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利要求书: 1.轮轨带式输送机的托车,其特征在于,包括两个车架,两者均安装有车轮组件,其中,第一车架的车轮组件的车轴与第二车架的车轮组件的车轴相平行;所述第一车架与所述第二车架铰接连接,其铰接中心线垂直于所述车轴的轴线,且大致平行于所述托车的行进方向。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轮轨带式输送机的托车,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车架和所述第二车架通过连接架连接,所述第一车架和所述第二车架中的一者与所述连接架固定连接,另一者与所述连接架铰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轮轨带式输送机的托车,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架与所述第一车架铰接,与所述第二车架固定连接;所述第一车架包括第一车梁,所述连接架包括连接梁;所述连接梁与所述第一车梁平行设置,所述连接梁和所述第一车梁通过穿过两者的销轴铰接。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轮轨带式输送机的托车,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车梁具有供所述销轴穿过的第一通孔,所述连接梁具有供所述销轴穿过的第二通孔,所述第一通孔内固插有第一衬套,所述第二通孔内固插有第二衬套;
和/或,所述销轴外套有轴套,所述轴套与所述销轴过盈配合。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轮轨带式输送机的托车,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车梁与所述连接梁之间设有至少一个加强件,所述加强件与所述第一车梁或所述连接梁固定连接,所述加强件位于所述销轴所在位置,所述加强件具有供所述销轴穿过的孔结构。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轮轨带式输送机的托车,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梁位于所述第一车梁的中部,所述销轴穿过所述连接梁的轴向中心和所述第一车梁的轴向中心。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轮轨带式输送机的托车,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车架包括第二车梁,所述第二车梁与所述第一车梁平行设置;所述连接架还包括第一连梁和第二连梁,所述第一连梁的一端与所述第二车梁固定连接,另一端与所述连接梁的第一端固定连接,所述第二连梁的一端与所述第二车梁固定连接,另一端与所述连接梁的第二端固定连接。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轮轨带式输送机的托车,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梁、所述第一连梁和所述第二连梁与所述第二车梁形成等腰三角形或等腰梯形结构。
9.根据权利要求1-8任一项所述的轮轨带式输送机的托车,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车架的第一车梁的顶壁和所述第二车架的第二车梁的顶壁均安装有用以支撑输送带的上托带支架,两个所述上托带支架之间连接有限位梁。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轮轨带式输送机的托车,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车梁的两端均设置有用以支撑所述上托带支架的第一斜梁,所述第二车梁的两端均设置有用以支撑所述上托带支架的第二斜梁,所述第一车梁与所述第二车梁的同侧端的所述第一斜梁和所述第二斜梁之间固接有所述限位梁。
11.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轮轨带式输送机的托车,其特征在于,所述上托带支架的两端均设有上限位件,以限制被所述上托带支架支撑的输送带的位置。
12.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轮轨带式输送机的托车,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车梁的底壁和所述第二车梁的底壁均安装有用于支撑输送带的下托带支架,所述下托带支架的用于支撑输送带的支撑面具有向所述上托带支架所在方向凹陷的凹部。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轮轨带式输送机的托车,其特征在于,所述下托带支架的两端均设有下限位件,以限制被所述下托带支架支撑的输送带的位置。
14.根据权利要求1-8任一项所述的轮轨带式输送机的托车,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车架的第一车梁和/或所述第二车架的第二车梁安装有用于与连接若干个托车的连接绳配合的连接部件。
15.根据权利要求1-8任一项所述的轮轨带式输送机的托车,其特征在于,所述车轮组件包括车轴、第一安装板、第二安装板和车轮,所述第一安装板和所述第二安装板间隔设定距离安装在对应车架的车梁上,所述第一安装板相对所述第二安装板靠近所述车梁的中部,所述第一安装板具有供所述车轴穿过的限位通孔,所述第二安装板具有供所述车轴穿过的圆通孔,所述车轴靠近所述车梁中心的内端与所述第一安装板之间相对固定,所述车轴远离所述车梁中心的外端转动安装有所述车轮;所述车轴的内端部与所述限位通孔之间形成有限制所述车轴周向转动的限位结构。
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轮轨带式输送机的托车,其特征在于,所述车轴的内端部的外周面具有至少一个平面部,所述限位通孔具有与所述平面部配合的平面孔壁部。
17.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轮轨带式输送机的托车,其特征在于,所述车轴的内端穿过所述第一安装板后通过穿过所述车轴的销子与所述第一安装板相对固定。
18.轮轨带式输送机,包括输送带和若干个连接在一起的托车,所述托车用于支撑所述输送带;其特征在于,所述托车为权利要求1-17任一项所述的托车。
说明书: 轮轨带式输送机及其托车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带式输送设备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轮轨带式输送机及其托车。
背景技术
轮轨带式输送机是一种通过托车承载输送带的带式输送设备,与普通的带式输送机相比,可以减少输送带的压陷阻力,节约散料等物料运输的成本。
其中,托车是轮轨带式输送机中的重要部件之一,现有的托车通常在一个固定车架上安装四个车轮,在运行过程中,需要每个托车的四个车轮共面,这样,各车轮在轨道上受力均匀,运行轨迹才不会跑偏,同时能减少车轮轴的磨损,为满足上述需求,对于托车的加工精度及轨道的安装精度都有相对较高的要求,如此,就提高了生产及运营成本。
有鉴于此,如何改进轮轨带式输送机的托车的结构,以降低轮轨带式输送机的生产及运营成本,是本领域技术人员目前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轮轨带式输送机及其托车,该托车的结构设计使得在实际运行中托车的车轮可以自动调整,降低了车轮的加工精度及对轮轨安装的精度要求,相应地,降低了加工难度和组装难度,从而降低了轮轨带式输送机的生产及运营成本。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轮轨带式输送机的托车,包括两个车架,两者均安装有车轮组件,其中,第一车架的车轮组件的车轴与第二车架的车轮组件的车轴相平行;所述第一车架与所述第二车架铰接连接,其铰接中心线垂直于所述车轴的轴线,且大致平行于所述托车的行进方向。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托车适用于轮轨带式输送机,其设有两个相对独立的车架,第一车架和第二车架铰接连接,铰接中心线垂直于托车的车轮组件的车轴,且大致平行于托车的行进方向;如此,实际运行时,托车沿轨道行走时,因其第一车架和第二车架铰接连接,所以第一车架和第二车架可通过相对旋转来进行自动调整,在轨道不平或其他类似情形时,托车通过自动调整使得其所有车轮可保持与轨道的接触,确保各车轮的受力均匀,减少对车轮的磨损,可见,该托车的结构设计可降低对其各车轮的共面要求,相应地,加工精度降低,对轨道的安装精度要求也降低,从而可降低生产成本和运营成本。
如上所述的轮轨带式输送机的托车,所述第一车架和所述第二车架通过连接架连接,所述第一车架和所述第二车架中的一者与所述连接架固定连接,另一者与所述连接架铰接。
如上所述的轮轨带式输送机的托车,所述连接架与所述第一车架铰接,与所述第二车架固定连接;所述第一车架包括第一车梁,所述连接架包括连接梁;所述连接梁与所述第一车梁平行设置,所述连接梁和所述第一车梁通过穿过两者的销轴铰接。
如上所述的轮轨带式输送机的托车,所述第一车梁具有供所述销轴穿过的第一通孔,所述连接梁具有供所述销轴穿过的第二通孔,所述第一通孔内固插有第一衬套,所述第二通孔内固插有第二衬套;
和/或,所述销轴外套有轴套,所述轴套与所述销轴过盈配合。
如上所述的轮轨带式输送机的托车,所述第一车梁与所述连接梁之间设有至少一个加强件,所述加强件与所述第一车梁或所述连接梁固定连接,所述加强件位于所述销轴所在位置,所述加强件具有供所述销轴穿过的孔结构。
如上所述的轮轨带式输送机的托车,所述连接梁位于所述第一车梁的中部,所述销轴穿过所述连接梁的轴向中心和所述第一车梁的轴向中心。
如上所述的轮轨带式输送机的托车,所述第二车架包括第二车梁,所述第二车梁与所述第一车梁平行设置;所述连接架还包括第一连梁和第二连梁,所述第一连梁的一端与所述第二车梁固定连接,另一端与所述连接梁的第一端固定连接,所述第二连梁的一端与所述第二车梁固定连接,另一端与所述连接梁的第二端固定连接。
如上所述的轮轨带式输送机的托车,所述连接梁、所述第一连梁和所述第二连梁与所述第二车梁形成等腰三角形或等腰梯形结构。
如上所述的轮轨带式输送机的托车,所述第一车架的第一车梁的顶壁和所述第二车架的第二车梁的顶壁均安装有用以支撑输送带的上托带支架,两个所述上托带支架之间连接有限位梁。
如上所述的轮轨带式输送机的托车,所述第一车梁的两端均设置有用以支撑所述上托带支架的第一斜梁,所述第二车梁的两端均设置有用以支撑所述上托带支架的第二斜梁,所述第一车梁与所述第二车梁的同侧端的所述第一斜梁和所述第二斜梁之间固接有所述限位梁。
如上所述的轮轨带式输送机的托车,所述上托带支架的两端均设有上限位件,以限制被所述上托带支架支撑的输送带的位置。
如上所述的轮轨带式输送机的托车,所述第一车梁的底壁和所述第二车梁的底壁均安装有用于支撑输送带的下托带支架,所述下托带支架的用于支撑输送带的支撑面具有向所述上托带支架所在方向凹陷的凹部。
如上所述的轮轨带式输送机的托车,所述下托带支架的两端均设有下限位件,以限制被所述下托带支架支撑的输送带的位置。
如上所述的轮轨带式输送机的托车,所述第一车架的第一车梁和/或所述第二车架的第二车梁安装有用于与连接若干个托车的连接绳配合的连接部件。
如上所述的轮轨带式输送机的托车,所述车轮组件包括车轴、第一安装板、第二安装板和车轮,所述第一安装板和所述第二安装板间隔设定距离安装在对应车架的车梁上,所述第一安装板相对所述第二安装板靠近所述车梁的中部,所述第一安装板具有供所述车轴穿过的限位通孔,所述第二安装板具有供所述车轴穿过的圆通孔,所述车轴靠近所述车梁中心的内端与所述第一安装板之间相对固定,所述车轴远离所述车梁中心的外端转动安装有所述车轮;所述车轴的内端部与所述限位通孔之间形成有限制所述车轴周向转动的限位结构。
如上所述的轮轨带式输送机的托车,所述车轴的内端部的外周面具有至少一个平面部,所述限位通孔具有与所述平面部配合的平面孔壁部。
如上所述的轮轨带式输送机的托车,所述车轴的内端穿过所述第一安装板后通过穿过所述车轴的销子与所述第一安装板相对固定。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轮轨带式输送机,包括输送带和若干个连接在一起的托车,所述托车用于支撑所述输送带;所述托车为上述任一项所述的托车。
由于上述托车具有上述技术效果,所以包括该托车的轮轨带式输送机也具有相同的技术效果,此处不再重复论述。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所提供一种实施例的托车的正视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所提供一种实施例的托车的侧视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所提供一种实施例的托车的两个车梁的连接结构的俯视示意图;
图4为图3中I部位的剖面示意图;
图5为图3中第二车梁与连接梁组装后的剖面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所提供一种实施例的托车的第一车架的正视示意图;
图7为图1中II部位的局部放大图;
图8为图7中第一安装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9为图7中第二安装板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第一车架1A,第二车架1B;
第一车梁101,第一通孔111,第一加强件112,第一衬套113,
第二车梁102,连接座121,U型螺栓122;
连接架103,连接梁131,第二通孔1311,第二衬套1312,第一连梁132,第二连梁133,第二加强件134,
销轴141,轴套142,垫片143,
上托带支架105,上限位件151,第一斜梁152a,第二斜梁152b,下托带支架106,下限位件161,凹部162;
限位梁107;
车轮组件108,车轴181,平面部1811,第一安装板182,限位通孔1821,平面孔壁部1822,第二安装板183,圆通孔1831,车轮184。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技术领域的人员更好地理解本实用新型方案,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
请参考图1至图3,图1为本实用新型所提供一种实施例的托车的正视示意图;图2为本实用新型所提供一种实施例的托车的侧视示意图;图3为本实用新型所提供一种实施例的托车的两个车梁的连接结构的俯视示意图。
该实施例的托车用于轮轨带式输送机,该托车包括两个车架,两者均安装有车轮组件108,为方便描述,下文将两个车架称之为第一车架1A和第二车架1B,第一车架1A的车轮组件108的车轴与第二车架1B的车轮组件108的车轴相平行,第一车架1A与第二车架1B铰接连接,其铰接中心线垂直于车轮组件108的车轴的轴线,且大致平行于托车的行进方向,以图3所示视角理解,第一车架1A和第二车架1B铰接的铰接中心线为纸面的竖直方向,这样,第一车架1A与第二车架1B相对旋转时,可以调整两者的车轮组件108的车轮的相对位置。
如上设置后,该托车在应用于轮轨带式输送机中实际运行时,托车沿轨道行走时,因其第一车架1A和第二车架1B铰接连接,所以第一车架1A和第二车架1B可通过相对旋转来进行自动调整,在轨道不平或其他类似情形时,托车通过自动调整使得其所有车轮可保持与轨道的接触,确保各车轮的受力均匀,减少对车轮的磨损,提高了托车运行的稳定性,也能够延长其车轮的使用寿命;可见,该托车的结构设计可降低对其各车轮的共面要求,相应地,加工精度降低,对轨道的安装精度要求也降低,从而可降低生产成本和运营成本。
该实施例中,第一车架1A和第二车架1B具体通过连接架103连接,第一车架1A与连接架103铰接连接,第二车架1B与连接架103固定连接,如此实现第一车架1A和第二车架1B的铰接。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也可以使第一车架1A与连接架103固定连接,第二车架1B与连接架103铰接连接。
具体的,第一车架1A包括第一车梁101,第二车架1B包括第二车梁102,第一车梁101与第二车梁102相平行设置,第一车梁101的两端均安装有车轮组件108,第二车梁102的两端也均安装有车轮组件108,各车轮组件108的车轴与相应的车梁相平行设置,显然,第一车架1A的两个车轮组件108的轮距与第二车架1B的两个车轮组件108的轮距相同,以确保在轨道上的稳定运行。
请一并参考图4和图5,图4为图3中I部位的剖面示意图;图5为图3中第二车梁与连接梁组装后的剖面示意图。
前述连接架103包括连接梁131、第一连梁132和第二连梁133,连接梁131通过第一连梁132、第二连梁133与第二车梁102固定连接,连接梁131与第一车梁101平行设置,连接梁131与第一车梁101通过穿过两者的销轴141铰接,销轴141的轴线方向垂直于第一车梁101,即垂直于车轮组件108的车轴。该种铰接连接的方式结构简单,也容易保证托车的车架的稳定性。
具体的,第一车梁101具有供销轴141穿过的第一通孔111(标示于图6中),连接梁131具有供销轴141穿过的第二通孔1311,显然,为了使第一车梁101与连接梁131能够相对旋转,从而能够相对第二车梁102旋转,销轴141与第一通孔111和第二通孔1311均为间隙配合。
具体的方案中,为避免旋转时对第一车梁101、连接梁131或销轴141造成磨损,可以在第一车梁101的第一通孔111内固插有第一衬套113,在连接梁131的第二通孔1311内固插有第二衬套1312,销轴141穿过第一衬套113和第二衬套1312,实际运行时,销轴141与第一衬套113和第二衬套1312接触,磨损的是衬套,方便更换和降低成本;也可以在销轴141外固套有轴套142,实际运行时,销轴141通过轴套142与第一通孔111和第二通孔1311的孔壁接触,磨损的是轴套142,可避免对销轴141造成磨损,延长销轴141的使用寿命;当然,还可以是上述两种方案的组合,如图4所示示例,既设置第一衬套113、第二衬套1312,也设置轴套142,这样可同时减轻对第一车梁101、连接梁131和销轴141的磨损,可以理解,此时,固套在销轴141的轴套142与第一衬套113和第二衬套1312为间隙配合。
该实施例中,还在连接梁131与第一车梁101之间设有至少一个加强件,并将加强件设置在销轴141所在位置,以提高第一车梁101与连接梁131的连接部位的强度,当然,为了方便销轴141连接,加强件上也设有供销轴141穿过的孔结构。
图4所示示例中,设置有两个加强件,第一加强件112固接在第一车梁101上,第二加强件134固接在连接梁131上,两者位于连接梁131和第一车梁101之间,当然,将第一加强件112设置在第一车梁101远离连接梁131的一侧,或者将第二加强件134设置在连接梁131远离第一车梁101的一侧都是可行的。
为避免对第一加强件112和第二加强件134造成磨损,前述第一衬套112也固插至第一加强件112,第二衬套1312也固插至第二加强件134。具体的,第一衬套112和第二衬套1312分别与对应的通孔过盈配合,更具体的,为了限制第一衬套112和第二衬套1312在其轴向上的相对位置,与衬套配合的孔结构中可以设置为台阶孔形式,相应地,衬套设置与台阶孔配合的台阶状结构,通过台阶面的抵接实现衬套的限位。
为方便销轴141在其轴线方向上的位置限定,销轴141的一端可以一体形成有沿其径向向外凸出的凸缘挡部,另一端设置径向通孔,销轴141的凸缘挡部可与连接梁131抵接,两者之间可以设置垫片143,如图4所示,穿过连接梁131和第一车梁101后的另一端可通过插入径向通孔的固定销等结构限制其位置。
结合图3至图5,具体设置时,连接架103的连接梁131位于第一车梁101的中部,销轴141穿过连接梁131的轴向中心和第一车梁101的轴向中心,如此,使得第一车梁101和第二车梁102相对旋转的轴线位于两者的轴向中心,有利于提高托车运行的稳定性。
参考图3和图5,连接架103的第一连梁132的一端与第二车梁102固定连接,另一端与连接梁131的第一端固定连接,第二连梁133的一端与第二车梁102固定连接,另一端与连接梁131的第二端固定连接,如此,实现连接架103与第二车梁102的固接。具体的,连接架103与第二车梁102连接后呈等腰梯形结构,即第一连梁132和第二连梁133相对连接梁131的中心对称设置,在连接梁131位于第一车梁101中部的基础上,可以使得两个车架连接后整体更稳定。
当然,连接架103除了上述结构外,也可以为其他结构形式,比如连接架103可以分为两个部分,两个部分分别与第一车梁101和第二车梁102固接,两个部分位于第一车梁101和第二车梁102之间,连接架103的两个部分之间铰接连接,如此实现第一车梁101和第二车梁102的铰接连接。
请一并参考图6,图6为本实用新型所提供一种实施例的托车的第一车架的正视示意图。
该实施例中,第一车架1A还包括安装于第一车梁101顶壁的上托带支架105,第二车架1B还包括安装于第二车梁102顶壁的上托带支架105,两个车架上安装的上托带支架105的结构相同,用于支撑输送带(图中未示出),上托带支架105的具体结构可根据实际需求来设置,图中只是示例性表示。
在托车的两个上托带支架105之间连接有限位梁107,图示方案中,一个托车的两个上托带支架105之间设置有两个限位梁107,限位梁107的设置可以限定第一车架1A和第二车架1B之间的旋转角度,避免两者过量偏转,也能起到提高托车的整体强度的作用。具体的,为使托车的受力均衡,两个车架的偏转稳定,两个限位梁107相对托车宽度方向(即与行进方向垂直的方向)的中心对称布置。
具体的,为了提高上托带支架105的稳固性,进而确保支撑输送带的稳定性,第一车架1A设有两个用以支撑其上托带支架105的第一斜梁152a,第二车架1B设有两个用以支撑其上托带支架105的第二斜梁152b,在同侧端的第一斜梁152a和第二斜梁152b之间固接前述限位梁107,具体可以通过螺栓等紧固件的方式将限位梁107与对应的斜梁固接。
具体的,在上托带支架105的两端的顶部均设有上限位件151,用于限制被上托带支架105支撑的输送带的位置,防止输送带沿着托车的宽度方向来回移动而跑偏。
该实施例中,第一车架1A还包括安装于第一车梁101底壁的下托带支架106,第二车架1B还包括安装于第二车梁102底壁的下托带支架106,两个车架上安装的下托带支架106的结构相同,用于支撑输送带(图中未示出),下托带支架106的具体结构可根据实际需求来设置,图中只是示例性表示。
这里需要指出的是,托车在同时设置有上托带支架105和下托带支架106时,实际运行时,在同一水平面的轨道上运行时,只有上托带支架105或下托带支架106起作用,这样方便托车在竖直面内呈环形的轨道上运行,可以理解,托车在竖直面内的下轨道以图1所示形态运行时,输送带由上托带支架105支撑,当托车运行至竖直面内的上轨道时,此时托车倒置,相当于托车以图1所示形态旋转180度的状态,输送带由下托带支架106支撑,显然,上托带支架105用于支撑输送带的支撑面与下托带支架106用于支撑输送带的支撑面背向设置。
在托车的每个下托带支架106的两端均设置有下限位件161,以限制被下托带支架106支撑的输送带的位置,防止其跑偏。
如图1、图3和图5所示,该实施例中,在第二车梁102的中部安装有连接部件,实际中,一个轮轨带式输送机包括若干个托车,若干个托车支撑同一输送带,这些托车需要通过连接绳连接起来,上述连接部件的设置方便连接绳与每个托车连接配合。
图示方案中,连接部件包括固定在第二车梁102中部的连接座121,连接座121上固接有U型螺栓122,实际连接时,连接绳可穿过U型螺栓122实现若干托车的连接。当然,可以理解,连接部件也可以为其他结构形式,只要能够满足连接绳的连接需求即可。
当然,实际设置时,连接部件也可以安装在第一车梁101上,或者也可以在第一车梁101和第二车梁102上均安装连接部件。
请一并参考图7至图9,图7为图1中II部位的局部放大图;图8为图7中第一安装板的结构示意图;图9为图7中第二安装板的结构示意图。
该实施例中,托车的各车轮组件108的结构相同,均包括车轴181、第一安装板182、第二安装板183和车轮184,其中,第一安装板182和第二安装板183间隔设定距离安装在对应车架的车梁上,第一安装板182相对第二安装板183靠近车梁的中部,第一安装板182具有供车轴穿过的限位通孔1821,第二安装板183具有供车轴181穿过的圆通孔1831,车轴181靠近车梁中心的内端与第一安装板182之间相对固定,车轴181远离车梁中心的外端转动安装有车轮184;车轴181的内端部与限位通孔1821之间形成有限制车轴181周向转动的限位结构。
具体的,上述限位结构包括形成于车轴181内端部的外周面的至少一个平面部1811和形成于限位通孔1821的孔周壁的至少一个与平面部1811配合的平面孔壁部1822,这样,车轴181穿过第一安装板181后,由于其平面部1811与平面孔壁部1822的配合,能够限制车轴181转动。可以理解,车轴181内端部的截面形状与限位通孔1821的形状适配,图示中,示例性地示出了限位通孔1821为近似长圆孔的结构,具体两个相对的平面孔壁部1822。
为方便车轮组件108的相关部件的更换和维修,该实施例中,车轴181与第一安装板182之间的轴向限位通过穿过车轴181的销子来实现,具体地,在车轴181的内端可以设置径向通孔,车轴181穿过第一安装板182后,通过插装于其径向通孔的销子来限定车轴181与第一安装板182之间的相对位置。
除了上述托车外,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轮轨带式输送机,包括输送带和若干个连接在一起的托车,托车用于支撑输送带;托车为上述介绍的托车,若干个托车的连接方式也可参考上述说明,此处不再赘述。该轮轨带式输送机包括上述托车,具有与上述托车相同的技术效果,此处不再赘述。
具体的方案中,前述托车的每个下托带支架106的支撑输送带的支撑面还具有向对应的上托带支架105所在方向凹陷的凹部162,如图1和图6中所示,该凹部162用于与在竖直面内设置的环形轨道相配合。
为保持稳定,下托带支架106沿车宽方向设有两个凹部162,导向件202相应匹配设置。
以上对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一种轮轨带式输送机及其托车均进行了详细介绍。本文中应用了具体个例对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及实施方式进行了阐述,以上实施例的说明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实用新型的方法及其核心思想。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若干改进和修饰,这些改进和修饰也落入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内。
声明:
“轮轨带式输送机及其托车” 该技术专利(论文)所有权利归属于技术(论文)所有人。仅供学习研究,如用于商业用途,请联系该技术所有人。
我是此专利(论文)的发明人(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