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利要求书: 1.一种新型铡揉粉碎机,包括机架,所述机架上方设有相互接触的上盖和下箱,其特征在于:所述上盖和下箱接触处形成接触面,所述上盖上设有与其内部连通的秸秆进料斗、方形进料斗和上抛出料斗,所述下箱上设有与其内部连通的下出料斗,所述下箱内部通过设置于下箱外侧靠近接触面位置的轴承座设有机芯,所述机架侧面设有电机且所述电机通过三角带驱动机芯运行,所述上盖靠近秸秆进料斗一侧的内侧壁设有固定刀,所述下箱内侧靠近底部的位置可拆卸连接有筛选组件。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新型铡揉粉碎机,其特征在于:所述上盖内侧壁可拆卸连接有揉搓板。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一种新型铡揉粉碎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机芯包括两端分别与轴承座连接的主轴,所述主轴两端且靠近上盖和下箱内侧壁的位置均设有至少一个三角形连接板,每个所述三角形连接板上均开有数个安装孔,每个所述三角形连接板外缘均设有U型齿,位于主轴两端最内侧的所述三角形连接板之间设有与主轴方向一致的数个隔套,每个所述隔套上均设有数个锤片,靠近秸秆进料斗一侧的所述三角形连接板外侧通过L形调刀板设有动刀。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新型铡揉粉碎机,其特征在于:所述主轴上且位于最内侧的三角形连接板之间的位置设有中间连接板,数个所述隔套均与中间连接板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新型铡揉粉碎机,其特征在于:位于最内侧的两所述三角形连接板相对的侧面均设有至少其中一侧设有U型齿的L形风板,两所述L形风板的U型齿相对设置。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新型铡揉粉碎机,其特征在于:所述主轴上远离动刀的一端设有皮带轮,所述皮带轮通过三角带与电机连接。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新型铡揉粉碎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动刀与固定刀之间的间隙为1mm?5mm。
8.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一种新型铡揉粉碎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筛选组件包括但不限于筛片和筛板。
说明书: 一种新型铡揉粉碎机技术领域[0001] 本实用新型属于秸秆粉碎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新型铡揉粉碎机。背景技术[0002] 秸秆是成熟农作物茎叶(穗)部分的总称。秸秆富含氮、磷、钾、钙、镁和有机质等,是一种具有多用途的可再生的生物资源;同时,秸秆也是一种粗饲料;因此,秸秆可进行回
收利用。但,在对秸秆进行回收利用的时候,往往需要先对秸秆进行粉碎。而,粉碎一般由粉
碎机来完成。目前,常见的秸秆粉碎机粉碎方式复杂,成本较高。同时,粉碎过程中,秸秆及
秸秆粉碎后产生的粉碎物容易缠绕或堆积在粉碎机内,这会大大的影响粉碎的效率。
实用新型内容
[0003]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便是针对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新型铡揉粉碎机,通过合理的布局,可大大增加粉碎的效率。
[0004] 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新型铡揉粉碎机,包括机架,所述机架上方设有相互接触的上盖和下箱,所述上盖和下箱接触处形成接触面,所述上盖上设有与其内
部连通的秸秆进料斗、方形进料斗和上抛出料斗,所述下箱上设有与其内部连通的下出料
斗,所述下箱内部通过设置于下箱外侧靠近接触面位置的轴承座设有机芯,所述机架侧面
设有电机且所述电机通过三角带驱动机芯运行,所述上盖靠近秸秆进料斗一侧的内侧壁设
有固定刀,所述下箱内侧靠近底部的位置可拆卸连接有筛选组件。
[0005] 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上盖内侧壁可拆卸连接有揉搓板。[0006] 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机芯包括两端分别与轴承座连接的主轴,所述主轴两端且靠近上盖和下箱内侧壁的位置均设有至少一个三角形连接板,每个所述三角形连接板上
均开有数个安装孔,每个所述三角形连接板外缘均设有U型齿,位于主轴两端最内侧的所述
三角形连接板之间设有与主轴方向一致的数个隔套,每个所述隔套上均设有数个锤片,靠
近秸秆进料斗一侧的所述三角形连接板外侧通过L形调刀板设有动刀。
[0007] 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主轴上且位于最内侧的三角形连接板之间的位置设有中间连接板,数个所述隔套均与中间连接板连接。
[0008] 其中一个实施例中,位于最内侧的两所述三角形连接板相对的侧面均设有至少其中一侧设有U型齿的L形风板,两所述L形风板的U型齿相对设置。
[0009] 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主轴上远离动刀的一端设有皮带轮,所述皮带轮通过三角带与电机连接。
[0010] 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动刀与固定刀之间的间隙为1mm?5mm。[0011] 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筛选组件包括但不限于筛片和筛板。[0012]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0013] 1、通过电机驱动三角带,三角带带动机芯运行的方式,可对秸秆进行粉碎,结构简单,成本低;
[0014] 2、机芯结构布置合理,可防止秸秆及秸秆粉碎后产生的粉碎物缠绕或堆积在粉碎机内,保证粉碎的效率的同时也可防止卡机、部件损坏等情况的出现;
[0015] 3、机芯配置有L形风板,能及时将切碎的秸秆向上抛出,减少了粉碎机内部的物料积压,降低了粉碎机的负载,提高了生产率和有效利用率。
附图说明[0016]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主视图;[0017] 图2为本实用新型左视图;[0018] 图3为本实用新型机芯结构示意图;[0019] 图4为本实用新型L形风板结构示意图。[0020] 图中:1、机架;2、上盖;3、下箱;4、秸秆进料斗;5、方形进料斗;6、上抛出料斗;7、下出料斗;8、轴承座;9、机芯;10、固定刀;11、筛选组件;12、揉搓板;91、主轴;92、三角形连接
板;93、隔套;94、锤片;95、L形调刀板;96、动刀;97、中间连接板;98、L形风板;99、皮带轮;
981、U型齿。
具体实施方式[0021] 下面将结合附图及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0022] 实施例1:[0023] 如图1?图3所示,一种新型铡揉粉碎机,包括机架1,所述机架1上方设有相互接触的上盖2和下箱3,所述上盖2和下箱3接触处形成接触面,所述上盖2上设有与其内部连通的
秸秆进料斗4、方形进料斗5和上抛出料斗6,所述下箱3上设有与其内部连通的下出料斗7,
所述下箱3内部通过设置于下箱3外侧靠近接触面位置的轴承座8设有机芯9,所述机架1侧
面设有电机且所述电机通过三角带驱动机芯9运行,所述上盖2靠近秸秆进料斗4一侧的内
侧壁设有固定刀10,所述下箱3内侧靠近底部的位置可拆卸连接有筛选组件11。
[0024] 实施例2:[0025] 如图1所示,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所述上盖2内侧壁可拆卸连接有揉搓板12。[0026] 实施例3:[0027] 如图3和图4所示,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所述机芯9包括两端分别与轴承座8连接的主轴91,所述主轴91两端且靠近上盖2和下箱3内侧壁的位置均设有至少一个三角形连
接板92,每个所述三角形连接板92上均开有数个安装孔,每个所述三角形连接板92外缘均
设有U型齿981,位于主轴91两端最内侧的所述三角形连接板92之间设有与主轴91方向一致
的数个隔套93,每个所述隔套93上均设有数个锤片94,靠近秸秆进料斗4一侧的所述三角形
连接板92外侧通过L形调刀板95设有动刀96。
[0028] 实施例4:[0029] 如图3所示,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所述主轴91上且位于最内侧的三角形连接板92之间的位置设有中间连接板97,数个所述隔套93均与中间连接板97连接。
[0030] 实施例5:[0031] 如图3所示,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位于最内侧的两所述三角形连接板92相对的侧面均设有至少其中一侧设有U型齿981的L形风板98,两所述L形风板98的U型齿981相对设
置。
[0032] 实施例6:[0033] 如图3所示,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所述主轴91上远离动刀96的一端设有皮带轮99,所述皮带轮99通过三角带与电机连接。
[0034] 实施例7:[0035] 如图2和图3所示,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所述动刀96与固定刀10之间的间隙为1mm?5mm。
[0036] 实施例8:[0037] 如图1所示,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所述筛选组件11包括但不限于筛片和筛板。[0038] 本粉碎机工作时,秸秆通过秸秆进料斗4或方形进料斗5进入上盖2和下箱3内部。电机通过三角带带动皮带轮99转动,从而带动机芯9的主轴91旋转。主轴91带动锤片94和动
刀96旋转,在锤片94、动刀96和固定刀10的共同作用下,对秸秆实现切断和粉碎。粉碎后的
秸秆通过上抛出料斗6和下出料斗7排出。本粉碎机的电机可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安装位置,
故本申请的附图中未标出其位置。
[0039] 揉搓板12的设置,可将切断的秸秆进一步撕裂,改变秸秆的物理性状。三角形连接板92的设置,可用于安装L形风板98、隔套93和动刀96等组件。三角形连接板92和L形风板98
上的U型齿981在秸秆进料过程中,有拉住物料的功能,从而提高物料的进料速度;锤片94和
动刀96用于配合固定刀10对秸秆进行粉碎。L形风板98能及时将切碎的秸秆向上抛出,减少
了粉碎机内部的物料积压,降低了粉碎机的负载,提高了生产率和有效利用率。中间连接板
97的设置可在主轴91和隔套93过长的情况下,进行过渡,防止因主轴91和隔套93过长,产生
断裂。L形调刀板95用于调节动刀96和固定刀10的距离,使其达到最佳的切断效果,当动刀
96和固定刀10的距离过大时,将L形调刀板95往里调整,即可缩小动刀96和固定刀10的距
离。
[0040]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
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
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声明:
“新型铡揉粉碎机” 该技术专利(论文)所有权利归属于技术(论文)所有人。仅供学习研究,如用于商业用途,请联系该技术所有人。
我是此专利(论文)的发明人(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