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金星智控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宣传

位置:中冶有色 >

有色技术频道 >

> 探矿技术

> 双向供浆孔内循环式接触灌浆系统的制作方法

双向供浆孔内循环式接触灌浆系统的制作方法

175   编辑:中冶有色技术网   来源:长江勘测规划设计研究有限责任公司  
2023-11-07 14:57:52

一种双向供浆孔内循环式接触灌浆系统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水利水电工程基础处理领域,更具体地说它是一种双向供浆孔内循环式接触灌浆系统。

背景技术:

2.混凝土重力坝、拱坝岸坡坝段通常较陡,浇筑完成后由于混凝土冷却收缩使得岸坡坝段与基岩面之间存在缝隙,两者之间的接合面不密实,影响大坝和基岩联合受力,需进行接触灌浆处理。

3.接触灌浆有钻孔埋管灌浆法、预埋管灌浆法和直接钻孔灌浆法三种;预埋管灌浆法在岸坡坝段的基岩面上预埋接触灌浆系统,待混凝土浇筑完成后,再进行接触灌浆施工;预埋管灌浆法可避免后期与混凝土浇筑的干扰,工程上常采用,但以往的接触灌浆系统采用单向供浆、纯压式灌注,这种灌浆方法目前存在以下问题:

4.1)单向供浆的灌浆保证率低,且容易导致整体不均匀受灌

5.在单向供浆模式下,灌浆管路仅有一个回路;当灌浆管路的某一段发生堵塞时,浆液的流动受阻,不能灌注到堵塞段之后的接触面内,灌浆保证率低;若堵塞段在进浆主管附近,可导致整个接触灌浆系统的失效。由于接触灌浆系统是预先埋设的,灌浆管路发生堵塞后的疏通难度大,直接影响灌浆质量;

6.在单向供浆模式下,灌注过程中遇到接触面脱空大、吸浆量大的局部区域,浆液将通过优势通道而集中在局部区域灌注,其他区域因供浆不足而导致灌浆效果较差,最终导致整体不均匀受灌,质量较差。

7.2)纯压式灌注浆液流动慢、易沉淀、可能堵塞灌浆管路,灌浆效果不如循环式灌注好;

8.灌浆分为纯压式和循环式两种;纯压式灌浆钻孔内只有进浆管,没有回浆管,管路简单,操作方便,但灌注的浆液流动慢、易沉淀,可能堵塞孔内灌浆管路;而循环式灌浆钻孔内既有进浆管,又有回浆管,可使浆液在孔段内保持流动状态,能够有效防止浆液沉淀,灌浆效果好;目前,循环式灌浆多用于固结灌浆和帷幕灌浆,接触灌浆中很少采用。

9.因此,研发一种双向供浆孔内循环式接触灌浆系统很有必要。

技术实现要素:

10.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为了克服上述背景技术的不足之处,而提供一种双向供浆孔内循环式接触灌浆系统。

11.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为:一种双向供浆孔内循环式接触灌浆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位于岸坡坝段上下游两侧、进口布置在低高程的两个进浆主管,位于岸坡坝段中部、出口布置在高高程处的两个回浆主管;

12.两个所述进浆主管之间在高程方向上平行间隔布置的多个水平进浆管,水平进浆管上间隔布置有多个出浆盒;

13.所述回浆主管高程方向上平行间隔布置的多个水平回浆管;

14.水平进浆管和水平回浆管之间通过出浆盒连接;

15.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进浆主管内径40mm,进浆主管在高程方向上每隔2m引出水平进浆管,水平进浆管内径40mm;

16.所述回浆主管内径40mm;所述水平回浆管与水平进浆管平行布置,间距10cm

?

20cm;

17.所述出浆盒之间间距2.5m。

18.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出浆盒包括一端伸入灌浆孔底部、另一端与水平进浆管连接的进浆支管,一端伸入灌浆孔孔口、另一端与水平回浆管连接的回浆支管。

19.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水平进浆管通过三通管与进浆支管连接;所述水平回浆管通过三通管与回浆支管连接。

20.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进浆支管伸入灌浆孔内的部分间隔开有孔。

21.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灌浆孔孔径76mm,孔深50

?

100cm。

22.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进浆支管伸入灌浆孔,距离灌浆孔孔底10cm;所述回浆支管伸入灌浆孔孔口以下5cm。

23.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进浆支管和回浆支管均穿过钢板并与钢板焊接,钢板位于灌浆孔孔口。

24.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优点:

25.1)本实用新型从上下游两侧分别进浆,极大地提高了灌浆保证率;本实用新型在上下游两侧均布置进浆主管,与中部的回浆主管构成两个回路,接触灌浆系统整体呈并联网络状,可有效保证灌浆管路在出现局部堵塞的情况下仍能正常运行,极大地提高了灌浆保证率。

26.2)本实用新型进浆主管进口布置在两端低高程,回浆主管出口布置在中部高高程,这种两端低高程进浆,中部高高程回浆的布置方式,可保证整个灌区均能被有效、均匀灌注,不存在漏灌区域,有效保证了坝体混凝土与岸坡基岩之间的整体受力特性,大幅减少了坝肩渗漏量。

27.3)本实用新型显著改善了浆液的流动性,浆液不易沉淀,灌浆效果好;本实用新型采用孔内循环式灌注,孔内循环式灌注虽增加了管路长度,但浆液的流动性得到了显著改善,浆液不易沉淀,且钻孔内原有水体能被很好的置换,灌浆效果好,能够保证接触灌浆后坝体混凝土与岸坡基岩之间无脱空,接触面充填密实。

附图说明

28.图1为本实用新型平面的结构示意图。

29.图2为本实用新型侧面的结构示意图。

30.图3为出浆盒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31.下面结合附图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情况,但它们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定,仅作举例而已。同时通过说明使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将变得更加清楚和容易理解。

32.参阅附图可知:一种双向供浆孔内循环式接触灌浆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位于岸坡坝段上下游两侧、进口布置在低高程的两个进浆主管1,位于岸坡坝段中部、出口布置在高高程处的两个回浆主管2;

33.两个所述进浆主管1之间在高程方向上平行间隔布置的多个水平进浆管11,水平进浆管11上间隔布置有多个出浆盒3;

34.所述回浆主管2高程方向上平行间隔布置的多个水平回浆管21;

35.水平进浆管11和水平回浆管21之间通过出浆盒3连接;

36.所述进浆主管1内径40mm,进浆主管1在高程方向上每隔2m引出水平进浆管11,水平进浆管11内径40mm;

37.所述回浆主管2内径40mm;所述水平回浆管21与水平进浆管11平行布置,间距10cm

?

20cm;

38.所述出浆盒3之间间距2.5m。

39.所述出浆盒3包括一端伸入灌浆孔4底部、另一端与水平进浆管11连接的进浆支管31,一端伸入灌浆孔4孔口、另一端与水平回浆管21连接的回浆支管32。

40.所述水平进浆管11通过三通管5与进浆支管31连接;所述水平回浆管21通过三通管5与回浆支管32连接。

41.为防止灌浆孔4底部淤堵堵塞进浆支管31出口,保证正常出浆,所述进浆支管31伸入灌浆孔4内的部分间隔开有孔311,每环两孔,环间距30cm

?

40cm,孔311孔径10mm。

42.所述灌浆孔4孔径76mm,孔深50

?

100cm。

43.所述进浆支管31伸入灌浆孔4,距离灌浆孔4孔底10cm;所述回浆支管32伸入灌浆孔4孔口以下5cm。

44.所述进浆支管31和回浆支管32均穿过钢板6并与钢板6焊接,钢板6位于灌浆孔4孔口。

45.一种双向供浆孔内循环式接触灌浆系统的使用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46.步骤1:钻灌浆孔4,灌浆孔4均垂直坡面,在高程方向上每隔2m布置一排钻孔,一排灌浆孔4之间的孔距为2.5m;钻孔完成后,采用大流量水流将孔内岩粉等物冲出,直至回水澄清后结束;

47.步骤2:安装接触灌浆管路,在灌浆孔4内安装进浆支管31和回浆支管32;进浆支管31伸入灌浆孔4底部,距孔底10cm;回浆支管32伸入灌浆孔4孔口以下5cm;进浆支管31和回浆支管32均穿过钢板6并与钢板6焊接;钢板6位于灌浆孔4孔口,周边采用砂浆嵌缝;

48.步骤3:在岸坡坝段上下游两侧均布置进浆主管1,且进浆主管1的进口布置在低高程处,进浆主管1的进口引至下游坝面;进浆主管1在高程方向上每隔2m引出水平进浆管11,水平进浆管11上每隔2.5m预埋出浆盒3,通过三通管5将水平进浆管11和进浆支管31连接,将浆液引至灌浆孔4内;进浆主管1和水平进浆管11的内径均为40mm,进浆支管31的内径为32mm;

49.水平回浆管21与水平进浆管11平行布置,间距10cm

?

20cm,避免影响大坝混凝土浇筑密实;水平回浆管21通过三通管5与回浆支管32连接,将浆液从灌浆孔4中引出;两个回浆主管2布置在岸坡坝段的中部,分别与上下游两侧的进浆主管1构成回路,汇集上游侧、下游侧各高程水平回浆管21中的浆液,且回浆主管2的出口布置在高高程处,回浆主管2出口引

至下游坝面;

50.步骤4:灌前检查,接触灌浆前需先检查缝面张开度,缝面张开度不宜小于0.5mm。并对预埋的接触灌浆管路进行通水检查,通水压力为设计灌浆压力的80%,检查灌浆管路是否畅通;必要时需对灌浆管路进行疏通;

51.步骤5:当缝面张开度满足规范要求,且灌浆管路畅通时,即可进行岸坡坝段的接触灌浆,在下游坝面布置两台灌浆泵,进行接触灌浆,在回浆主管2上安装压力表,监测灌浆压力;

52.步骤6:灌后布置检查孔,以灌后检查孔的钻孔取芯和压水资料分析接触灌浆的效果。

53.实际使用中,本实用新型较好地解决了以往接触灌浆保证率低,整体受灌不均匀的问题,同时解决了浆液流动慢,浆液易沉淀的问题。

54.岸坡坝段两侧和上下游均有橡胶止浆带71,岸坡坝段两侧和上下游均有止浆埂72,上游的止浆埂72下方有排气回浆槽73;排气回浆槽73两端通过排气回浆管74与下游坝面连接。

55.其它未说明的部分均属于现有技术。技术特征:

1.一种双向供浆孔内循环式接触灌浆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位于岸坡坝段上下游两侧、进口布置在低高程的两个进浆主管(1),位于岸坡坝段中部、出口布置在高高程处的两个回浆主管(2);两个所述进浆主管(1)之间在高程方向上平行间隔布置的多个水平进浆管(11),水平进浆管(11)上间隔布置有多个出浆盒(3);所述回浆主管(2)高程方向上平行间隔布置的多个水平回浆管(21);水平进浆管(11)和水平回浆管(21)之间通过出浆盒(3)连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双向供浆孔内循环式接触灌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进浆主管(1)内径40mm,进浆主管(1)在高程方向上每隔2m引出水平进浆管(11),水平进浆管(11)内径40mm;所述回浆主管(2)内径40mm;所述水平回浆管(21)与水平进浆管(11)平行布置,间距10cm

?

20cm;所述出浆盒(3)之间间距2.5m。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双向供浆孔内循环式接触灌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出浆盒(3)包括一端伸入灌浆孔(4)底部、另一端与水平进浆管(11)连接的进浆支管(31),一端伸入灌浆孔(4)孔口、另一端与水平回浆管(21)连接的回浆支管(32)。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双向供浆孔内循环式接触灌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水平进浆管(11)通过三通管(5)与进浆支管(31)连接;所述水平回浆管(21)通过三通管(5)与回浆支管(32)连接。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双向供浆孔内循环式接触灌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进浆支管(31)伸入灌浆孔(4)内的部分间隔开有孔(311)。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双向供浆孔内循环式接触灌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灌浆孔(4)孔径76mm,孔深50

?

100cm。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双向供浆孔内循环式接触灌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进浆支管(31)伸入灌浆孔(4),距离灌浆孔(4)孔底10cm;所述回浆支管(32)伸入灌浆孔(4)孔口以下5cm。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一种双向供浆孔内循环式接触灌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进浆支管(31)和回浆支管(32)均穿过钢板(6)并与钢板(6)焊接,钢板(6)位于灌浆孔(4)孔口。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双向供浆孔内循环式接触灌浆系统,涉及水利水电工程基础处理领域。它包括进浆主管和回浆主管;水平进浆管上间隔布置有出浆盒;水平进浆管和水平回浆管之间通过出浆盒连接;进浆主管在高程方向上引出水平进浆管;本实用新型从上下游两侧分别进浆,极大地提高了灌浆保证率;本实用新型在上下游两侧均布置进浆主管,与中部的回浆主管构成两个回路,接触灌浆系统整体呈并联网络状,可有效保证灌浆管路在出现局部堵塞的情况下仍能正常运行,极大地提高了灌浆保证率。极大地提高了灌浆保证率。极大地提高了灌浆保证率。

技术研发人员:施华堂 曹去修 谭海 周华 肖碧 江义兰 张志坚 曹艳辉 胡亚子 陈东斌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长江勘测规划设计研究有限责任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0.12.18

技术公布日:2021/9/14
声明:
“双向供浆孔内循环式接触灌浆系统的制作方法” 该技术专利(论文)所有权利归属于技术(论文)所有人。仅供学习研究,如用于商业用途,请联系该技术所有人。
我是此专利(论文)的发明人(作者)
分享 0
         
举报 0
收藏 0
反对 0
点赞 0
标签:
灌浆系统
全国热门有色金属技术推荐
展开更多 +

 

中冶有色技术平台微信公众号
了解更多信息请您扫码关注官方微信
中冶有色技术平台微信公众号中冶有色技术平台

最新更新技术

报名参会
更多+

报告下载

第二届关键基础材料模拟、制备与评价技术交流会
推广

热门技术
更多+

衡水宏运压滤机有限公司
宣传
环磨科技控股(集团)有限公司
宣传

发布

在线客服

公众号

电话

顶部
咨询电话:
010-88793500-807
专利人/作者信息登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