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利要求书: 1.一种配料系统用双螺旋输送机,包括双螺旋输送机(1)、进料口、第一电机(2)、搅拌轴(5)和多个破碎杆(6),其特征在于,多个所述破碎杆(6)固定在搅拌轴(5)上,所述进料口上固定连接有矩形框(3),所述矩形框(3)的上端固定连接有进料斗(4),所述搅拌轴(5)位于矩形框(3)内,所述矩形框(3)的一端固定连接有第二电机(7),所述第二电机(7)的输出端固定连接有贯穿矩形框(3)并与其转动连接的连接轴(8),所述矩形框(3)与连接轴(8)相对的一面贯穿设有与其转动连接的连接块(12),所述搅拌轴(5)的两端与连接轴(8)和连接块(12)之间均设有连接机构。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配料系统用双螺旋输送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电机(2)与双螺旋输送机(1)相配套设置。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配料系统用双螺旋输送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矩形框(3)上贯穿设有与其固定连接且对立设置的两个轴承(10),所述连接轴(8)和连接块(12)分别贯穿同侧轴承(10)的内圈并与其过盈配合。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配料系统用双螺旋输送机,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机构包括设置在连接轴(8)和连接块(12)相对面的第一矩形槽(9)和第二矩形槽(13),所述搅拌轴(5)的两端均设有安装槽(19),两个所述安装槽(19)内均滑动连接有矩形杆(11),两个所述矩形杆(11)分别延伸至第一矩形槽(9)和第二矩形槽(13)内并与其滑动连接,两个所述矩形杆(11)与搅拌轴(5)之间均通过连接件相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配料系统用双螺旋输送机,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件包括固定在搅拌轴(5)上的中空杆(15),所述中空杆(15)内滑动连接有限位块(16),所述限位块(16)与中空杆(15)的内顶部之间固定连接有弹簧(17),所述限位块(16)上贯穿设有与其固定连接的插杆(18),所述矩形杆(11)的上端设有两个插槽(14),所述插杆(18)的上端贯穿中空杆(15)的上端并与其滑动连接,所述插杆(18)的下端贯穿中空杆(15)和连接轴(8)并与其滑动连接,所述插杆(18)延伸至其中一个插槽(14)内。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配料系统用双螺旋输送机,其特征在于,两个所述轴承(10)相对的一面均呈密封设置。
说明书: 一种配料系统用双螺旋输送机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螺旋输送机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配料系统用双螺旋输送机。
背景技术
饲料,是所有人饲养的动物的食物的总称,比较狭义地一般饲料主要指的是农业或牧业饲养的动物的食物;饲料(Feed)包括大豆、豆粕、玉米、鱼粉、氨基酸、杂粕、乳清粉、油脂、肉骨粉、谷物、饲料添加剂等十余个品种的饲料原料。
饲料配料的过程中部分使用双螺旋输送机实现对物料的输送,但是部分饲料长时间放置后(因受潮)容易产生结块,如麦麸等,若通过双螺栓输送机将麦糠输送至配料系统中,结块的麦麸会对饲料混合的均匀度产生一定的影响,导致饲料的质量降低,因此我们设计了一种配料系统用双螺旋输送机来解决以上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缺点,而提出的一种配料系统用双螺旋输送机,其通过搅拌轴和破碎杆可以对落下的麦麸进行敲打,使得结块的麦麸分散开来,提高后期饲料的质量,也可以对搅拌轴进行拆卸,便于对破碎杆和搅拌轴的表面进行清理。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配料系统用双螺旋输送机,包括双螺旋输送机、进料口、第一电机、搅拌轴和多个破碎杆,多个所述破碎杆固定在搅拌轴上,所述进料口上固定连接有矩形框,所述矩形框的上端固定连接有进料斗,所述搅拌轴位于矩形框内,所述矩形框的一端固定连接有第二电机,所述第二电机的输出端固定连接有贯穿矩形框并与其转动连接的连接轴,所述矩形框与连接轴相对的一面贯穿设有与其转动连接的连接块,所述搅拌轴的两端与连接轴和连接块之间均设有连接机构。
优选地,所述第一电机与双螺旋输送机相配套设置。
优选地,所述矩形框上贯穿设有与其固定连接且对立设置的两个轴承,所述连接轴和连接块分别贯穿同侧轴承的内圈并与其过盈配合。
优选地,所述连接机构包括设置在连接轴和连接块相对面的第一矩形槽和第二矩形槽,所述搅拌轴的两端均设有安装槽,两个所述安装槽内均滑动连接有矩形杆,两个所述矩形杆分别延伸至第一矩形槽和第二矩形槽内并与其滑动连接,两个所述矩形杆与搅拌轴之间均通过连接件相连接。
优选地,所述连接件包括固定在搅拌轴上的中空杆,所述中空杆内滑动连接有限位块,所述限位块与中空杆的内顶部之间固定连接有弹簧,所述限位块上贯穿设有与其固定连接的插杆,所述矩形杆的上端设有两个插槽,所述插杆的上端贯穿中空杆的上端并与其滑动连接,所述插杆的下端贯穿中空杆和连接轴并与其滑动连接,所述插杆延伸至其中一个插槽内。
优选地,两个所述轴承相对的一面均呈密封设置。
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其有益效果为:
1、第二电机工作带动连接轴、搅拌轴和连接块的转动,搅拌轴转动带动多个破碎杆转动,通过多个破碎杆可以对结块的麦麸等饲料原料进行破碎,使其分散开来,进而提高后期对饲料混合后的质量,实用性较好。
2、通过连接件与矩形杆的配合,可以实现矩形杆与第一矩形槽和第二矩形槽的安装和拆卸,操作简单方便,进而方便对搅拌轴和破碎杆的表面进行清理,便于对其进行检修。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结构合理,通过将搅拌轴和破碎杆可以对落下的麦麸进行敲打,使得结块的麦麸分散开来,提高后期饲料的质量,也可以对搅拌轴进行拆卸安装,便于对破碎杆和搅拌轴进行清理。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配料系统用双螺旋输送机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配料系统用双螺旋输送机中连接块处的连接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配料系统用双螺旋输送机中连接轴处的连接示意图。
图中:1双螺旋输送机、2第一电机、3矩形框、4进料斗、5搅拌轴、6破碎杆、7第二电机、8连接轴、9第一矩形槽、10轴承、11矩形杆、12连接块、13第二矩形槽、14插槽、15中空杆、16限位块、17弹簧、18插杆、19安装槽。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
参照图1-3,一种配料系统用双螺旋输送机,包括双螺旋输送机1、进料口、第一电机2、搅拌轴5和多个破碎杆6,多个破碎杆6固定在搅拌轴5上,第一电机2与双螺旋输送机1相配套设置;图1中只是示意出螺旋输送机的进料口部分,其出料口则位于双螺旋输送机1另一端的下端,此为现有技术。
进料口上固定连接有矩形框3,矩形框3的上端固定连接有进料斗4,通过进料斗4和矩形框3方便将饲料原料加入双螺旋输送机1内;搅拌轴5位于矩形框3内,矩形框3的一端固定连接有第二电机7,第二电机7的型号为Y355L1-10,此为现有技术。
第二电机7的输出端固定连接有贯穿矩形框3并与其转动连接的连接轴8,矩形框3与连接轴8相对的一面贯穿设有与其转动连接的连接块12,矩形框3上贯穿设有与其固定连接且对立设置的两个轴承10,连接轴8和连接块12分别贯穿同侧轴承10的内圈并与其过盈配合,两个轴承10相对的一面均呈密封设置,防止饲料原料进入轴承10内,影响轴承10的正常运作。
搅拌轴5的两端与连接轴8和连接块12之间均设有连接机构,连接机构包括设置在连接轴8和连接块12相对面的第一矩形槽9和第二矩形槽13,搅拌轴5的两端均设有安装槽19,安装槽19的形状为矩形形状;两个安装槽19内均滑动连接有矩形杆11,两个矩形杆11分别延伸至第一矩形槽9和第二矩形槽13内并与其滑动连接,两个矩形杆11与搅拌轴5之间均通过连接件相连接。
具体的,连接件包括固定在搅拌轴5上的中空杆15,中空杆15的内部设有中空腔;中空杆15内滑动连接有限位块16,限位块16与中空杆15的内顶部之间固定连接有弹簧17,限位块16上贯穿设有与其固定连接的插杆18,矩形杆11的上端设有两个插槽14,插杆18的上端贯穿中空杆15的上端并与其滑动连接,插杆18的下端贯穿中空杆15和连接轴8并与其滑动连接,插杆18延伸至其中一个插槽14内,如图2所示,如此实现搅拌轴5与连接轴8和连接块12的安装;靠近搅拌轴5的插槽14的作用:矩形杆11收缩在安装槽19内时,插槽14与插杆18相对,松开插杆18,在弹簧17的作用下,插杆18插入插槽14,从而实现对矩形杆11限位,使其不易移动。
本实用新型中,使用时,工作人员首先启动第一电机2使双螺旋输送机1工作,然后工作人员启动第二电机7并将饲料原料加入进料斗4内,第二电机7工作带动连接轴8、搅拌轴5和连接块12的转动,搅拌轴5转动带动多个破碎杆6转动,通过多个破碎杆6可以对结块的麦麸等饲料原料进行破碎,使其分散开来,进而提高后期对饲料混合后的质量,实用性较好。
输送饲料原料结束后,工作人员可以通过工具或手向上拉动插杆18,使插杆18脱离插槽14,然后手动移动矩形杆11,使其向安装槽19内移动,直至矩形杆11脱离第一矩形槽9和第二矩形槽13,则搅拌轴5不在被限位,进而可以将搅拌轴5从矩形框3内取出,方便对搅拌轴5和破碎杆6进行清理和维修,较为方便;安装搅拌轴5时,向上拉动插杆18,然后手动移动矩形杆11并将其与第一矩形槽9和第二矩形槽13的内壁相抵,矩形杆11与插槽14相对,然后松开插杆18,在弹簧17的作用下,插杆18插入插槽14,从而实现对搅拌轴5的安装。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及其实用新型构思加以等同替换或改变,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声明:
“配料系统用双螺旋输送机” 该技术专利(论文)所有权利归属于技术(论文)所有人。仅供学习研究,如用于商业用途,请联系该技术所有人。
我是此专利(论文)的发明人(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