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金星智控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宣传

位置:中冶有色 >

有色技术频道 >

> 选矿技术

> 冷媒输送管路布置结构和测试分选机

冷媒输送管路布置结构和测试分选机

282   编辑:管理员   来源:杭州长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2024-03-12 16:43:06
权利要求书: 1.一种冷媒输送管路布置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底座;

设置在所述底座上的多个软管组,其中,所述多个软管组沿远离所述底座的方向间隔排布,在垂直于所述底座的方向上,相邻的两个软管组相互错开;

与所述多个软管组分别以流体连通的方式连接的多个刚性管组。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冷媒输送管路布置结构,其特征在于,每个软管组包括软管,每个刚性管组包括刚性管,所述软管和所述刚性管通过第一接头结构以流体连通的方式连接在一起,所述第一接头结构包括:形成在所述软管的第一端的渐缩段和与所述渐缩段轴向间隔开的第一外螺纹段;

形成在所述刚性管的端部的扩张段,所述扩张段的斜度与所述渐缩段的斜度相适配,且所述扩张段套在所述渐缩段上;

套在所述扩张段上的衬套,所述衬套形成有朝向所述刚性管的止挡面;

套在所述刚性管与所述软管的接合处的螺母,所述螺母与所述软管的第一外螺纹段接合,并与所述止挡面抵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冷媒输送管路布置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软管的第二端构造有适于进行外丝活接的第二外螺纹段。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冷媒输送管路布置结构,其特征在于,每个软管组包括软管,所述软管在第二端处设置有夹紧所述第二端的接头定位组件,所述接头定位组件包括:

形成有第一弧面的第一夹持件;

形成有第二弧面的第二夹持件;

其中,所述第一夹持件和第二夹持件以第一弧面与第二弧面彼此相对的方式结合在一起,所述软管的第二端被夹在所述第一弧面与所述第二弧面之间。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冷媒输送管路布置结构,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一夹持件和所述第二夹持件形成的整体中,所述第一弧面和所述第二弧面围城的圆弧面相对于所述整体偏心设置。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冷媒输送管路布置结构,其特征在于,每个软管组包括两个软管,其中每个软管的所述第一夹持件位于背向另一个软管的一侧,所述接头定位组件还包括第三夹持件,所述第三夹持件位于所述两个软管的所述第一夹持件之间,并与所述第一夹持件结合。

7.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冷媒输送管路布置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多个软管组中,相邻两个软管组之间设置有间隔件。

8.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冷媒输送管路布置结构,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底座上设置有用于对所述多个刚性管组与所述多个软管组的连接处进行支撑的多个支撑件,并在所述支撑件上设置有压块,所述多个刚性管组与所述多个软管组的连接处被固定夹紧在所述压块与所述支撑件之间。

9.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冷媒输送管路布置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媒输送管路布置结构还包括设置在所述多个软管组的背向所述底座的一侧的预温部。

10.一种测试分选机,其特征在于,包括:冷媒机;

与所述冷媒机以流体连通的方式连接的冷媒输送管路布置结构;

与所述冷媒输送管路布置结构以流体连通的方式连接的多个料梭;

其中,所述冷媒输送管路布置结构为权利要求1至9中任一项所述的冷媒输送管路布置结构,所述冷媒输送管路布置结构的所述多个刚性管组分别与所述冷媒机以流体连通的方式连接,所述冷媒输送管路布置结构的所述多个软管组分别与所述多个料梭以流体连通的方式连接。

说明书: 冷媒输送管路布置结构和测试分选机技术领域[0001] 本实用新型涉及制冷设备冷媒走管运动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冷媒输送管路布置结构和测试分选机。

背景技术[0002] 在低温测试分选机的运行期间,冷媒机会将低温冷媒源源不断地输送到料梭流道中,给电子元件在测试前提供一个预温的环境。为了保证冷媒机与运动料梭之间有稳定输

送冷媒的管路,料梭需要配设能够随料梭一起做往复运动的软管。在不影响料梭运动的前

提下,软管可以用于冷媒介质的输送。目前已知的冷媒输送管路中,运动软管等零部件的安

装占用空间较大,在空间有限的情况下,这种冷媒输送管路存在不能很好满足需求的缺陷。

因此,行业内对改进冷媒输送管路以减少其占用面积存在一定需求。

实用新型内容

[0003] 基于此,提供一种能大幅度提高软管等零部件的空间占用率的冷媒输送管路布置结构和测试分选机。

[0004] 一种冷媒输送管路布置结构,包括:底座;设置在所述底座上的多个软管组,其中,所述多个软管组沿远离所述底座的方向间隔排布,在垂直于所述底座的方向上,相邻的两

个软管组相互错开;与所述多个软管组分别以流体连通的方式连接的多个刚性管组。

[0005] 根据本实施例,通过将多个软管组沿远离底座的方向间隔排布,从而形成了分层构型,其中每个软管组自身构成一个层。这种分层布置能有效提高零部件的空间利用率,使

冷媒输送管路布置结构更加的布局合理,结构紧凑。

[0006]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每个软管组包括软管,每个刚性管组包括刚性管,所述软管和所述刚性管通过第一接头结构以流体连通的方式连接在一起,所述第一接头结构包括:

形成在所述软管的第一端的渐缩段和与所述渐缩段轴向间隔开的第一外螺纹段;形成在所

述刚性管的端部的扩张段,所述扩张段的斜度与所述渐缩段的斜度相适配,且所述扩张段

套在所述渐缩段上;套在所述扩张段上的衬套,所述衬套形成有朝向所述刚性管的止挡面;

套在所述刚性管与所述软管的接合处的螺母,所述螺母与所述软管的第一外螺纹段接合,

并与所述止挡面抵接。

[0007] 根据本实施例,在软管与刚性管的接合处形成了扩口快拧接头,螺母拧紧时变形量产生在刚性管上,解决了软管在螺母拧紧后容易翘起的问题。螺母拧紧后将衬套压紧在

刚性管的扩口段上,进而使扩口段紧贴软管的渐缩段,达到良好的密封效果。

[0008]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软管的第二端构造有适于进行外丝活接的第二外螺纹段。外丝活接可以与料梭通过螺母接合在一起,结构简单技术成熟,便于软管随料梭运动。

[0009]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每个软管组包括软管,所述软管在第二端处设置有夹紧所述第二端的接头定位组件,所述接头定位组件包括:形成有第一弧面的第一夹持件;形成有

第二弧面的第二夹持件;其中,所述第一夹持件和第二夹持件以第一弧面与第二弧面彼此

相对的方式结合在一起,所述软管的第二端被夹在所述第一弧面与所述第二弧面之间。

[0010] 根据本实施例,接头定位组件将软管与料梭的接合处夹紧,在不影响软管随料梭运动的情况下,降低软管的端部在运动期间受力而损坏的风险。

[0011]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在所述第一夹持件和所述第二夹持件形成的整体中,所述第一弧面和所述第二弧面围城的圆弧面相对于所述整体偏心设置。

[0012]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每个软管组包括两个软管,其中每个软管的所述第一夹持件位于背向另一个软管的一侧,所述接头定位组件还包括第三夹持件,所述第三夹持件位

于所述两个软管的所述第一夹持件之间,并与所述第一夹持件结合。

[0013] 根据本实施例,两个软管分别为进出软管,通过第三夹持件将进出软管在接头处抱紧,使接头定位组件作为一个整体随软管和料梭的运动而运动,在不影响软管随料梭运

动的情况下,对进出软管进行保护。

[0014]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多个软管组中,相邻两个软管组之间设置有间隔件。[0015] 根据本实施例,借助将隔间,在软管组之间形成更明确的分层的形态,间隔件还可以对位于其上的软管组起到支撑的作用。

[0016]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在所述底座上设置有用于对所述多个刚性管组与所述多个软管组的连接处进行支撑的多个支撑件,并在所述支撑件上设置有压块,所述多个刚性管

组与所述多个软管组的连接处被固定夹紧在所述压块与所述支撑件之间。

[0017] 根据本实施例,支撑件可以支撑对应的刚性管与软管组之间的接合处,避免软管和刚性管受损。此外,支撑件和夹块将刚性管与软管之间的接合处夹紧并固定,避免刚性管

随软管的运动而运动,降低软管的接合端部因受到软管运动所产生的剪切力而受损的风

险。

[0018]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冷媒输送管路布置结构还包括设置在所述多个软管组的背向所述底座的一侧的预温部。

[0019] 根据本实施例,预温部相对于多个软管组件构成一个单独的层,进一步完善了冷媒输送管路布置结构的分层构型,以提高空间利用率。

[0020] 一种测试分选机,包括:冷媒机;与所述冷媒机以流体连通的方式连接的冷媒输送管路布置结构;与所述冷媒输送管路布置结构以流体连通的方式连接的多个料梭;其中,所

述冷媒输送管路布置结构为前述的冷媒输送管路布置结构,所述冷媒输送管路布置结构的

所述多个刚性管组分别与所述冷媒机以流体连通的方式连接,所述冷媒输送管路布置结构

的所述多个软管组分别与所述多个料梭以流体连通的方式连接。

附图说明[0021] 图1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冷媒输送管路布置结构的示意图,其中每层软管组的间隔件都存在;

[0022] 图2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冷媒输送管路布置结构的示意图,其中最上层的间隔件被去掉;

[0023] 图3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冷媒输送管路布置结构的示意图,其中最上层的间隔件和两个软管组之间的间隔件都被去掉;

[0024] 图4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冷媒输送管路布置结构的侧视图;[0025] 图5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冷媒输送管路布置结构的俯视图;[0026] 图6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第一接头结构的示意图;[0027] 图7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压块的示意图;[0028] 图8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冷媒输送管路布置结构中接头定位组件的一个角度的示意图;

[0029] 图9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冷媒输送管路布置结构中接头定位组件的另一个角度的示意图。

[0030] 元件标号说明[0031] 1、底座;2、刚性管组;21、刚性管;211、扩张段;22、支撑件;23、压块;231、弧面;3、软管组;31、软管;311、渐缩段;312、第一外螺纹段;4、衬套;5、螺母;6、间隔件;7、预温部;

41、支撑组件;411、支柱;412、支撑板;8、接头定位组件;81、第一夹持件;82、第二夹持件;

83、第三夹持件。

[0032] 以上主要元件符号说明结合附图及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0033]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的详细说明。应当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方式

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限定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0034] 需要说明的是,当组件被称为“安装于”另一个组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组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组件。当一个组件被认为是“设置于”另一个组件,它可以是直接设

置在另一个组件上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组件。当一个组件被认为是“固定于”另一个组

件,它可以是直接固定在另一个组件上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组件。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垂

直的”、“水平的”、“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并不表示是唯一的实施

方式。

[0035] 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实用新型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

了描述具体的实施方式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本文所使用的术语“或/及”包

括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所列项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组合。

[0036]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冷媒输送管路布置结构,包括底板、在底板上沿远离底板的方向间隔排布以形成分层构型的多个软管组,以及设置在多个软管组的背向底座的一侧

的预温部。

[0037] 这种冷媒输送管路布置结构的一个示例示意性地在图1至图5中示出。如图1至图5所示,在板状构型的底座1上对应于两个料梭而布置有两个软管组3,其中第一个软管组3靠

近底座1设置,第二个软管组3设置在第一个软管组3的背向底座1的一侧,而预温部7设置在

第二个软管组3的背向底座1的一侧。两个软管组3之间,以及两个软管组3与预温部7之间都

是间隔开布置。参考图1至图3,在垂直于底座1的方向上看,两个软管组3相互错开。虽然图

中仅示出了两个软管组3,但本领域技术人员将理解,软管组3的数量可以根据需要布置成

多于两个。不管数量如何,这些软管组3都是沿远离底座1的方向间隔开布置的。

[0038] 参考图4,竖向间隔开的两个软管组3以及预温部7形成了分层构型,其中每个软管组3构成一个层,而预温部7构成一个单独的层,各层之间彼此不干涉。这种沿远离底座1的

方向分层布置的方式可以有效利用底座1上方沿垂直方向的闲置空间,提高空间利用率,减

小冷媒输送管路布置结构在水平方向上的占用宽度,在满足软管折弯半径的情况下,对安

装空间的需求更小,使得冷媒输送管路布置结构的布局更加紧凑合理。各软管组之间,以及

软管组与预温部之间不会形成干涉,当两个料梭各自沿自身导轨运动时,各层的软管组随

所连接的料梭同步运动,且这种运动不受其他层软管组的影响,互不干扰。

[0039] 如图1至图3所示,在相邻两个软管组3之间,以及软管组3与预温部7之间可以设置间隔件6,例如钣金件,用于对相邻的软管组3,以及软管组3与预温部7进行分层隔挡。以间

隔件6作为各层的边界,可以将层的构型更加明确的划分出来,间隔件6也可以对软管组3施

加稳定的支撑。

[0040] 每个软管组3分别与一个刚性管组2和一个料梭以流体连通的方式连接,以输送冷媒。在所示出的实施例中,每个软管组3包括两条软管31,例如两条金属柔性管,分别为冷媒

进出软管,而每个刚性管组2包括两条刚性管21,例如铜管。软管31的第一端以流体连通的

方式与对应的刚性管21的端部连接,软管31的第二端以流体连通的方式与对应的料梭连

接。图5以箭头示出了冷媒在各软管组3中的流动方向。

[0041] 软管31与刚性管21的一种接头方式示出在图6中。如图6所示,软管31与刚性管21选用扩口快拧接头形式的第一接头结构。在该第一接头结构中,软管31在其第一端形成渐

缩段311,并在与渐缩段311轴向间隔的位置形成有第一外螺纹段312,此外,在刚性管21的

端部形成有扩张段211,该扩张段211的斜度与渐缩段311的斜度一致。将扩张段211套在渐

缩段311上,使两者彼此相对的表面贴合,并在扩张段211外套设例如由不锈钢制成的衬套

4,衬套4形成有朝向刚性管21的止挡面。螺母5旋拧在软管31与刚性管21接合的位置,并与

软管31的第一外螺纹段312螺纹接合,同时螺母5抵压在衬套4的止挡面上,将衬套4压靠在

刚性管21的扩张段211上,进而使扩张段211与软管31的渐缩段311贴合,形成良好的密封。

由于螺母拧紧时,变形量是产生在刚性管上,因此解决了软管31受力翘起的问题。

[0042] 在所示出的实施例中,还可以在软管31与刚性管21的接合处设置支撑件22,防止软管31受力损坏。参考图1至图3,对应于不同层的软管组3,支撑件22采取不同的安装高度

或安装位置,以对分层的各软管组3提供良好的保护。

[0043] 此外,还可以对应于支撑件22设置压块23。如图7所示,压块23形成有对应于软管31的弧面231。压块23与支撑件22配合,可以将软管31夹紧在它们之间,起到对软管31与刚

性管21的接合处的固定作用,防止刚性管21随软管31运动,又基本上不会对软管31自身的

运动产生影响。

[0044] 软管31在与第一端相对的第二端连接至对应的料梭。软管31与料梭之间的第二接头结构可选用外丝活接的方式。在一个实施例中,软管31的第二端形成有第二外螺纹段,以

适应这种外丝活接的连接方式。根据所示出的实施例,在组装时,先通过外丝活接将软管31

与料梭连接在一起,再通过扩口快拧接头将软管31与刚性管21连接在一起。

[0045] 鉴于软管31的第二端会随着料梭的运动而运动,为了防止软管31受力损坏,在软管31的与料梭的接合处设置接头定位组件8。接头定位组件8的一个示例示意性地示出在图

8和图9中。如图8和图9所示,在每个软管31的相对两侧分别设置第一夹持件81和第二夹持

件82,其中第一夹持件81位于软管31的背向另一个软管31的一侧,而第二夹持件82位于软

管31的朝向另一个软管31的一侧。第一夹持件81和第二夹持件82可以通过螺钉等连接件结

合在一起,以夹紧软管31。相应地,第一夹持件81具有第一弧面,而第二夹持件82具有第二

弧面,将第一弧面和第二弧面彼此相对地结合在一起,构成了能容纳并夹紧软管31的基本

上完整的圆弧面。

[0046] 在一个实施例中,可以将由第一弧面和第二弧面组成的圆弧面相对于由第一夹持件81和第二夹持件82组成的整体偏心设置。

[0047] 在一个实施例中,可以在两个软管31的第一夹持件81之间例如通过螺钉等连接件结合有第三夹持件83。第三夹持件83位于料梭流道的侧面,一端与第一夹持件81固定,另一

端与料梭固定,将两个软管31在与料梭接合的位置抱紧,对软管起到加固稳定的作用。这

样,接头定位组件8作为一个整体随软管31和料梭的运动而运动,对软管31起到保护的作

用。

[0048] 回到图1至图3,除了由支撑件22和间隔件6对各层软管组3进行支撑和隔挡之外,可以设置支撑组件41来支撑预温部7。在所示出的实施例中,支撑组件41包括固定在底座1

上的一对间隔开的支柱411,和连接在这对支柱411之间的支撑板412。支撑板412支撑预温

部7。支柱411可以通过螺钉等固定在支撑板412的端部。在其他实施例中,支柱411也可以与

支撑板412一体成型。

[0049]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测试分选机,包括冷媒机、前述的冷媒输送管路布置结构和多个料梭。冷媒机以流体连通的方式连接至冷媒输送管路布置结构的刚性管组,具体

来说连接至每个刚性管,多个料梭分别以流体连通的方式连接至冷媒输送管路布置结构的

软管组。由此,冷媒机可以将冷媒输送至料梭。根据冷媒用于制冷或制热的区别,该测试分

选机可以作为低温测试分选机,或者可以作为高温测试分选机。

[0050]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可以实现以下技术效果:[0051] 1、将预温部和各料梭对应的软管组分层布置,充分地利用了垂直于底座方向上的空间,使占据的水平投影面积更小。

[0052] 2、通过不锈钢螺母和衬套将由不同材质制成的刚性管和软管的接口紧密贴合,降低泄漏的风险,螺母拧紧时使变形量产生在刚性管上,从而解决软管拧紧时翘起的问题。

[0053] 3、通过压块和接头定位组件将软管的两端夹紧和压紧,避免刚性管随软管的运动而运动,降低软管接头处因软管运动产生的剪切力而造成损坏的风险。

[0054] 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

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0055]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实用新型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

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

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实用新型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声明:
“冷媒输送管路布置结构和测试分选机” 该技术专利(论文)所有权利归属于技术(论文)所有人。仅供学习研究,如用于商业用途,请联系该技术所有人。
我是此专利(论文)的发明人(作者)
分享 0
         
举报 0
收藏 0
反对 0
点赞 0
全国热门有色金属技术推荐
展开更多 +

 

中冶有色技术平台微信公众号
了解更多信息请您扫码关注官方微信
中冶有色技术平台微信公众号中冶有色技术平台

最新更新技术

报名参会
更多+

报告下载

第二届中国微细粒矿物选矿技术大会
推广

热门技术
更多+

衡水宏运压滤机有限公司
宣传
环磨科技控股(集团)有限公司
宣传

发布

在线客服

公众号

电话

顶部
咨询电话:
010-88793500-807
专利人/作者信息登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