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利要求书: 1.一种方便拿取的立式离心机,包括底座(1),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座(1)的顶部固定连接有壳体(2),所述壳体(2)的背面设置有驱动组件(3),所述驱动组件(3)的驱动端连接有盖板(4),其中所述驱动组件(3)包括固定于所述壳体(2)背面的U型框(31),以及固定于所述盖板(4)背面的直齿板(32),所述直齿板(32)的底部滑动连接于所述壳体(2)的背面,所述U型框(31)内壁的两侧之间转动连接有与直齿板(32)侧面啮合的齿轮(33),所述壳体(2)的背面固定连接有电机A(34),所述电机A(34)的输出轴与所述齿轮(33)的轴心固定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方便拿取的立式离心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2)内壁的两侧之间固定连接有汇集板(5),所述壳体(2)内壁的两侧均设置有卸料管,所述壳体(2)的内部固定连接有环形滑槽A(6),所述环形滑槽A(6)的内部设置有离心筒(7),所述离心筒(7)顶部的外表面固定连接有滑动架(8),所述滑动架(8)滑动连接于所述环形滑槽A(6)的内部。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方便拿取的立式离心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离心筒(7)的底部贯穿所述汇集板(5)并延伸至所述汇集板(5)的底部,所述壳体(2)的内壁的底部固定连接有电机B(9),所述电机B(9)的输出轴与所述离心筒(7)之间设置有连接件(10)。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方便拿取的立式离心机,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件(10)包括固定于所述离心筒(7)底部的矩形框(101),以及固定于电机B(9)的输出轴的矩形块(102)。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方便拿取的立式离心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盖板(4)内壁的顶部转动连接有环形滑槽B(11),所述盖板(4)的顶部设置有进料嘴(12)。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方便拿取的立式离心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2)的两侧均开设有定位孔(13),所述盖板(4)的两侧均固定连接有定位杆(14。
说明书: 一种方便拿取的立式离心机技术领域[0001] 本实用新型涉及立式离心机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方便拿取的立式离心机。背景技术[0002] 立式离心机的整个系统巧妙的应用了离心力与重力的双重作用实现了设备的连续工作,达到了很高的工作效率。浆料由进料口进入离心机,在分离系统中受到离心力的作
用,通过过滤筛网截留固体,液体穿过筛网进入过滤仓由母液口排出,固体在重力与离心力
的分力作用下向下运动,通过出料仓进入下级工段。
[0003] 相关技术中,离心机在长期使用后,需要对离心机内部的离心筒进行清洁或护理,然而现有的离心机中的离心筒通常采用固定方式固定于离心机的内部,造成离心筒不便于
拿取,降低了离心机的使用效果。
实用新型内容
[0004]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离心筒不便于拿取的缺点,而提出的一种方便拿取的立式离心机。
[0005]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0006] 一种方便拿取的立式离心机,包括底座,所述底座的顶部固定连接有壳体,所述壳体的背面设置有驱动组件,所述驱动组件的驱动端连接有盖板,其中所述驱动组件包括固
定于所述壳体背面的U型框,以及固定于所述盖板背面的直齿板,所述直齿板的底部滑动连
接于所述壳体的背面,所述U型框内壁的两侧之间转动连接有与直齿板侧面啮合的齿轮,所
述壳体的背面固定连接有电机A,所述电机A的输出轴与所述齿轮的轴心固定连接;
[0007] 通过盖板向上的运动,便于打开离心机,进而便于工作人员对离心机内部的离心筒进行拿取,提高了后续清洁更换的效果,不需要工作人员费时费力的对离心机进行拆卸,
提高离心机的使用效果。
[0008] 上述技术方案进一步包括:[0009] 所述壳体内壁的两侧之间固定连接有汇集板,所述壳体内壁的两侧均设置有卸料管,所述壳体的内部固定连接有环形滑槽A,所述环形滑槽A的内部设置有离心筒,所述离心
筒顶部的外表面固定连接有滑动架,所述滑动架滑动连接于所述环形滑槽A的内部。
[0010] 所述离心筒的底部贯穿所述汇集板并延伸至所述汇集板的底部,所述壳体的内壁的底部固定连接有电机B,所述电机B的输出轴与所述离心筒之间设置有连接件。
[0011] 所述连接件包括固定于所述离心筒底部的矩形框,以及固定于电机A的输出轴的矩形块。
[0012] 所述盖板内壁的顶部转动连接有环形滑槽B,所述盖板的顶部设置有进料嘴。[0013] 所述壳体的两侧均开设有定位孔,所述盖板的两侧均固定连接有定位杆。[0014] 相比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0015] 本实用新型中通过齿轮的正反旋转,可以带动直齿板上下运动,通过直齿板上下的运动,可以对带动盖板上下运动,通过盖板向上的运动,便于打开离心机,进而便于工作
人员对离心机内部的离心筒进行拿取,提高了后续对离心筒清洁更换的效果,而且也便于
对离心机的内部进行清洁,不需要工作人员费时费力的对离心机进行拆卸,提高离心机的
使用效果。
附图说明[0016] 图1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方便拿取的立式离心机的结构示意图;[0017] 图2为图1中壳体的结构后视图;[0018] 图3为图1中壳体的结构剖视图;[0019] 图4为图3中连接件的结构示意图。[0020] 图中:1、底座;2、壳体;3、驱动组件;31、U型框;32、直齿板;33、齿轮;34、电机A;4、盖板;5、汇集板;6、环形滑槽A;7、离心筒;8、滑动架;9、电机B;10、连接件;101、矩形框;102、
矩形块;11、环形滑槽B;12、进料嘴;13、定位孔;14、定位杆。
具体实施方式[0021] 下文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做进一步说明。[0022] 实施例一[0023] 如图1?4所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方便拿取的立式离心机,包括底座1,所述底座1的顶部固定连接有壳体2,所述壳体2的背面设置有驱动组件3,所述驱动组件3的驱动端
连接有盖板4,其中所述驱动组件3包括固定于所述壳体2背面的U型框31,以及固定于所述
盖板4背面的直齿板32,所述直齿板32的底部滑动连接于所述壳体2的背面,所述U型框31内
壁的两侧之间转动连接有与直齿板32侧面啮合的齿轮33,所述壳体2的背面固定连接有电
机A34,所述电机A34的输出轴与所述齿轮33的轴心固定连接;
[0024] 通过齿轮33的正反旋转,可以带动直齿板32上下运动,通过直齿板32上下的运动,可以对带动盖板4上下运动,通过盖板4向上的运动,便于打开离心机,进而便于工作人员对
离心机内部的离心筒7进行拿取,提高了后续清洁更换的效果,不需要工作人员费时费力的
对离心机进行拆卸,提高离心机的使用效果;
[0025] 电机A34与外界的电源和控制开关连接,且为正反转电动机,采用现有技术的连接方式和编码方式进行设置。
[0026] 上述技术方案进一步包括:[0027] 所述壳体2内壁的两侧之间固定连接有汇集板5,所述壳体2内壁的两侧均设置有卸料管,所述壳体2的内部固定连接有环形滑槽A6,所述环形滑槽A6的内部设置有离心筒7,
所述离心筒7顶部的外表面固定连接有滑动架8,所述滑动架8滑动连接于所述环形滑槽A6
的内部;
[0028] 通过汇集板5的设置,用于将分离后的液体进行汇集,并且通过两个卸料管进行排放,而且通过汇集板5与离心筒7之间设置有密封套,便于离心筒7贯穿的密封性。
[0029] 所述离心筒7的底部贯穿所述汇集板5并延伸至所述汇集板5的底部,所述壳体2的内壁的底部固定连接有电机B9,所述电机B9的输出轴与所述离心筒7之间设置有连接件10;
[0030] 电机B9与外界的电源和控制开关连接,用于通过连接件10带动离心筒7进行旋转,用于固液分离。
[0031] 所述连接件10包括固定于所述离心筒7底部的矩形框101,以及固定于电机B9的输出轴的矩形块102;
[0032] 通过矩形框101的设置,便于矩形块102的插入,而且通过矩形块102的插入,保证电机B9的启动,可以带动矩形块102的旋转,可以带动矩形框101进行旋转,而矩形框101的
旋转,可以对带动离心筒7进行旋转。
[0033] 所述盖板4内壁的顶部转动连接有环形滑槽B11,所述盖板4的顶部设置有进料嘴12;
[0034] 通过环形滑槽B11的设置,便于滑动架8位于环形滑槽A6和环形滑槽B11内部的滑动,保证离心筒7旋转的稳定性。
[0035] 本实施例中,通过进料嘴12将处理的液体排至到离心筒7的内部,通过电机B9的启动,可以带动矩形块102进行旋转,而矩形块102的旋转,可以可以带动矩形框101进行旋转,
而矩形框101的旋转,可以对带动离心筒7进行旋转,进行分离处理,分离后的液体通过汇集
板5的设置,用于将分离后的液体进行汇集,并且通过两个卸料管进行排放
[0036] 通过电机A34的启动,可以带动齿轮33进行旋转,而通过齿轮33的正反旋转,可以带动直齿板32上下运动,通过直齿板32上下的运动,可以对带动盖板4上下运动,通过盖板4
向上的运动,便于打开离心机,这时工作人员可以手动伸进壳体2内,将离心筒7进行取出。
[0037] 实施例二[0038] 如图3所示,基于实施例一的基础上,所述壳体2的两侧均开设有定位孔13,所述盖板4的两侧均固定连接有定位杆14。
[0039] 本实施例中,通过定位孔13的设置,便于定位杆14的插入,而且定位杆14的插入,保证盖板4覆盖在壳体2顶部的稳定性,进而保证后续工作的稳定性。
[0040]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根据本实用
新型的技术方案及其实用新型构思加以等同替换或改变,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
围之内。
声明:
“方便拿取的立式离心机” 该技术专利(论文)所有权利归属于技术(论文)所有人。仅供学习研究,如用于商业用途,请联系该技术所有人。
我是此专利(论文)的发明人(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