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利要求书: 1.一种具有泄露检测功能的卧式离心机,包括有移动基座(1),其特征在于,所述移动基座(1)的两侧固定安装有侧板(2),所述侧板(2)的外侧固定安装有固定刹车杆(3),所述移动基座(1)的顶部固定安装有主体外壳(5),所述主体外壳(5)的外侧固定安装有泄漏液环(6),且主体外壳(5)的内侧活动套接有内转鼓(7),所述内转鼓(7)的中部活动套接有中定位杆(8),所述中定位杆(8)的外侧固定安装有转鼓刮板(9),所述主体外壳(5)的一侧固定安装有上盖连接合页(11),所述上盖连接合页(11)的另一端固定安装有密封盖(12),所述密封盖(12)内侧的中部固定安装有转鼓密封圈(13),且密封盖(12)内侧的边缘固定安装有外壳密封圈(14),所述密封盖(12)远离上盖连接合页(11)的一侧固定安装有上扣合板(15),所述上扣合板(15)的底端扣合有下扣板(17)。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具有泄露检测功能的卧式离心机,其特征在于,所述主体外壳(5)的两侧固定安装有侧固定架(4),所述侧固定架(4)的底部固定安装在所述移动基座(1)上。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具有泄露检测功能的卧式离心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内转鼓(7)的内壁上开设有通孔,所述通孔内设置有过滤介质。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具有泄露检测功能的卧式离心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内转鼓(7)的外侧固定安装有辅助轮(10),所述辅助轮(10)的数量为六个,且辅助轮(10)的底端滑动连接在所述主体外壳(5)的内壁上。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具有泄露检测功能的卧式离心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密封盖(12)的侧面固定安装有定位杆,所述定位杆契合主体外壳(5)侧面开设的定位孔,所述密封盖(12)的中部固定安装有固定柱,所述固定柱与中定位杆(8)的内部固定套接。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具有泄露检测功能的卧式离心机,其特征在于,所述上扣合板(15)的中部螺纹套接有扣合螺栓(16),所述扣合螺栓(16)的底端贯穿上扣合板(15)并与下扣板(17)螺纹套接。
说明书: 一种具有泄露检测功能的卧式离心机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卧式离心机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具有泄露检测功能的卧式离心机。
背景技术
卧式离心机,利用高速旋转的转鼓产生离心力把悬浮液中的固体颗粒截留在转鼓内并在力的作用下向机外自动卸出;同时在离心力的作用下,悬浮液中的液体通过过滤介质、转鼓小孔被甩出,从而达到液固分离过滤的目的。
而现有的螺旋式卧式离心机,在使用时一但上盖密封不够严密将会出现泄漏的情况,而泄漏一但没有被发现将会导致数据缺失,甚至出现污染的情况,同时现有的转鼓内没有一个刮板的结构,使得固体颗粒在离心力的作用下会均匀的分布在转鼓的内壁上,从而使得转鼓上的过滤介质被堵塞,影响离心效果,使用起来存在一定的问题。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申请中提出一种具有泄露检测功能的卧式离心机。
实用新型内容
(一)实用新型目的
为解决背景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具有泄露检测功能的卧式离心机,具有检测泄漏,密封严密,离心过滤效果好的特点。
(二)技术方案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具有泄露检测功能的卧式离心机,包括有移动基座,所述移动基座的两侧固定安装有侧板,所述侧板的外侧固定安装有固定刹车杆,所述移动基座的顶部固定安装有主体外壳,所述主体外壳的外侧固定安装有泄漏液环,且主体外壳的内侧活动套接有内转鼓,所述内转鼓的中部活动套接有中定位杆,所述中定位杆的外侧固定安装有转鼓刮板,所述主体外壳的一侧固定安装有上盖连接合页,所述上盖连接合页的另一端固定安装有密封盖,所述密封盖内侧的中部固定安装有转鼓密封圈,且密封盖内侧的边缘固定安装有外壳密封圈,所述密封盖远离上盖连接合页的一侧固定安装有上扣合板,所述上扣合板的底端扣合有下扣板。
优选的,所述主体外壳的两侧固定安装有侧固定架,所述侧固定架的底部固定安装在所述移动基座上。
优选的,所述内转鼓的内壁上开设有通孔,所述通孔内设置有过滤介质。
优选的,所述内转鼓的外侧固定安装有辅助轮,所述辅助轮的数量为六个,且辅助轮的底端滑动连接在所述主体外壳的内壁上。
优选的,所述密封盖的侧面固定安装有定位杆,所述定位杆契合主体外壳侧面开设的定位孔,所述密封盖的中部固定安装有固定柱,所述固定柱与中定位杆的内部固定套接。
优选的,所述上扣合板的中部螺纹套接有扣合螺栓,所述扣合螺栓的底端贯穿上扣合板并与下扣板螺纹套接。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技术方案具有如下有益的技术效果:
1、通过在主体外壳的外侧设置一圈泄漏液环,使得发生泄漏时,泄漏液会进入到泄漏液环内,从而利用泄漏液环内的湿度传感器进行报警,从而提升了装置的安全性,避免出现污染等情况,同时在密封盖上分别设置转鼓密封圈和外壳密封圈,并利用转鼓密封圈对内转鼓进行密封,再利用外壳密封圈对主体外壳进行密封,从而大大的提升了装置的密封性,保证了装置在使用时的舒适安全性。
2、通过在内转鼓的外侧设置辅助轮滑动在主体外壳的内壁上,从而在使用时,利用辅助轮将内转鼓的位置牢牢的限定在主体外壳啮,不会出现倾斜的情况,提高了装置的离心稳定性,同时在内转鼓的中部活动连接一个中定位杆,并配合密封盖底部的固定柱将中定位杆的位置固定住,从而在内转鼓旋转时,根据相对论的原则可以看成中定位杆在旋转,从而带动转鼓刮板对内转鼓的内壁进行刮拭,避免出现堵塞的情况。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固定刹车杆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密封盖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
1、移动基座;2、侧板;3、固定刹车杆;4、侧固定架;5、主体外壳;6、泄漏液环;7、内转鼓;8、中定位杆;9、转鼓刮板;10、辅助轮;11、上盖连接合页;12、密封盖;13、转鼓密封圈;14、外壳密封圈;15、上扣合板;16、扣合螺栓;17、下扣板。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明了,下面结合具体实施方式并参照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详细说明。应该理解,这些描述只是示例性的,而并非要限制本实用新型的范围。此外,在以下说明中,省略了对公知结构和技术的描述,以避免不必要地混淆本实用新型的概念。
如图1-3所示,提供了一种具有泄露检测功能的卧式离心机,包括有移动基座1,移动基座1的两侧固定安装有侧板2,侧板2的外侧固定安装有固定刹车杆3,移动基座1的顶部固定安装有主体外壳5,主体外壳5的外侧固定安装有泄漏液环6,且主体外壳5的内侧活动套接有内转鼓7,内转鼓7的中部活动套接有中定位杆8,中定位杆8的外侧固定安装有转鼓刮板9,主体外壳5的一侧固定安装有上盖连接合页11,上盖连接合页11的另一端固定安装有密封盖12,密封盖12内侧的中部固定安装有转鼓密封圈13,且密封盖12内侧的边缘固定安装有外壳密封圈14,密封盖12远离上盖连接合页11的一侧固定安装有上扣合板15,上扣合板15的底端扣合有下扣板17。
如图1所示,主体外壳5的两侧固定安装有侧固定架4,侧固定架4的底部固定安装在移动基座1上,通过将侧固定架4安装在主体外壳5的两侧,使得主体外壳5与移动基座1之间的连接更加的稳固,而采用两个侧固定架4将主体外壳5的位置固定住,也保证了主体外壳5在运行时的稳固性。
在本实施例中,内转鼓7的内壁上开设有通孔,通孔内设置有过滤介质,通过在内转鼓7的内壁上开设通孔,并将过滤介质设置在通孔内,从而使得内转鼓7具备一个过滤效果,也保证了装置的离心效果。
如图1所示,内转鼓7的外侧固定安装有辅助轮10,辅助轮10的数量为六个,且辅助轮10的底端滑动连接在主体外壳5的内壁上,通过在内转鼓7的外侧设置六个辅助轮10,并将辅助轮10底端的滚轮滚动在主体外壳5的内壁上,使得内转鼓7的位置得到一个限定,避免内转鼓7在旋转时,因为内部的物料的不均匀性导致内转鼓7发生偏移导致结构出现问题,提高了装置的稳定性。
需要说明的是,密封盖12的侧面固定安装有定位杆,定位杆契合主体外壳5侧面开设的定位孔,密封盖12的中部固定安装有固定柱,固定柱与中定位杆8的内部固定套接,通过在密封盖12的侧面设置定位杆,并将定位杆与主体外壳5侧面的定位孔契合,使得密封盖12在盖在主体外壳5上时,可以精准的进行定位,避免出现偏移的情况,影响密封性,提高了装置的实用性。
应当理解的是,上扣合板15的中部螺纹套接有扣合螺栓16,扣合螺栓16的底端贯穿上扣合板15并与下扣板17螺纹套接,通过在上扣合板15上螺纹套接一个扣合螺栓16,并将扣合螺栓16的底端贯穿上扣合板15与下扣板17螺纹套接,从而将上扣合板15与下扣板17连接起来,保证了密封盖12与主体外壳5之间的密封性,提高了装置的可靠性。
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及使用流程:首先,通过移动基座1底部的移动轮将装置移动所需位置,然后旋转固定刹车杆3,将移动基座1的位置固定住,避免出现乱动,保证了装置的稳固性,然后将需要离心的物料放置在内转鼓7内,盖上密封盖12,使得转鼓密封圈13将内转鼓7密封住,再利用外壳密封圈14将主体外壳5密封住,密封之后通过旋转扣合螺栓16与下扣板17连接将上扣合板15与下扣板17之间严密的扣合在一起,保证了装置的可靠性,最后启动装置,使得内转鼓7被驱动旋转起来,利用辅助轮10进行稳定的旋转,并且利用转鼓刮板9对内转鼓7的内壁进行刮除,保证了过滤的效果,离心完毕后取出所需物质,即可。
应当理解的是,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具体实施方式仅仅用于示例性说明或解释本实用新型的原理,而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因此,在不偏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的情况下所做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此外,本实用新型所附权利要求旨在涵盖落入所附权利要求范围和边界、或者这种范围和边界的等同形式内的全部变化和修改例。
声明:
“具有泄露检测功能的卧式离心机” 该技术专利(论文)所有权利归属于技术(论文)所有人。仅供学习研究,如用于商业用途,请联系该技术所有人。
我是此专利(论文)的发明人(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