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利要求书: 1.热压复合机输送带纠偏机构,所述热压复合机包括机架(1)、进料平台(2)、出料平台(3)、张紧辊和环形输送带(5),张紧辊与其它轴辊一起将输送带(5)张紧并作周期性运动,其特征在于:该纠偏机构包含两根张紧辊(6a和6b),一根连接杆(7),两只连接件(8a和8b),一台纠偏电机(10);所述连接杆(7)的两端与两只连接件(8a和8b)的中心位置连接,两根张紧辊(6a和6b)的辊轴两端与两只连接件(8a和8b)的偏心位置连接,三者均为同一端固定、另一端枢轴活动连接;连接杆(7)两侧通过张紧机构与机架(1)连接,张紧机构内的张紧簧(9a和9b)对连接杆(7)施加向外张力,进而带动两根张紧辊(6a和6b)向外移动使输送带(5)张紧;连接杆(7)的活动连接端延伸至其中一只连接件(8b)的外侧,该连接件(8b)外侧还固定设有一套在连接杆(7)延伸段外周的外连接件(101),所述纠偏电机(10)的动力输出轴与连接杆(7)的延伸段固定,纠偏电机(10)的外壳与外连接件(101)固定;所述输送带(5)边缘两个外侧设有两个信号开关(12a和12b),并且,在外连接件(101)外面、或者纠偏电机(10)外壳、或者纠偏电机(10)外壳与外连接件(101)固定连接处,固定设有一径向舌片(11),舌片(11)随纠偏电机(10)外壳转动,在其转动区域前后设有两只限位开关(13a和13b)。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热压复合机输送带纠偏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信号开关(12a和12b)和限位开关(13a和13b)均与纠偏电机(10)联锁,当输送带(5)向一侧跑偏、其中一只信号开关(12a或12b)的感应片与输送带(5)一侧边缘接触时,纠偏电机(10)启动;当舌片(11)与其中一只限位开关(13a或13b)的触片接触时,纠偏电机(10)停运。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热压复合机输送带纠偏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两只信号开关(12a和12b)的感应片与输送带(5)边缘的距离是可以容忍的最大跑偏距离。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热压复合机输送带纠偏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两只限位开关(13a和13b)的间距小于两只信号开关(12a和12b)在连续响应情况下舌片(11)可以转动的距离。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热压复合机输送带纠偏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张紧机构为,设置两根滑杆(102)、两只张紧件(103)和两只调节螺杆(106),张紧件(103)由金属片材将两端向同一侧直角弯折制成,其中一处直弯部的中心位置设有第二通孔(104),另一处设有螺孔(105);并且,连接杆(7)两侧对应位置设有两只第一通孔(71),两根滑杆(102)的一端与机架(1)固定,另一端先穿过第二通孔(104)、再分别套置两只张紧簧(9a或9b)、再穿过第一通孔(71)而露出连接杆(7)之外;两只调节螺杆(106)分别从外侧经由螺孔(105)旋进,其前端与滑杆(102)露出连接杆(7)之外的端面相抵。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热压复合机输送带纠偏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金属片材弯折后的内部长度分别大于张紧簧(9a或9b)自由状态下的长度与连接杆(7)的外径之和。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热压复合机输送带纠偏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两只连接件(8a和8b)的形状为圆形、椭圆形或异型,两者形状与构造相同;两根张紧辊(6a和6b)的辊轴两端与该两只连接件(8a和8b)的连接位置为偏心且上下中心对称位置。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热压复合机输送带纠偏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纠偏电机(10)的动力输出轴与连接杆(7)延伸段的固定连接方式为套接。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热压复合机输送带纠偏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输送带(5)是热压复合机的上输送带和/或下输送带。
说明书: 热压复合机输送带纠偏机构技术领域[0001] 本实用新型涉及对布料或鞋面料进行热压成型或复合的机器,尤其是这类热压复合机的输送带纠偏机构,属于布料和面料成型加工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0002] 复合布料在成型过程中,常常会用到热压机,通过加温和压合使得胶、浆或其它辅料在两层或多层布料之间融合,形成复合布料供后续裁切使用。有些服装布料在加工时,需
要将多种裁切好的布料进行粘合,这就需要用于粘合机。此外,随着人们使用需求的提高,
飞织鞋面已成为制鞋行业的一个重要分支,在飞织鞋面的制造过程中,压光机是必不可少
的生产设备,它能够将飞织鞋面里面的3D热熔丝融化使其与外部鞋面压合,形成弹性好、透
气性好、韧性强的鞋面。
[0003] 上述的热压机、粘合机或压光机等,可以统称为热压复合机,其热压结构包括:上输送带、下输送带、上加热板、下加热板,上加热板和下加热板分别对上输送带和下输送带
加热;上输送带和下输送带都是环形输送带,各由数根轴辊张紧,其中一根辊轴由电机驱动
旋转,进而带动张紧后的输送带作周期性环形运动。待加工的布料或面料,从上输送带与下
输送带之间的间隙经过,该间隙距离可调,这样,布料或面料从一侧进料,受到上输送带和
下输送带的挤压、加热和输送,成型之后从另一侧出料。
[0004] 由此可见,输送带是热压复合机当中与待加工布料或面料直接接触的主要部件。无论上输送带还是下输送带(又称上、下“皮茚”),通常是由张紧辊与其它轴辊一起张紧成
环状的;输送带工作过程中,由于张紧辊两端的张紧力不完全相等,或者其它轴辊受震动等
因素影响,或者输送带本身各个截面的周长在运行一段时间之后产生差异,等等,这些情况
都会导致输送带“跑偏”。跑偏是热压复合机的常见现象,若不及时纠偏,对于成型加工会造
成负面影响,严重时布料或面料不能从上输送带和下输送带之间正常通过或者输送带受到
划伤及损坏,导致整台机器无法运行。
[0005] 对此,人们采取了多种纠偏措施,以期能解决这一难题。据申请人所知,现有技术的纠偏措施大多通过设置纠偏托辊,在输送带跑偏时使纠偏托辊与输送带产生偏转角,借
此产生一个与输送带偏移方向相反的纠偏分力以达成纠偏的目的。但是,由于偏转角不能
太大,纠偏分力常常不足以克服输送带的跑偏力,难以达到快速纠偏、尽快消除故障的目
的。
发明内容[0006] 本实用新型就是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提供一种热压复合机输送带纠偏机构,以达到随时、快速纠偏的目的。
[0007]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解决方案是:热压复合机输送带纠偏机构,所述热压复合机包括机架、进料平台、出料平台、张紧辊和环形输送带,张紧辊与其它轴辊一起将输送带张紧
并作周期性运动,其特征在于:该纠偏机构包含两根张紧辊,一根连接杆,两只连接件,一台
纠偏电机;所述连接杆的两端与两只连接件的中心位置连接,两根张紧辊的辊轴两端与两
只连接件的偏心位置连接,三者均为同一端固定、另一端枢轴活动连接;连接杆两侧通过张
紧机构与机架连接,张紧机构内的张紧簧对连接杆施加向外张力,进而带动两根张紧辊向
外移动使输送带张紧;连接杆的活动连接端延伸至其中一只连接件的外侧,该连接件外侧
还固定设有一套在连接杆延伸段外周的外连接件,所述纠偏电机的动力输出轴与连接杆的
延伸段固定,纠偏电机的外壳与外连接件固定;所述输送带边缘两个外侧设有两个信号开
关,并且,在外连接件外面、或者纠偏电机外壳、或者纠偏电机外壳与外连接件固定连接处,
固定设有一径向舌片,舌片随纠偏电机外壳转动,在其转动区域前后设有两只限位开关。
[0008] 进一步地,上述的热压复合机输送带的纠偏机构,其中:所述信号开关和限位开关均与纠偏电机联锁,当输送带向一侧跑偏、其中一只信号开关的感应片与输送带一侧边缘
接触时,纠偏电机启动;当舌片与其中一只限位开关的触片接触时,纠偏电机停运。
[0009] 优选地,所述两只信号开关的感应片与输送带边缘的距离是可以容忍的最大跑偏距离;所述两只限位开关的间距小于两只信号开关在连续响应情况下舌片可以转动的距
离。
[0010] 再一步地,上述的热压复合机输送带的纠偏机构,其中:所述张紧机构为,设置两根滑杆、两只张紧件和两只调节螺杆,张紧件由金属片材将两端向同一侧直角弯折制成,其
中一处直弯部的中心位置设有第二通孔,另一处设有螺孔;并且,连接杆两侧对应位置设有
两只第一通孔,两根滑杆的一端与机架固定,另一端先穿过第二通孔、再分别套置两只张紧
簧、再穿过第一通孔而露出连接杆之外;两只调节螺杆分别从外侧经由螺孔旋进,其前端与
滑杆露出连接杆之外的端面相抵。优选地,所述金属片材弯折后的内部长度大于张紧簧自
由状态下的长度与连接杆的外径之和。
[0011] 更一步地,上述的热压复合机输送带的纠偏机构,其中:所述两只连接件的形状为圆形、椭圆形或异型,两者形状与构造相同;两根张紧辊的辊轴两端与该两只连接件的连接
位置为偏心且上下中心对称位置;所述纠偏电机的动力输出轴与连接杆延伸段的固定连接
方式为套接;而且,涉及到的输送带是热压复合机的上输送带和/或下输送带。
[0012] 采用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热压复合机运行过程中,输送带边缘触及信号开关的感应片时纠偏电机启动,由于纠偏电机的动力输出轴是与连接杆固定不动的,电机启动之
后,纠偏电机的本体及外壳将发出转动,而电机外壳与外连接件以及其中一侧的连接件固
定在一起,这样,两根张紧辊就会随着纠偏电机这一侧连接件的转动而发生扭动,使输送带
强制向相反方向偏移。同时,纠偏电机启动之后带动舌片转动,当舌片与限位开关的触片接
触时,纠偏电机停运,这样就完成了一次纠偏动作。由于信号开关和限位开关均与纠偏电机
实时联锁,只要输送带达到可以容忍的最大跑偏距离,纠偏动作就会自动启动和自动停止,
从而做到在线、全自动纠偏。
[0013] 本案取消了现有技术增设的纠偏托辊,采用纠偏电机直接驱动张紧辊扭动实现纠偏,纠偏力来自于电机动力,不存在纠偏力达不到输送带跑偏力的情况,与现有技术相比,
本案这种纠偏方式实施起来非常方便,运行可靠度非常高。其次,本案提供了一种业内首创
的张紧机构,其结构简便、易于实施,从外部调节调节螺杆即可使输送带张紧或松驰,操作
极为方便;而且,本案纠偏电机在运行时“外壳转而轴不转”,这种方式也是业内从来没有采
用过的,其应用效果很好,创新程度极高。
附图说明[0014] 图1为热压复合机的整体结构示意图;[0015] 图2为本实用新型输送带纠偏机构示意图;[0016] 图3为本案涉及的张紧机构的局部示意图。[0017] 图中各附图标记的含义为:1?机架,2?进料平台,3?出料平台,4?保温盖,5?输送带,6a、6b?张紧辊,7?连接杆,71?第一通孔,8a、8b?连接件,9a、9b?张紧簧,10?纠偏电机,
11?舌片,12a、12b?信号开关,13a、13b?限位开关,101?外连接件,102?滑杆,103?张紧件,
104?第二通孔,105?螺孔,106?调节螺杆。
具体实施方式[0018] 下面结合附图进一步阐述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以使其更易于理解和掌握。其中涉及到的机架、输送带、张紧辊、张紧簧、连接杆、电机、信号开关、限位开关等部件,均为本
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普遍认知的常用者,本案对其并无特殊要求。
[0019] 如图1所示,热压复合机的外形整体结构包括:机架1、进料平台2和出料平台3,机架1垂直于进料方向的两侧设有侧板,两侧侧板之间设有上输送带和下输送带,以及数根将
上输送带张紧成环形的上轴辊和数根将下输送带张紧成环形的下轴辊,在环形的上输送带
上方还设有保温盖4,保温盖4可以活动设置,一方面起到保温效果,另一方面可以随时打开
以便观察输送带以及机架1内部各部件的运行情况。
[0020] 与现有技术类似,所述上输送带活动套设于数根上轴辊的外周,上输送带内侧水平设置有上加热板,上输送带在上轴辊和上加热板的外周呈张紧状态,并在至少一根上辊
轴的驱动下作沿进料平台2向出料平台3的环形周期性运动;所述下输送带活动套设于数根
下轴辊的外周,下输送带内侧水平设置有下加热板,下输送带在下轴辊和下加热板的外周
呈张紧状态,也在至少其中一根下辊轴的驱动下作沿进料平台2向出料平台3的环形周期性
运动。
[0021] 如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热压复合机输送带纠偏机构包括:两根张紧辊6a和6b,一根连接杆7,两只连接件8a和8b,一台纠偏电机10。所述连接件8a和8b的整体形状不限,优选
圆形或椭圆形;连接杆7的两端与两只连接件8a和8b的中心位置连接,其中一端固定、另一
端枢轴活动连接;两根张紧辊6a和6b的辊轴两端与两只连接件8a和8b的偏心且上下中心对
称的位置连接,与连接杆7的连接方式相同,同一端固定、另一端枢轴活动连接。图2当中示
意的是三者a端固定、b端活动。
[0022] 连接杆7是本案纠偏机构的关键连接部件,其两侧通过张紧机构与机架1连接,借助张紧机构内的张紧簧9a和9b对连接杆7施加的向外张力,带动两根张紧辊6a和6b向外移
动使得输送带5张紧。一种比较理想的张紧机构的实施方式是——
[0023] 如图3所示,设置两根滑杆102、两只张紧件103和两只调节螺杆106,张紧件103可由一宽度与张紧簧9a和9b的外径适配的金属片材制作而成,制作时将片材两端向同一侧直
角弯折,弯折后的内部长度略大于张紧簧9a和9b自由状态下的长度与连接杆7的外径之和,
其中一处直弯部的中心位置设置第二通孔104,另一处设置螺孔105;并且,连接杆7两侧对
应位置设置两只第一通孔71;两根滑杆102的一端与机架1固定,优选采用螺纹连接的方式,
以便于调节距离,另一端先穿过第二通孔104、再套置张紧簧9a或9b、再穿过第一通孔71而
露出连接杆7之外;两只调节螺杆106从外侧经由螺孔105旋进,前端与滑杆102露出连接杆7
之外的端面相抵。
[0024] 这样,套置在滑杆102外周的张紧簧9a或9b一端抵在张紧件103前端直弯部的内壁,另一端抵在连接杆7的外表面;当从外侧向内旋入调节螺杆106时,张紧簧9a或9b受力压
缩,形成对连接杆7向外的张力,旋入越深、张力越大。张紧簧9a和9b给连接杆7施加张力,可
以带动两根张紧辊6a和6b移动,使得热压复合机的输送带5张紧;当机器停运时,向外旋松
调节螺杆106,张力减小直至消除,输送带5即可松弛。
[0025] 其中,输送带5可以是热压复合机的上输送带,也可以是下输送带,因设置原理与方式基本相同,本案对其不作区分。当然,上输送带和下输送带在运行过程中都会发生跑偏
现象,因此,通常情况下对两者都要设置纠偏机构。本案是对输送带5的纠偏机构进行改进
创新,无论是上输送带和下输送带当中的一种采用该纠偏机构,或者两者均采用该纠偏机
构,都应当受到保护。
[0026] 进一步地,如图2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所述连接杆7的活动连接端延伸至其中一只连接件8b的外侧,该连接件8b外侧还固定设有一套在连接杆7延伸段外周的外
连接件101,所述纠偏电机10的动力输出轴与连接杆7的延伸段固定,纠偏电机10的外壳与
外连接件101固定。这里,外连接件101起到衔接和固定双重作用,其一端与连接件8b的外侧
固定,通常采用焊接方式,中间段可采用空心管,以便套在连接杆7延伸段的外周,另一端可
焊接与纠偏电机10外壳形状相配的配件,配件上设置螺孔或通孔,再用螺栓螺母等紧固件
与纠偏电机10的外壳固定。为使结构更为紧凑,纠偏电机10的动力输出轴可以伸入连接杆7
延伸段内部套接,再用销钉等固定连接。
[0027] 这样,纠偏电机10启动之后,由于其动力输出轴是与连接杆7固定不动的,电机的本体及外壳将发出转动,而电机外壳与外连接件101和连接件8b固定在一起,因此,纠偏电
机10的本体及外壳、外连接件101、连接件8b,都会一起转动。随着连接件8b作顺时针或逆时
针转动,一端(连接件8a端)固定和张紧、一端(连接件8b端)活动的两根张紧辊6a和6b就会
产生扭动。随着扭动的进行,张紧在两根张紧辊6a和6b上面的输送带5的运行轨迹将发生强
制偏移,这样就能起纠偏作用。
[0028] 显然,正常情况下纠偏电机10无需运转,只有当输送带5跑偏时才需要启动纠偏电机10进行纠偏;而且,每次纠偏不能“娇枉过正”。因此,本案在具体实施时,首先需在输送带
5边缘的两个外侧设置两个信号开关12a和12b,其感应片与输送带5边缘的距离是可以容忍
的最大跑偏距离,当输送带5向一侧跑偏、信号开关12a或12b的感应片与输送带5一侧边缘
接触时,纠偏电机10启动使得两根张紧辊6a和6b扭动,迫使输送带5强制向相反偏移。这里,
纠偏电机10正转或反转,视输送带5是向哪一侧跑偏而定。其次,在外连接件(101)外面、或
者纠偏电机(10)外壳、或者纠偏电机(10)外壳与外连接件(101)固定连接处,固定设有一径
向舌片(11),舌片(11)随纠偏电机(10)外壳转动,在其转动区域前后设置两只限位开关13a
和13b,当舌片11与限位开关13a或13b的触片接触时,纠偏电机10停止运行。
[0029] 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当中,连接杆7与两根张紧辊6a和6b的设计、组装和张紧方式,以及,在连接杆7的一端设置纠偏电机10,这两方面是技术关键;其次,信号开关12a和
12b、限位开关13a和13b,均与纠偏电机10联锁,前两者控制纠偏电机10启动,后两者控制纠
偏电机10停运。尤其是限位开关13a和13b,直接限制了舌片11的转动区域范围,该范围必定
小于信号开关12a和12b在连续响应情况下舌片11可以转动的最大范围,否则,对输送带5的
纠偏就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了,导致纠偏电机10从正转到反转再到正转地连续运
行,表现为输送带5忽左忽右一直在跑偏,这显然是不可取的。
[0030] 纠偏电机10启动之后到停止时,输送带5以恢复直行状态为佳。由此,可以确定舌片11的理想转动范围。本案发明人研究发现,舌片11的理想转动范围与两根张紧辊6a和6b
的扭动幅度紧密相关,该扭动幅度又与两根张紧辊6a和6b的长度、两根张紧簧9a和9b的张
力等因素有关。由于限位开关13a和13b设置起来非常方便,具体实施时通过有限次的尝试
即可将其定位。
[0031] 如此,采用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热压复合机运行时,当输送带5的边缘触及信号开关12a或12b的感应片时,纠偏电机10启动,张紧辊6a和6b随着纠偏电机10外壳的转运而
扭动,使输送带5强制向相反方向偏移;同时,纠偏电机10启动之后带动舌片11转动,当舌片
11与限位开关13a或13b的触片接触时,纠偏电机10停止运行,这样就完成了一次纠偏动作。
由于信号开关12a和12b、限位开关13a和13b,均与纠偏电机10实时联锁,只要输送带5达到
可以容忍的最大跑偏距离,纠偏动作就会自动启动和自动停止,从而做到在线、全自动纠
偏。
[0032] 本案取消了现有技术增设的纠偏托辊,采用纠偏电机直接驱动张紧辊扭动实现纠偏,纠偏力来自于电机动力,不存在纠偏力达不到输送带跑偏力的情况,与现有技术相比,
本案这种纠偏方式实施起来非常方便,运行可靠度非常高。其次,本案图3提供的张紧机构
属于业内首创,其结构简便、易于实施,从外部调节调节螺杆106即可使输送带5张紧或松
驰,操作极为方便;而且,纠偏电机在运行时“外壳转而轴不转”,这种方式也是业内从来没
有采用过的,创新程度很高。
[0033] 以上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工作过程和实施效果进行了详细描述,需要说明的是,所描述的只是本实用新型的典型实例,除此之外,本实用新型还可以有其它多种具体
实施方式,凡采用等同替换或等效变换形成的技术方案,均落在本实用新型要求保护的范
围之内。
声明:
“热压复合机输送带纠偏机构” 该技术专利(论文)所有权利归属于技术(论文)所有人。仅供学习研究,如用于商业用途,请联系该技术所有人。
我是此专利(论文)的发明人(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