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利要求书: 1.一种非接触式带式输送机打滑保护装置,包括输送电机(1)、控制器(2)、驱动滚筒(3)、从动滚筒(4)以及胶带(7),所述输送电机(1)的输出轴端处安装有驱动滚筒(3),所述胶带(7)包覆在驱动滚筒(3)、从动滚筒(4)的外侧,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器(2)的输出端信号连接输送电机(1),所述驱动滚筒(3)的一侧表面安装有第一转速传感器(5),所述从动滚筒(4)在驱动滚筒(3)设置第一转速传感器(5)的同侧设置有第二转速传感器(6),所述第一转速传感器(5)、第二转速传感器(6)的输出端均信号连接控制器(2)的输入端。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非接触式带式输送机打滑保护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器(2)中包含保护系统,所述的保护系统包括CPU控制
芯片、计数器、数据采集单元以及数据处理模块,所述CPU控制芯片的输出端与输送电机(1)的输入端信号连接,所述计数器、数据采集单元的输出端均与数据处理模块的输入端信号连接,所述数据处理模块的输出端与CPU控制芯片的输入端信号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非接触式带式输送机打滑保护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数据采集单元设置有两组,两组所述的数据采集单元的输入端分别信号连接第一转速传感器(5)、第二转速传感器(6)。
说明书: 一种非接触式带式输送机打滑保护装置技术领域[0001] 本实用新型涉及带式输送机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非接触式带式输送机打滑保护装置。
背景技术[0002] 带式输送机作为通用机械设备,广泛应用于冶金、煤炭、电力、港口等行业。在其使用过程中,往往出现打滑、跑偏等故障。尤其在重载启动时,由于胶带张紧力不足或张紧不
及时,更容易出现打滑现象。一旦发生打滑事故,轻则造成胶带及驱动滚筒的磨损,重则可
导致断带、火灾等严重后果。常用的打滑保护装置有接触式和非接触式两种形式,其中又以
接触式打滑保护装置为最。接触式打滑保护装置的工作原理是:启动带式输送机主电机后,
在PLC程序里会检测到一个带式输送机主电机运行信号,延时3—5秒后,PLC程序要检测到
一个胶带转动的信号(采集于打滑保护开关的信号),如果PLC检测不到胶带转动的信号,就
会报胶带打滑故障,同时停止主电机运行,实现打滑保护,然而,这种打滑保护装置的缺点
是:①打滑保护装置转轴及滚轮长时间在高速状态下转动,非常容易损坏;②电路芯片内部
设定好的额定速度不能改变,一个打滑保护装置只对应有相同速度的带式输送机,不能任
意调换;③因带式输送机启动时速度从零到额定速度有个加速过程,如打滑保护装置一开
始就投入运行,开始启动时胶带速度较慢,必定造成打滑装置误报警,导致带式输送机无法
启动,故打滑保护装置需在带式输送机完全启动、正常运行后才投入使用。上文所述3-5秒
是根据带式输送机的启动时间设置;对于长距离的带式输送机,启动时间要远远大于5秒,
故打滑保护装置的投入时间也将进一步滞后。带式输送机的打滑一般发生在重载启动时,
此时保护装置不能及时投用,无法起到打滑保护作用。对带式输送机的安全运转极为不利;
④打滑保护装置的滚轮与胶带压力间不足时,滚轮与胶带之间容易发生打滑现象,造成滚
轮丢转,保护装置误动作。而现有的非接触式打滑保护装置在在带式输送机启动时打滑保
护装置无法投入使用。
实用新型内容
[0003]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非接触式带式输送机打滑保护装置,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的问题。
[0004]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非接触式带式输送机打滑保护装置,包括输送电机、控制器、驱动滚筒、从动滚筒以及胶带,所述输送电机的输出轴端
处安装有驱动滚筒,所述胶带包覆在驱动滚筒、从动滚筒的外侧,所述控制器的输出端信号
连接输送电机,所述驱动滚筒的一侧表面安装有第一转速传感器,所述从动滚筒在驱动滚
筒设置第一转速传感器的同侧设置有第二转速传感器,所述第一转速传感器、第二转速传
感器的输出端均信号连接控制器的输入端。
[0005] 优选的,所述控制器中包含保护系统,所述的保护系统包括CPU控制芯片、计数器、数据采集单元以及数据处理模块,所述CPU控制芯片的输出端与输送电机的输入端信号连
接,所述计数器、数据采集单元的输出端均与数据处理模块的输入端信号连接,所述数据处
理模块的输出端与CPU控制芯片的输入端信号连接。
[0006] 所述CPU控制芯片用于接收数据处理模块对数据处理后的信号,并对输送电机做出停车与启动的控制的操作。
[0007] 所述计数器用于记录数据采集单元采集数据的时间,通过控制截取信号的单位时间,从而确保在出现打滑时能够及时做出停车操作,对装置整体进行有效的保护。
[0008] 所述的数据采集单元分别用于采集接近开关的实际速度,并转换为数字信号交送给数据处理模块进行处理。
[0009] 所述数据处理模块在接收数据采集单元的信号数据后,对信号数据进行比对分析处理,并将分析处理后的结构发送给CPU控制芯片。
[0010] 优选的,所述数据采集单元设置有两组,两组所述的数据采集单元的输入端分别信号连接第一转速传感器、第二转速传感器。
[0011] 所述第一转速传感器设置在驱动滚筒的侧面,所述第二转速传感器设置在从动滚筒的侧面,两组数据采集单元分别用于接收第一转速传感器、第二转速传感器的检测信号,
并将检测信号发送给数据处理模块。
[0012]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非接触式带式输送机打滑保护装置,具备以下有益效果:通过设置第一转速传感器、第二转速传感器,且将第一转速传感器固定设置于驱动滚筒的
一侧表面,将第二转速传感器设置在从动滚筒的一侧表面,在使用时,通过控制器通过两个
转速传感器的检测并判断驱动滚筒、从动滚筒的实际速度,当两者的实际速度大于预设值
时,表明驱动滚筒与胶带之间出现相对位移,从而控制器控制输送电机停车,保证了带式输
送机的稳定可靠运行,且本设备体积小、成本低、不易损坏,安装拆卸灵活,便于防护,可适
应较为恶劣的工况环境,故障率低,检测精度高。
附图说明[0013]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种非接触式带式输送机打滑保护装置的第一转速传感器、第二转速传感器的安装示意图;
[0014]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一种非接触式带式输送机打滑保护装置的控制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0015] 图3为本实用新型一种非接触式带式输送机打滑保护装置的控制系统的控制原理图;
[0016] 图4为本实用新型一种非接触式带式输送机打滑保护装置的电路连接示意图。[0017] 图中:1、输送电机;2、控制器;3、驱动滚筒;4、从动滚筒;5、第一转速传感器;6、第二转速传感器;7、胶带。
具体实施方式[0018]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
[0019] 如图1?4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技术方案:一种非接触式带式输送机打滑保护装置,包括输送电机1、控制器2、驱动滚筒3、从动滚筒4以及胶带7,所述输送电机1的输出轴
端处安装有驱动滚筒3,所述胶带7包覆在驱动滚筒3、从动滚筒4的外侧,所述控制器2的输
出端信号连接输送电机1,所述驱动滚筒3的一侧表面安装有第一转速传感器5,所述从动滚
筒4在驱动滚筒3设置第一转速传感器5的同侧设置有第二转速传感器6,所述第一转速传感
器5、第二转速传感器6的输出端均信号连接控制器2的输入端。
[0020] 优选的,所述控制器2中包含保护系统,所述的保护系统包括CPU控制芯片、计数器、数据采集单元以及数据处理模块,所述CPU控制芯片的输出端与输送电机1的输入端信
号连接,所述计数器、数据采集单元的输出端均与数据处理模块的输入端信号连接,所述数
据处理模块的输出端与CPU控制芯片的输入端信号连接。
[0021] 所述CPU控制芯片用于接收数据处理模块对数据处理后的信号,并对输送电机1做出停车与启动的控制的操作。
[0022] 所述计数器用于记录数据采集单元采集数据的时间,通过控制截取信号的单位时间,从而确保在出现打滑时能够及时做出停车操作,对装置整体进行有效的保护。
[0023] 所述的数据采集单元分别用于采集接近开关的实际速度,并转换为数字信号交送给数据处理模块进行处理。
[0024] 所述数据处理模块在接收数据采集单元的信号数据后,对信号数据进行比对分析处理,并将分析处理后的结构发送给CPU控制芯片。
[0025] 优选的,所述数据采集单元设置有两组,两组所述的数据采集单元的输入端分别信号连接第一转速传感器5、第二转速传感器6。
[0026] 所述第一转速传感器5设置在驱动滚筒3的侧面,所述第二转速传感器6设置在从动滚筒4的侧面,两组数据采集单元分别用于接收第一转速传感器5、第二转速传感器6的检
测信号,并将检测信号发送给数据处理模块。
[0027] 需要说明的是,一种非接触式带式输送机打滑保护装置,在工作时,将第一转速传感器5安装在驱动滚筒3的外侧,将第二转速传感器6安装在从动滚筒4的外侧,并将输送电
机1、第一转速传感器5、第二转速传感器6均与控制器连接,当胶带输送机运行后,计数器开
始记录输驱动滚筒3的第一转速传感器5、从动滚筒4的第二转速传感器6的信号发出时间,
而两组数据采集单元分别用于接收第一转速传感器5、第二转速传感器6的信号,信号经数
据处理模块进行比较分析后,当两个信号误差大于设定值时,驱动滚筒3与胶带7间发生了
相对位移,即发生了打滑,CPU控制芯片发出打滑停机信号,输送电机1主回路接触器KM断
电,输送电机1停止运转。
[0028] 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精神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
改、替换和变型,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声明:
“非接触式带式输送机打滑保护装置” 该技术专利(论文)所有权利归属于技术(论文)所有人。仅供学习研究,如用于商业用途,请联系该技术所有人。
我是此专利(论文)的发明人(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