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发明涉及锚杆施工技术领域,具体地,涉及一种锚杆支护施工方法。
背景技术:
2.锚杆支护可以有效控制围岩变形,已经在国内外煤矿、金属矿山等领域广泛应用。以煤矿巷道支护为例,现有锚杆支护工艺流程为:使用钻杆在煤矿巷道的围岩上钻孔,人工将锚固剂塞进钻设的孔内,放入锚杆搅拌,待锚固剂固化后预紧锚杆。
3.相关技术中锚杆支护施工工艺存在以下问题:
4.1)钻孔之后,围岩在采动应力作用下容易出现塌孔现象,人工将锚固剂塞入钻孔这一步骤难度高,尤其是在煤岩体较为破碎或钻孔壁凹凸不平时,需要耗费一定的时间才能完成锚固剂的安装,降低了支护效率;
5.2)钻孔、安装锚固剂和预紧锚杆三步需要借助不同的机具完成,拆卸钻杆、不同机具的切换消耗时间较长,效率低,工人劳动强度大,已经无法满足煤矿巷道快速支护的需求。
技术实现要素:
6.本发明旨在至少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相关技术中的技术问题之一。
7.为此,本发明的实施例提出一种锚杆支护施工方法。
8.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锚杆支护施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a)将锚杆安装在锚杆施工装置上;b)钻孔,开启所述锚杆施工装置,所述锚杆施工装置的运输组件带动所述钻孔组件向靠近围岩方向移动,所述钻孔组件带动所述锚杆沿第一方向转动对所述围岩进行钻孔,直至锚杆钻孔至指定深度,所述钻孔组件停止,钻孔完成;c)锚注,所述运输组件带动所述钻孔组件向远离所述围岩方向移动,直至所述钻孔组件与所述锚杆脱离,将所述钻孔组件和所述锚注组件5换位,所述锚杆施工装置的锚注组件与所述锚杆相对,所述运输组件带动所述锚注组件向靠近围岩方向移动,直至所述锚注组件与所述锚杆相连,通过所述锚注组件将锚固剂送到所述锚杆内部及所述锚杆与所述围岩之间的间隙中;d)预紧,待所述锚固剂凝固后,所述运输组件带动所述锚注组件向远离所述围岩方向移动,将所述锚注组件与所述锚杆脱离,将所述钻孔组件和所述锚注组件重新换位,将所述钻孔组件与所述锚杆相对,所述运输组件带动所述钻孔组件向靠近所述围岩方向移动,直至所述钻孔组件与所述锚杆的驱动螺母相连,从而带动所述驱动螺母沿与所述第一方向相反的第二方向转动,用于将所述驱动螺母向靠近所述围岩的方向移动,在所述驱动螺母的作用下,所述围岩受到压力,所述锚杆被拉伸实现预紧功能。
9.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锚杆施工装置,通过钻孔组件和锚注组件带动锚杆打孔、锚注和预紧作业,减小了锚杆施工的消耗时间,提高了锚杆施工的施工效率,减小了工人的劳动强度。
10.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锚杆支护施工方法还包括以下步骤:在所述锚杆内安装带
有螺旋叶片的混流器,所述锚固剂通过所述混流器在所述锚杆内混合均匀后流入所述锚杆与所述围岩之间的间隙,将所述锚杆和所述围岩锚固在一起。
11.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锚杆包括:杆体,所述杆体具有第一端和第二端,所述杆体的外周面上设有外螺纹,所述外螺纹沿所述杆体的长度方向从所述第一端朝向所述第二端延伸预定长度;限位螺母,所述限位螺母螺纹配合在所述杆体上,所述限位螺母具有在该限位螺母的轴向上相对的第一面和第二面;驱动螺母,所述驱动螺母具有在该驱动螺母的轴向上相对的第一面和第二面,所述驱动螺母螺纹配合在所述杆体上。
12.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锚杆支护施工方法还包括以下步骤:所述钻孔组件带动所述驱动螺母沿第一方向转动时,所述驱动螺母的第一面与所述限位螺母的第二面止抵且所述驱动螺母对所述限位螺母施加的转动力矩小于所述限位螺母相对于所述杆体转动所需的转动力矩,将所述限位螺母限位所述驱动螺母朝向所述杆体的第一端移动,所述驱动螺母带动所述杆体沿所述第一方向转动,进行钻孔。
13.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锚杆支护施工方法还包括以下步骤:所述钻孔组件带动所述驱动螺母沿与所述第一方向相反的第二方向转动时,所述驱动螺母对所述杆体施加沿从所述第二端朝向所述第一端的方向的预紧拉力。
14.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锚杆施工装置上设有用于夹持锚杆的夹持板,所述夹持板抵接在所述围岩上,所述夹持板上设置有通孔,所述锚杆沿所述围岩靠近或远离时候,所述锚杆穿设在所述通孔内,所述通孔限制所述锚杆的径向窜动,协助开孔。
15.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锚杆支护施工方法还包括以下步骤:钻孔完毕后,所述夹持板可夹持所述锚杆,将所述锚杆相对于所述围岩保持静止不动,同时使得所述钻孔组件后退,将所述锚杆与所述钻孔组件之间的脱离。
16.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锚杆施工装置还包括转盘,所述锚注组件和所述钻孔组件设在所述转盘上,且随所述转盘转动沿所述转盘的轴向方向在第一预设位和第二预设位转动,在所述第一预设位,所述锚杆施工装置的锚注组件与所述锚杆相对,在所述第二预设位,所述钻孔组件与所述锚杆相对,步骤b)、步骤c)和步骤d)使用所述转盘切换所述钻孔组件和所述锚注组件的位置。
17.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钻孔组件和所述锚注组件在所述转盘上间隔设置,所述转盘从所述第一预设位转动90
°
运动到所述第二预设位。
18.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运输组件包括安装架;滑杆,所述滑杆设在所述安装架上;输送带,所述输送带设在所述安装架上;安装板,所述安装板的一端与所述输送带相连,所述安装板的另一端与所述转盘相连,以便所述输送带带动所述转盘靠近或远离所述围岩。
附图说明
19.图1是本发明实施例的锚注锚杆支护施工方法的钻孔过程的示意图。
20.图2是本发明实施例的锚注锚杆支护施工方法的钻孔组件和锚注组件换位过程的示意图。
21.图3是本发明实施例的锚注锚杆支护施工方法的锚注过程的示意图。
22.图4是本发明实施例的锚注锚杆支护施工方法的预紧过程的示意图。
23.图5是本发明实施例的锚注锚杆支护施工方法的锚杆的结构示意图。
24.图6是图5中a的局部放大图。
25.图7是本发明实施例的实施例的锚注锚杆支护施工方法的夹持板的结构示意图。
26.附图标记:
27.安装架1;运输组件2;转盘3;钻孔组件4;锚注组件5;夹持板6;通孔61;开口 62;锚杆7;杆体71;第一端711;第二端712;第一杆段713;第二杆段714;通道715;限位螺母72;驱动螺母73;配合孔731;混流器74;围岩8。
具体实施方式
28.如图1
?
7所示,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锚注锚杆支护施工方法,其应用于锚注锚杆施工作业,也可应用于其他类型的锚杆施工作业。
29.下面参考附图1
?
4描述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锚杆支护施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30.a)将锚杆7安装在锚杆施工装置上。
31.b)钻孔,开启锚杆施工装置,锚杆施工装置的运输组件2带动钻孔组件4向靠近围岩 8方向移动,钻孔组件4带动锚杆7沿第一方向(例如顺时针转动)转动对围岩8进行钻孔,直至锚杆7钻孔至指定深度,钻孔组件4停止,钻孔完成。
32.c)锚注,运输组件2带动钻孔组件4向远离围岩8方向移动,直至钻孔组件4与锚杆 7脱离,将钻孔组件4和锚注组件5换位,将锚杆施工装置的锚注组件5与锚杆7相对,运输组件2带动锚注组件5向靠近围岩8方向移动,直至锚注组件5与锚杆7相连,通过锚注组件5将锚固剂送到锚杆7内部及锚杆7与围岩8之间的间隙中。
33.d)预紧,待锚固剂凝固后,运输组件2带动锚注组件5向远离围岩8方向移动,将锚注组件5与锚杆7脱离,将钻孔组件4和锚注组件5重新换位,将钻孔组件4与锚杆7相对,运输组件2带动钻孔组件4向靠近围岩8方向移动,直至钻孔组件4与锚杆7的驱动螺母73相连,从而带动驱动螺母73沿与第一方向相反的第二方向(例如逆时针转动)转动,用于将驱动螺母73向靠近围岩8的方向移动,在驱动螺母73的作用下,围岩8受到压力,锚杆7被拉伸实现预紧功能。
34.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锚杆支护施工方法,通过钻孔组件4和锚注组件5的组合,从而使得锚杆7的自动作业。简化了锚杆施工作业工艺,减少了锚杆施工作业需要的设备种类和数量,降低了锚杆施工过程中对人员的依赖,提高了锚杆施工的自动化、无人化程度,提升了施工效率。
35.在一些实施例中,锚杆支护施工方法还包括以下步骤:在锚杆7内安装带有螺旋叶片的混流器74,锚固剂通过混流器74在锚杆7内混合均匀后流入锚杆7与围岩8之间的间隙中,使得锚杆7和围岩8锚固在一起。
36.锚杆7包括杆体71、限位螺母72、驱动螺母73和混流器74。
37.杆体71具有第一端711和第二端712,杆体71的外周面上设有外螺纹,外螺纹沿杆体 71的长度方向从第一端711朝向第二端712延伸预定长度。具体地,如图5
?
6所示,杆体 71的第一端711为右端,第二端712为左端,在杆体71的右端一定长度的外周面上从右向左设有外螺纹。
38.限位螺母72螺纹配合在杆体71上,限位螺母72具有在该限位螺母72的轴向上相对的第一面和第二面。具体地,如图所示,限位螺母72通过螺纹配合设在杆体71的右端,限位
上,且随转盘3转动沿转盘3的轴向方向在第一预设位和第二预设位转动,在第一预设位,锚杆施工装置的锚注组件5与锚杆7相对,在第二预设位,钻孔组件4与锚杆7相对,步骤b)、c)和d)使用转盘3切换钻孔组件4和锚注组件5的位置,从而方便锚注组件5 和钻孔组件4之间的切换,提高了锚杆支护施工方法的自动化程度,减小了工人的劳动强度。
47.在一些实施例中,钻孔组件4和锚注组件5在转盘3上间隔设置,且转盘3从第一预设位转动90
°
运动到第二预设位,从而使得钻孔组件4和锚注组件5的设置更加合理。
48.可以理解的是:第一预设位和第二预设位之间的转动角度可以位0
°?
360
°
之间,根据钻孔组件和锚注组件的位子以及转盘转动的顺序确定。
49.在一些实施例中,运输组件2包括滑杆,滑杆设在安装架1上;输送带,输送带设在安装架1上;安装板,安装板的一端与输送带相连,安装板的另一端与转盘3相连,以便输送带带动转盘3靠近或远离围岩8。
50.下面参考图1
?
7描述应用了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锚杆支护施工方法的锚注锚杆施工装置。可以理解的是,下述描述仅是示例性说明,而不是对发明的具体限制。
51.如图1所示,锚杆施工装置,包括:安装架1、运输组件2、转盘3、钻孔组件4和锚注组件5。
52.运输组件2设在安装架1上。
53.转盘3与运输组件2相连,运输组件2带动转盘3沿安装架1的长度方向(如图1所示的上下方向)移动。
54.钻孔组件4和锚注组件5的每一者均设在转盘3上,且随转盘3绕转盘3的轴向方向在第一预设位和第二预设位转动,在第一预设位,钻孔组件4与锚杆7相对,以便钻孔组件4与锚杆7配合用于带动锚杆7进行钻孔或预紧,在第二预设位,锚注组件5与锚杆7 相对,以便锚注组件5与锚杆7配合用于对锚杆7进行锚注。通过转盘3的对锚杆7进行钻孔、锚注和预紧等工序进行切换,减小了钻杆的使用不同工具的切换的时间,从而减小了锚杆7施工的消耗时间,提高了锚杆7施工的施工效率,减小了工人的劳动强度。
55.锚杆施工装置还包括夹持锚杆7的夹持板6,夹持板6设在安装架1上,夹持板6上设有沿其厚度方向贯穿夹持板6的通孔61,通孔61的内壁上设有沿其预设方向贯穿夹持板6 的开口62。具体地,如图4所示,夹持板6固定在安装架1的上端,锚杆施工装置进行钻孔作业时,夹持板6与围岩相贴合,且锚杆7夹持在通孔61内,夹持板6限制住锚杆7的径向窜动,从而协助钻孔。当锚杆施工装置进行锚注作业时,夹持板6锚杆7进行夹持,使得锚杆7相对于围岩保持静止不同,从而方便对锚杆7进行锚注作业。
56.运输组件2包括:滑杆、输送带(图中未示出)和安装板。
57.滑杆设在安装架1上,输送带设在安装架1上,安装板的一端与输送带相连,安装板的另一端与转盘3相连,以便输送带带动转盘3沿安装架1的长度方向移动。由此通过输送带和滑杆共同作用下带动转盘3沿安装架1的长度方向(如图1所示上下方向)移动,从而使得,提高了锚杆施工装置的自动化。
58.钻孔组件4和锚注组件5沿转盘3的径向方向间隔设置。由此,使得钻孔组件4和锚注组件5对于转盘3的圆心对称布置,从而使得转盘3从第一预设位转动180
°
到第二预设位,使得钻孔组件4和锚注组件5的设置更加合理。
59.限位螺母72的第二面和驱动螺母73的第一面中的一个为斜面以便驱动螺母73沿
第一方向转动时限位螺母72的第二面与驱动螺母73的第一面线接触。
60.限位螺母72的第二面和驱动螺母73的第一面中的一个为斜面,例如限位螺母72的第二面为斜面,驱动螺母73的第一面为平面,或驱动螺母73的第一面为斜面,限位螺母72 的第二面为平面,此时限位螺母72的第二面与驱动螺母73的第一面之间的接触为线接触,驱动螺母73沿第一方向转动时,限位螺母72的第二面与驱动螺母73的第一面产生的转动力矩较小,不足以使驱动螺母73带动限位螺母72沿第一方向转动,使驱动螺母73被限位螺母72阻挡无法向右移动。
61.限位螺母72的第二面为斜面,驱动螺母73的第一面为平面。
62.驱动螺母73沿第一方向转动时,限位螺母72的第二面与驱动螺母73的第一面之间的接触为线接触,产生的转动力矩较小,不足以使驱动螺母73带动限位螺母72沿第一方向转动。
63.限位螺母72的第二面和驱动螺母73的第一面中的一个上设有环形凸台。限位螺母72 的第二面和驱动螺母73的第一面中的一个上设有环形凸台,例如限位螺母72的第二面上设有环形凸台,驱动螺母73的第一面为平面,或驱动螺母73的第一面上设有环形凸台,限位螺母72的第二面为平面,驱动螺母73沿第一方向转动时,限位螺母72的第二面与驱动螺母73的第一面之间的接触面积减小,产生的转动力矩较小,不足以使驱动螺母73带动限位螺母72沿第一方向转动,从而使驱动螺母73被限位螺母72阻挡无法向右移动。
64.驱动螺母73包括第一段和第二段,第一段的中心孔为螺纹孔,第二段的中心孔为配合孔731,配合孔731的直径大于螺纹孔的直径,限位螺母72配合在配合孔731内且限位螺母72的外周面与配合孔731的内周面之间具有间隙。
65.如图2
?
3所示,驱动螺母73的第一段为左段,驱动螺母73的第二段为右段,第一段和第二段在左右方向上相连,驱动螺母73的第一段的中心孔为螺纹孔,驱动螺母73的第二段的中心孔为配合孔731,螺纹孔与配合孔731相互连通,且配合孔731的直径大于螺纹孔的直径,螺纹孔与配合孔731交界处形成台阶,台阶面为驱动螺母73的第一面,配合孔731内配合有限位螺母72,限位螺母72的左端面为限位螺母72的第二面,驱动螺母73 的第一面与限位螺母72的第二面在左右方向上相对,限位螺母72的外周面与配合孔731 的内周面之间具有间隙,以减小驱动螺母73沿第一方向转动时对限位螺母72产生的转动力矩。
66.限位螺母72配合在杆体71的第一端711,限位螺母72的第一面与驱动螺母73的第一面平齐,驱动螺母73为六角螺母。如图2
?
3所示,限位螺母72设在杆体71的右端,限位螺母72配合在驱动螺母73的配合孔731内,限位螺母72的第一面与驱动螺母73的第一面平齐,以防止其他设备对限位螺母72的转动力矩产生影响,驱动螺母73为六角螺母,六角螺母便于控制其转动方向,且转动力矩大。
67.钻孔组件4的驱动端和锚注组件5的锚注端均设有与六角螺母相配合的凹槽,由此通过凹槽与六角螺母配合,使得六角螺母插接在凹槽内,且六角螺母的外周面和凹槽的内周面贴合,由此钻孔组件4带动六角螺母转或锚注组件5对锚杆7进行锚注。
68.杆体71沿杆体71的长度方向分为第一杆段713和第二杆段714,外螺纹形成在第一杆段713的整个长度上,第二杆段714的外周面为光面。
69.如图所示,杆体71的第一杆段713为右端杆段,杆体71的第二杆段714为左端杆段,第一杆段713的外周面上形成有外螺纹,驱动螺母73和限位螺母72均螺纹配合在第一杆段
713,外螺纹加工简单,螺纹配合性能稳定,且不改变锚杆7强度。第二杆段714的外周面为光面,易于通过锚固剂固定在钻孔内。
70.杆体71由耐腐蚀材料制成。在钻进过程中,会产生大量废水,废水具有一定的腐蚀性,杆体71与废水长期接触,使用耐腐蚀材料制作杆体71,可提高杆体71的使用寿命。
71.杆体71内还设有沿杆体71的长度方向贯穿杆体71的通道715。具体地,如图2
?
3所示,杆体71内设有沿左右方向贯穿杆体71的通道715,在杆体71钻进过程中,通道715 可以将钻进过程中的废水排出,钻进结束后固定锚杆7所用的锚固剂可通过通道715加入钻孔。
72.可以理解的是,转盘3的转动方式本发明不做限制,可以人工操作,将转盘3从第一预设位转动到第二预设位,也可以通过电机带动使得转盘3从第一预设位带动到第二预设位,这都是本领域常用的技术手段,本发明实施例不再详细描述,另外钻孔组件4和锚注组件5可以选用现有的钻孔组件4和锚注组件5。
73.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74.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在本发明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75.在本发明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或彼此可通讯;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76.在本发明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上”或“下”可以是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或第一和第二特征通过中间媒介间接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可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或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可以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或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77.在本发明中,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发明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必须针对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此外,在不相互矛盾的情况下,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将本说明书中描述的不同实施例或示例以及不同实施例或示例的特征进行结合和组合。
78.尽管上面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发明的实施例,可以理解的是,上述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本发明的范围内可以对上述实施例进行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技术特征:
1.一种锚杆支护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a)将锚杆安装在锚杆施工装置上;b)钻孔,开启所述锚杆施工装置,所述锚杆施工装置的运输组件带动所述钻孔组件向靠近围岩方向移动,所述钻孔组件带动所述锚杆沿第一方向转动对所述围岩进行钻孔,直至所述锚杆钻孔至指定深度,所述钻孔组件停止,钻孔完成;c)锚注,所述运输组件带动所述钻孔组件向远离所述围岩方向移动,直至所述钻孔组件与所述锚杆脱离,将所述钻孔组件和所述锚注组件换位,所述锚杆施工装置的锚注组件与所述锚杆相对,所述运输组件带动所述锚注组件向靠近围岩方向移动,直至所述锚注组件与所述锚杆相连,所述锚注组件将锚固剂送到所述锚杆内部及所述锚杆与所述围岩之间的间隙中;d)预紧,待所述锚固剂凝固后,所述运输组件带动所述锚注组件向远离所述围岩方向移动,将所述锚注组件与所述锚杆脱离,将所述钻孔组件和所述锚注组件重新换位,将所述钻孔组件与所述锚杆相对,所述运输组件带动所述钻孔组件向靠近所述围岩方向移动,直至所述钻孔组件与所述锚杆的驱动螺母相连,从而带动所述驱动螺母沿与所述第一方向相反的第二方向转动,用于将所述驱动螺母向靠近所述围岩的方向移动,在所述驱动螺母的作用下,所述围岩受到压力,所述锚杆被拉伸实现预紧功能。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锚杆支护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以下步骤:在所述锚杆内安装带有螺旋叶片的混流器,所述锚固剂通过所述混流器在所述锚杆内混合均匀后流入所述锚杆与所述围岩之间的间隙内,将所述锚杆和所述围岩锚固在一起。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锚杆支护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锚杆包括:杆体,所述杆体具有第一端和第二端,所述杆体的外周面上设有外螺纹,所述外螺纹沿所述杆体的长度方向从所述第一端朝向所述第二端延伸预定长度;限位螺母,所述限位螺母螺纹配合在所述杆体上,所述限位螺母具有在该限位螺母的轴向上相对的第一面和第二面;驱动螺母,所述驱动螺母具有在该驱动螺母的轴向上相对的第一面和第二面,所述驱动螺母螺纹配合在所述杆体上。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锚杆支护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以下步骤:所述钻孔组件带动所述驱动螺母沿第一方向转动时,所述驱动螺母的第一面与所述限位螺母的第二面止抵且所述驱动螺母对所述限位螺母施加的转动力矩小于所述限位螺母相对于所述杆体转动所需的转动力矩,将所述限位螺母限位所述驱动螺母朝向所述杆体的第一端移动,所述驱动螺母带动所述杆体沿所述第一方向转动,进行钻孔。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锚杆支护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以下步骤:所述钻孔组件带动所述驱动螺母沿与所述第一方向相反的第二方向转动时,所述驱动螺母对所述杆体施加沿从所述第二端朝向所述第一端的方向的预紧拉力。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锚杆支护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锚杆施工装置上设有用于夹持锚杆的夹持板,所述夹持板抵接在所述围岩上,所述夹持板上设置有通孔,所述锚杆沿所述围岩靠近或远离时候,所述锚杆穿设在所述通孔内,所述通孔限制所述锚杆的径向窜动,协助开孔。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锚杆支护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以下步骤:钻孔完毕
后,所述夹持板可夹持所述锚杆,将所述锚杆相对于所述围岩保持静止不动,同时使得所述钻孔组件后退,将所述锚杆与所述钻孔组件之间的脱离。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锚杆支护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锚杆施工装置还包括转盘,所述锚注组件和所述钻孔组件设在所述转盘上,且随所述转盘转动沿所述转盘的轴向方向在第一预设位和第二预设位转动,在所述第一预设位,所述锚杆施工装置的锚注组件与所述锚杆相对,在所述第二预设位,所述钻孔组件与所述锚杆相对,步骤b)、步骤c)和步骤d)使用所述转盘切换所述钻孔组件和所述锚注组件的位置。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锚杆支护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钻孔组件和所述锚注组件在所述转盘上间隔设置,所述转盘从所述第一预设位转动90
°
运动到所述第二预设位。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锚杆支护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运输组件包括安装架;滑杆,所述滑杆设在所述安装架上;输送带,所述输送带设在所述安装架上;安装板,所述安装板的一端与所述输送带相连,所述安装板的另一端与所述转盘相连,以便所述输送带带动所述转盘靠近或远离所述围岩。
技术总结
本发明公开一种锚杆支护施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A)将锚杆安装在锚杆施工装置上;B)钻孔,开启锚杆施工装置,锚杆施工装置的运输组件带动钻孔组件向靠近围岩方向移动,钻孔组件带动锚杆沿第一方向转动,直至锚杆钻孔至指定深度,钻孔完成;C)锚注,将钻孔组件和锚注组件换位,锚杆施工装置的锚注组件与锚杆相对,运输组件带动锚注组件向靠近围岩方向移动,锚注组件将锚固剂送到锚杆内部;D)预紧,将钻孔组件和锚注组件重新换位,将钻孔组件与锚杆相对,运输组件带动钻孔组件向靠近围岩方向移动,直至钻孔组件与锚杆的驱动螺母相连,实现预紧功能。本发明方法简化了锚杆施工作业工艺,提高了锚杆施工的自动化、提升了施工效率。提升了施工效率。提升了施工效率。
技术研发人员:罗超 姜鹏飞 王子越 陈志良 曹晓明 郭吉昌 刘畅 韦尧中 杨建威 何宗科 伊丙鼎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天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1.04.30
技术公布日:2021/7/8
声明:
“锚杆支护施工方法与流程” 该技术专利(论文)所有权利归属于技术(论文)所有人。仅供学习研究,如用于商业用途,请联系该技术所有人。
我是此专利(论文)的发明人(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