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利要求书: 1.一种带式输送机输送带重力拉紧装置,包括输送机支架(1),其特征在于:所述输送机支架(1)上分别转动连接有主动轮(2)和从动轮(3),所述输送机支架(1)的顶部安装有与主动轮(2)相对应的驱动电机(4);
所述主动轮(2)和从动轮(3)的外壁安装有输送带(5),所述输送机支架(1)的一侧放置有底座(12),所述底座(12)顶部在靠近输送机支架(1)的一侧固定连接有支架机构(7);
所述支架机构(7)上安装有拉紧机构(6),所述拉紧机构(6)在远离输送机支架(1)的一端安装有两个钢索连接块(8),两个所述钢索连接块(8)的底部固定连接有重物箱(9),所述重物箱(9)的底部内表面固定连接有两个限位杆(10),两个所述限位杆(10)的外壁滑动连接有多个重物块(11)。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带式输送机输送带重力拉紧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拉紧机构(6)包括转动轮(601),所述转动轮(601)的两端分别转动连接有两个转动轴承(602),两个所述转动轴承(602)上均安装有传动钢索(603),两个传动钢索(603)在靠近转动轴承(602)的一端均安装有钢索收束器(604)。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带式输送机输送带重力拉紧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转动轮(601)的外壁与输送带(5)的底部紧密贴合。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带式输送机输送带重力拉紧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转动轴承(602)上开设有与传动钢索(603)相对应的环形凹槽。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带式输送机输送带重力拉紧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架机构(7)包括固定支架(701),所述固定支架(701)底部的每个边角处均固定连接有固定转轴(702),所述固定支架(701)的中心一侧固定连接有两个支撑柱(703),两个所述支撑柱(703)和固定支架(701)底部一侧的两个固定转轴(702)之间均固定连接有固定杆(704)。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带式输送机输送带重力拉紧装置,其特征在于:多个所述固定转轴(702)内壁之间均固定连接有滑轮,且两个支撑柱(703)的顶部均开设有与传动钢索(603)相对应的通孔。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带式输送机输送带重力拉紧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重物箱(9)在靠近两个支撑柱(703)的一侧固定连接有两个滑块,且两个支撑柱(703)上均开设有与滑块相对应的凹槽。
说明书: 一种带式输送机输送带重力拉紧装置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带式输送机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带式输送机输送带重力拉紧装置。
背景技术
带式输送机又叫胶带输送机,主要是用来对包装或散装的货物进行运输,输送带的主要原料是橡胶和纤维,在长时间使用后输送带会发生形变,这时输送带与主动轮和从动轮之间的摩擦力就会变小,进而影响输送的效率,在一些距离较短的输送机可以通过螺丝的拧紧来拉动从动轮从而使输送带变为拉紧状态,但对于长距离的输送机由于输送带较长,通常需要重力拉紧装置来对输送带进行拉紧。
现有的输送机输送带拉紧装置大都是通过重物和滑轮来拉动小车进而拉动从动轮,使输送带一直保持拉紧状态,这种重力拉紧装置较为笨重,安装和拆卸都非常的麻烦。
因此亟需提供一种带式输送机输送带重力拉紧装置来解决上述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现有的输送机输送带拉紧装置大都是通过重物和滑轮来拉动小车进而拉动从动轮,使输送带一直保持拉紧状态,这种重力拉紧装置较为笨重,安装和拆卸都非常的麻烦。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的一个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带式输送机输送带重力拉紧装置,包括输送机支架,所述输送机支架上分别转动连接有主动轮和从动轮,所述输送机支架的顶部安装有与主动轮相对应的驱动电机;
所述主动轮和从动轮的外壁安装有输送带,所述输送机支架的一侧放置有底座,所述底座顶部在靠近输送机支架的一侧固定连接有支架机构;
所述支架机构上安装有拉紧机构,所述拉紧机构在远离输送机支架的一端安装有两个钢索连接块,两个所述钢索连接块的底部固定连接有重物箱,所述重物箱的底部内表面固定连接有两个限位杆,两个所述限位杆的外壁滑动连接有多个重物块。
本实用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拉紧机构包括转动轮,所述转动轮的两端分别转动连接有两个转动轴承,两个所述转动轴承上均安装有传动钢索,两个传动钢索在靠近转动轴承的一端均安装有钢索收束器。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通过重物块来增加传动钢索上的拉力,通过多个滑轮,进而对转动轮施加向上的力,将输送带向上拉起,实现对输送带的拉紧。
本实用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转动轮的外壁与输送带的底部紧密贴合。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通过转动轮对输送带的拉力实现对输送带的拉紧。
本实用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转动轴承上开设有与传动钢索相对应的环形凹槽。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环形凹槽能够保证对传动钢索的限位。
本实用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支架机构包括固定支架,所述固定支架底部的每个边角处均固定连接有固定转轴,所述固定支架的中心一侧固定连接有两个支撑柱,两个所述支撑柱和固定支架底部一侧的两个固定转轴之间均固定连接有固定杆。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两个固定杆可以在固定支架和两个支撑柱之间起到支撑的作用。
本实用型进一步设置为:多个所述固定转轴内壁之间均固定连接有滑轮,且两个支撑柱的顶部均开设有与传动钢索相对应的通孔。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通过多个固定转轴内的滑轮来实现对传动钢索的滑动,通孔保证了不会影响传动钢索的传动。
本实用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重物箱在靠近两个支撑柱的一侧固定连接有两个滑块,且两个支撑柱上均开设有与滑块相对应的凹槽。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凹槽对重物箱实现了滑动限位的效果。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如下:
1.本实用新型通过设计重物箱上可拆卸的重物块和转动轮,通过增加重物块来实现对输送带的拉紧,通过可拆卸的重物块可以快速实现对装置的拆卸和安装;
2.本实用新型通过设计重物块和传动钢索,通过多个滑轮来对转动轮施加拉力,直接对输送带进行拉紧,使输送带可以一直达到拉紧的状态;
3.本实用新型通过设计支架机构、重物箱和拉紧机构,大大简便了装置的结构,同时重物块也可以根据传送带的松紧程度实时的进行增加或减少。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立体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装置第一视角结构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装置第三视角结构图。
图中:1、输送机支架;2、主动轮;3、从动轮;4、驱动电机;5、输送带;6、拉紧机构;601、转动轮;602、转动轴承;603、传动钢索;604、钢索收束器;7、支架机构;701、固定支架;702、固定转轴;703、支撑柱;704、固定杆;8、钢索连接块;9、重物箱;10、限位杆;11、重物块;12、底座。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进行详细阐述,以使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和特征能更易于被本领域技术人员理解,从而对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做出更为清楚明确的界定。
请参阅图1,一种带式输送机输送带重力拉紧装置,包括输送机支架1,输送机支架1上分别转动连接有主动轮2和从动轮3,输送机支架1的顶部安装有与主动轮2相对应的驱动电机4;
如图1-3所示,主动轮2和从动轮3的外壁安装有输送带5,输送机支架1的一侧放置有底座12,底座12顶部在靠近输送机支架1的一侧固定连接有支架机构7,支架机构7包括固定支架701,固定支架701底部的每个边角处均固定连接有固定转轴702,固定支架701的中心一侧固定连接有两个支撑柱703,两个支撑柱703和固定支架701底部一侧的两个固定转轴702之间均固定连接有固定杆704,两个固定杆704可以在固定支架701和两个支撑柱703之间起到支撑的作用,多个固定转轴702内壁之间均固定连接有滑轮,且两个支撑柱703的顶部均开设有与传动钢索603相对应的通孔,通过多个固定转轴702内的滑轮来实现对传动钢索603的滑动,通孔保证了不会影响传动钢索603的传动,重物箱9在靠近两个支撑柱703的一侧固定连接有两个滑块,且两个支撑柱703上均开设有与滑块相对应的凹槽,凹槽对重物箱9实现了滑动限位的效果;
如图1和图2所示,支架机构7上安装有拉紧机构6,拉紧机构6包括转动轮601,转动轮601的两端分别转动连接有两个转动轴承602,两个转动轴承602上均安装有传动钢索603,两个传动钢索603在靠近转动轴承602的一端均安装有钢索收束器604,通过重物块11来增加传动钢索603上的拉力,通过多个滑轮,进而对转动轮601施加向上的力,将输送带5向上拉起,实现对输送带5的拉紧,转动轮601的外壁与输送带5的底部紧密贴合,通过转动轮601对输送带5的拉力实现对输送带5的拉紧,转动轴承602上开设有与传动钢索603相对应的环形凹槽,环形凹槽能够保证对传动钢索603的限位,拉紧机构6在远离输送机支架1的一端安装有两个钢索连接块8,两个钢索连接块8的底部固定连接有重物箱9,重物箱9的底部内表面固定连接有两个限位杆10,两个限位杆10的外壁滑动连接有多个重物块11。
本实用新型在使用时,将转动轮601的一端用传动钢索603和钢索收束器604进行固定,再将转动轮601穿过输送带5的底部,将转动轮601的另一端通过传动钢索603和钢索收束器604进行固定,在重物箱9内通过两个限位杆10进行增加重物块11,直至输送带5达到合适的松紧状态,驱动电机4会带动主动轮2开始转动,主动轮2通过从动轮3与输送带5之间的摩擦带动从动轮3开始转动,输送带5的底部会带动转动轮601开始在两个转动轴承602之间转动。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或等效流程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声明:
“带式输送机输送带重力拉紧装置” 该技术专利(论文)所有权利归属于技术(论文)所有人。仅供学习研究,如用于商业用途,请联系该技术所有人。
我是此专利(论文)的发明人(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