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金星智控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宣传

位置:中冶有色 >

有色技术频道 >

> 选矿技术

> 双层转向输送机

双层转向输送机

758   编辑:中冶有色技术网   来源:福建省亿顺机械设备有限公司  
2023-11-21 10:43:41
权利要求书: 1.一种双层转向输送机,包括机架,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竖直滑动连接在所述机架上的升降架、用于驱动所述升降架滑动的升降机构以及分别安装在所述升降架上的小规格陶瓷转向输送机构和大规格陶瓷转向输送机构,所述小规格陶瓷转向输送机构的输入端与所述大规格陶瓷转向输送机构的输入端位于同一竖直线上,所述小规格陶瓷转向输送机构的输出端和所述大规格陶瓷转向输送机构的输出端位于同一竖直线上。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层转向输送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升降机构包括固定连接在所述机架上的第一双输出轴减速器、输出轴连接在所述第一双输出轴减速器的输入轴上的升降电机以及分别与所述第一双输出轴减速器的两个输出轴一对一连接的第一传动杆,各所述第一传动杆远离所述第一双输出轴减速器的一端都连接有第二双输出轴减速器,各所述第二双输出轴减速器的两个所述输出轴上都连接有与所述第一传动杆垂直布置的第二传动杆,各所述第二传动杆远离对应的所述第二双输出轴减速器的一端都连接有上链轮,所述机架的下部设置有与各所述上链轮一一对应布置的下链轮,相互对应布置的所述上链轮和所述下链轮之间都绕设有升降链条,所述升降架与所述升降链条固定连接。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双层转向输送机,其特征在于,各所述第一传动杆和各所述第二传动杆与对应的双输出轴减速器之间都通过链条联轴器实现连接。

4.如权利要求1-3中任一权利要求所述的双层转向输送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小规格陶瓷转向机构包括水平布置的第一支撑架、设置在所述第一支撑架上的第一输送电机以及两个分别转动连接在所述第一支撑架上的第一输送辊,所述第一支撑架上设置有至少两组轮组,所述轮组包括至多个呈圆弧形布置的导向轮,所述导向轮的轴线竖直布置,各所述轮组排列所形成圆弧形同心布置,两个所述第一输送辊和各所述轮组都位于同一水平面上,且两个所述第一输送辊都位于各所述轮组排列所形成圆弧形的径向上,各所述第一输送辊上都转动连接有分别与各所述轮组一一对应布置的第一输送轮,相互对应的所述第一输送轮之间套设有第一输送带,所述第一输送带抵顶在对应的所述轮组中的各所述导向轮远离该轮组排列所形成的圆弧形的弧心的一侧,所述第一输送电机至少有两个,每个所述第一输送电机都与至少一个所述第一输送带传动连接,且每一个所述第一输送带仅与其中一个所述第一输送电机传动连接。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双层转向输送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支撑架包括相互同轴布置的外圆弧梁和内圆弧梁以及多个呈圆弧形一侧排列的支撑杆,各所述支撑杆的一端都通过螺栓固定连接在所述外圆弧梁上,另一端都通过螺栓固定连接在所述内圆弧梁上,每个所述支撑杆上都通过螺栓连接有至少一个所述导向轮。

6.如权利要求1-3中任一权利要求所述的双层转向输送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大规格陶瓷转向输送机构包括第二支撑架,所述第二支撑架上设置有输送方向相互垂直的皮带输送组件和滚筒输送组件,所述滚筒输送组件包括多个相互平行布置且呈水平直线依次布置的输送滚筒,相邻两个所述输送滚筒之间形成有间隙,所述皮带输送组件包括相互平行布置的第二输送辊和第三输送辊、用于驱动所述第二输送辊和/或所述第三输送辊转动的第二输送电机、至少两个固定连接在所述第二输送辊上的第二皮带轮、至少两个固定连接在所述第三输送辊上且分别与各所述第二皮带轮一一对应布置的第三皮带轮、绕设在相互对应的所述第二皮带轮和所述第三皮带轮之间的第一输送皮带、至少两个分别与各第一所述输送皮带一一对应布置的顶杆以及用于驱动各所述顶杆上下移动的顶升组件,所述滚筒输送组件位于所述第二输送辊和所述第三输送辊之间,各所述顶杆都水平布置,且各所述顶杆分别位于相邻两个所述输送滚筒之间。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双层转向输送机,其特征在于,各所述顶杆的上侧都开设有用于容纳对应的所述第一输送皮带的皮带槽。

8.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双层转向输送机,其特征在于,所述顶升组件包括位于所述滚筒输送组件下方的顶升架、至少两个分别转动连接在所述第二支撑架上且相互平行布置的转杆以及用于驱动各所述转杆转动的顶升电机,各所述转杆都水平布置,各所述转杆的杆身上都固定连接有至少一个支杆,各所述顶杆的下侧都固定连接有与所述顶升架固定连接的连接立杆,所述顶升架上固定连接有至少两个与各所述支杆一对一转动连接的顶升杆。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双层转向输送机,其特征在于,各所述转杆上都固定连接有相互平行布置的连杆,各所述连杆上都转动连接有同一个同步杆,所述同步杆上固定连接有牵引链条或柔性牵引绳,所述顶升电机的输出轴上连接有减速器且所述减速器的输出轴上固定连接有与所述减速器的输出轴垂直布置的拉杆,或者所述顶升电机的输出轴上固定连接有与所述顶升电机的输出轴垂直布置的拉杆,所述牵引链条或所述柔性牵引绳远离所述同步杆的一端连接在所述拉杆上,且所述拉杆与所述牵引链条或所述柔性牵引绳的连接点与所述拉杆的旋转轴线错位布置,所述同步杆位于所述拉杆的旋转面上或者与所述拉杆的旋转面平行布置。

10.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双层转向输送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皮带输送组件还包括两个分别与所述第二输送辊相互平行布置的第四输送辊,各所述第四输送辊都位于所述第二输送辊远离所述第三输送辊的一侧,且所述第二输送辊与两个所述第四输送辊呈水平直线依次布置,各所述第四输送辊上都固定套设有相互对应布置的第四皮带轮,相互对应的所述第四皮带轮之间绕设有第二输送皮带。

说明书: 一种双层转向输送机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陶瓷生产设备,尤其是一种双层转向输送机。

背景技术

随着流水线技术的推广,越来越多的陶瓷生产企业采用流水线进行生产,为了避免流水线太长影响其在车间的布置,通常需要设置转向输送机以实现流水线的转向。由于小规格(即长宽尺寸相对较小)陶瓷板和大规格(即长宽尺寸相对较大)陶瓷板在流水线上转向输送时所需要的转向输送机不同,例如,都采用滚筒转向输送机,用于小规格陶瓷板的转向输送机要求滚筒之间的间距相对较小,滚筒布置尽可能密,而用于大规格陶瓷板的转向输送机要求滚筒排列所形成的圆弧段尽可能大,在这种情况下各滚筒远离上述圆弧段的弧心一侧的间距必然会增大,因此,现有用于陶瓷板生产的流水线,在需要切换不同规格的陶瓷板生产时,经常需要更换流水线上的转向输送机,使用较不方便。

有鉴于此,本申请对上述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遂有本案产生。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使用较为方便的双层转向输送机。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双层转向输送机,包括机架,还包括竖直滑动连接在所述机架上的升降架、用于驱动所述升降架滑动的升降机构以及分别安装在所述升降架上的小规格陶瓷层转向输送机构和大规格陶瓷转向输送机构,所述小规格陶瓷转向输送机构的输入端与所述大规格陶瓷转向输送机构的输入端位于同一竖直线上,所述小规格陶瓷转向输送机构的输出端和所述大规格陶瓷转向输送机构的输出端位于同一竖直线上。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改进,所述升降机构包括固定连接在所述机架上的第一双输出轴减速器、输出轴连接在所述第一双输出轴减速器的输入轴上的升降电机以及分别与所述第一双输出轴减速器的两个输出轴一对一连接的第一传动杆,各所述第一传动杆远离所述第一双输出轴减速器的一端都连接有第二双输出轴减速器,各第二双输出轴减速器的两个所述输出轴上都连接有与所述第一传动杆垂直布置的第二传动杆,各所述第二传动杆远离对应的所述第二双输出轴减速器的一端都连接有上链轮,所述机架的下部设置有与各所述上链轮一一对应布置的下链轮,相互对应布置的所述上链轮和所述下链轮之间都绕设有升降链条,所述升降架与所述升降链条固定连接。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改进,各所述第一传动杆和各所述第二传动杆与对应的双输出轴减速器之间都通过链条联轴器实现连接。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改进,所述小规格陶瓷转向机构包括水平布置的第一支撑架、设置在所述第一支撑架上的第一输送电机以及两个分别转动连接在所述第一支撑架上的第一输送辊,所述第一支撑架上设置有至少两组轮组,所述轮组包括至多个呈圆弧形布置的导向轮,所述导向轮的轴线竖直布置,各所述轮组排列所形成圆弧形同心布置,两个所述第一输送辊和各所述轮组都位于同一水平面上,且两个所述第一输送辊都位于各所述轮组排列所形成圆弧形的径向上,各所述第一输送辊上都转动连接有分别与各所述轮组一一对应布置的第一输送轮,相互对应的所述第一输送轮之间套设有第一输送带,所述第一输送带抵顶在对应的所述轮组中的各所述导向轮远离该轮组排列所形成的圆弧形的弧心的一侧,所述第一输送电机至少有两个,每个所述第一输送电机都与至少一个所述第一输送带传动连接,且每一个所述第一输送带仅与其中一个所述第一输送电机传动连接。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改进,所述第一支撑架包括相互同轴布置的外圆弧梁和内圆弧梁以及多个呈圆弧形一侧排列的支撑杆,各所述支撑杆的一端都通过螺栓固定连接在所述外圆弧梁上,另一端都通过螺栓固定连接在所述内圆弧梁上,每个所述支撑杆上都通过螺栓连接有至少一个所述导向轮。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改进,所述大规格陶瓷转向输送机构包括包括第二支撑架,所述第二支撑架上设置有输送方向相互垂直的皮带输送组件和滚筒输送组件,所述滚筒输送组件包括多个相互平行布置且呈水平直线依次布置的输送滚筒,相邻两个所述输送滚筒之间形成有间隙,所述皮带输送组件包括相互平行布置的第二输送辊和第三输送辊、用于驱动所述第二输送辊和/或所述第三输送辊转动的第二输送电机、至少两个固定连接在所述第二输送辊上的第二皮带轮、至少两个固定连接在所述第三输送辊上且分别与各所述第二皮带轮一一对应布置的第三皮带轮、绕设在相互对应的所述第二皮带轮和所述第三皮带轮之间的第一输送皮带、至少两个分别与各第一所述输送皮带一一对应布置的顶杆以及用于驱动各所述顶杆上下移动的顶升组件,所述滚筒输送组件位于所述第二输送辊和所述第三输送辊之间,各所述顶杆都水平布置,且各所述顶杆分别位于相邻两个所述输送滚筒之间。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改进,各所述顶杆的上侧都开设有用于容纳对应的所述第一输送皮带的皮带槽。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改进,所述顶升组件包括位于所述滚筒输送组件下方的顶升架、至少两个分别转动连接在所述第二支撑架上且相互平行布置的转杆以及用于驱动各所述转杆转动的顶升电机,各所述转杆都水平布置,各所述转杆的杆身上都固定连接有至少一个支杆,各所述顶杆的下侧都固定连接有与所述顶升架固定连接的连接立杆,所述顶升架上固定连接有至少两个与各所述支杆一对一转动连接的顶升杆。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改进,各所述转杆上都固定连接有相互平行布置的连杆,各所述连杆上都转动连接有同一个同步杆,所述同步杆上固定连接有牵引链条或柔性牵引绳,所述顶升电机的输出轴上连接有减速器且所述减速器的输出轴上固定连接有与所述减速器的输出轴垂直布置的拉杆,或者所述顶升电机的输出轴上固定连接有与所述顶升电机的输出轴垂直布置的拉杆,所述牵引链条或所述柔性牵引绳远离所述同步杆的一端连接在所述拉杆上,且所述拉杆与所述牵引链条或所述柔性牵引绳的连接点与所述拉杆的旋转轴线错位布置,所述同步杆位于所述拉杆的旋转面上或者与所述拉杆的旋转面平行布置。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改进,所述皮带输送组件还包括两个分别与所述第二输送辊相互平行布置的第四输送辊,各所述第四输送辊都位于所述第二输送辊远离所述第三输送辊的一侧,且所述第二输送辊与两个所述第四输送辊呈水平直线依次布置,各所述第四输送辊上都固定套设有相互对应布置的第四皮带轮,相互对应的所述第四皮带轮之间绕设有第二输送皮带。

采用上述方案,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通过设置升降架并在升降架上设置上下布置的小规格陶瓷层转向输送机构和大规格陶瓷转向输送机构,使用时可根据实际需要移动升降架,使得小规格陶瓷层转向输送机构或大规格陶瓷转向输送机构与流水线的高度对应布置,而无需在切换不同规格的陶瓷生产时更好流水线上的转向输送机构,使用较为方便。

2、通过在小规格陶瓷转向输送机构上设置至少两个第一输送电机,使得各第一输送带之间的输送速度可以不同,进而可以让转向时内弧侧的输送速度小于外弧侧的输送速度,陶瓷板不易出现偏转。

3、通过在大规格陶瓷转向输送机构上设置输送方向相互垂直的皮带输送组件和滚筒输送组件,并利用顶杆实现陶瓷板在两个输送组件上的切换,由于采用的是垂直转向,有效降低了转向输送机构所需的占地面积。

4、通过在顶杆上设置皮带槽,有助于避免第一输送皮带被顶起时在弹力作用下从顶杆上脱落,保证输送的稳定性。

5、通过设置牵引链条或柔性牵引绳连接形成柔性曲柄连杆机构,有助于高设备的安全性能。

附图说明

图1为实施例中双层转向输送机的结构示意图,图中省略电机的部分壳体等零部件;

图2为实施例中升降架以及转向输送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2所示结构另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实施例中小规格陶瓷转向输送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实施例中小规格陶瓷转向输送机构另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实施例中大规格陶瓷转向输送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实施例中顶升组件的结构示意图,图中省略顶升电机等部分零部件。

图中标示对应如下:

10-机架; 20-升降架;

30-小规格陶瓷转向输送机构; 31-第一支撑架;

32-第一输送电机; 33-第一输送辊;

34-导向轮; 35-第一输送轮;

36-驱动辊;

38-驱动轮; 39-张紧辊;

40-大规格陶瓷转向输送机构; 41-第二支撑架;

42-皮带输送组件; 43-滚筒输送组件;

44-输送滚筒; 45-滚筒输送电机;

50-升降机构; 51-第一双输出轴减速器;

52-升降电机; 53-第一传动杆;

54-第二双输出轴减速器; 55-第二传动杆;

59-链条联轴器;

61-外圆弧梁; 62-内圆弧梁;

63-支撑杆; 64-连接杆;

65-引导轮; 71-第二输送辊;

72-第三输送辊; 73-第二输送电机;

74-第二皮带轮; 75-第三皮带轮;

77-顶杆;

78-第四输送辊; 79-第四皮带轮;

80-顶升组件; 81-顶升架;

82-转杆; 83-顶升电机;

84-支杆; 85-立杆;

86-顶升杆; 87-连杆;

88-同步杆; 89-减速器;

90-拉杆。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的说明。

如图1-图7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一种双层转向输送机,包括机架10、竖直滑动连接在机架10上的升降架20、用于驱动升降架20滑动的升降机构50以及分别安装在升降架20上的小规格陶瓷层转向输送机构30和大规格陶瓷转向输送机构40,其中,小规格陶瓷层转向输送机构30和大规格陶瓷转向输送机构40也可以独立使用,即本实施例实质上还提供了一种小规格陶瓷层转向输送机构和一种大规格陶瓷转向输送机构,需要说明的是,上述小规格陶瓷和大规格陶瓷是相对而言的,并不指代具体的大小。

小规格陶瓷转向输送机构30的输入端与大规格陶瓷转向输送机构40的输入端位于同一竖直线上,小规格陶瓷转向输送机构30的输出端和大规格陶瓷转向输送机构40的输出端位于同一竖直线上,具体在本实施例中,小规格陶瓷转向输送机构30位于大规格陶瓷转向输送机构40的正上方。这样在使用时,可以利用升降架20的上下滑动切换小规格陶瓷层转向输送机构40和大规格陶瓷转向输送机构30的位置,使得其中一个转向输送机构与生产线的其他输送装置衔接。

升降机构50可以采用常规的机构,例如液压缸升降机构等,在本实施例中,升降机构50包括固定连接在机架10上的第一双输出轴减速器51、输出轴连接在第一双输出轴减速器51的输入轴上的升降电机52以及分别与第一双输出轴减速器51的两个输出轴一对一连接的第一传动杆53,其中,各第一传动杆53远离第一双输出轴减速器51的一端都连接有第二双输出轴减速器54,各第二双输出轴减速器54的两个输出轴上都连接有与第一传动杆53垂直布置的第二传动杆55,各第二传动杆55远离对应的第二双输出轴减速器54的一端都连接有上链轮,此外,机架10的下部设置有与各上链轮一一对应布置的下链轮,相互对应布置的上链轮和下链轮之间都绕设有升降链条,升降架20同时与各升降链条固定连接,这样可利用四个链条58拉动升降架20,保证升降动作的平稳性。

优选的,在本实施例中,各第一传动杆53和各第二传动杆55与对应的双输出轴减速器之间都通过链条联轴器59实现连接,这样各传动杆的两端都设置有链轮,加工时不需要区分传动杆的输入端和输出端,便于加工生产,且装配过程不易出错。

小规格陶瓷转向输送机构30包括水平布置在升降架20上的第一支撑架31、设置在第一支撑架31上的第一输送电机32以及两个分别转动连接或固定连接在第一支撑架31上的第一输送辊33,其中,第一支撑架31包括相互同轴布置的外圆弧梁61和内圆弧梁62以及多个呈圆弧形一侧排列的支撑杆63,各支撑杆63的一端都通过螺栓固定连接在外圆弧梁61上,另一端都通过螺栓固定连接在内圆弧梁62上,这样便于调节支撑杆63的位置。

第一支撑架31上设置有至少两组轮组,在本实施例中以四组轮组为例进行说明。各轮组都包括至多个呈圆弧形布置的导向轮34,即同一轮组中的各导向轮34呈圆弧形布置,具体的,各导向轮31的轴线都竖直布置,各轮组排列所形成圆弧形同心布置,两个第一输送辊33和各轮组都位于同一水平面上,且两个第一输送辊33都位于各轮组排列所形成圆弧形的径向上,在本实施例中,各支撑杆63都位于各轮组排列所形成圆弧形的径向上,且每个支撑杆63上都通过螺栓连接有至少一个导向轮34,两个第一输送辊33还相互垂直布置且分别位于第一支撑架31的两端,则,各轮组都位于两个第一输送辊33之间。

各第一输送辊33上都转动连接有分别与各轮组一一对应布置的第一输送轮35,即每个第一输送辊33上都设置有四个第一输送轮35。相互对应的第一输送轮35之间套设有第一输送带(图中未示出),各第一输送带分别抵顶在对应的轮组中的各导向轮34远离该轮组排列所形成的圆弧形的弧心的一侧(即朝向外圆弧梁61的一侧),以使得第一输送带的输送段呈弧形布置,其中一个第一输送辊33的位置形成小规格陶瓷转向输送机构30的输入端,另一个第一输送辊33的位置形成小规格陶瓷转向输送机构30的输出端。使用时,陶瓷板同时放置在各第一输送带上进行输送。

第一输送电机32至少有两个,每个第一输送电机32都与至少一个第一输送带传动连接,且每一个第一输送带仅与其中一个第一输送电机32传动连接,在本实施例中以第一输送电机32有两个为例进行说明,相对靠近外圆弧梁61的两个第一输送带与其中一个第一输送电机32传动连接,另外两个第一输送带与另外一个第一输送电机32传动连接,使用时,与相对靠近外圆弧梁61的两个第一输送带传动连接的第一输送电机32的转速大于另一个第一输送电机32的转速,使得相对靠近外圆弧梁61的两个第一输送带的输送速度大于另外两个第一输送带的输送速度,这样可确保陶瓷板在转向输送时不易出现偏转。

第一输送电机32和对应的第一输送带之间的具体传动连接结构可以为常规的结构,例如直接将第一输送电机32与对应的第一输送轮35连接等,优选的,在本实施例中,第一支撑架31的下侧固定连接有支架,该支架上转动连接有与分别与各第一输送电机32的输出轴一对一连接的驱动辊36,即驱动辊36有两个,各驱动辊上固定套设有驱动轮38,驱动轮的数量与第一输送带的数量相同且两者一一对应布置,具体的,每个驱动辊36上连接有两个驱动轮38,各第一输送带同时绕设在对应的驱动轮38上,以此实现第一输送电机32和第一输送带之间的传动连接。支架上还转动连接有张紧辊39,张紧辊39有两个,两个驱动辊36都位于两个张紧辊39之间,且两个张紧辊39的水平位置高于两个驱动辊36的水平位置且低于各支撑杆63的水平位置。此外,第一支撑架31还包括固定连接在外圆弧梁61和内圆弧梁62之间的连接杆64,连接杆64至少有两个,具体数量可以根据实际需求确定,各连接杆64上都转动连接有与各第一输送带一对一配合的引导轮65,这样有助于提高第一输送带的输送稳定性。

大规格陶瓷转向输送机构40包括包括第二支撑架41,第二支撑架41上设置有输送方向相互垂直的皮带输送组件42和滚筒输送组件43,其中,皮带输送组件42远离滚筒输送组件43的一端形成大规格陶瓷转向输送机构40的输入端,滚筒输送组件43远离皮带输送组件42的一端形成大规格陶瓷转向输送机构40的输出端。

滚筒输送组件43包括多个相互平行布置且呈水平直线依次布置的输送滚筒44以及用于驱动各输送滚筒44转动的滚筒输送电机45,相邻两个输送滚筒44之间形成有间隙,各输送滚筒44的上侧面共同形成输送面,这类结构的滚筒输送组件43广泛应用于各类滚筒输送机中,可直接从市场上购买获得,并非本实施例的重点,此处不再详述。

皮带输送组件42包括相互平行布置的第二输送辊71和第三输送辊72、用于驱动第二输送辊71和/或第三输送辊72转动的第二输送电机73、至少两个固定连接在第二输送辊71上的第二皮带轮74、至少两个固定连接在第三输送辊72上且分别与各第二皮带轮74一一对应布置的第三皮带轮75、绕设在相互对应的第二皮带轮74和第三皮带轮75之间的第一输送皮带、至少两个分别与各第一所述输送皮带76一一对应布置的顶杆77以及用于驱动各顶杆77上下移动的顶升组件80,其中,第二输送电机73与第二输送辊71和第三输送辊72之间的具体传动连接结构可以为常规的结构,例如通过齿轮组件实现传动连接等,在本实施例中,第二输送电机73有两个,分别与第二输送辊71和第三输送辊72一对一连接。

滚筒输送组件43的一端位于第二输送辊71和第三输送辊73之间,各第二皮带轮74与各输送滚筒44相互错位布置,以保证各第一输送皮带都位于相邻两个输送滚筒44之间,同时各第二皮带轮74和各第三皮带轮75的上端点的水平位置略低于各输送滚筒44的上端点的水平位置,以保证各第一输送皮带在没有被顶杆77顶起时都低于滚筒输送组件43的输送面。

各顶杆77都水平布置且与输送滚筒44平行布置,同时各顶杆77都位于对应的第一输送皮带所包括的空间内,由于各第一输送皮带都位于相邻两个输送滚筒44之间,则与之对应的各顶杆77也分别位于相邻两个输送滚筒44之间。使用时,利用顶升组件80驱动各顶杆77向上移动,将各第一输送皮带的上段(即输送段)顶起,使得第一输送皮带的上端从各输送滚筒44的下方上升带各输送滚筒44的上方,同时第一输送皮带被拉伸,然后将陶瓷板推送到各第一输送皮带上,使其在第一输送皮带的带动下被输送到输送滚筒44正上方,接着各顶杆77复位,各第一输送皮带在弹性作用下同步复位,将陶瓷板放置在各输送滚筒44,最后在各输送滚筒44的输送作用下从输出端送出,实现转向输送。

优选的,各顶杆77的上侧都开设有用于容纳对应的第一输送皮带的皮带槽,这样可以避免第一输送皮带被顶起后从顶杆77上滑落。

顶升组件80可以采用常规的组件,例如顶升气缸等,在本实施例中,顶升组件80包括位于滚筒输送组件43下方的顶升架81、至少两个分别转动连接在第二支撑架41上且相互平行布置的转杆82以及用于驱动各转杆82转动的升降电机83,在本实施例中以转杆82有两个为例进行说明,各转杆82都水平布置,各转杆82的杆身上都固定连接有至少一个支杆84,各支杆84相互平行布置,顶升架81位于各转杆82的上方,且各顶杆77的下侧都固定连接有与顶升架81固定连接的连接立杆85,顶升架81上固定连接有至少两个与各支杆84一对一转动连接的顶升杆86,这样,可通过往复转动转杆82驱动顶升杆86上下移动,进而带动各顶杆77上下移动。需要说明的是,顶升架81可以为一体架,也可以为分体架。

升降电机83和转杆82之间的具体传动连接结构可为常规的结构,例如直接将升降电机83的输出轴与转杆82连接,或者通过皮带组件、链条组件或齿轮组件实现传动连接等,优选的,在本实施例中,各转杆82上都固定连接有相互平行布置的连杆87,各连杆87位于同一竖直面上,且各连杆87上都转动连接在同一个同步杆88上,这样可通过移动同步杆88带动各转杆82同步转动。同步杆88位于各转杆82的上方,且同步杆88上固定连接有牵引链条或柔性牵引绳(图中未示出),升降电机83的输出轴上连接有减速器89且该减速器89的输出轴上固定连接有与减速器89的输出轴垂直布置的拉杆90,当然,也可以在升降电机83的输出轴上直接固定连接有与升降电机83的输出轴垂直布置的拉杆90,即,也可以不设置减速器89,在本实施例中以设置有减速器89为例进行说明。牵引链条或柔性牵引绳远离同步杆88的一端固定连接或转动连接在拉杆90上,且拉杆90与牵引链条或柔性牵引绳的连接点与拉杆90的旋转轴线错位布置,同步杆88位于拉杆90的旋转面上或者与拉杆90的旋转面平行布置,这样可以构成一个柔性的曲柄连杆机构(即将传统曲柄连杆机构中的刚性连杆替换为牵引链条或柔性牵引绳),使用时,通过升降电机83带动拉杆90转动,拉动同步杆88移动,进而带动各转杆82同步转动,使得各支杆84远离对应的转杆82的一端往上摆动,最终带动各顶杆77上移;需要各顶杆77下移时,则升降电机83带动拉杆90继续转动,使得牵引链条或柔性牵引绳处于松弛状态,各顶杆77在重力作用下复位,同时带动同步杆88复位,这样不仅较为节能,而且当顶杆77下移过程中遇到障碍物而被卡住时,不影响拉杆90的动作,安全性相对较高。

优选的,在本实施例中,皮带输送组件42还包括两个分别与第二输送辊71相互平行布置的第四输送辊78,各第四输送辊78都位于第二输送辊71远离第三输送辊72的一侧,且第二输送辊71与两个第四输送辊78呈水平直线依次布置,各第四输送辊78上都固定套设有相互对应布置的第四皮带轮79,相互对应的所述第四皮带轮之间绕设有第二输送皮带(图中未示出)。这样在使用时,可以先将陶瓷板推送到第二输送皮带上,然后在通过第二输送皮带将其输送到第一输送皮带上。

上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做了详细的说明,但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并不仅限于上述实施方式,本领域技术人员根据现有技术可以对本实用新型做出各种变形,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声明:
“双层转向输送机” 该技术专利(论文)所有权利归属于技术(论文)所有人。仅供学习研究,如用于商业用途,请联系该技术所有人。
我是此专利(论文)的发明人(作者)
分享 0
         
举报 0
收藏 0
反对 0
点赞 0
全国热门有色金属技术推荐
展开更多 +

 

中冶有色技术平台微信公众号
了解更多信息请您扫码关注官方微信
中冶有色技术平台微信公众号中冶有色技术平台

最新更新技术

报名参会
更多+

报告下载

第二届关键基础材料模拟、制备与评价技术交流会
推广

热门技术
更多+

衡水宏运压滤机有限公司
宣传
环磨科技控股(集团)有限公司
宣传

发布

在线客服

公众号

电话

顶部
咨询电话:
010-88793500-807
专利人/作者信息登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