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涉及带式输送机下料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带式输送机下料口防堵料装置。
背景技术:
皮带机作为水泥制造行业的主要输送设备,承担着原燃材料的输送任务,由于生产区域皮带多、运输量较大,设备的安全保护装置的有效使用对安全生产有着重要意义。
目前现有的皮带机使用了紧急拉绳开关、跑偏开关等安全装置,原设计皮带系统下料溜槽没有防堵料装置,溜槽斗子是皮带与皮带之间连接的桥梁。它利用沿斜面流动导料的原理,使物料缓冲的进入皮带上。但由于物料下的过快,或者大块状物料等容易堆积过多卡在斗子中,特别在雨雪天气,由于物料潮湿在下料口部位容易粘结,部分物料由于物质性质(如黏土,脱硫石膏等),下料口结疤非常快,造成下料口堵料、冒料现象。并且经常性堵料会导致皮带磨损增加,托辊使用寿命降低,负荷增加,严重时烧坏电机,刮坏皮带,给岗位员工造成很大劳动量和清料所产生的用电消耗,严重时给企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就在于为了解决上述问题而提供一种带式输送机下料口防堵料装置。
本实用新型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上述目的:
一种带式输送机下料口防堵料装置,包括皮带机、空气炮电机、活动挡板、接近开关,所述皮带机一端设置有尾轮,所述尾轮两侧设置有侧挡板,所述侧挡板之间设置有后端挡板,所述侧挡板外部均连接有所述空气炮电机,所述空气炮电机上设置有空气炮电磁阀,所述空气炮电机上侧设置有控制器,所述控制器上安装有声光报警器,所述声光报警器一侧安装有控制面板,所述侧挡板内侧面均安装有导料板,所述导料板下侧设置有固定安装架,所述固定安装架一端均连接有所述活动挡板,所述活动挡板和所述侧挡板之间设置有所述接近开关,所述空气炮电机和所述侧挡板之间设置有空气炮穿孔。
优选的:所述侧挡板通过焊接连接所述后端挡板,所述侧挡板通过螺栓连接所述皮带机。
如此设置,所述侧挡板和所述后端挡板起遮挡作用,通过焊接保证了密封性。
优选的:所述固定安装架通过焊接连接所述侧挡板,所述导料板通过焊接连接所述侧挡板,所述活动挡板通过销轴连接所述固定安装架。
如此设置,所述固定安装架起安装作用,所述导料板起导料作用,所述活动挡板起产生震动震落作用。
优选的:所述接近开关通过螺钉连接所述侧挡板。
如此设置,所述接近开关起检测作用。
优选的:所述空气炮电机通过螺栓连接所述侧挡板,所述空气炮穿孔一体成型于所述侧挡板。
如此设置,所述空气炮电机起配合所述活动挡板从而产生震动。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如下:
1、利用空气炮电机和接近开关配合,不仅能够减少皮带机下料口堵料几率,自动清理堵料情况,还能在皮带机下料口发生堵料时立即停止皮带运行,并发出报警,提醒中央控制室及现场人员及时处理,避免事故扩大;
2、防堵料效果好,结构简单,成本低廉,安全可靠。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实用新型所述一种带式输送机下料口防堵料装置的第一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所述一种带式输送机下料口防堵料装置的第二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所述一种带式输送机下料口防堵料装置的活动挡板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所述一种带式输送机下料口防堵料装置的电流流程结构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所述一种带式输送机下料口防堵料装置的电路图。
附图标记说明如下:
1、皮带机;2、尾轮;3、侧挡板;4、后端挡板;5、空气炮电机;6、空气炮电磁阀;7、控制器;8、声光报警器;9、控制面板;10、导料板;11、固定安装架;12、活动挡板;13、接近开关;14、空气炮穿孔。
具体实施方式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等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通过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实施例如图1-图5所示,一种带式输送机下料口防堵料装置,包括皮带机1、空气炮电机5、活动挡板12、接近开关13,皮带机1一端设置有尾轮2,尾轮2两侧设置有侧挡板3,侧挡板3之间设置有后端挡板4,侧挡板3外部均连接有空气炮电机5,空气炮电机5上设置有空气炮电磁阀6,空气炮电机5上侧设置有控制器7,控制器7上安装有声光报警器8,声光报警器8一侧安装有控制面板9,侧挡板3内侧面均安装有导料板10,导料板10下侧设置有固定安装架11,固定安装架11一端均连接有活动挡板12,活动挡板12和侧挡板3之间设置有接近开关13,空气炮电机5和侧挡板3之间设置有空气炮穿孔14。
优选的:侧挡板3通过焊接连接后端挡板4,侧挡板3通过螺栓连接皮带机1,侧挡板3和后端挡板4起遮挡作用,通过焊接保证了密封性;固定安装架11通过焊接连接侧挡板3,导料板10通过焊接连接侧挡板3,活动挡板12通过销轴连接固定安装架11,固定安装架11起安装作用,导料板10起导料作用,活动挡板12起产生震动震落作用;接近开关13通过螺钉连接侧挡板3,接近开关13起检测作用;空气炮电机5通过螺栓连接侧挡板3,空气炮穿孔14一体成型于侧挡板3,空气炮电机5起配合活动挡板12从而产生震动。
工作原理:在尾轮2下方侧挡板3位置垂直安装活动挡板12,在活动挡板12相对于后端挡板4一定距离根据物料粘性特征而定安装接近开关13,当下料口内的物料结疤向上冒料时,物料触碰活动挡板12以及接近开关13,接近开关13动作控制空气炮电磁阀6吸合从而控制空气炮电机5进行振打,从而对活动挡板12进行试压力,使得活动挡板12进行往复运动,从而对侧挡板3和后端挡板4的表面进行清除结痂。
以上显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基本原理、主要特征和优点。本行业的技术人员应该了解,本实用新型不受上述实施例的限制,上述实施例和说明书中描述的只是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精神和范围的前提下,本实用新型还会有各种变化和改进,这些变化和改进都落入要求保护的本实用新型范围内。
技术特征:
1.一种带式输送机下料口防堵料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皮带机(1)、空气炮电机(5)、活动挡板(12)、接近开关(13),所述皮带机(1)一端设置有尾轮(2),所述尾轮(2)两侧设置有侧挡板(3),所述侧挡板(3)之间设置有后端挡板(4),所述侧挡板(3)外部均连接有所述空气炮电机(5),所述空气炮电机(5)上设置有空气炮电磁阀(6),所述空气炮电机(5)上侧设置有控制器(7),所述控制器(7)上安装有声光报警器(8),所述声光报警器(8)一侧安装有控制面板(9),所述侧挡板(3)内侧面均安装有导料板(10),所述导料板(10)下侧设置有固定安装架(11),所述固定安装架(11)一端均连接有所述活动挡板(12),所述活动挡板(12)和所述侧挡板(3)之间设置有所述接近开关(13),所述空气炮电机(5)和所述侧挡板(3)之间设置有空气炮穿孔(14)。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带式输送机下料口防堵料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侧挡板(3)通过焊接连接所述后端挡板(4),所述侧挡板(3)通过螺栓连接所述皮带机(1)。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带式输送机下料口防堵料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安装架(11)通过焊接连接所述侧挡板(3),所述导料板(10)通过焊接连接所述侧挡板(3),所述活动挡板(12)通过销轴连接所述固定安装架(11)。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带式输送机下料口防堵料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接近开关(13)通过螺钉连接所述侧挡板(3)。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带式输送机下料口防堵料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空气炮电机(5)通过螺栓连接所述侧挡板(3),所述空气炮穿孔(14)一体成型于所述侧挡板(3)。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带式输送机下料口防堵料装置,包括皮带机、空气炮电机、活动挡板、接近开关,所述皮带机一端设置有尾轮,所述尾轮两侧设置有侧挡板,所述侧挡板之间设置有后端挡板,所述侧挡板外部均连接有所述空气炮电机,所述空气炮电机上设置有空气炮电磁阀,所述空气炮电机上侧设置有控制器,所述控制器上安装有声光报警器,所述声光报警器一侧安装有控制面板。本实用新型利用空气炮电机和接近开关配合,不仅能够减少皮带机下料口堵料几率,自动清理堵料情况,还能在皮带机下料口发生堵料时立即停止皮带运行,并发出报警,提醒中央控制室及现场人员及时处理,避免事故扩大,防堵料效果好,结构简单,成本低廉,安全可靠。
技术研发人员:李岳帅;周文鹏;汤清正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洛阳中联水泥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0.08.28
技术公布日:2021.05.04
声明:
“带式输送机下料口防堵料装置的制作方法” 该技术专利(论文)所有权利归属于技术(论文)所有人。仅供学习研究,如用于商业用途,请联系该技术所有人。
我是此专利(论文)的发明人(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