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金星智控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宣传

位置:中冶有色 >

有色技术频道 >

> 选矿技术

> 矿用整芯阻燃输送带节能带芯和矿用整芯阻燃输送带

矿用整芯阻燃输送带节能带芯和矿用整芯阻燃输送带

925   编辑:中冶有色技术网   来源:三维控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2024-03-01 14:52:40
权利要求书: 1.矿用整芯阻燃输送带节能带芯,其特征在于:所述节能带芯由经线(1)和至少三层纬线(2)交织而成;所述经线(1)包括上经线(101)、中间经线(102)和下经线(103);所述上经线(101)围绕第一层纬线(2)编织,包括A上经线(1011)和B上经线(1012);所述A上经线(1011)和B上经线(1012)每隔两条纬线(2)与其中一条纬线(2)交织,形成上覆盖层;与跟A上经线(1011)交织的纬线(2)相邻的其中一条纬线(2)与B上经线(1012)交织;所述下经线(103)围绕最后一层纬线(2)编织,包括A下经线(1031)和B下经线(1032);所述A下经线(1031)和B下经线(1032)每隔两条纬线(2)与其中一条纬线(2)交织,形成下覆盖层;与跟A下经线(1031)交织的纬线(2)相邻的其中一条纬线(2)与B下经线(1032)交织;所述中间经线(102)呈交叉分布状,并围绕纬线(2)上下弯曲循环编织,形成受力层;所述上经线(101)和下经线(103)为棉纱;所述中间经线(102)和纬线(2)为高强度纤维。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矿用整芯阻燃输送带节能带芯,其特征在于:所述中间经线(102)上下循环编织的波峰与波谷的跨距为2条纬线(2)。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矿用整芯阻燃输送带节能带芯,其特征在于:编织于同一层纬线(2)的中间经线(102)设有四条,且四条中间经线(102)间隔交错设置。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矿用整芯阻燃输送带节能带芯,其特征在于:所述纬线(2)设有4层,对应的,所述中间经线(102)设有12条。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矿用整芯阻燃输送带节能带芯,其特征在于:所述中间经线(102)和纬线(2)为涤纶工业长丝。

6.矿用整芯阻燃输送带,其特征在于:包括节能带芯;所述节能带芯的上下两个表面分别设有覆盖胶层(3);所述节能带芯由经线(1)和至少三层纬线(2)交织而成;所述经线(1)包括上经线(101)、中间经线(102)和下经线(103);所述上经线(101)围绕第一层纬线(2)编织,包括A上经线(1011)和B上经线(1012);所述A上经线(1011)和B上经线(1012)每隔两条纬线(2)与其中一条纬线(2)交织,形成上覆盖层;与跟A上经线(1011)交织的纬线(2)相邻的其中一条纬线(2)与B上经线(1012)交织;所述下经线(103)围绕最后一层纬线(2)编织,包括A下经线(1031)和B下经线(1032);所述A下经线(1031)和B下经线(1032)每隔两条纬线(2)与其中一条纬线(2)交织,形成下覆盖层;与跟A下经线(1031)交织的纬线(2)相邻的其中一条纬线(2)与B下经线(1032)交织;所述中间经线(102)呈交叉分布状,并围绕纬线(2)上下弯曲循环编织,形成受力层;所述上经线(101)和下经线(103)为棉纱;所述中间经线(102)和纬线(2)为高强度纤维。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矿用整芯阻燃输送带,其特征在于:编织于同一层纬线(2)的中间经线(102)设有四条,且四条中间经线(102)间隔交错设置。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矿用整芯阻燃输送带,其特征在于:所述节能带芯与覆盖胶层(3)之间设有贴胶层(4);所述贴胶层(4)的厚度为1~3mm。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矿用整芯阻燃输送带,其特征在于:所述中间经线(102)和纬线(2)为涤纶工业长丝。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矿用整芯阻燃输送带,其特征在于:所述纬线(2)设有4层,对应的,所述中间经线(102)设有12条。

说明书: 矿用整芯阻燃输送带节能带芯和矿用整芯阻燃输送带技术领域[0001] 本实用新型涉及输送带技术领域,具体涉及矿用整芯阻燃输送带节能带芯和矿用整芯阻燃输送带。背景技术[0002] 矿用输送带具有运输速度快、运量大、运输距离长等优点,在现代化煤矿的日常生产中,已逐步取代矿车输送煤炭的任务。目前,我国煤矿井下使用的阻燃输送带主要有两种:一种是煤矿用阻燃钢丝绳芯输送带,一种是煤矿用织物整芯阻燃输送带。阻燃钢丝绳芯输送带以钢丝绳为经向骨架材料,其强度高、载重量大,但耐化学腐蚀性差、纵向易撕裂。织物整芯阻燃输送带具有重量轻、抗撕裂性能好的优点,其带芯为整体编织结构,主要采用由涤纶与棉纱的合股线为经线和纬线编织而成,涤纶用于保证抗拉强度,棉纱用于吸附带芯表层的橡胶,使橡胶层附着在带芯表面(橡胶通过涂刷的方式附着在带芯表面)。但是,在传统的整芯编织结构中,棉纱的利用率低,带芯的整体拉伸强度低、受拉后伸长量大;为了使带芯达到预定的拉力,就需要将带芯设计的比较厚,这样就会导致在涂上橡胶之后,整个输送带的自重大幅度增加,从而增加了阻燃输送带的工作损耗,不利于矿用输送带向节能方面的发展。实用新型内容

[0003]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矿用整芯阻燃输送带节能带芯,用以克服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的矿用整芯阻燃输送带节能带芯通过高强度纤维交错编织形成受力层,并在受力层的上下两侧通过棉纱与高强度纤维编织形成覆盖层,使得带芯的强力分布均匀、整体拉伸强度高、与胶面的结合性能好,而且整条带芯中只含有少量的棉纱,从而降低了棉纱的比重,减薄了带芯的厚度,当该节能带芯应用到阻燃输送带中时,可以降低输送带的厚度,进而降低输送带的自身重量,节约输送能耗。对应的,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采用该节能带芯的矿用整芯阻燃输送带。[0004] 对于节能带芯而言,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为:矿用整芯阻燃输送带节能带芯,所述节能带芯由经线和至少三层纬线交织而成;所述经线包括上经线、中间经线和下经线;所述上经线围绕第一层纬线编织,包括A上经线和B上经线;所述A上经线和B上经线每隔两条纬线与其中一条纬线交织,形成上覆盖层;与跟A上经线交织的纬线相邻的其中一条纬线与B上经线交织;所述下经线围绕最后一层纬线编织,包括A下经线和B下经线;所述A下经线和B下经线每隔两条纬线与其中一条纬线交织,形成下覆盖层;与跟A下经线交织的纬线相邻的其中一条纬线与B下经线交织;所述中间经线呈交叉分布状,并围绕纬线上下弯曲循环编织,形成受力层;所述上经线和下经线为棉纱;所述中间经线和纬线为高强度纤维。[0005]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矿用整芯阻燃输送带节能带芯通过高强度纤维交错编织形成受力层,并在受力层的上下两侧通过棉纱与高强度纤维编织形成覆盖层,整条带芯中只含有少量的棉纱,从而降低了棉纱的比重,减薄了带芯的厚度,当该节能带芯应用到阻燃输送带中时,可以降低输送带的厚度,进而降低输送带的自身重量,节约输送能耗;而且其受力层由高强度纤维交叉编织,可以实现互锁,均匀分散经线、纬线的受力,提高了拉断强度,从而使得带芯的整体强力分布均匀、整体拉伸强度高;上、下覆盖层采用棉纱与纬线根据特定的编织结构进行编织,其棉纱的利用率高,可达66.6%,使得带芯具有较好的表面附着力,与胶面的结合性能好。

[0006] 作为优化,前述的矿用整芯阻燃输送带节能带芯中,所述中间经线上下循环编织的波峰与波谷跨距为2条纬线;编织于同一层纬线的中间经线设有四条,且四条中间经线间隔交错设置;所述纬线设有4层,对应的,所述中间经线设有12条。此时,经线的编织密度较大,经线的利用率高,编织完成后的节能带芯具有整体性能好、强度高的特点。[0007] 作为优化,前述的矿用整芯阻燃输送带节能带芯中,所述中间经线和纬线为涤纶工业长丝。由此,使得本实用新型的节能带芯在经向上和纬向上均具有强度高、伸长小、厚度薄、质量轻、节能的特点,使得节能带芯的整体强度高、综合性能优异。[0008] 对于输送带而言,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为:矿用整芯阻燃输送带,包括节能带芯;所述节能带芯的上下两个表面分别设有覆盖胶层;所述节能带芯由经线和至少三层纬线交织而成;所述经线包括上经线、中间经线和下经线;所述上经线围绕第一层纬线编织,包括A上经线和B上经线;所述A上经线和B上经线每隔两条纬线与其中一条纬线交织,形成上覆盖层;与跟A上经线交织的纬线相邻的其中一条纬线与B上经线交织;所述下经线围绕最后一层纬线编织,包括A下经线和B下经线;所述A下经线和B下经线每隔两条纬线与其中一条纬线交织,形成下覆盖层;与跟A下经线交织的纬线相邻的其中一条纬线与B下经线交织;所述中间经线呈交叉分布状,并围绕纬线上下弯曲循环编织,形成受力层;所述上经线和下经线为棉纱;所述中间经线和纬线为高强度纤维。[0009]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矿用整芯阻燃输送带中的节能带芯通过高强度纤维交错编织形成受力层,并在受力层的上下两侧通过棉纱与高强度纤维编织形成覆盖层,材料利用率高,输送带的整体性能较好,而且强力分布均匀、拉伸强度高;此外,节能带芯中只含有少量的棉纱,减薄了带芯的厚度,进而降低了输送带的厚度,使得输送带的自身重量较小,输送能耗低。[0010] 作为优化,前述的矿用整芯阻燃输送带中,所述节能带芯与覆盖胶层之间设有贴胶层;所述贴胶层的厚度可以为1~3mm。贴胶层的设计可以增强节能带芯和覆盖胶层之间的粘合力;当贴胶层的厚度过薄时,不能有效的覆盖住节能带芯的上下表面,当贴胶层的厚度过厚时,在输送带的整体厚度不变的情况下,会导致覆盖胶层相对较薄,从而会降低输送带的使用寿命;贴胶层的厚度选择1~3mm时较佳。[0011] 作为优化,前述的矿用整芯阻燃输送带中,所述中间经线上下循环编织的波峰与波谷跨距为2条纬线;编织于同一层纬线的中间经线设有四条,且四条中间经线间隔交错设置;所述纬线设有4层,对应的,所述中间经线设有12条;所述中间经线和纬线为涤纶工业长丝。由此,使得本实用新型的节能带芯在经向上和纬向上均具有强度高、伸长小、厚度薄、质量轻、节能的特点,从而使得输送带的整体强度高、综合性能优异。附图说明[0012]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矿用整芯阻燃输送带节能带芯的示意图;[0013]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矿用整芯阻燃输送带节能带芯的示意图;[0014] 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矿用整芯阻燃输送带的示意图;[0015] 图4是传统带芯的上、下覆盖层结构的示意图。[0016] 附图中的标记为:1?经线,101?上经线、1011?A上经线、1012?B上经线,102?中间经线,103?下经线、1031?A下经线、1032?B下经线;2?纬线;3?覆盖胶层;4?贴胶层。具体实施方式[0017]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申请作进一步的说明,但并不作为对本申请限制的依据。[0018] 参见图1和图2,本实用新型的矿用整芯阻燃输送带节能带芯,所述节能带芯由经线1和至少三层纬线2交织而成;所述经线1包括上经线101、中间经线102和下经线103;所述上经线101围绕第一层纬线2编织,包括A上经线1011和B上经线1012;所述A上经线1011和B上经线1012每隔两条纬线2与其中一条纬线2交织,形成上覆盖层;所述A上经线1011编织于B上经线1012的外侧;与跟A上经线1011交织的纬线2相邻的其中一条纬线2与B上经线1012交织;所述下经线103围绕最后一层纬线2编织,包括A下经线1031和B下经线1032;所述A下经线1031和B下经线1032每隔两条纬线2与其中一条纬线2交织,形成下覆盖层;所述A下经线1031编织于B下经线1032的外侧;与跟A下经线1031交织的纬线2相邻的其中一条纬线2与B下经线1032交织;所述中间经线102呈交叉分布状,并围绕纬线2上下弯曲循环编织,形成受力层;所述上经线101和下经线103为棉纱;所述中间经线102和纬线2为高强度纤维(即强度很高的纤维)。[0019] 传统带芯的上、下覆盖层结构通过两条经线1围绕纬线2进行编织,且两条经线1相互交叉,在形成的交叉孔中分布有2条纬线2(参见图4),上、下覆盖层采用这样的结构后,材料利用率一般为50%;而本申请中的上、下覆盖层采用上述的结构设计后,其材料利用率可达66.6%。[0020] 实施例:[0021] 本实施例中,所述中间经线102上下循环编织的波峰与波谷跨距为2条纬线2;编织于同一层纬线2的中间经线102设有四条,且四条中间经线102间隔交错设置;所述纬线2设有4层,对应的,所述中间经线102设有12条。此时,经线1的编织密度较大,经线1的利用率高,从而使得编织完成的节能带芯具有整体性能好、强度高的特点。[0022] 本实施例中,所述中间经线102和纬线2为涤纶工业长丝。由此,使得节能带芯在经向上和纬向上均具有强度高、伸长小、厚度薄、质量轻、节能的特点,从而使得节能带芯的整体强度高、综合性能优异。[0023] 作为矿用整芯阻燃输送带节能带芯的一个具体应用:[0024] 参见图3,矿用整芯阻燃输送带,包括节能带芯;所述节能带芯的上下两个表面分别设有覆盖胶层3;所述节能带芯为前述的本实用新型的矿用整芯阻燃输送带节能带芯。[0025] 作为矿用整芯阻燃输送带的一个具体实施例:[0026] 所述节能带芯与覆盖胶层3之间设有贴胶层4;所述贴胶层4的厚度为1.5mm。贴胶层4的设计可以增强节能带芯和覆盖胶层3之间的粘合力;贴胶层4的厚度选择1.5mm时,输送带的耐磨抗冲击性能较好,使用寿命较长。[0027] 上述对本申请中涉及的实用新型的一般性描述和对其具体实施方式的描述不应理解为是对该实用新型技术方案构成的限制。本领域所属技术人员根据本申请的公开,可以在不违背所涉及的实用新型构成要素的前提下,对上述一般性描述或/和具体实施方式(包括实施例)中的公开技术特征进行增加、减少或组合,形成属于本申请保护范围之内的其它的技术方案。



声明:
“矿用整芯阻燃输送带节能带芯和矿用整芯阻燃输送带” 该技术专利(论文)所有权利归属于技术(论文)所有人。仅供学习研究,如用于商业用途,请联系该技术所有人。
我是此专利(论文)的发明人(作者)
分享 0
         
举报 0
收藏 0
反对 0
点赞 0
全国热门有色金属技术推荐
展开更多 +

 

中冶有色技术平台微信公众号
了解更多信息请您扫码关注官方微信
中冶有色技术平台微信公众号中冶有色技术平台

最新更新技术

报名参会
更多+

报告下载

第二届中国微细粒矿物选矿技术大会
推广

热门技术
更多+

衡水宏运压滤机有限公司
宣传
环磨科技控股(集团)有限公司
宣传

发布

在线客服

公众号

电话

顶部
咨询电话:
010-88793500-807
专利人/作者信息登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