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利要求书: 1.一种间距可调式滚筒输送机,包括立柱U型座(5),其特征在于:所述U型座(5)底部的四个拐角处均设置有万向轮(7),所述U型座(5)内腔设置有升降组件(10),所述升降组件(10)的顶部安装有壳体(2),所述壳体(2)底部的四个拐角处均安装有支撑组件(4),且支撑组件(4)的底部与U型座(5)连接,所述壳体(2)之间通过转轴等间距设置有滚筒主体(14),相邻所述滚筒主体(14)之间通过传动链(13)连接,所述壳体(2)后端的左侧安装有步进电机(11),所述步进电机(11)的动力输出端与滚筒主体(14)之间通过传动齿条(12)传动连接,所述壳体(2)的左侧壁设置有控制器(3),所述壳体(2)顶部的前后两端均安装有伸缩组件(1)。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间距可调式滚筒输送机,其特征在于:所述U型座(5)的左右侧壁均设置有固定组件(6),所述固定组件(6)包括转轮(601)、螺杆(602)、连接座(603)和压板(604),所述固定组件(6)的连接座(603)位于U型座(5)的左右侧壁,所述连接座(603)的内腔螺接有螺杆(602),所述螺杆(602)的顶部设置有转轮(601),所述螺杆(602)的底部设置有压板(604)。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间距可调式滚筒输送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升降组件(10)包括伺服电机(1001)、丝母(1002)、双向丝杆(1003)、连接杆(1004)和升降板(1005),所述升降组件(10)的伺服电机(1001)位于U型座(5)内腔的右端,所述伺服电机(1001)的动力输出端设置有双向丝杆(1003),所述双向丝杆(1003)外壁的左右两端均套设有丝母(1002),两组所述丝母(1002)的顶部均铰接有连接杆(1004),两组所述连接杆(1004)远离丝母(1002)的一端铰接有升降板(1005),且升降板(1005)的顶部与壳体(2)的底部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间距可调式滚筒输送机,其特征在于:两组所述丝母(1002)的底部均设置有滑块(9),所述U型座(5)内腔底部的左右两端均设置有滑槽(8),且两组滑块(9)均位于两组滑槽(8)之间。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间距可调式滚筒输送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组件(4)包括活动柱(401)、筒体(402)和活动块(403),所述支撑组件(4)的筒体(402)位于U型座(5)顶部的四个拐角处,四组所述筒体(402)的内部均活动设置有活动块(403),四组所述活动块(403)的顶部均安装有活动柱(401),且活动柱(401)的顶部伸出筒体(402)与壳体(2)的底部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间距可调式滚筒输送机,其特征在于:所述伸缩组件(1)包括安装板(101)、电动推杆(102)、安装架(103)和活动辊(104),所述伸缩组件(1)的安装板(101)位于壳体(2)顶部的前后两端,所述安装板(101)的相对侧安装有电动推杆(102),所述电动推杆(102)的输出端安装有安装架(103),所述安装架(103)的内腔通过转轴等间距设置有活动辊(104)。
说明书: 一种间距可调式滚筒输送机技术领域[0001] 本实用新型涉及输送设备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间距可调式滚筒输送机。背景技术[0002] 滚筒输送机是目前生产线中常用的输送设备,为进行物品的长距离输送,通常将滚筒输送机组成输送线,工作人员在输送线内进行相应的生产操作,滚筒输送机利用若干
转动的辊轴对物品进行输送,适用于各类箱、包和托盘等货物的输送,散料、小件物品或不
规则的物品需放在托盘上或周转箱内输送,尤其适用于物流车间,但是依旧存在一定的问
题,具体问题如下:
[0003] 现有的输送机无法对间距进行适当调整,当需要输送不同尺寸的物体时,需要更换与之匹配的输送机,降低了输送机的普适性,此外现有的输送机也不具备升降的功能,使
得输送机无法适用于不同工作人员在不同场合的使用需求,进而降低了输送机的实用性。
实用新型内容
[0004]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间距可调式滚筒输送机,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0005]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间距可调式滚筒输送机,包括立柱U型座,所述U型座底部的四个拐角处均设置有万向轮,所述U型座内腔设置有升降组
件,所述升降组件的顶部安装有壳体,所述壳体底部的四个拐角处均安装有支撑组件,且支
撑组件的底部与U型座连接,所述壳体之间通过转轴等间距设置有滚筒主体,相邻所述滚筒
主体之间通过传动链连接,所述壳体后端的左侧安装有步进电机,所述步进电机的动力输
出端与滚筒主体之间通过传动齿条传动连接,所述壳体的左侧壁设置有控制器,所述壳体
顶部的前后两端均安装有伸缩组件。
[0006] 优选的,所述U型座的左右侧壁均设置有固定组件,所述固定组件包括转轮、螺杆、连接座和压板,所述固定组件的连接座位于U型座的左右侧壁,所述连接座的内腔螺接有螺
杆,所述螺杆的顶部设置有转轮,所述螺杆的底部设置有压板。
[0007] 基于上述技术特征,当装置移至合适的位置后,手动旋转转轮,转轮带动连接座转动,连接座转动带动压板旋转并下移,直至压板与地面接触,达到固定装置地目的。
[0008] 优选的,所述升降组件包括伺服电机、丝母、双向丝杆、连接杆和升降板,所述升降组件的伺服电机位于U型座内腔的右端,所述伺服电机的动力输出端设置有双向丝杆,所述
双向丝杆外壁的左右两端均套设有丝母,两组所述丝母的顶部均铰接有连接杆,两组所述
连接杆远离丝母的一端铰接有升降板,且升降板的顶部与壳体的底部连接。
[0009] 基于上述技术特征,伺服电机启动通过转轴带动双向丝杆转动,双向丝杆转动带动丝母移动,丝母移动带动连接杆转动,连接杆转动推动升降板移动,从而方便带动壳体移
动,对输送机的高度进行调整,便于满足不同工作人员在不同场合的使用需求。
[0010] 优选的,两组所述丝母的底部均设置有滑块,所述U型座内腔底部的左右两端均设置有滑槽,且两组滑块均位于两组滑槽之间。
[0011] 基于上述技术特征,通过滑槽和滑块的滑动配合,能够对丝母进行牵引和限位,避免丝母随着双向丝杆转动而转动。
[0012] 优选的,所述支撑组件包括活动柱、筒体和活动块,所述支撑组件的筒体位于U型座顶部的四个拐角处,四组所述筒体的内部均活动设置有活动块,四组所述活动块的顶部
均安装有活动柱,且活动柱的顶部伸出筒体与壳体的底部连接。
[0013] 基于上述技术特征,当壳体在上升时,活动柱带动活动块在筒体的内腔滑动,从而能够对壳体进行支撑,使得壳体在升降时更加平稳。
[0014] 优选的,所述伸缩组件包括安装板、电动推杆、安装架和活动辊,所述伸缩组件的安装板位于壳体顶部的前后两端,所述安装板的相对侧安装有电动推杆,所述电动推杆的
输出端安装有安装架,所述安装架的内腔通过转轴等间距设置有活动辊。
[0015] 基于上述技术特征,电动推杆启动带动安装架移动,安装架移动带动活动辊移动,从而方便调整活动辊之间的间距,使得装置能够对不同尺寸的物体进行输送,提高了输送
机的实用性。
[0016]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0017] (1)通过安装板、电动推杆和安装架的配合设置,方便调整活动辊之间的间距,当滚筒主体对物体进行输送时,活动辊转动对物体进行限位并转动输送,进而能够对输送机
的间距进行调整,使得输送机能够对不同尺寸的物体进行输送,提高了输送机的普适性;
[0018] (2)通过伺服电机、丝母、双向丝杆、连接杆和升降板的配合设置,能够对壳体的高度进行适当调整,以便于不同场合不同工作人员使用,当壳体在升降时,活动柱、筒体和活
动块的作用,能够对壳体起到一定的支撑作用,使得壳体在升降时更加平稳。
附图说明:
[0019]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
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
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0020]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剖视结构示意图;[0021]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俯视结构示意图;[0022]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活动辊正视结构示意图。[0023] 图中:1、伸缩组件;101、安装板;102、电动推杆;103、安装架;104、活动辊;2、壳体;3、控制器;4、支撑组件;401、活动柱;402、筒体;403、活动块;5、U型座;6、固定组件;601、转
轮;602、螺杆;603、连接座;604、压板;7、万向轮;8、滑槽;9、滑块;10、升降组件;1001、伺服
电机;1002、丝母;1003、双向丝杆;1004、连接杆;1005、升降板;11、步进电机;12、传动齿条;
13、传动链;14、滚筒主体。
具体实施方式:
[0024]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
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
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0025] 请参阅图1?3,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实施例:一种间距可调式滚筒输送机,包括伸缩组件1、壳体2、控制器3、支撑组件4、U型座5、固定组件6、万向轮7、滑槽8、滑块9、升降组
件10、步进电机11、传动齿条12、传动链13、滚筒主体14。
[0026] U型座5底部的四个拐角处均设置有万向轮7,U型座5的左右侧壁均设置有固定组件6,固定组件6包括转轮601、螺杆602、连接座603和压板604,固定组件6的连接座603位于U
型座5的左右侧壁,连接座603的内腔螺接有螺杆602,螺杆602的顶部设置有转轮601,螺杆
602的底部设置有压板604;
[0027] 当装置移至合适的位置后,手动旋转转轮601,转轮601带动连接座603转动,连接座603转动带动压板604旋转并下移,直至压板604与地面接触,达到固定装置地目的(参考
说明书附图中图1)。
[0028] U型座5内腔设置有升降组件10,升降组件10的顶部安装有壳体2,升降组件10包括伺服电机1001、丝母1002、双向丝杆1003、连接杆1004和升降板1005,升降组件10的伺服电
机1001位于U型座5内腔的右端,伺服电机1001的动力输出端设置有双向丝杆1003,双向丝
杆1003外壁的左右两端均套设有丝母1002,两组丝母1002的顶部均铰接有连接杆1004,两
组连接杆1004远离丝母1002的一端铰接有升降板1005,且升降板1005的顶部与壳体2的底
部连接;
[0029] 伺服电机1001启动通过转轴带动双向丝杆1003转动,双向丝杆1003转动带动丝母1002移动,丝母1002移动带动连接杆1004转动,连接杆1004转动推动升降板1005移动,从而
方便带动壳体2移动,对输送机的高度进行调整,便于满足不同工作人员在不同场合的使用
需求(参考说明书附图中图1)。
[0030] 两组丝母1002的底部均设置有滑块9,U型座5内腔底部的左右两端均设置有滑槽8,且两组滑块9均位于两组滑槽8之间;
[0031] 通过滑槽8和滑块9的滑动配合,能够对丝母1002进行牵引和限位,避免丝母1002随着双向丝杆1003转动而转动(参考说明书附图中图1)。
[0032] 壳体2底部的四个拐角处均安装有支撑组件4,且支撑组件4的底部与U型座5连接,支撑组件4包括活动柱401、筒体402和活动块403,支撑组件4的筒体402位于U型座5顶部的
四个拐角处,四组筒体402的内部均活动设置有活动块403,四组活动块403的顶部均安装有
活动柱401,且活动柱401的顶部伸出筒体402与壳体2的底部连接;
[0033] 当壳体2在上升时,活动柱401带动活动块403在筒体402的内腔滑动,从而能够对壳体2进行支撑,使得壳体2在升降时更加平稳(参考说明书附图中图1)。
[0034] 壳体2之间通过转轴等间距设置有滚筒主体14,相邻滚筒主体14之间通过传动链13连接,壳体2后端的左侧安装有步进电机11,步进电机11的动力输出端与滚筒主体14之间
通过传动齿条12传动连接,壳体2的左侧壁设置有控制器3,壳体2顶部的前后两端均安装有
伸缩组件1,伸缩组件1包括安装板101、电动推杆102、安装架103和活动辊104,伸缩组件1的
安装板101位于壳体2顶部的前后两端,安装板101的相对侧安装有电动推杆102,电动推杆
102的输出端安装有安装架103,安装架103的内腔通过转轴等间距设置有活动辊104;
[0035] 电动推杆102启动带动安装架103移动,安装架103移动带动活动辊104移动,从而方便调整活动辊104之间的间距,使得装置能够对不同尺寸的物体进行输送,提高了输送机
的实用性(参考说明书附图中图2和3)。
[0036] 工作原理:使用时,利用万向轮7将装置推至所需的工作区域,旋转转轮601,转轮601带动螺杆602旋转,螺杆602带动压板604旋转并下移,直至压板604与地面接触,方便将
装置固定,之后外接电源,通过控制器3控制伺服电机1001启动,伺服电机1001通过转轴带
动双向丝杆1003转动,在滑槽8和滑块9的滑动配合下,双向丝杆1003转动带动丝母1002移
动,丝母1002移动使得连接杆1004发生转动,从而推动升降板1005上移,升降板1005带动壳
体2上移,方便对壳体2的高度进行适当地调整,满足不同工作人员在不同场合的使用需求,
接着根据待输送物体的尺寸,通过控制器3控制电动推杆102工作,电动推杆102伸缩带动安
装架103移动,安装架103移动带动活动辊104移动,方便调整两组活动辊104之间的间距,从
而能够对不同尺寸的物体进行输送,调整完毕后,通过控制器3控制步进电机11启动,步进
电机11启动通过传动齿条12带动滚筒主体14转动,滚筒主体14通过传动链13再带动相邻的
滚筒主体14转动,从而实现滚筒输送机的输送工作。
[0037] 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显然本实用新型不限于上述示范性实施例的细节,而且在不背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或基本特征的情况下,能够以其他的具体形式实现本实用新
型。因此,无论从哪一点来看,均应将实施例看作是示范性的,而且是非限制性的,本实用新
型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而不是上述说明限定,因此旨在将落在权利要求的等同要件的含
义和范围内的所有变化囊括在本实用新型内,不应将权利要求中的任何附图标记视为限制
所涉及的权利要求。
声明:
“间距可调式滚筒输送机” 该技术专利(论文)所有权利归属于技术(论文)所有人。仅供学习研究,如用于商业用途,请联系该技术所有人。
我是此专利(论文)的发明人(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