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利要求书: 1.一种带式输送机皮带张紧装置,其特征是:包括滚筒安装座、机架主梁、液压缸和定位卡紧组件,机架主梁与滚筒安装座可滑动伸缩设置,液压缸包括推杆和缸筒,机架主梁两侧均设置液压缸,推杆和缸筒分别固定在滚筒安装座和机架主梁上,定位卡紧组件设置在液压缸上。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带式输送机皮带张紧装置,其特征是:还包括有第一连接板、第二连接板、第一销轴和第二销轴,第一连接板固定在滚筒安装座上,第一销轴设置在第一连接板内,第二连接板固定在机架主梁,第二销轴设置在第二连接板内,液压缸两端分别通过第一销轴和第二销轴与滚筒安装座和机架主梁可转动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带式输送机皮带张紧装置,其特征是:滚筒安装座包括背板和矩形管,矩形管一端设置在机架主梁内,背板与矩形管另一端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带式输送机皮带张紧装置,其特征是:机架主梁内焊接有折弯板,折弯板内焊接滑块,滚筒安装座一端插入在折弯板内并坐落在滑块上。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带式输送机皮带张紧装置,其特征是:定位卡紧组件包括上齿轮板、下齿轮板、第三连接板、第三销轴,第三连接板设置在推杆上,第三销轴设置在第三连接板内,上齿轮板端部与第三销轴可转动连接,下齿轮板固定在缸筒上,上齿轮板和下齿轮板相互咬合设置,上齿轮板和下齿轮板上均设置有多个在上齿轮板和下齿轮板相向位移锁止相背位移解锁的定位卡齿,同一上齿轮板或下齿轮板上的定位卡齿和定位卡齿之间设置定位间距。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带式输送机皮带张紧装置,其特征是:上齿轮板绕第三销轴翻转角度范围为0°~150°。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带式输送机皮带张紧装置,其特征是:定位间距为5mm。
说明书: 一种带式输送机皮带张紧装置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固体物料运输机械的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带式输送机皮带张紧装置。
背景技术
带式输送机又称胶带输送机,广泛运用于机械、矿山、砂石骨料、包装及运输等行业。当输送机使用了一段时间后,其皮带会松弛使得滚筒包角增大,进而导致皮带打滑,无法正常使用。而此时的皮带又不至于磨损到需要重新更换,这时需要一个拉紧装置调节皮带,使皮带恢复绷紧状态,达到正常使用的目的。
目前,公知的输送机拉紧装置为螺旋拉紧装置,即通过手动调节螺杆的长短改变滚筒与及输送机架子的距离来控制皮带的张紧。该螺旋拉紧装置可放在输送机的头部或者尾部。但是此螺旋拉紧装置需要手动调节。存在的问题是:当螺旋拉紧装置放在尾部时,需要留出较大的操作空间,存在很大的局限性。当螺旋拉紧装置放在输送机头部时,对倾斜的胶带机而言其头部距离地面较高,很难实现手动调节螺杆,同样存在很大的局限性。况且手动调节螺杆需要特定工具,操作很不方便,即费时又费力。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带式输送机皮带张紧装置,本实用新型设计简单,通用性强,在需要调节输送机张紧程度时,无需借助其他工具。并且调节速度快,精度准确,还可用于输送机的跑偏矫正。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取的技术方案为:一种带式输送机皮带张紧装置,包括滚筒安装座、机架主梁、液压缸和定位卡紧组件,机架主梁与滚筒安装座可滑动伸缩设置,液压缸包括推杆和缸筒,机架主梁两侧均设置液压缸,推杆和缸筒分别固定在滚筒安装座和机架主梁上,定位卡紧组件设置在液压缸上。
进一步的,还包括有第一连接板、第二连接板、第一销轴和第二销轴,第一连接板固定在滚筒安装座上,第一销轴设置在第一连接板内,第二连接板固定在机架主梁,第二销轴设置在第二连接板内,液压缸两端分别通过第一销轴和第二销轴与滚筒安装座和机架主梁可转动连接。
进一步的,滚筒安装座包括背板和矩形管,矩形管一端设置在机架主梁内,背板与矩形管另一端连接。
进一步的,机架主梁内焊接有折弯板,折弯板内焊接滑块,滚筒安装座一端插入在折弯板内并坐落在滑块上。
进一步的,定位卡紧组件包括上齿轮板、下齿轮板、第三连接板、第三销轴,第三连接板设置在推杆上,第三销轴设置在第三连接板内,上齿轮板端部与第三销轴可转动连接,下齿轮板固定在缸筒上,上齿轮板和下齿轮板相互咬合设置,上齿轮板和下齿轮板上均设置有多个在上齿轮板和下齿轮板相向位移锁止相背位移解锁的定位卡齿,同一上齿轮板或下齿轮板上的定位卡齿和定位卡齿之间设置定位间距。
进一步的,上齿轮板绕第三销轴翻转角度范围为0°~150°。
进一步的,定位间距为5mm。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通过将机架主梁与滚筒安装座可滑动伸缩设置,并且在机架主梁两侧均设置液压缸,使得可以通过控制液压缸推动滚筒安装座在机架主梁上进行滑动,调节张紧程度,并且通过控制单侧的液压缸,还可以进行跑偏矫正。并且在液压缸上设置卡紧组件,使得液压缸在长时间承受推力的情况下依然保证不会出现泄压等情况。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小巧,拆装方便,不需要特定工具和人工手动操作,就可实现调节输送机皮带的张紧和跑偏。且该装置对空间要求小,通用性高,即可灵活用于输送机的头部和尾部,也可通用于任何场合的输送机。可有效节约人力,提高工作效力,节约经济成本。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俯视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上齿轮板翻转侧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定位卡紧组件和液压缸配合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机架主梁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滚筒安装座结构示意图;
图6为图3中A的放大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与输送机安装示意图;
图中:1、输送机;2、滚筒安装座;21、背板;22、矩形管;3、机架主梁;31、滑块;32、折弯板;4、定位卡紧组件;41、第三连接板;42、第三销轴;43、上齿轮板;44、下齿轮板;45、定位卡齿;46、定位间距;5、液压缸;51、缸筒;52、推杆;6、第一连接板;7、第二连接板;8、第一销轴;9、第二销轴。
具体实施方式
参照图1-7,一种液压调节带式输送机1皮带张紧的装置,包括滚筒安装座2、机架主梁3、液压缸5和定位卡紧组件4,机架主梁3与滚筒安装座2可滑动伸缩设置,液压缸5包括推杆52和缸筒51,机架主梁3两侧均设置液压缸5,推杆52和缸筒51分别固定在滚筒安装座2和机架主梁3上,定位卡紧组件4设置在液压缸5上。本实用新型通过将机架主梁3与滚筒安装座2可滑动伸缩设置,并且在机架主梁3两侧均设置液压缸5,使得可以通过控制液压缸5推动滚筒安装座2在机架主梁3上进行滑动,调节输送机1的皮带张紧程度,并且通过控制单侧的液压缸5,还可以对输送机1的皮带进行跑偏矫正。并且在液压缸5上设置卡紧组件,使得液压缸5在长时间承受推力的情况下依然保证不会出现泄压等情况。
其中,还包括有第一连接板6、第二连接板7、第一销轴8和第二销轴9,第一连接板6固定在滚筒安装座2上,第一销轴8设置在第一连接板6内,第二连接板7固定在机架主梁3,第二销轴9设置在第二连接板7内,液压缸5两端分别通过第一销轴8和第二销轴9与滚筒安装座2和机架主梁3可转动连接。当需要进行跑偏矫正时,需要对单侧的液压缸5进行控制,因此会使液压缸5一长一短,使滚筒安装座2进行一定程度的倾斜达到矫正的效果。而液压缸5两端分别通过第一销轴8和第二销轴9与滚筒安装座2和机架主梁3可转动连接,使得在调节时液压缸5两端都可以绕第一销轴8和第二销轴9进行转动,因此在跑偏矫正时,调节幅度可以更大,达到更好的矫正效果
其中,滚筒安装座2包括背板21和矩形管22,矩形管22一端设置在机架主梁3内,背板21与矩形管22另一端连接。背板21可用于安装张紧用的滚筒,而矩形管22则可以与机架主梁3配合滑动。
其中,机架主梁3内焊接有折弯板32,折弯板32内焊接滑块31,滚筒安装座2一端插入在折弯板32内并坐落在滑块31上。通过滑块31可大大减小滚筒安装座2移动时与机架主梁3的摩擦阻力,增加使用寿命。
其中,定位卡紧组件4包括上齿轮板43、下齿轮板44、第三连接板41、第三销轴42,第三连接板41设置在推杆52上,第三销轴42设置在第三连接板41内,上齿轮板43端部与第三销轴42可转动连接,下齿轮板44固定在缸筒51上,上齿轮板43和下齿轮板44相互咬合设置,上齿轮板43和下齿轮板44上均设置有多个在上齿轮板43和下齿轮板44相向位移锁止相背位移解锁的定位卡齿45,同一上齿轮板43或下齿轮板44上的定位卡齿45和定位卡齿45之间设置定位间距46。当液压缸5推动滚筒安装座2时,上齿轮板43和下齿轮板44则会向相反方向位移,上齿轮板43和下齿轮板44上的定位卡齿45相互摩擦挤压,使上齿轮板43绕第三销轴42旋转,定位卡齿45解锁。当液压缸5保压不动时,上齿轮板43会因重力绕第三销轴42旋转坐落在下齿轮板44上,上齿轮板43和下齿轮板44的定位卡齿45相互啮合。当滚筒安装座2受到压力会向内侧移动,而则上齿轮板43和下齿轮板44会受压进行相向位移,因此定位卡齿45会进行锁止。而定位间距46则可以在调节张紧程度时做一个参考标准,使操作更为简便,提升调节精度,减少调节时出现过紧或者过松的情况。
其中,上齿轮板43绕第三销轴42翻转角度范围为0°~150°。
其中,定位间距46为5mm。通过将定位卡齿45和定位卡齿45之间设置定位间距46设置为5mm,因此每调节一个齿,相当于调节螺杆一圈,微调可实现修正皮带的跑偏。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做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声明:
“带式输送机皮带张紧装置” 该技术专利(论文)所有权利归属于技术(论文)所有人。仅供学习研究,如用于商业用途,请联系该技术所有人。
我是此专利(论文)的发明人(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