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发明涉及煤巷掘进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煤矿底抽巷快速掘进方法。
背景技术:
2.为了降低高瓦斯高突出矿井煤巷瓦斯含量,消除突出危险,掩护煤巷正常掘进,掘进煤巷前需要预掘底抽巷,对底抽巷所在煤层进行瓦斯抽采。由于底抽巷掘进速度较低,会严重影响回采工作面的正常接续和可持续生产,一方面是矿井治理矿压投入人力物力影响,另一方面主要原因是煤巷抽放时间不足、抽放效果差等造成煤巷掘进效率低下。
3.因此提高掘进效率缓解衔接紧张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是瓦斯问题,所以提前施工底抽巷为抽放提供战场就成了解决问题的关键,而提高底抽巷单进水平就成为解决衔接问题的突破点。为了提高底抽巷单进水平,需要开展底抽巷快速掘进技术研究,分析影响底抽巷快速掘进的各种因素,优化底抽巷支护设计,确定合理的支护参数,同时改进掘进工艺和施工工序,对于改善巷道维护效果,加快巷道掘进速度,有效控制巷道围岩变形破坏,对于缓解矿井采掘衔接紧张,确保矿井安全、高效、可持续生产具有重要的实用价值和现实意义。
4.底抽巷掘进效率低,导致矿井采掘接续失调难题;底抽巷两帮为砂质泥岩,掘进期间帮部松动或大面积片帮;割矸期间巷道内粉尘大,能见度极低,滞后锚杆支护时看不清,操作缓慢;底抽巷作为煤巷掘进的主战场,需要多台普钻、千米钻机在巷道内施工钻孔,受巷道断面限制,抽放钻机占用了轨道空间,造成轨道线路无法延伸至工作面,导致运输困难等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5.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煤矿底抽巷快速掘进方法,很好地利用底抽巷顶板为灰岩的地质条件,充分利用掘进工作面的设备、时间和空间,将掘进各个工序最大限度地实现平行作业,缩短循环时间,增加日循环次数,极大地提高底抽巷的掘进效率。
6.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所采取的技术方案是:
7.一种煤矿底抽巷快速掘进方法,包括采用理论分析、实验测试、数值计算和工程类比法,得出煤矿底抽巷空顶区顶板与周围岩体、支护结构之间的关系,空顶距离对巷道围岩应力分布及塑性破坏范围的影响特征,揭示空顶区顶板稳定性的演化规律;采用“割矸+架棚+锚索永久支护+滞后锚杆补强支护”的底抽巷快速掘进工艺;根据底抽巷顶板为灰岩的地质条件,调整底抽巷的作业工序,使掘进各个工序最大限度地实现平行作业;
8.依据煤矿底抽巷的地质资料,采用flac
3d
数值模拟软件,对煤矿底抽巷的支护设计方案进行数值模拟计算,分析底抽巷在采取支护设计方案后巷道围岩的应力和位移变化情况,检验底抽巷的支护设计效果;
9.综合底抽巷围岩结构、力学理论分析、工程类比法的经验数值及计算机数值模拟
结果,确定巷道支护设计方案,包括底抽巷支护参数设计和底抽巷支护设计校核;
10.底抽巷支护参数设计中,采用“锚网+锚索”组合支护方式,包括巷道顶板支护参数设计和巷道两帮支护参数设计;
11.巷道顶板支护参数设计中包括以下参数的确定:锚杆型号和规格、锚杆配件、锚索型号和规格、锚索托盘、钢筋托梁规格、锚杆的布置、锚索的布置、网片规格及连接方式、锚固方式;
12.巷道两帮支护参数设计中包括以下参数的确定:锚杆型号和规格、锚杆配件、锚杆的布置、网片规格及连接方式、锚固方式;
13.底抽巷支护设计校核包括锚杆直径计算、锚杆长度计算、锚杆间排距计算、锚索长度计算以及校核锚索间、排距;
14.锚杆型号和规格的确定中,锚杆直径的取值应不小于根据《
采矿工程设计手册》和《煤巷锚杆支护理论与成套技术》锚杆直径计算公式得到的数值,锚杆长度的取值应不小于锚杆长度计算公式得到的数值;
15.锚杆的布置中,锚杆间排距不应大于a
1/2
,a为悬顶面积;
16.锚索型号和规格的确定中,锚索的总长度为锚索深入到较稳定岩层的锚固长度、需要悬吊的不稳定岩层厚度、托板及锚具的厚度与外露张拉长度的总和,其中锚索深入到较稳定岩层的锚固长度的取值应不小于其中,k为安全系数,d1为锚索直径,f
a
为锚索抗拉强度,f
c
为锚索与锚固剂的粘结强度;
17.锚杆的布置中,锚索间、排距应满足小于g为锚索设计锚固力,k为安全系数, l2为锚索有效长度,γ为岩体容重;
18.在底抽巷采用“割矸+架棚+锚索永久支护+滞后锚杆补强支护”的快速掘进工艺,通过实现割矸与支护平行作业来增加割矸循环次数,达到提高单进水平的效果,快速掘进工艺的施工工序为:割矸
→
架棚+锚索永久支护
→
施工风筒侧顶角锚杆和帮角锚杆;平行作业:在二运后锚杆补强支护
→
回棚;
19.所述快速掘进工艺的时间要求为:(1)3小时割2排矸,1.5小时架2架棚,支护2根锚索、4根锚杆;(2)早班、中班平行进行滞后锚杆支护,每班4排;
20.割矸工序为:进刀
→
截割
→
修边
→
成形;割矸要求为:
①
严格执行掘进要求;
②
严格控制巷道断面成型情况,顶板必须为一平面,禁止出现超挖、欠挖现象,重点管理左、右两顶脚的成型情况;
③
若掘进过程中出现地质构造、顶板不完整、淋水和受采动影响时,及时采取缩小循环进度,缩小锚杆锚索间排距,进行锚杆锚索永久支护;
21.架棚+锚索永久支护工序为:返托梁器
→
抬π型梁上托梁器
→
上顶网和钢带并与π型梁联
→
升托梁器、固定π型梁、上两侧拉杆
→
π型梁两端升起单体柱
→
用托梁器临时支护升起第二排网片
→
施工顶部两根锚索
→
放下托梁器临时支护
→
铺设风筒侧帮网
→
施工风筒侧顶角锚杆和帮角锚杆
→
联顶网和帮网;
22.架棚+锚索永久支护要求为:
①
每次割矸2排,先进行架棚支护,架棚排距为1.2米,然后进行锚索支护,锚索间排距执行原作业规程;
②
采用“单体柱+π型梁+锚索”永久支护方
式,顶部π型梁压经纬网,帮部只铺设风筒侧菱形网,临时联网间距均为300mm一道;
③
单体柱顶梁要受力均匀,若出现受力不均,两侧压弯梁的现象,根据现场实际情况在单体柱或π型梁上铺设柱帽或背板;
④
单体柱摆设角度要根据巷道坡度设立迎山角,迎山角为+1
°
,严禁出现过山、退山现象;
⑤
施工风筒侧顶角锚杆和帮角锚杆,锚杆打设位置见底抽巷架棚支护图,每次延伸风筒前必须施工完成;
23.滞后锚杆补强支护工序为:采用锚杆钻车支护,支护顶锚杆
→
施工行人侧帮角锚杆
→
铺设行人侧帮网
→
支护剩余帮锚杆,联网与支护平行作业;支护要求为:
①
补强支护距工作面迎头的距离不能超过50米;皮带距帮不小于0.5米,底角锚杆起锚高度不超过0.9米;永久抽放管路距工作面的距离不超过60米;
②
支护要求严格执行底抽巷断面支护图进行支护,横川、钻场交叉点支护执行交叉点支护设计;
24.回棚工序为:每天检修班利用锚杆钻车集中回棚,升起锚杆钻车临时支护与π型梁接实
→
拆除π型梁拉杆
→
将单体柱卸液
→
回收单体柱及柱鞋
→
降下临时支护和π型梁,离开顶板 100mm
→
升起钻车平台,距离π型梁1.5米
→
π型梁两侧各站2人、同时抬起π型梁
→
将π型梁放在指定地点;
25.回棚要求为:
①
在架棚前,将前一排的永久支护完毕后,撤去本排棚粱及单体柱,待工作面下一循环重复利用进行架棚支护;
②
回棚要安排专门观山人员,单体柱卸液后,先撤去两侧单体柱,再回收顶部π型梁;
26.所述快速掘进工艺对原设备的改进包括:将原有的皮带架改造成h架,底托辊,实现底皮带运料;每天检修班检查风筒质量,及时处理风筒破口的隐患,确保工作面风量足够;将永久抽采支管安装至距工作面迎头80m范围内,再通过4寸排水铁管将抽采系统接至工作面迎头5
?
10m范围内,保障工作面迎头始终有抽采系统;使用千米钻机在掘进后方向掘进方向未掘区域施工钻孔进行连抽;在滞后锚杆支护段至机组转载机之间安设2
?
3道捕尘网,距离捕尘网500mm范围安装降尘喷雾;对原风筒的悬挂位置进行调整,原则是司机位置与风筒布置在同一侧;
27.在底抽巷每隔150m布置一个钻场,打穿层钻孔进行瓦斯抽放;
28.钻场前后5米范围内,不实施快速掘进方案,按正常锚杆锚索支护进行。
29.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所产生的有益效果在于:本发明提供的一种煤矿底抽巷快速掘进方法,很好地利用底抽巷顶板为灰岩的地质条件,充分利用掘进工作面的设备、时间和空间,将掘进各个工序最大限度地实现平行作业,缩短循环时间,增加日循环次数,极大地提高底抽巷的掘进效率。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30.(1)针对底抽巷掘进效率低,导致矿井采掘接续失调难题,提出了底抽巷掘进新工艺,最大限度地实现割矸和支护工序的平行作业,同时将滞后锚杆支护从人工施工支护转换成锚杆钻车支护,大大提高了单根锚杆的支护效率,大幅度缩短了支护时间,增加了日循环次数,将底抽巷月掘进效率提高了47%。
31.(2)底抽巷两帮为砂质泥岩,为防止掘进期间帮部松动或大面积片帮,在距掘进迎头 20m至滞后锚杆支护范围内的巷道帮部每2~3排打一根中部锚杆,加强帮部支护强度,同时加快滞后锚杆跟进速度,减少空帮时间,滞后锚杆支护距掘进工作面迎头的距离不能超过50 米。
32.(3)通过对原有的部分运输系统进行改进,将原有的皮带架改造成h架,底托辊,实
现底皮带运料,有效地解决了掘进工作面长距离运料困难的难题。
33.(4)新工艺实现了割矸和锚杆支护的平行作业,通过在滞后锚杆支护段至机组转载机之间安设2
?
3道捕尘网,距离捕尘网500mm范围安装降尘喷雾,有效地降低了截割期间的粉尘,保障锚杆滞后支护的效率。
34.(5)新工艺很好地利用了底抽巷顶板为灰岩的特殊地质条件,巷道顶板k6灰岩完整性好,岩石致密坚硬,是实施新工艺的前提条件和保障。
附图说明
35.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巷道围岩结构模型;
36.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timoshenko梁力学模型示意图;
37.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底抽巷支护设计图;其中,(a)为巷道断面支护设计图;(b) 为底抽巷顶板支护设计图;(c)为巷道左帮支护设计图;(d)为巷道右帮支护设计图;
38.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底抽巷掘进工艺工序图;
39.图5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底抽巷架棚工序流程图;
40.图6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底抽巷断面支护三视图;其中,(a)为正视图,(b)为俯视图,(c)为左视图;
41.图7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钻场支护布置示意图。
42.图中:1、钢筋托梁;2、锚索;3、第一托盘;4、第二托盘;5、锚杆;6、第一金属网; 7、第二金属网;8、w型钢带护板;9、锚杆钻车;10、皮带;11、综掘机;12、单体支柱; 13、巷道迎头;14、单体柱;15、π型梁;16、拉钩套筒;17、风筒;18、钢筋梯;19、永久支护;20、联锁拉钩;21、经纬网;22、菱形网;23、底抽巷;24、钻场;25、锁口锚索; 26、钢筋梯子梁;27、钢筋网网格。
具体实施方式
43.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描述。以下实施例用于说明本发明,但不用来限制本发明的范围。
44.本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煤矿底抽巷快速掘进方法,包括采用理论分析、实验测试、数值计算和工程类比法,得出胡底矿底抽巷空顶区顶板与周围岩体、支护结构之间的关系,空顶距离对巷道围岩应力分布及塑性破坏范围的影响特征,揭示空顶区顶板稳定性的演化规律;采用“割矸+架棚+锚索永久支护+滞后锚杆补强支护”的底抽巷新型快速掘进工艺;根据底抽巷顶板为灰岩的地质条件,调整底抽巷的作业工序,合理的利用设备、时间和空间特点,使掘进各个工序最大限度地实现平行作业;
45.综合底抽巷围岩结构、力学理论分析、工程类比法的经验数值及计算机数值模拟结果,确定巷道支护设计方案,包括底抽巷支护参数设计和底抽巷支护设计校核。
46.根据巷道围岩的特点,建立锚杆(索)支护条件下的巷道围岩结构模型,如图1所示,图中梁结构为顶板岩层中的似连续体短梁、夹层梁或者层梁,垫层为梁结构与网之间的松软破碎岩体,垫层的完整性不冒落是控制前三区域不扩大的关键。
47.巷道在锚网索联合支护条件下,巷道顶板支护结构控顶范围内岩层可看作梁结构,考虑到岩层的岩性和构造特点,可用弹塑性理论求解。因此运用timoshenko梁理论展开
计算,建立锚杆(索)支护条件下梁的载荷力学计算模型如图2,图中竖向均布荷载为q,集中力为p1、 p2、p3、p4和p5,与集中力相对应的符号ξ1、ξ2、ξ3、ξ4和ξ5分别是该力作用于梁上点在 x轴向上的坐标值。倾斜载荷p4和p5与梁轴线方向的夹角均为α。根据研究对象自身结构和受力条件的对称性特点,可定义边界力为q0和m0。然后就不同载荷展开计算。经过计算分析可得知,设计锚网索支护方案必须考虑支护强度(或密度)和锚杆(索)布置方式两方面因素。
48.锚杆支护的实质就是锚杆和锚固区域的岩体相互作用而组成锚固体,形成统一的承载结构,相对于深部围岩的关键承载结构而言是围岩次生承载结构。巷道围岩锚固体强度提高后,可以减少巷道周围破碎区、塑性区的范围和巷道的周边位移,控制围岩破碎区、塑性区的发展,从而有利于保持巷道围岩的稳定。
49.巷道围岩支护参数确定原则如下:
50.(1)一次支护原则。锚杆支护应尽量一次支护就能有效控制围岩变形,避免二次或多次支护。一方面,这是矿井实现高效、安全生产的要求,为采矿服务的巷道和硐室等工程,需要保持长期稳定,不能经常维修;另一方面,这是锚杆支护本身的作用原理决定的。巷道围岩一旦揭露立即进行锚杆支护效果最佳,而在己发生离层、破坏的围岩中安装锚杆,支护效果会受到显著影响。
51.(2)高预应力和预应力扩散原则。预应力是锚杆支护中的关键因素,是区别锚杆支护是被动支护还是主动支护的参数,只有高预应力的锚杆支护才是真正的主动支护,才能充分发挥锚杆支护的作用。一方面,要采取有效措施给锚杆施加较大的预应力;另一方面,通过托板、钢带等构件实现锚杆预应力的扩散,扩大预应力的作用范围,提高锚固体的整体刚度与完整性。
52.(3)“三髙一低”原则。即高强度、高刚度、高可靠性与低支护密度原则。在提高锚杆强度(如加大锚杆直径或提高杆体材料的强度)、刚度(提高锚杆预应力、加长或全长锚固),保证支护系统可靠性的条件下,降低支护密度,减少单位面积上锚杆数量,提高掘进速度。
53.(4)临界支护强度与刚度原则。锚杆支护系统存在临界支护强度与刚度,如果支护强度与刚度低于临界值,巷道将长期处于不稳定状态,围岩变形与破坏得不到有效控制。因此,设计锚杆支护系统的强度与刚度应大于临界值。
54.(5)相互匹配原则。锚杆各构件,包括托板、螺母、钢带等的参数与力学性能应相互匹配,锚杆与锚索的参数与力学性能应相互匹配,以最大限度地发挥锚杆支护的整体支护作用。
55.(6)可操作性原则。提供的锚杆支护设计应具有可操作性,有利于井下施工管理和掘进速度的提高。
56.(7)在保证巷道支护效果和安全程度,技术上可行、施工上可操作的条件下,做到经济合理,有利于降低巷道支护综合成本。
57.底抽巷支护参数设计中,某煤矿底抽巷断面形状为为矩形断面,掘进宽度
×
掘进高度=4600mm
×
3200mm,净宽度
×
净高度=4400mm
×
3100mm;s
毛
=14.72m2,s
净
=13.64m2,采用“锚网+锚索”组合支护方式。
58.(1)巷道顶板支护
59.锚杆型号和规格:ф22
×
2400mm,msglw—500/22/2400高强度左旋无纵肋螺纹钢锚杆。
60.锚杆配件:采用强力锚杆螺母,配合高强度托盘调心球垫和尼龙垫圈,托盘采用高强度拱形托盘,规格为长
×
宽
×
厚=150
×
150
×
10mm钢板、400
×
280
×
4mm型w钢带护板。
61.锚索型号和规格:ф22
×
6300mm,skp22
?
1/1720
?
6300股高强度低松驰钢铰线锚索,头部设有树脂锚固剂搅拌头,尾部配有高强度锁具。
62.锚索托盘:长
×
宽
×
厚=300
×
300
×
16mm钢板。
63.钢筋托梁规格:采用φ14mm的钢筋焊接而成,宽度为80mm,钢筋托梁长度4200mm,型号φ14-4200-80-5(眼距1000mm)。
64.锚杆布置:排距1.2m,间距1.0m,每排5根锚杆,距帮0.3m开始布置,靠近巷帮的顶板锚杆安设角度与垂直线成15度角,其余与顶板垂直。
65.锚索布置:采用矩形布置,每排2根,排距为2.4m,间距2.0m,居中布置,距帮1.3m,锚索施工角度与顶板垂直。
66.网片规格及连接方式:网片规格为4600
×
1400mm,网格50
×
50mm,采用10#铁丝编织的金属菱形网;网与网采用搭接方式连接,搭接长度100mm,采用双股16#镀锌铅丝拧紧,至少拧3圈,将剩余联网丝扭成麻花状,并使之紧贴在所联网片上(联网丝剩余长度长时,且宜梳小辫)。顶帮铺设菱形金属网,顶网与帮网连接在一起。
67.锚固方式:树脂加长锚固。锚杆采用两支锚固剂,先放一支规格为msk2335,再放一支规格为msz2360,钻孔直径为30mm,锚固长度不小于1200mm,锚固力不小于150kn,预紧力距不小于400n
·
m,外露长度为10
?
50mm;锚索采用四支锚固剂,两支规格为msk2335,两支规格为msz2360(先放快速药卷msk2335,后放两支中速药卷msz2360),钻孔直径 30mm,锚固长度不小于2416mm,外露长度锁具外150
?
250mm,预紧力不小于250kn。
68.(2)巷道两帮支护
69.锚杆型号和规格:ф22
×
2400mm,msglw—500/22/2400高强度左旋无纵肋螺纹钢锚杆。
70.锚杆配件:采用强力锚杆螺母,配合高强度托盘调心球垫和尼龙垫圈,托盘采用高强度拱形托盘,规格为长
×
宽
×
厚=150
×
150
×
10mm钢板、400
×
280
×
4mm型w钢带护板。
71.锚杆布置:排距1.2m,间距1.1m,每排每帮3根锚杆,顶锚杆距顶板0.4m,安设角度与水平成向上10度角,底锚杆距底板0.6m,安设角度与水平成向下10度角,中部锚杆施工角度与巷帮垂直。
72.网片规格及连接方式:网片规格为3200
×
1400mm,网格50
×
50mm,采用10#铁丝编织的金属菱形网;网与网采用搭接方式连接,搭接长度100mm,采用双股16#镀锌铅丝捆扎,每隔150mm捆扎一道,拧结不少于3圈。
73.锚固方式:锚杆采用两支锚固剂加长锚固,先放一支规格为msk2335,再放一支规格为 msz2360,锚固长度不小于1200mm,锚固力不小于150kn,预紧力距不小于400n
·
m,钻孔直径为30mm,外露长度为10
?
50mm。
74.巷道支护设计如图3所示。
75.底抽巷支护设计校核包括锚杆直径计算、锚杆长度计算、锚杆间排距计算、锚索长度计算以及校核锚索间、排距,具体如下:
76.(1)锚杆直径计算
77.根据《采矿工程设计手册》和《煤巷锚杆支护理论与成套技术》锚杆直径计算公式
为:
[0078][0079]
式中:d—锚杆直径,m;
[0080]
q—锚杆锚固力,取现场拉拔力试验数据的平均值或经验数据,根据作业规程资料,锚杆设计锚固力取150kn;
[0081]
σ
t
—锚杆抗拉强度,取值为630mpa。
[0082]
将以上数据代入锚杆直径计算公式得:
[0083]
d=0.0174m≈0.018
[0084]
因此,锚杆直径取值应不小于18mm,根据矿井现有支护施工经验,锚杆直径取22mm,满足要求。
[0085]
(2)锚杆长度计算
[0086]
锚杆长度计算公式为:
[0087]
l=l1+l2+l3[0088]
式中:l1—外露长度,取值0.1m;
[0089]
l2—锚杆有效长度,m;
[0090]
l3—锚杆深入老顶长度,m。
[0091]
①
锚杆有效长度计算
[0092]
按经验公式计算锚杆长度l(加固拱理论)
[0093]
l2=n(1.1+b/10)=1.0
×
(1.1+4.6/10)=1.56(m);
[0094]
式中:l2—锚杆长度,m;
[0095]
n—围岩稳定影响系数,取系数1.0;
[0096]
b—巷道跨度,取4.6m。
[0097]
②
锚杆深入老顶长度计算
[0098]
l3的长度计算有两种方法:
[0099]
1)根据经验公式取值0.3~0.4m。
[0100]
2)按照锚固粘结力与拉断承载力关系计算
[0101][0102]
式中:d—为锚杆直径,取值0.022m;
[0103]
σ
t
—为锚杆抗拉强度,材质为hrb500钢筋的左旋无纵筋螺纹钢锚杆,其值为630mpa;
[0104]
τ
c
—为粘结强度,取6mpa。
[0105]
将数据代入公式计算得:
[0106]
l3=0.022
×
630/(4
×
6)=0.578m
[0107]
故l3的取值为0.578m。
[0108]
根据以上计算,锚杆长度为:
[0109]
l=l1+l2+l3=0.1+1.56+0.578=2.238m
[0110]
因此,顶板锚杆长度取值应不小于2.238m,根据矿井现有支护施工经验,锚杆长度取 2.4m,满足要求。
[0111]
(3)锚杆间排距计算
[0112]
顶板悬顶面积计算公式:
[0113][0114]
式中:a—悬顶面积,m2;
[0115]
q—锚杆设计锚固力,kn;
[0116]
k—安全系数,一般取2.0;
[0117]
r—被悬吊岩石容重,取28kn/m3;
[0118]
l2—冒落拱高度,取0.875m;
[0119]
a=150/2.0*28*0.875=3.06m2[0120]
锚杆间排距为:
[0121]
a=b=a
1/2
=1.75m
[0122]
以上计算可以得出锚杆间排距不应大于1.75m,根据工程类比法,顶板较完整,锚杆间排距取0.8~1.2m,结合本矿现有支护施工经验,锚杆排距取1200mm,间距取1000mm,满足要求。
[0123]
(4)锚索长度计算
[0124]
锚索的长度应满足:
[0125]
l=l
a
+l
b
+l
c
+l
d
[0126]
式中:l—锚索的总长度,m;
[0127]
l
a
—锚索深入到较稳定岩层的锚固长度,m;
[0128][0129]
式中:k—安全系数,取2.0;
[0130]
d1—锚索直径,取21.8mm;
[0131]
f
a
—锚索抗拉强度,取1720n/mm2;
[0132]
f
c
—锚索与锚固剂的粘结强度,10n/mm2;
[0133]
l
b
—需要悬吊的不稳定岩层厚度2.4m;
[0134]
l
c
—托板及锚具的厚度,0.1m;
[0135]
l
d
—外露张拉长度,0.25m。
[0136]
l=1.87+2.4+0.1+0.25=4.62m
[0137]
根据工程类比法,参照本矿同类巷道支护情况,锚索长度取6.3m,满足要求。
[0138]
(5)校核锚索间、排距:应满足
[0139][0140]
式中:a——锚索间、排距,m;
[0141]
g——锚索设计锚固力,250kn/根;
[0142]
k——安全系数,取2.0;(松散系数);
[0143]
l2——有效长度(取b);
[0144]
l2=b(锚索取围岩松动圈冒落高度);
[0145][0146]
式中:b——巷道掘宽(掘宽4.6m);
[0147]
h——巷道掘高(3.2m);
[0148]
f
顶
——顶板岩石普氏系数为4.8
?
8.56;(取4.8);
[0149]
ω——两帮围岩的似内摩擦角,ω=arctan(f
顶
)。
[0150]
将以上参数带入上式得:b=0.55m;
[0151]
则l2=0.55m;
[0152]
γ——岩体容重;28kn/m3;
[0153][0154]
底抽巷设计锚索排距为2.4m,间距为2m,锚索参数能够满足锚索间排距校核要求。
[0155]
在底抽巷采用“割矸+架棚+锚索永久支护+滞后锚杆补强支护”的新型快速掘进工艺,通过实现割矸与支护平行作业来增加割矸循环次数,达到提高单进水平的效果。
[0156]
新型快速掘进工艺安全性分析如下:(1)顶板k6灰岩的稳定性;底抽巷以k6灰岩为顶板,平均厚度1.8m,深灰色灰岩,岩石致密坚硬,普氏系数约6
?
8,顶板完整性好,采用架棚工艺可以有效结实顶板,保证顶板受力均匀。(2)架棚支护的可靠性;采用“单体柱+π型梁”一梁两柱架棚支护,单体柱初撑力不下于12mpa,棚与棚之间采用拉钩联锁,每一列单体柱采用钢绞线联锁,每一根单体柱加设防倒绳,同时按照原设计每两排打两根锚索,锚索预紧力不下于250kn,保证了架棚支护段的顶板安全。(3)滞后锚杆的及时性;滞后锚杆补强支护随掘进及时跟进,距迎头不超50米,确保了补强支护的及时性,保证顶板支护安全可靠。(4)矿压监测的准确性;掘进过程中每50米安装一组顶板离层仪、一块锚杆测力计和一块锚索测力计、一组十字位移测点,工作面50米范围每班进行观测,50米以外每周观测1
?
2次,通过矿压监测分析巷道围岩变化情况。目前底抽巷累计掘进2000米,通过矿压监测分析,架棚支护期间及回棚后巷道围岩变化不明显,说明了架棚支护工艺的可靠性和安全性。
[0157]
新型快速掘进工艺施工工序为:割矸
→
架棚(锚索)永久支护
→
施工风筒侧顶角锚杆和帮角锚杆;平行作业:在二运后锚杆补强支护
→
回棚,如图4所示。
[0158]
快速掘进工艺的时间要求为:
[0159]
(1)3小时割2排矸,1.5小时架2架棚,支护2根锚索、4根锚杆;
[0160]
(2)早班、中班平行进行滞后锚杆支护,每班4排。
[0161]
割矸工序为:
[0162]
(1)进刀
→
截割
→
修边
→
成形。
[0163]
(2)割矸要求为:
[0164]
①
严格执行掘进要求,沿煤顶板,k6灰岩为顶板进行掘进;
[0165]
②
严格控制巷道断面成型情况,顶板必须为一平面,禁止出现超挖、欠挖等现象,重点管理左、右两顶脚的成型情况;
[0166]
③
若掘进过程中出现地质构造、顶板不完整等情况,及时采取缩小循环进度,缩小锚杆 (索)间排距,进行锚杆锚索永久支护。
[0167]
架棚(锚索)永久支护工序为:
[0168]
(1)返托梁器
→
抬π型梁上托梁器
→
上顶网(提前将钢带联在网片上)并与π型梁联 2
?
3道
→
升托梁器、固定π型梁、上两侧拉杆
→
π型梁两端升起单体柱(初撑力达到12mp)
?→
用托梁器临时支护升起第二排网片
→
施工顶部2根锚索
→
放下托梁器临时支护
→
铺设风筒侧帮网
→
施工风筒侧顶角锚杆和帮角锚杆
→
联顶网和帮网。
[0169]
(2)架棚要求为:
[0170]
①
每次割矸2排,先进行架棚支护,架棚排距为1.2米,然后进行锚索支护,锚索间排距执行原作业规程;
[0171]
②
采用“单体柱+π型梁+锚索”永久支护方式,顶部π型梁压经纬网,帮部只铺设风筒侧菱形网,临时联网间距均为300mm一道(行人侧帮部菱形网补强支护时再铺设);
[0172]
③
单体柱顶梁要受力均匀,若出现受力不均,两侧压弯梁的现象,可根据现场实际情况在单体柱或π型梁上铺设柱帽或背板;
[0173]
④
单体柱摆设角度要根据巷道坡度设立迎山角,迎山角为+1
°
,严禁出现过山、退山等现象;
[0174]
⑤
施工风筒侧顶角锚杆和帮角锚杆,锚杆打设位置见底抽巷架棚支护图,每次延伸风筒前必须施工完成。
[0175]
滞后锚杆补强支护工序为:
[0176]
(1)采用锚杆钻车支护,支护顶锚杆
→
施工行人侧帮角锚杆
→
铺设行人侧帮网
→
支护剩余帮锚杆,联网与支护平行作业。
[0177]
(2)支护要求为:
[0178]
①
补强支护距工作面迎头的距离不能超过50米;皮带距帮不小于0.5米,底角锚杆起锚高度不超过0.9米;永久抽放管路距工作面的距离不超过60米;
[0179]
②
支护要求严格执行底抽巷断面支护图进行支护,横川、钻场交叉点支护执行交叉点支护设计;
[0180]
回棚工序为:
[0181]
(1)每天检修班利用锚杆钻车集中回棚,升起锚杆钻车临时支护与π型梁接实
→
拆除π型梁拉杆
→
将单体柱卸液
→
回收单体柱及柱鞋
→
降下临时支护和π型梁,离开顶板100mm
→
升起钻车平台,距离π型梁1.5米
→
π型梁两侧各站2人、同时抬起π型梁
→
将π型梁放在指定地点
[0182]
(2)回棚要求为:
[0183]
①
在架棚往前(往工作面方向)一排的永久支护完毕后,可撤去本排棚粱及单体柱,待工作面下一循环重复利用进行架棚支护;
[0184]
②
回棚要安排专门观山人员,单体柱卸液后,先撤去两侧单体柱,再回收顶部π型梁。
[0185]
底抽巷架棚工序流程如图5所示。
[0186]
新工艺支护设备及材料如下:
[0187]
(1)网片:顶网采用经纬网,顶网规格为:长4.6m
×
宽1.4m,网孔规格为38
×
38mm,搭接长度为100mm,初次联网450mm一道,后期补联150mm一道。帮部采用菱形网,规格为长2.9m
×
宽1.4m,网孔规格为50
×
50mm,搭接长度为100mm,初次联网300mm一道,后期补联150mm一道。
[0188]
(2)π型梁:长4.5m,在梁上加设2根拉杆套筒,距离两端0.7m。
[0189]
(3)单体柱:型号为dw35
?
30/100,单体柱必须穿专用柱鞋,架棚后单体柱要加防倒绳和联锁绳。
[0190]
(4)拉杆:拉杆采用18号圆钢加工,拉杆长度为1100mm。
[0191]
(5)乳化液泵:型号为brw40/20,升单体柱时保证单体柱压力不小于90kn(12mp)。
[0192]
(6)施工临时支护锚杆:迎头施工超前探孔时,可以平行施工风筒侧顶角锚杆和帮角锚杆,每次延伸风筒前必须施工到位。
[0193]
(7)锚杆钻车:采用两臂锚杆钻车进行支护。
[0194]
(8)锚索张拉泵:在锚杆钻车上加工锚索张拉装置。
[0195]
(9)锚杆(索)材料、钢筋梯、间排距及支护工艺与原设计一致。
[0196]
本实施例中的底抽巷断面支护三视图见图6。
[0197]
根据底抽巷现场生产地质条件、支护现状和理论分析,提出三种设计方案进行优化,方案一采用“锚杆+长锚索”联合支护方式,方案二和方案三采用“短锚索+长锚索”联合支护方式,具体参数见表1。
[0198]
表1设计方案表
[0199][0200]
根据对三种掘进新工艺方案进行数值模拟计算,结果对比分析可知,方案二距掘进工作面迎头50m处,顶板最大下沉量为202.96mm,超出了200mm,不能满足要求;方案一与方案三均能满足生产和安全要求,方案一距掘进工作面迎头50m处,顶板最大下沉量为 188.83mm;方案三距掘进工作面迎头50m处,顶板最大下沉量为187.56mm,都控制在200mm 以内。方案一锚杆间排距与方案三全锚索相比较小,能够很好地抑制浅部岩层离层,裂隙张开,保持围岩的完整性,减少岩层弯曲引起的拉伸破坏改善岩层应力状态,防止间排距过大造成的浅部岩块松动掉落。方案三因全锚索预紧力较大,使围岩完全处于受压状态,抑制围岩弯曲变形、拉伸与剪切破坏的出现,使围岩成为承载的主体,在锚固区内形成刚度较大的预应力承载结构,阻止锚固区内围岩产生离层,同时改善了围岩深部的应力状态。
[0201]
方案三长锚索采用三花布置,平均每1.0m布置一根长锚索,方案一长锚索采用矩形布置,平均每1.2m布置一根长锚索,从掘进效率考虑方案一优于方案三;另外从现场巷道施工经验考虑,顶板采用“锚杆+锚索”是目前比较成熟的支护方式,因此,建议底抽巷掘进工艺选用方案一。
[0202]
掘进新工艺对原设备和技术改进如下:
[0203]
(1)远距离运料设备的改进;
[0204]
底抽巷作为煤巷掘进的主战场,需要多台普钻、千米钻机在巷道内施工钻孔,受巷道断面限制,抽放钻机占用了轨道空间,造成轨道线路无法延伸至工作面,导致运输困难,通过研究对原有的部分运输系统进行改进,将原有的皮带架改造成h架,底托辊,实现底皮
带运料,有效地解决掘进工作面长距离运料困难难题。
[0205]
(2)通风系统的改进;
[0206]
每天检修班检查风筒质量,及时处理风筒破口等隐患,确保工作面风量足够。
[0207]
(3)瓦斯管理的改进;
[0208]
①
将永久抽采支管安装至距工作面迎头80m范围内,再通过4寸排水铁管将抽采系统接至工作面迎头5
?
10m范围内,保障工作面迎头始终有抽采系统。
[0209]
②
使用千米钻机在掘进后方向掘进方向未掘区域施工钻孔进行连抽,减少瓦斯通过裂隙等方式向掘进工作面涌出,避免巷道瓦斯影响掘进效率。
[0210]
(4)粉尘管理的改进;
[0211]
新工艺实现了割矸和锚杆支护的平行作业,割矸期间巷道内粉尘大,能见度极低,滞后锚杆支护时看不清,操作缓慢,通过在滞后锚杆支护段至机组转载机之间安设2
?
3道捕尘网,距离捕尘网500mm范围安装降尘喷雾,有效地降低截割期间的粉尘,保障锚杆滞后支护的效率。
[0212]
(5)风筒位置的调整;
[0213]
为了减小掘进期间粉尘对机组司机视线的影响,对原风筒的悬挂位置进行调整,原则是:司机位置在哪边,风筒就布置在哪边,目的是让掘进机组司机掘进期间视线清楚,防治受割矸期间巷道内粉尘影响看不见巷道边界,从而影响掘进质量和掘进效率。如选用
三一重工的机组,司机位置在左侧,风筒就布置在左侧;天地机组,司机位置在右侧,风筒就布置在右侧。
[0214]
掘进新工艺技术要求如下:
[0215]
(1)割矸不能破顶,才能保障顶梁接实顶板,提高支护强度;
[0216]
(2)底板平整度要求高,才能保证柱腿支到实底,保障单体柱的初撑力;
[0217]
(3)截割两帮平齐,确保裸露岩石是一个整体,可以有效防止风化片帮;
[0218]
(4)割矸时将底板浮矸一次铲净,可以减少挖柱窝的时间,保障架棚效率。
[0219]
(5)由于巷道帮部为砂质泥岩,空帮时间长容易导致岩石风化、离层,造成片帮,为了防止大面积片帮,工作面支护作业时帮部每3排打一根中部锚杆,加强帮部支护强度,同时加快滞后锚杆跟进速度,减少空帮时间。
[0220]
为了降低瓦斯含量,消除突出隐患,在底抽巷每隔150m布置一个钻场,打穿层钻孔进行瓦斯抽放,钻场支护布置参数如图7所示。
[0221]
由于钻场附近顶板揭露面积大,从而引起周围岩体内的应力重新分布,容易造成应力集中,为了有效控制钻场附近围岩变形和保证安全掘进,钻场前后5米范围内,不实施快速掘进方案,按正常锚杆锚索支护进行。
[0222]
通过对某煤矿的某底抽巷1号测站和2号测站进行矿压监测,1号测站顶板锚杆工作阻力为79.2kn,帮锚杆工作阻力为63.2kn,锚索工作阻力为142.2kn;2号测站顶板锚杆工作阻力为76.4kn,帮锚杆工作阻力为65.2kn,锚索工作阻力为139.8kn,监测结果表明两个监测断面锚杆(索)受力处于合理状态,围岩处于稳定结构状态。该底抽巷1号测站断面顶板 2m处深部位移为71mm,4m处深部位移为17mm,顶板总计下沉88mm;2号测站断面顶板 2m处深部位移为67mm,顶板4m处深部位移位16mm,顶板总计下沉83mm,监测结果表明巷道顶板松动离层值很小,巷道围岩控制效果较好。
[0223]
本实施例很好地利用了底抽巷顶板为灰岩的地质条件,充分利用掘进工作面的设备、时间和空间,将掘进各个工序最大限度地实现平行作业,缩短了循环时间,增加了日循环次数,极大地提高了底抽巷的掘进效率,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0224]
(1)针对底抽巷掘进效率低,导致矿井采掘接续失调难题,深入研究了底抽巷掘进效率低的主控因素和可能提效的途径,提出了底抽巷掘进新工艺,最大限度地实现了割矸和支护工序的平行作业,将原掘进工艺两排支护22根锚杆、2根锚索施工与割矸顺序作业,优化为只有4根锚杆、2根锚索施工与割矸顺序作业,剩余的18根锚杆施工就实现了与掘进割矸等工序的平行作业,同时将滞后锚杆支护从人工施工支护转换成锚杆钻车支护,大大提高了单根锚杆的支护效率,大幅度缩短了支护时间,增加了日循环次数,将底抽巷月掘进效率提高了47%。
[0225]
(2)底抽巷两帮为砂质泥岩,为防止掘进期间帮部松动或大面积片帮,在距掘进迎头 20m至滞后锚杆支护范围内的巷道帮部每2~3排打一根中部锚杆,加强帮部支护强度,同时加快滞后锚杆跟进速度,减少空帮时间,滞后锚杆支护距掘进工作面迎头的距离不能超过50 米。
[0226]
(3)底抽巷作为煤巷掘进的主战场,需要多台普钻、千米钻机在巷道内施工钻孔,受巷道断面限制,抽放钻机占用了轨道空间,造成轨道线路无法延伸至工作面,导致运输困难,通过研究对原有的部分运输系统进行了改进,将原有的皮带架改造成h架,底托辊,实现了底皮带运料,有效地解决了掘进工作面长距离运料困难的难题。
[0227]
(4)新工艺实现了割矸和锚杆支护的平行作业,割矸期间巷道内粉尘大,能见度极低,滞后锚杆支护时看不清,操作缓慢,通过在滞后锚杆支护段至机组转载机之间安设2
?
3道捕尘网,距离捕尘网500mm范围安装降尘喷雾,有效地降低了截割期间的粉尘,保障锚杆滞后支护的效率。
[0228]
(5)新工艺很好地利用了底抽巷顶板为灰岩的特殊地质条件,巷道顶板k6灰岩完整性好,岩石致密坚硬,是实施新工艺的前提条件和保障。
[0229]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发明权利要求所限定的范围。技术特征:
1.一种煤矿底抽巷快速掘进方法,其特征在于:该方法包括采用理论分析、实验测试、数值计算和工程类比法,得出煤矿底抽巷空顶区顶板与周围岩体、支护结构之间的关系,空顶距离对巷道围岩应力分布及塑性破坏范围的影响特征,揭示空顶区顶板稳定性的演化规律;采用“割矸+架棚+锚索永久支护+滞后锚杆补强支护”的底抽巷快速掘进工艺;根据底抽巷顶板为灰岩的地质条件,调整底抽巷的作业工序,使掘进各个工序最大限度地实现平行作业;依据煤矿底抽巷的地质资料,采用flac
3d
数值模拟软件,对煤矿底抽巷的支护设计方案进行数值模拟计算,分析底抽巷在采取支护设计方案后巷道围岩的应力和位移变化情况,检验底抽巷的支护设计效果;综合底抽巷围岩结构、力学理论分析、工程类比法的经验数值及计算机数值模拟结果,确定巷道支护设计方案,包括底抽巷支护参数设计和底抽巷支护设计校核;底抽巷支护参数设计中,采用“锚网+锚索”组合支护方式,包括巷道顶板支护参数设计和巷道两帮支护参数设计;巷道顶板支护参数设计中包括以下参数的确定:锚杆型号和规格、锚杆配件、锚索型号和规格、锚索托盘、钢筋托梁规格、锚杆的布置、锚索的布置、网片规格及连接方式、锚固方式;巷道两帮支护参数设计中包括以下参数的确定:锚杆型号和规格、锚杆配件、锚杆的布置、网片规格及连接方式、锚固方式;底抽巷支护设计校核包括锚杆直径计算、锚杆长度计算、锚杆间排距计算、锚索长度计算以及校核锚索间、排距;在底抽巷采用“割矸+架棚+锚索永久支护+滞后锚杆补强支护”的快速掘进工艺,通过实现割矸与支护平行作业来增加割矸循环次数,达到提高单进水平的效果,快速掘进工艺的施工工序为:割矸
→
架棚+锚索永久支护
→
施工风筒侧顶角锚杆和帮角锚杆;平行作业:在二运后锚杆补强支护
→
回棚;在底抽巷每隔150m布置一个钻场,打穿层钻孔进行瓦斯抽放;钻场前后5米范围内,不实施快速掘进方案,按正常锚杆锚索支护进行。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煤矿底抽巷快速掘进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底抽巷支护设计校核具体包括:锚杆型号和规格的确定中,锚杆直径的取值应不小于根据《采矿工程设计手册》和《煤巷锚杆支护理论与成套技术》锚杆直径计算公式得到的数值,锚杆长度的取值应不小于锚杆长度计算公式得到的数值;锚杆的布置中,锚杆间排距不应大于a
1/2
,a为悬顶面积;锚索型号和规格的确定中,锚索的总长度为锚索深入到较稳定岩层的锚固长度、需要悬吊的不稳定岩层厚度、托板及锚具的厚度与外露张拉长度的总和,其中锚索深入到较稳定岩层的锚固长度的取值应不小于其中,k为安全系数,d1为锚索直径,f
a
为锚索抗拉强度,f
c
为锚索与锚固剂的粘结强度;
锚杆的布置中,锚索间、排距应满足小于g为锚索设计锚固力,k为安全系数,l2为锚索有效长度,γ为岩体容重。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煤矿底抽巷快速掘进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快速掘进工艺的时间要求为:(1)3小时割2排矸,1.5小时架2架棚,支护2根锚索、4根锚杆;(2)早班、中班平行进行滞后锚杆支护,每班4排;割矸工序为:进刀
→
截割
→
修边
→
成形;割矸要求为:
①
严格执行掘进要求;
②
严格控制巷道断面成型情况,顶板必须为一平面,禁止出现超挖、欠挖现象,重点管理左、右两顶脚的成型情况;
③
若掘进过程中出现地质构造、顶板不完整、淋水和受采动影响时,及时采取缩小循环进度,缩小锚杆锚索间排距,进行锚杆锚索永久支护;架棚+锚索永久支护工序为:返托梁器
→
抬π型梁上托梁器
→
上顶网和钢带并与π型梁联
→
升托梁器、固定π型梁、上两侧拉杆
→
π型梁两端升起单体柱
→
用托梁器临时支护升起第二排网片
→
施工顶部两根锚索
→
放下托梁器临时支护
→
铺设风筒侧帮网
→
施工风筒侧顶角锚杆和帮角锚杆
→
联顶网和帮网;架棚+锚索永久支护要求为:
①
每次割矸2排,先进行架棚支护,架棚排距为1.2米,然后进行锚索支护,锚索间排距执行原作业规程;
②
采用“单体柱+π型梁+锚索”永久支护方式,顶部π型梁压经纬网,帮部只铺设风筒侧菱形网,临时联网间距均为300mm一道;
③
单体柱顶梁要受力均匀,若出现受力不均,两侧压弯梁的现象,根据现场实际情况在单体柱或π型梁上铺设柱帽或背板;
④
单体柱摆设角度要根据巷道坡度设立迎山角,迎山角为+1
°
,严禁出现过山、退山现象;
⑤
施工风筒侧顶角锚杆和帮角锚杆,锚杆打设位置见底抽巷架棚支护图,每次延伸风筒前必须施工完成;滞后锚杆补强支护工序为:采用锚杆钻车支护,支护顶锚杆
→
施工行人侧帮角锚杆
→
铺设行人侧帮网
→
支护剩余帮锚杆,联网与支护平行作业;支护要求为:
①
补强支护距工作面迎头的距离不能超过50米;皮带距帮不小于0.5米,底角锚杆起锚高度不超过0.9米;永久抽放管路距工作面的距离不超过60米;
②
支护要求严格执行底抽巷断面支护图进行支护,横川、钻场交叉点支护执行交叉点支护设计;回棚工序为:每天检修班利用锚杆钻车集中回棚,升起锚杆钻车临时支护与π型梁接实
→
拆除π型梁拉杆
→
将单体柱卸液
→
回收单体柱及柱鞋
→
降下临时支护和π型梁,离开顶板100mm
→
升起钻车平台,距离π型梁1.5米
→
π型梁两侧各站2人、同时抬起π型梁
→
将π型梁放在指定地点;回棚要求为:
①
在架棚前,将前一排的永久支护完毕后,撤去本排棚粱及单体柱,待工作面下一循环重复利用进行架棚支护;
②
回棚要安排专门观山人员,单体柱卸液后,先撤去两侧单体柱,再回收顶部π型梁。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煤矿底抽巷快速掘进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快速掘进工艺的实施需要对原设备进行改进,包括:将原有的皮带架改造成h架,底托辊,实现底皮带运料;每天检修班检查风筒质量,及时处理风筒破口的隐患,确保工作面风量足够;将永久抽采支管安装至距工作面迎头80m范围内,再通过4寸排水铁管将抽采系统接至工作面迎头5
?
10m范围内,保障工作面迎头始终有抽采系统;使用千米钻机在掘进后方向掘进方向未掘区域施工钻孔进行连抽;在滞后锚杆支护段至机组转载机之间安设2
?
3道捕尘网,距离捕尘网
500mm范围安装降尘喷雾;对原风筒的悬挂位置进行调整,原则是司机位置与风筒布置在同一侧。
技术总结
本发明提供一种煤矿底抽巷快速掘进方法,涉及煤巷掘进技术领域。该方法确定巷道支护设计方案,包括底抽巷支护参数设计和底抽巷支护设计校核;底抽巷支护参数设计中,采用“锚网+锚索”组合支护方式,包括巷道顶板支护参数设计和巷道两帮支护参数设计;采用割矸+架棚+锚索永久支护+滞后锚杆补强支护的底抽巷快速掘进工艺;快速掘进工艺的施工工序为:割矸
技术研发人员:张立新 刘毅 张占杰 杨培忠 周文中 赵晋军 赵帅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辽宁工程技术大学
技术研发日:2021.04.28
技术公布日:2021/10/11
声明:
“煤矿底抽巷快速掘进方法” 该技术专利(论文)所有权利归属于技术(论文)所有人。仅供学习研究,如用于商业用途,请联系该技术所有人。
我是此专利(论文)的发明人(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