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申请涉及集水坑支护结构的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集水坑支护模板。
背景技术:
建筑工程在基坑开挖时,如果地下水位比较高,且基底标高在地下水位之下时需要设置排水方式。集水坑就是比较简便的一种方式,适用于基底埋深<5m时。
如图4所示,相关技术中的一种集水坑支护模板包括筒模,在实际施工过程中,首先在地面上挖出基坑,然后将筒模设置在基坑的内部,随后在筒模的外壁与基坑内壁的空间内浇筑混凝土,最后将筒模从基坑内取出,便形成集水坑。
针对上述中的相关技术,发明人认为在进行混凝土浇筑的过程中,筒模可能出现移动的情况,导致最终形成的集水坑不够规整,甚至出现无法形成集水坑的情况。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加强在进行混凝土浇筑时筒模的稳定性,本申请提供一种集水坑支护模板。
本申请提供的一种集水坑支护模板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
一种集水坑支护模板,包括筒模和底板钢筋,所述底板钢筋预设在基坑的底部,所述筒模设置在底板钢筋的顶部,所述筒模的底壁上开设有穿孔,所述穿孔内穿设有连接钢丝,所述连接钢丝穿过穿孔后与底板钢筋拉接。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实际进行施工时,首先将底板钢筋预设在基坑的底部,然后将连接钢丝拉接在底板钢筋上;随后将筒模放置到基坑内时,使连接钢丝穿过筒模底部的穿孔,最后将连接钢丝捆扎起来,便实现了筒模的固定;在进行混凝土浇筑时,筒模便不易发生移动,提升了整个筒模的稳定性。
可选的,所述筒模的外底壁上设置有钢丝网。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进行混凝土浇筑时,钢丝网的设置,能够阻止底部的混凝土上浮、造成筒模发生竖向移动,进一步提升了筒模的稳定性。
可选的,所述底板钢筋的端部焊接有多根限位钢筋,所述限位钢筋用于阻止筒模产生水平位移。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将筒模固定在底板钢筋上后,通过在底板钢筋上设置限位钢筋,限制筒模发生水平移动,更进一步提升了筒模的稳定性。
可选的,所述筒模的内部设置多根第一钢管和第二钢管,所述第一钢管的长度方向与筒模的底壁相垂直,且所述第一钢管的侧壁与筒模的内侧壁相抵接,所述第二钢管用于连接相邻的两个第一钢管。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在筒模的内部设置第一钢管和第二钢管,对筒模的内部进行支撑,使得筒模不易在进行混凝土浇筑时产生变形。
可选的,所述筒模内设置有斜撑管,所述斜撑管的两端分别与两侧的第二钢管相连接。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利用斜撑管,连接斜撑管两侧的第二钢管,对第二钢管起到支撑的作用,同时进一步加强第一钢管和第二钢管之间连接的稳定性。
可选的,所述第一钢管远离筒模底壁的一侧延伸出基坑外,且多个所述第一钢管延伸出基坑外的一端通过所述第二钢管连接。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使第一钢管延伸出基坑外,并利用第二钢管将第一钢管相连接;当浇筑完毕后,将吊机的吊钩挂接在第二钢管上,便易于将整个钢管支撑件从筒模内吊出,具有便于工人操作的效果。
可选的,所述筒模的顶壁上设置有耳板,所述耳板上开设有挂接孔。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将第一钢管和第二钢管的钢管支撑件从筒模内吊出后,再将吊机的吊钩挂接在耳板的挂接孔上;将筒模底部的钢丝解开后,便能够利用吊机将筒模从基坑内吊出;具有便于浇筑完工后将筒模从基坑内取出的优点。
可选的,所述筒模的底壁上贯穿开设有多个通气孔。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在筒模的底面钻孔,使得混凝土内的气体便于通过筒模的通气孔排出,能够减轻混凝土浇筑不实的情况。
综上所述,本申请包括以下至少一种有益技术效果:
利用连接钢丝将筒模和底板钢筋相对固定,便实现了筒模的固定;在进行混凝土浇筑时,筒模便不易发生移动,提升了整个筒模的稳定性;
钢丝网的设置,能够阻止底部的混凝土上浮、造成筒模发生竖向移动的情况发生,进一步提升了筒模的稳定性;
通过在底板钢筋上设置限位钢筋,限制筒模发生水平移动,更进一步提升了筒模的稳定性。
附图说明
图1是本申请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用于展示整体结构的爆炸示意图。
图3是用于展示筒模内部结构的示意图。
图4是相关技术中的一种集水坑支护模板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1、筒模;11、穿孔;12、连接钢丝;13、钢丝网;14、耳板;141、挂接孔;15、通气孔;2、底板钢筋;21、限位钢筋;3、第一钢管;4、第二钢管;5、斜撑管;6、基坑。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1-3对本申请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本申请实施例公开一种集水坑支护模板。参照图1,集水坑支护模板包括筒模1和底板钢筋2,筒模1为上方开口且截面为矩形的筒体,一般用木胶合板、木方制成;底板钢筋2为横纵交错的钢筋焊接而成的钢筋板件,底板钢筋2预设在基坑6的底部固定,筒模1放置在底板钢筋2的顶部。
参照图2、图3,筒模1的底壁上开设有多个穿孔11,两个相邻的穿孔11为一组;一组穿孔11内穿设有连接钢丝12,连接钢丝12穿过穿孔11后与底板钢筋2拉接,从而将筒模1固定在底板钢筋2上,对筒模1进行初步固定。筒模1的底壁上贯穿开设有多个通气孔15,使得在进行浇筑时,混凝土内的气体便于通过筒模1的通气孔15排出,能够减轻混凝土浇筑不实的情况。
参照图2,筒模1的外底壁上固定铺设有钢丝网13,在进行混凝土浇筑时,钢丝网13的设置,能够阻止底部混凝土上浮,使筒模1不易发生竖向移动,提升了筒模1的稳定性。
参照图2、图3,底板钢筋2的端部焊接有多根限位钢筋21,限位钢筋21的长度方向与底板钢筋2的长度方向相垂直;限位钢筋21均匀布设在筒模1的外侧,且限位钢筋21与筒模1的外侧壁相抵接,使筒模1不易发生水平移动,进一步提升了筒模1的稳定性。
参照图2、图3,筒模1的内部设置有多根第一钢管3和第二钢管4,第一钢管3设置有四根,且分别位于筒模1的四个边角处;第一钢管3的长度方向与筒模1的底壁相垂直,且第一钢管3的侧壁与筒模1的内侧壁相抵接;两个相邻的第一钢管3之间设置有多根第二钢管4,第二钢管4的长度方向与第一钢管3的长度方向相垂直,且第二钢管4通过扣件(图中未示出)与第一钢管3相扣接,扣件为建筑施工中本领域技术人员知晓的常用管材连接件,在此不做赘述。筒模1内设置有斜撑管5,斜撑管5设置有两根,且两根斜撑管5交叉设置,斜撑管5的两端分别与两侧的第二钢管4通过扣件扣接。第一钢管3、第二钢管4和斜撑管5组成一套钢管支撑件。
通过在筒模1内设置第一钢管3、第二钢管4和斜撑管5组成的钢管支撑件,能够对筒模1的内部进行支撑,在进行混凝土浇筑时,能够较好地阻止筒模1受力变形的情况发生。
参照图2、图3,第一钢管3远离筒模1底壁的一侧延伸出基坑6外,第一钢管3延伸出基坑6外的一侧设置有两根第二钢管4,两根第二钢管4相对设置且与筒模1的底壁相平行,第二钢管4的两端通过扣件与相邻的第一钢管3相扣接。筒模1的顶壁上对称设置有两个耳板14,两个耳板14上均开设有挂接孔141。
当混凝土浇筑结束后,首先利用吊车将第一钢管3、第二钢管4和斜撑管5组成的钢管支撑件从筒模1内吊出,最后再利用吊车通过耳板14的挂接孔141将筒模1从基坑6内吊出;位于第一钢管3顶端的两根第二钢管4以及耳板14的设置,具有便于工人吊装钢管支撑件和筒模1的效果。吊车为建筑施工中本领域技术人员知晓的常用吊装设备,在此不做赘述。
本申请实施例一种集水坑支护模板的实施原理为:在进行混凝土浇筑作业时,首先挖出基坑6,然后在基坑6的底部预设底板钢筋2,然后在底板钢筋2上固定设置连接钢丝12,并在底板钢筋2的周向设置限位钢筋21;随后将筒模1通过吊车吊入基坑6内,使连接钢丝12穿过筒模1的穿孔11,然后对连接钢丝12进行捆扎,与此同时,筒模1的外侧壁与限位钢筋21相抵接,此时便使得筒模1不易发生移动;通过在筒模1的底壁上设置一层钢丝网13,能够进一步增进筒模1的稳定性;最后通过吊车将钢管支撑件吊入筒模1内,使筒模1不易发生变形。
以上均为本申请的较佳实施例,并非依此限制本申请的保护范围,故:凡依本申请的结构、形状、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均应涵盖于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
技术特征:
1.一种集水坑支护模板,其特征在于:包括筒模(1)和底板钢筋(2),所述底板钢筋(2)预设在基坑(6)的底部,所述筒模(1)设置在底板钢筋(2)的顶部,所述筒模(1)的底壁上开设有穿孔(11),所述穿孔(11)内穿设有连接钢丝(12),所述连接钢丝(12)穿过穿孔(11)后与底板钢筋(2)拉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集水坑支护模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筒模(1)的外底壁上设置有钢丝网(13)。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集水坑支护模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底板钢筋(2)的端部焊接有多根限位钢筋(21),所述限位钢筋(21)用于阻止筒模(1)产生水平位移。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集水坑支护模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筒模(1)的内部设置多根第一钢管(3)和第二钢管(4),所述第一钢管(3)的长度方向与筒模(1)的底壁相垂直,且所述第一钢管(3)的侧壁与筒模(1)的内侧壁相抵接,所述第二钢管(4)用于连接相邻的两个第一钢管(3)。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集水坑支护模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筒模(1)内设置有斜撑管(5),所述斜撑管(5)的两端分别与两侧的第二钢管(4)相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集水坑支护模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钢管(3)远离筒模(1)底壁的一侧延伸出基坑(6)外,且多个所述第一钢管(3)延伸出基坑(6)外的一端通过所述第二钢管(4)连接。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集水坑支护模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筒模(1)的顶壁上设置有耳板(14),所述耳板(14)上开设有挂接孔(141)。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集水坑支护模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筒模(1)的底壁上贯穿开设有多个通气孔(15)。
技术总结
本申请涉及一种集水坑支护模板,属于集水坑支护结构的领域,其包括筒模和底板钢筋,所述底板钢筋预设在基坑的底部,所述筒模设置在底板钢筋的顶部,所述筒模的底壁上开设有穿孔,所述穿孔内穿设有连接钢丝,所述连接钢丝穿过穿孔后与底板钢筋拉接。本申请具有加强筒模的稳定性的效果。
技术研发人员:吴开龙;尹邦旭;郭又华;李连洪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四川仟坤建设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0.11.28
技术公布日:2021.08.10
声明:
“集水坑支护模板的制作方法” 该技术专利(论文)所有权利归属于技术(论文)所有人。仅供学习研究,如用于商业用途,请联系该技术所有人。
我是此专利(论文)的发明人(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