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利要求书: 1.一种具有表面清洁结构的带式输送机,包括竖板(1)、清洁箱(8)和滑杆(14),其特征在于:
所述竖板(1)的一侧设置有主动辊(2),所述竖板(1)远离主动辊(2)的一侧设置有从动辊(3),所述主动辊(2)与从动辊(3)之间通过输送带(4)进行连接,所述主动辊(2)的一侧与电机(5)进行连接,所述输送带(4)的底部一侧设置有刮板(6),所述刮板(6)的下方设置有第一收集抽屉(7)。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具有表面清洁结构的带式输送机,其特征在于:所述输送带(4)的一侧设置有清洁箱(8),所述清洁箱(8)的内部设置有强力吸风扇(9),所述强力吸风扇(9)的两侧设置有第一过滤网(10)。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具有表面清洁结构的带式输送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清洁箱(8)远离第一过滤网(10)的一侧开设有通孔(11),所述清洁箱(8)的底部上方设置有第二过滤网(12),所述清洁箱(8)的内部底部设置有第二收集抽屉(13)。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具有表面清洁结构的带式输送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清洁箱(8)的一侧设置有滑杆(14),所述滑杆(14)的表面连接有滑块(15)。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具有表面清洁结构的带式输送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滑块(15)的内部设置有固定卡圈(16),所述滑块(15)远离固定卡圈(16)的一侧设置有活动卡圈(17)。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具有表面清洁结构的带式输送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活动卡圈(17)远离固定卡圈(16)的一侧与手轮(18)进行连接,所述滑块(15)的上方设置有限位杆(19)。
说明书: 一种具有表面清洁结构的带式输送机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带式输送带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具有表面清洁结构的带式输送机。
背景技术
带式输送机在印刷、食品、电子、电器、机械等各种行业内广泛使用,带式输送机具有输送能力强,输送距离较长,同时结构较为简单易进行组装,通过简单的程序可对其进行自动化操作,使得带式输送机能进行连续或者间歇工作,使得带式输送机在进行使用时操作更加便捷,并且带式输送机可进行坡度的调节,从而使得带式输送机在各行业中能产生较大的便捷。
而通常的带式输送机在对物料进行运输时,会导致输送机表面的输送带沾染上输送的物料残留以及灰尘,从而使得在后续进行不同物料运输时会导致沾染上残留的物料,使得运输时产生物料的纯度变化,造成物料的浪费,同时带式输送机在进行使用时会导致输送带发生偏移,导致物料在进行运输过程中发生倾倒。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具有表面清洁结构的带式输送机,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提出的带式输送机在进行使用时会导致表面沾染物料残留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具有表面清洁结构的带式输送机,包括竖板、清洁箱和滑杆,所述竖板的一侧设置有主动辊,所述竖板远离主动辊的一侧设置有从动辊,所述主动辊与从动辊之间通过输送带进行连接,所述主动辊的一侧与电机进行连接,所述输送带的底部一侧设置有刮板,所述刮板的下方设置有第一收集抽屉。
优选的,所述输送带的一侧设置有清洁箱,所述清洁箱的内部设置有强力吸风扇,所述强力吸风扇的两侧设置有第一过滤网。
优选的,所述清洁箱远离第一过滤网的一侧开设有通孔,所述清洁箱的底部上方设置有第二过滤网,所述清洁箱的内部底部设置有第二收集抽屉。
优选的,所述清洁箱的一侧设置有滑杆,所述滑杆的表面连接有滑块。
优选的,所述滑块的内部设置有固定卡圈,所述滑块远离固定卡圈的一侧设置有活动卡圈。
优选的,所述活动卡圈远离固定卡圈的一侧与手轮进行连接,所述滑块的上方设置有限位杆。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该具有表面清洁结构的带式输送机,通过将清洁箱内部设置的强力吸风扇进行启动,从而使得对输送带表面沾染的物料残留进行吸附,使得物料残留与输送带进行分离,同时通过在清洁箱底部设置的第二收集抽屉可对物料残留进行收集,使得带式输送机在进行输送物料时对表面沾染的物料残留能快速进行清理,使得带式输送机在进行使用时能解决上述表面沾染物料残留的问题。
1、该具有表面清洁结构的带式输送机,当带式输送机在运输过程中会导致沾染运输的物料残留,通常需要人工对其进行清理,使得清理过程较为复杂,通过将清洁箱内部设置的强力吸风扇进行启动,从而使得对输送带表面沾染的物料残留进行吸附,使得物料残留与输送带进行分离,同时通过在清洁箱底部设置的第二收集抽屉可对物料残留进行收集,从而使得带式输送机在进行输送物料时对表面沾染的物料残留能快速进行清理,使得带式输送机的实用性增强;
2、该具有表面清洁结构的带式输送机,当带式输送机在进行使用时会导致输送带发生偏移,从而导致输送带上方的物料发生掉落,通过在清洁箱一侧设置的滑块,通过旋转手轮使得手轮带动连接的活动卡圈进行移动,从而使得活动卡圈与固定卡圈对滑杆进行固定,使得滑块上方的限位杆能对输送带进行限制,使得带式输送机在进行使用时不易使输送带发生偏移,从而使得带式输送机在运输物料时不易对其进行掉落,使得带式输送机的使用安全性提高。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侧视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主视剖切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清洁箱的侧视剖切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滑块的侧视剖切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A处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中:1、竖板;2、主动辊;3、从动辊;4、输送带;5、电机;6、刮板;7、第一收集抽屉;8、清洁箱;9、强力吸风扇;10、第一过滤网;11、通孔;12、第二过滤网;13、第二收集抽屉;14、滑杆;15、滑块;16、固定卡圈;17、活动卡圈;18、手轮;19、限位杆。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请参阅图1-6,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技术方案:一种具有表面清洁结构的带式输送机,包括竖板1、清洁箱8和滑杆14,所述竖板1的一侧设置有主动辊2,所述竖板1远离主动辊2的一侧设置有从动辊3,所述主动辊2与从动辊3之间通过输送带4进行连接,所述主动辊2的一侧与电机5进行连接,所述输送带4的底部一侧设置有刮板6,所述刮板6的两端与竖板1进行连接,所述刮板6的下方设置有第一收集抽屉7,输送带4的一侧设置有清洁箱8,所述清洁箱8的内部设置有强力吸风扇9,所述强力吸风扇9的两侧设置有第一过滤网10,清洁箱8远离第一过滤网10的一侧开设有通孔11,所述清洁箱8的底部上方设置有第二过滤网12,所述清洁箱8的内部底部设置有第二收集抽屉13。
具体实施时,当带式输送机在运输过程中会导致沾染运输的物料残留,通常需要人工对其进行清理,使得清理过程较为复杂,通过将清洁箱8内部设置的强力吸风扇9进行启动,从而使得对输送带4表面沾染的物料残留进行吸附,使得物料残留与输送带4进行分离,同时通过在清洁箱8底部设置的第二收集抽屉13可对物料残留进行收集,从而使得带式输送机在进行输送物料时对表面沾染的物料残留能快速进行清理,使得带式输送机的实用性增强,同时在输送带4下方设置的刮板6能对输送带4表面进行刮取,从而使得输送带4在进行工作时表面沾染的物料残留能进行快速的清理,并且在刮板6下方设置的第一收集抽屉7能对刮取下的物料残留进行收集,使得带式运输机在进行清理时更加的便捷。
所述清洁箱8的一侧设置有滑杆14,所述滑杆14的表面连接有滑块15,所述滑块15的内部设置有固定卡圈16,所述滑块15远离固定卡圈16的一侧设置有活动卡圈17,所述活动卡圈17远离固定卡圈16的一侧与手轮18进行连接,所述滑块15的上方设置有限位杆19,所述限位杆19的数量为三组。
具体实施时,当带式输送机在进行使用时会导致输送带4发生偏移,从而导致输送带4上方的物料发生掉落,通过在清洁箱8一侧设置的滑块15,可通过旋转手轮18使得手轮18带动连接的活动卡圈17进行移动,从而使得活动卡圈17与固定卡圈16对滑杆14进行固定,使得滑块15上方的限位杆19能对输送带4进行限制,使得带式输送机在进行使用时不易使输送带4发生偏移,从而使得带式输送机在运输物料时不易对其进行掉落,使得带式输送机的使用安全性提高,同时限位杆19可对运输时的物料进行限制,避免物料因放置在带式输送机边缘时发生滑落,并且通过滑杆14可使得限位杆19之间的间距能便于调整,从而使得带式运输机在进行使用时更加的便捷。
综上所述,通过将清洁箱8内部设置的强力吸风扇9进行启动,从而使得对输送带4表面沾染的物料残留进行吸附,使得物料残留与输送带4进行分离,同时通过在清洁箱8底部设置的第二收集抽屉13可对物料残留进行收集,使得带式输送机在进行输送物料时对表面沾染的物料残留能快速进行清理,通过在清洁箱8一侧设置的滑块15,通过旋转手轮18使得手轮18带动连接的活动卡圈17进行移动,从而使得活动卡圈17与固定卡圈16对滑杆14进行固定,使得滑块15上方的限位杆19能对输送带4进行限制,使得带式输送机在进行使用时不易使输送带4发生偏移,本说明中未作详细描述的内容属于本领域专业技术人员公知的现有技术。
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声明:
“具有表面清洁结构的带式输送机” 该技术专利(论文)所有权利归属于技术(论文)所有人。仅供学习研究,如用于商业用途,请联系该技术所有人。
我是此专利(论文)的发明人(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