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利要求书: 1.一种输送带水平滑台的辅助支撑机构,包括横梁(1),其特征在于:所述横梁(1)的内侧均设有传送带(2),所述横梁(1)的一端均设有电机(3),所述横梁(1)远离电机(3)的一端均设有第二辊轮(4),所述第二辊轮(4)的侧面均与传送带(2)远离电机(3)的一端活动连接,所述横梁(1)的内侧等距排列有若干个固定架(5),所述固定架(5)的一侧顶端的中部开设有圆形槽,所述固定架(5)一侧顶端中部的圆形槽内固定连接有固定栓(501),所述固定栓(501)侧面远离固定架(5)的一端活动连接有活动架(502),所述活动架(502)侧面的中部开设有圆形槽,所述活动架(502)侧面中部的圆形槽内活动连接有转动轴(504),所述转动轴(504)远离活动架(502)的一端活动连接有托轮(503)。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输送带水平滑台的辅助支撑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托轮(503)侧面的高度比传送带(2)侧面的高度高0.5?1cm。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输送带水平滑台的辅助支撑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横梁(1)的数量为两根,所述横梁(1)的相对侧等距排列有连接杆(101),所述连接杆(101)的数量为六根,所述横梁(1)的上表面均固定连接有摩擦条(102)。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输送带水平滑台的辅助支撑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机(3)靠近传送带(2)一端的中部均活动连接有传动轴(301),所述传动轴(301)远离电机(3)的一端均固定连接有第一辊轮(302),所述第一辊轮(302)的侧面均与传送带(2)的内壁远离第二辊轮(4)的一端活动连接,所述电机(3)靠近横梁(1)的一侧固定连接有固定座(303),所述固定座(303)远离电机(3)的一端均固定连接在横梁(1)远离第二辊轮(4)的一端,所述传动轴(301)的外侧设有防护板(304),所述防护板(304)内壁靠近横梁(1)的一侧均与摩擦条(102)的表面固定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输送带水平滑台的辅助支撑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辊轮(4)内壁的中部均活动连接有从动轴(401),所述从动轴(401)的一端设有第一固定板(402),所述第一固定板(402)远离从动轴(401)的一端均固定连接在横梁(1)远离电机(3)的一端,所述从动轴(401)远离第一固定板(402)的一端设有第二固定板(403),所述第二固定板(403)远离从动轴(401)的一端均固定连接在横梁(1)远离电机(3)的一端。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输送带水平滑台的辅助支撑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从动轴(401)的两端均开设有螺纹槽,所述从动轴(401)两端的螺纹槽内均螺纹连接有限位螺栓(404),所述从动轴(401)两端的限位螺栓(404)远离从动轴(401)的一端分别穿过第一固定板(402)远离横梁(1)的一端和第二固定板(403)远离横梁(1)的一端。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输送带水平滑台的辅助支撑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架(5)远离固定栓(501)的一端设有托力弹簧(505),所述托力弹簧(505)的内部设有托力调节螺母(506),所述托力弹簧(505)远离固定架(5)的一端固定连接在活动架(502)远离固定栓(501)一端的中部,所述托力弹簧(505)远离活动架(502)的一端固定连接在托力调节螺母(506)的侧面,所述托力调节螺母(506)的低端活动连接在固定架(5)远离固定栓(501)一端上表面的中部。
说明书: 一种输送带水平滑台的辅助支撑机构技术领域[0001] 本实用新型涉及水平滑台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输送带水平滑台的辅助支撑机构。背景技术[0002] 水平滑台与水平输送带,实际是一种东西,可在滑台上安装动力头等相关组件后,通过滑台的运动,可以对工件进行运输,通过多个不同规格的滑台组合也可进行复杂零部件的加工或进行批量生产,水平滑台可以快速运动和慢速运动,是运输以及机械加工行业中一种重要的工具。[0003] 现有技术的不足之处:现有的输送带水平滑台的支撑机构,通常是在输送带的下表面安装上摩擦条,用来对输送带进行支撑,这种支撑方式在长时间的使用或者是物品的重量较大时,会加快摩擦条的磨损,从而降低水平滑台的使用寿命。实用新型内容
[0004]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上述缺陷,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输送带水平滑台的辅助支撑机构,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存在的问题。[0005]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输送带水平滑台的辅助支撑机构,包括横梁,所述横梁的内侧均设有传送带,所述横梁的一端均设有电机,所述横梁远离电机的一端均设有第二辊轮,所述第二辊轮的侧面均与传送带远离电机的一端活动连接,所述横梁的内侧等距排列有若干个固定架,所述固定架的一侧顶端的中部开设有圆形槽,所述固定架一侧顶端中部的圆形槽内固定连接有固定栓,所述固定栓侧面远离固定架的一端活动连接有活动架,所述活动架侧面的中部开设有圆形槽,所述活动架侧面中部的圆形槽内活动连接有转动轴,所述转动轴远离活动架的一端活动连接有托轮,所述托轮侧面的高度比传送带侧面的高度高0.5?1cm。[0006] 优选的,所述横梁的数量为两根,所述横梁的相对侧等距排列有连接杆,所述连接杆的数量为六根,所述横梁的上表面均固定连接有摩擦条。[0007] 优选的,所述电机靠近传送带一端的中部均活动连接有传动轴,所述传动轴远离电机的一端均固定连接有第一辊轮,所述第一辊轮的侧面均与传送带的内壁远离第二辊轮的一端活动连接,所述电机靠近横梁的一侧固定连接有固定座,所述固定座远离电机的一端均固定连接在横梁远离第二辊轮的一端,所述传动轴的外侧设有防护板,所述防护板内壁靠近横梁的一侧均与摩擦条的表面固定连接。[0008] 优选的,所述第二辊轮内壁的中部均活动连接有从动轴,所述从动轴的一端设有第一固定板,所述第一固定板远离从动轴的一端均固定连接在横梁远离电机的一端,所述从动轴远离第一固定板的一端设有第二固定板,所述第二固定板远离从动轴的一端均固定连接在横梁远离电机的一端。[0009] 优选的,所述从动轴的两端均开设有螺纹槽,所述从动轴两端的螺纹槽内均螺纹连接有限位螺栓,所述从动轴两端的限位螺栓远离从动轴的一端分别穿过第一固定板远离横梁的一端和第二固定板远离横梁的一端。[0010] 优选的,所述固定架远离固定栓的一端设有托力弹簧,所述托力弹簧的内部设有托力调节螺母,所述托力弹簧远离固定架的一端固定连接在活动架远离固定栓一端的中部,所述托力弹簧远离活动架的一端固定连接在托力调节螺母的侧面,所述托力调节螺母的低端活动连接在固定架远离固定栓一端上表面的中部。[0011]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输送带水平滑台的辅助支撑机构,具备以下有益效果:[0012] 1、本实用新型通过设有托轮以及托力弹簧,在使用该装置时,物品在移动的过程中,会将托轮带动,使其沿着转动轴为轴心转动,并且物品的重量会使活动架受到重力作用,使其以固定栓为轴心向下转动,此时活动架会将托力弹簧挤压,托力弹簧会通过其自身的弹力向上推动活动架,从而使其带动托轮向上移动,在重载情况下,托轮会拖住传送带上的部分重量,从而降低摩摩擦条和传送带的磨损,有利于提高该装置的使用寿命。[0013] 2、本实用新型通过设有托力调节螺母,在使用该装置时,当物品的表面与托轮的侧面接触时,托力弹簧会通过其自身的弹力向上推动活动架,从而使其带动托轮向上移动,从而会拖住传送带上的部分重量,从而降低摩摩擦条和传送带的磨损,并且,通过转动托力调节螺母还可以调节托力弹簧托力的大小,有利于提高该装置的灵活性。附图说明[0014]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0015]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电机处结构示意图;[0016] 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第二辊轮处结构示意图;[0017] 图4是本实用新型的固定架结构示意图;[0018] 图5是本实用新型的限位螺栓处结构示意图。[0019] 图中:1、横梁;101、连接杆;102、摩擦条;2、传送带;3、电机;301、传动轴;302、第一辊轮;303、固定座;304、防护板;4、第二辊轮;401、从动轴;402、第一固定板;403、第二固定板;404、限位螺栓;5、固定架;501、固定栓;502、活动架;503、托轮;504、转动轴;505、托力弹簧;506、托力调节螺母。具体实施方式[0020]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另外,在以下的实施方式中记载的各结构的形态只不过是例示,本实用新型所涉及的输送带水平滑台的辅助支撑机构并不限定于在以下的实施方式中记载的各结构,在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方式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0021]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输送带水平滑台的辅助支撑机构,包括横梁1,横梁1的数量为两根,横梁1的相对侧等距排列有连接杆101,连接杆101的数量为六根,横梁1的上表面均固定连接有摩擦条102,横梁1的内侧均设有传送带2,横梁1的一端均设有电机3,横梁1远离电机3的一端均设有第二辊轮4,第二辊轮4的侧面均与传送带2远离电机3的一端活动连接,横梁1的内侧等距排列有若干个固定架5,固定架5的一侧顶端的中部开设有圆形槽,固定架5一侧顶端中部的圆形槽内固定连接有固定栓501,固定栓501侧面远离固定架5的一端活动连接有活动架502,活动架502侧面的中部开设有圆形槽,活动架502侧面中部的圆形槽内活动连接有转动轴504,转动轴504远离活动架502的一端活动连接有托轮503,托轮503侧面的高度比传送带2侧面的高度高0.5?1cm,横梁1的数量为两根,横梁1的相对侧等距排列有连接杆101,连接杆101的数量为六根,横梁1的上表面均固定连接有摩擦条102,需要具体说明的是,使用时,在重载情况下,托轮503会拖住传送带2上的部分重量,从而降低摩摩擦条102和传送带2的磨损,有利于提高该装置的使用寿命。[0022] 进一步的,电机3靠近传送带2一端的中部均活动连接有传动轴301,传动轴301远离电机3的一端均固定连接有第一辊轮302,第一辊轮302的侧面均与传送带2的内壁远离第二辊轮4的一端活动连接,电机3靠近横梁1的一侧固定连接有固定座303,固定座303远离电机3的一端均固定连接在横梁1远离第二辊轮4的一端,传动轴301的外侧设有防护板304,防护板304内壁靠近横梁1的一侧均与摩擦条102的表面固定连接,需要具体说明的是,使用时,电机3在工作的过程中,会将传动轴301带动旋转,传动轴301在旋转的过程中,会将第一辊轮302带动旋转,第一辊轮302在旋转的过程中,会将其侧面的传送带2带动旋转。[0023] 进一步的,第二辊轮4内壁的中部均活动连接有从动轴401,从动轴401的一端设有第一固定板402,第一固定板402远离从动轴401的一端均固定连接在横梁1远离电机3的一端,从动轴401远离第一固定板402的一端设有第二固定板403,第二固定板403远离从动轴401的一端均固定连接在横梁1远离电机3的一端,从动轴401的两端均开设有螺纹槽,从动轴401两端的螺纹槽内均螺纹连接有限位螺栓404,从动轴401两端的限位螺栓404远离从动轴401的一端分别穿过第一固定板402远离横梁1的一端和第二固定板403远离横梁1的一端,需要具体说明的是,使用时,当需要调节传送带2与第二辊轮4以及第一辊轮302之间的松紧度时,首先转动限位螺栓404,限位螺栓404在旋转的过程中,会将其侧面螺纹连接的从动轴401带动,使其带动第二辊轮4的移动,从而实现对传送带2与第二辊轮4以及第一辊轮
302之间的松紧度的调节,有利于提高该装置的灵活性。
[0024] 进一步的,固定架5远离固定栓501的一端设有托力弹簧505,托力弹簧505的内部设有托力调节螺母506,托力弹簧505远离固定架5的一端固定连接在活动架502远离固定栓501一端的中部,托力弹簧505远离活动架502的一端固定连接在托力调节螺母506的侧面,托力调节螺母506的低端活动连接在固定架5远离固定栓501一端上表面的中部,需要具体说明的是,使用时,托力弹簧505会通过其自身的弹力向上推动活动架502,从而使其带动托轮503向上移动,并且,通过转动托力调节螺母506还可以调节托力弹簧505托力的大小,有利于提高该装置的灵活性。
[0025] 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及使用流程:[0026] 使用时,首先将电机3启动,电机3在工作的过程中,会将传动轴301带动旋转,传动轴301在旋转的过程中,会将第一辊轮302带动旋转,第一辊轮302在旋转的过程中,会将其侧面的传送带2带动旋转,传送带2在旋转的过程中,会将其内壁一端的第二辊轮4带动,使其沿着从动轴401为轴心旋转,从而实现传送带2的水平滑动,然后将需要运输的物品摆放到传送带2的表面,传送带2在移动的过程中,会将其表面的物品带动相移动,物品在移动的过程中,会和托轮503接触,从而将托轮503带动,使其沿着转动轴504为轴心转动,并且物品的重量会使活动架502受到重力作用,使其以固定栓501为轴心向下转动,此时活动架502会将托力弹簧505挤压,使其产生弹力,托力弹簧505会通过其自身的弹力向上推动活动架502,从而使其带动托轮503向上移动,在重载情况下,托轮503会拖住传送带2上的部分重量,从而降低摩摩擦条102和传送带2的磨损,有利于提高该装置的使用寿命,当需要调节传送带2与第二辊轮4以及第一辊轮302之间的松紧度时,首先转动限位螺栓404,限位螺栓404在旋转的过程中,会将其侧面螺纹连接的从动轴401带动,使其带动第二辊轮4的移动,从而实现对传送带2与第二辊轮4以及第一辊轮302之间的松紧度的调节,有利于提高该装置的灵活性。
[0027] 最后应说明的几点是:首先,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可以是机械连接或电连接,也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可以是直接相连,“上”、“下”、“左”、“右”等仅用于表示相对位置关系,当被描述对象的绝对位置改变,则相对位置关系可能发生改变;[0028] 其次:本实用新型公开实施例附图中,只涉及到与本公开实施例涉及到的结构,其他结构可参考通常设计,在不冲突情况下,本实用新型同一实施例及不同实施例可以相互组合;[0029] 最后: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声明:
“输送带水平滑台的辅助支撑机构” 该技术专利(论文)所有权利归属于技术(论文)所有人。仅供学习研究,如用于商业用途,请联系该技术所有人。
我是此专利(论文)的发明人(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