向绿色智能转型升级。基地包含智能化厂房、研发测试中心及配套生活区,全面投产后预计亩均产值11800万元,亩均税收达590万元。项目还致力于打造国内首个全钒液流电池“黑灯工厂”,推动全钒液流产品的大规模商业化应用,助力长三角打造新能源产业新高地。
4月22日,中铜(西藏)新能源有限公司正式成立,注册资本约47.7亿元人民币,法定代表人为王胜开。公司经营范围涵盖热力生产、发电技术服务、太阳能发电、储能技术、风力发电及风电场系统研发等。股权穿透显示,该公司由中国铝业集团旗下中铜西藏矿业有限公司、中铝宁夏能源集团有限公司及西藏开发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共同持股。这一布局标志着央国企在新能源领域的进一步拓展,为西藏地区能源转型和经济发展注入新动力。
4月16日,中国船燃2025全球绿色供应链合作伙伴大会在上海举行。作为中远海运集团旗下企业,中国船燃在大会上发布了《绿色甲醇产品碳足迹评价》等三项团体标准,为行业绿色转型提供指引。会议期间,中国船燃与中集安瑞科、三井物产能源等6家企业签署战略合作协议,深化在绿色能源供应、技术研发、安全管理等领域的合作,推动绿色供应链建设,助力航运业绿色可持续发展。
近日,中国民用航空飞行学院研发的FC-30型氢燃料电池全工况增程式复合翼无人机在成都(彭州)国家级民用无人驾驶航空试验基地完成首次全流程飞行测试。该机型翼展3.8米,最大起飞重量超40kg,续航时间可达4小时,是纯锂电池无人机的两倍。其创新应用氢锂增程式混动技术,实现固定翼长航程与多旋翼长航时兼顾,具备低噪音、零排放优势,适用于复杂巡检、应急安防等领域,标志着中飞院在无人机新能源动力领域取得重大突破。
安瓦科技的固态电池小试线建设正式进入冲刺阶段。这些设备将在接下来的安装调试后,预计于2025年下半年正式投产,标志着安瓦科技在固态电池领域的研发与生产能力迈上新台阶。
4月13日,新疆阿克陶县50万千瓦光储一体化项目正式开工奠基。该项目计划总投资18亿元,装机规模为50万千瓦光伏,配套建设5万千瓦/2小时化学储能电站、220KV升压站等设施。项目建成后,将显著提升当地电力供应能力,助力新疆在“西电东送”战略中发挥更大作用,优化全国能源资源配置,推动区域经济发展和能源结构优化。
银集团与西藏自治区藏青工业园区管理委员会之间达成了一项重要合作,双方正式签署了合作协议,标志着两大实体在区域经济合作与产业协同发展上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锦宜氢能此次试生产的氢燃料电池系统自动化装配线,具备高度自动化和智能化的特点。项目正式投产后,将实现年产180kW氢燃料电池系统2000台(套)、120kW氢燃料电池系统1200台(套)、分布式发电站200台(套)以及膜电极30万片的生产能力,满足市场对氢能产品的多样化需求。
该项目作为清能股份在唐山的重要布局,总投资高达2.5亿元,旨在打造一个集氢能装备制造、燃料电池生产及分布式光伏制氢于一体的综合体基地。项目分为两期建设,一期工程占地4000平方米,主要建设氢能装备制造生产线和燃料电池系统生产线,以及相应的辅助设施。
铝业分公司原铝液产量达到15.2万吨,电解吨铝综合交流电耗同比降低34千瓦时,吨铝工艺电耗同比降低21.7千瓦时,铝液纯度Al99.85%以上占比提升至35.1%(旧标),铝液平均铁含量严格控制在0.115%以下,并成功外卖铝水1.4万吨,各项生产指标均表现出色。
4月22日,上海市人民政府与丰田汽车公司签署战略合作协议,丰田汽车将在上海设立集研发、制造、销售等功能于一体的新能源汽车公司,建设雷克萨斯纯电动汽车以及丰田先进动力电池生产能力。双方还将在产业链上下游相关企业合作、智能驾驶、氢能、车用动力电池回收再利用、物流及供应链等领域开展广泛合作,携手打造在中国乃至全球范围内具备影响力的引领典范项目,共同助力实现绿色低碳转型目标。
贵阳铝镁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在广西广投强强碳基新材料有限公司成功举办了60万吨碳基新材料EPC总承包项目的启动大会,标志着这一备受瞩目的项目正式步入实施轨道。
4月21日,韩国LG新能源宣布正式退出在印度尼西亚的一个价值142万亿印尼盾(84.5亿美元)的动力电池制造项目。该项目旨在建立一条完整的电动汽车电池供应链。尽管退出了这一项目,LG新能源表示将继续以印尼电池合资企业HLI绿色能源公司为中心,探索与印尼政府的各种合作途径。
4月23日,星云股份发布公告,决定使用募集资金向全资子公司宁德星云电子科技有限公司提供不超过35,200万元的无息借款,用于实施“星云储能系统及电池关键部件制造和检测中心项目”。这一举措旨在顺利推进募投项目的建设,确保项目按计划实施。借款期限为自实际借款之日起至项目实施完毕之日止,公司可根据项目进度一次或分次提供借款,并可根据项目实施情况提前还款或到期续借。
国家能源集团新疆电力哈密伊吾国能(国华)100万千瓦风电项目取得哈密市发展改革委备案,为项目合规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该项目位于伊吾县淖毛湖风区,年平均风速达8.5米/秒,具备大规模开发风电的天然优势。项目计划于2025年6月开工建设,2026年6月建成投产,预计年上网电量约28.5亿千瓦时。项目的实施将优化哈密市能源结构,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同时严格遵循生态保护原则,减少对环境的影响。
4月18日,国家能源集团青海公司国家第二批大基地大柴旦100万千瓦“风光储”项目中的30万千瓦风电项目48台风机已全部吊装完成。该项目采用先进的风电3D数字化设计软件进行整体优化,科学配置48台单机容量6.25兆瓦的陆上中低风速双馈风力发电机组。项目建成后,预计年发电量超7亿千瓦时,可节约标煤25万吨,减排二氧化碳50万吨,对推动青海省能源结构转型、助力“双碳”目标实现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