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利要求书: 1.一种便于卸料的旋挖钻机用钻孔机构,包括旋臂(1),所述旋臂(1)下端固定安装有集渣斗(2),所述集渣斗(2)下部开口处转动连接有旋齿钻头(3),其特征在于:还包括高压气泵(5),所述集渣斗(2)的内顶壁固定安装有喷吹头(51),所述高压气泵(5)与喷吹头(51)连通,以用于为集渣斗(2)提供气流冲击,所述喷吹头(51)横截面为圆形,任一过圆心的中心线一侧设置有若干喷吹孔(511),另一侧为实心部(512),所述集渣斗(2)内转动设置有环状遮板(43),所述环状遮板(43)的外缘部分为环形,所述环状遮板(43)的中空部分设置有与喷吹孔(511)位置分部和面积均适配的遮挡部(45)。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便于卸料的旋挖钻机用钻孔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旋臂(1)内设置有与外部空间连通的空腔,所述空腔内固定安装有电机(4),所述电机(4)的输出轴竖直向下设置并连接有水平延伸的转动杆(41),所述转动杆(41)由空腔内延伸至所述旋臂(1)的外部,并连接有纵向延伸的传动杆(42),所述传动杆(42)延伸至所述集渣斗(2)内,并与所述环状遮板(43)的外缘部分固定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便于卸料的旋挖钻机用钻孔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外缘部分下端设置有数个纵向延伸的搅拌部(44),所述搅拌部(44)一侧与所述集渣斗(2)的内壁贴合。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便于卸料的旋挖钻机用钻孔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搅拌部(44)的数量为四个,所述搅拌部(44)的形状为长方体,且其中两个边角部分位于旋转路径上。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便于卸料的旋挖钻机用钻孔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喷吹孔(511)间距均匀分部在所述喷吹头(51)上。
说明书: 一种便于卸料的旋挖钻机用钻孔机构技术领域[0001] 本实用新型涉及旋挖钻机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便于卸料的旋挖钻机用钻孔机构。背景技术[0002] 旋挖钻机是目前国内较为先进的大口径成桩的施工设备,具有很多特有的优点,广泛的运用在建筑施工道路桥梁等各个方面。一般采取短螺旋式或回转斗式钻头进行成桩作业,将钻进、取土一体实施,减少了采取泥浆护壁方式成孔带来的环境不良影响。[0003] 旋挖钻机对地面进行成孔时,回转斗式钻头将钻头挖掘的沙土收集在集渣斗内,当集渣斗内充满泥土时,将集渣斗从孔洞中提出,打开集渣斗,将集渣斗内收集的泥土清理掉,将钻头放入孔洞中继续进行孔洞的成桩工作,除了极干燥的地面外,大多数的泥土均有粘着力,会相互附着,也会粘黏至斗壁,导致渣斗打开时,倾倒尘土较为不便,倾倒效率低影响了工作效率。[0004] 现有专利号为CN214330570U的中国专利,包括旋臂、集渣斗、输送管和用于将沙土排出的输送组件,所述集渣斗连接于旋臂下端,所述集渣斗内部设置有空腔,所述集渣斗底部设置有进渣口,所述进渣口与所述空腔连通,所述集渣斗底部还设置有旋齿,所述输送管位于旋臂内,所述输送管沿旋臂的长度方向设置,所述输送管一端与空腔连通,所述输送管另一端穿出旋臂,所述输送组件设置在输送管上,能够减少将集渣斗的卸料时间,提高沙土清理的效率,此装置仅适用于完全干燥的沙土地面,但大部分的施工地面均是潮湿、有粘黏性的泥土,采用气泵吸收尘土,并将尘土通过旋臂上方的输料管排出的设计,极易发生堵塞,因此适用性极低,故而,提出一种便于卸料的旋挖钻机用钻孔机构来解决上述问题。实用新型内容
[0005] 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便于卸料的旋挖钻机用钻孔机构,具有减震效果好的优点。[0006]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便于卸料的旋挖钻机用钻孔机构,包括旋臂,所述旋臂下端固定安装有集渣斗,所述集渣斗下部开口处转动连接有旋齿钻头,还包括高压气泵,所述集渣斗的内顶壁固定安装有喷吹头,所述高压气泵与喷吹头连通,以用于为集渣斗提供气流冲击,所述喷吹头横截面为圆形,任一过圆心的中心线一侧设置有若干喷吹孔,另一侧为实心部,所述集渣斗内转动设置有环状遮板,所述环状遮板的外缘部分为环形,所述环状遮板的中空部分设置有与喷吹孔位置分部和面积均适配的遮挡部。[0007] 进一步,所述旋臂内设置有与外部空间连通的空腔,所述空腔内固定安装有电机,所述电机的输出轴竖直向下设置并连接有水平延伸的转动杆,所述转动杆由空腔内延伸至所述旋臂的外部,并连接有纵向延伸的传动杆,所述传动杆延伸至所述集渣斗内,并与所述环状遮板的外缘部分固定连接。[0008] 进一步,所述外缘部分下端设置有数个纵向延伸的搅拌部,所述搅拌部一侧与所述集渣斗的内壁贴合。[0009] 进一步,所述搅拌部的数量为四个,所述搅拌部的形状为长方体,且其中两个边角部分位于旋转路径上。[0010] 进一步,所述喷吹孔间距均匀分部在所述喷吹头上。[0011]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申请的技术方案具备以下有益效果:[0012] 1、该便于卸料的旋挖钻机用钻孔机构,通过搅拌部对附着在集渣斗内壁的泥土进行清理,对相互附着的泥土进行搅碎,从而防止泥土粘黏,避免了卸料效率降低。[0013] 2、该便于卸料的旋挖钻机用钻孔机构,通过高压气泵对泥土施加一个向外推动的力,增加泥土卸料效率。[0014] 3、该便于卸料的旋挖钻机用钻孔机构,通过环状遮板和喷吹孔的特定位置,使两者相互配合,在不使用时,遮挡喷吹孔防止堵塞,在使用时,打开喷吹孔进行喷吹,从而实现了便于使用的目的。附图说明[0015] 图1为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图;[0016] 图2为图1中A处放大图;[0017] 图3为本实用新型清土机构仰视图;[0018] 图4本实用新型清土机构使用状态图;[0019] 图5为本实用新型立体图。[0020] 图中:1、旋臂;2、集渣斗;3、旋齿钻头;4、电机;41、转动杆;42、传动杆;43、环状遮板;44、搅拌部;45、遮挡部;5、高压气泵;51、喷吹头;511、喷吹孔;512、实心部。具体实施方式[0021]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0022] 请参阅图1?5,本实施例中的一种便于卸料的旋挖钻机用钻孔机构,包括旋臂1,旋臂1下端固定安装有集渣斗2,集渣斗2下部开口处转动连接有旋齿钻头3,还包括高压气泵5,集渣斗2的内顶壁固定安装有喷吹头51,高压气泵5与喷吹头51连通,以用于为集渣斗2提供气流冲击,喷吹头51横截面为圆形,任一过圆心的中心线一侧设置有若干喷吹孔511,另一侧为实心部512,集渣斗2内转动设置有环状遮板43,环状遮板43的外缘部分为环形,环状遮板43的中空部分设置有与喷吹孔511位置分部和面积均适配的遮挡部45。
[0023] 该装置通过设置高压气泵5对泥土施加一个向外推动的力,增加泥土卸料效率,通过环状遮板43和限定喷吹孔511的位于特定位置,使在使用时,遮挡部45旋转,使得喷吹孔511暴露,进行喷吹,在不喷吹时,遮挡部45能够遮挡喷吹孔511,防止堵塞,从而保证喷吹功能、提升工作效率的同时,避免了堵塞造成维护麻烦的情况,实现了便于使用的目的。
[0024] 进一步,旋臂1内设置有与外部空间连通的空腔,空腔内固定安装有电机4,电机4的输出轴竖直向下设置并连接有水平延伸的转动杆41,转动杆41由空腔内延伸至旋臂1的外部,并连接有纵向延伸的传动杆42,传动杆42延伸至集渣斗2内,并与环状遮板43的外缘部分固定连接。[0025] 本申请提供一种优选的实施例,通过电机4旋转带动转动杆41旋转,旋臂1在其外部开设有转动槽,使得转动杆41能够延伸至旋臂1的外部,转动槽应开设为旋臂1周长的一半或一半以上,使得转动杆41有足够跟随电机4旋转的空间,转动杆41旋转时,将使传动杆42带动环状遮板43的遮挡部45改变位置,遮挡实心部512,从而使得喷吹头51的喷吹孔511暴露,此实施例结构简单,便于维护。
[0026] 进一步,外缘部分下端设置有数个纵向延伸的搅拌部44,搅拌部44一侧与集渣斗2的内壁贴合。[0027] 该装置通过搅拌部44对附着在集渣斗2内的泥土进行清理和搅碎,当上部泥土受搅动产生位移时,会推动在其下方的泥土向集渣斗2外移动,从而防止泥土粘黏,避免了卸料效率降低。[0028] 进一步,搅拌部44的数量为四个,搅拌部44的形状为长方体,且其中两个边角部分位于旋转路径上。[0029] 该装置通过边角设置在旋转路径上,使得旋转时,边角搅动泥土,边角相较于平面面积较小,同力度下产生压强较大,便于搅拌部44搅动,以此减少电机4所需功率。[0030] 进一步,喷吹孔511间距均匀分部在喷吹头51上。[0031] 该装置通过均匀设置喷吹孔511,使得喷吹高压时泥土分散均匀,防止泥土板结,有利于泥土卸料。[0032] 本申请中,高压气泵5、旋齿钻头3均为现有技术,包括但不限于可参照背景技术中的对比文件公开内容,非本专利创新技术,本申请不再详细说明。[0033] 上述实施例的工作原理为:[0034] 该装置在使用时,通过整体转动使得旋齿钻头3对地面进行打孔,泥土逐渐积累至集渣斗2内,并附着在集渣斗2的内壁,泥土之间也会相互板结、粘黏,需要卸料时旋齿钻头3旋转打开,此时电机4带动环状遮板43转动,搅拌部44对泥土进行搅拌清理附着泥土、破碎泥土,上层泥土移动,下层泥土随着上层泥土的移动,向外部清出,同时遮挡部45不再遮挡喷吹口,此时启动高压气泵5,施加推出泥土的力,进一步增加了卸料效率,也防止喷吹孔511堵塞,从而实现了便于使用,卸料效率高的目的。
[0035] 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精神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声明:
“便于卸料的旋挖钻机用钻孔机构” 该技术专利(论文)所有权利归属于技术(论文)所有人。仅供学习研究,如用于商业用途,请联系该技术所有人。
我是此专利(论文)的发明人(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