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实用新型涉及单向阀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单向阀。
背景技术:
2.单向阀是流体只能沿进水口流动,出水口介质却无法回流,俗称单向阀,单向阀又称止回阀或逆止阀,用于液压系统中防止油流反向流动,或者用于气动系统中防止压缩空气逆向流动,单向阀有直通式和直角式两种,直通式单向阀用螺纹连接安装在管路上,直角式单向阀有螺纹连接、板式连接和法兰连接三种形式。
3.单向阀使用较为广泛,在食品加工领域用于较多,其本身在加工时较为繁琐,且后续使用时密封性较差,从而影响阀体的使用。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单向阀,具备加工简单密封性好的优点,解决了其本身在加工时较为繁琐,且后续使用时密封性较差的问题。
5.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单向阀,包括阀壳,所述阀壳的底部连通有水泵连接口,所述阀壳的左侧设置有第一连接头,所述第一连接头的右侧设置有第一阀芯,所述第一阀芯表面的左侧套设有第一阻拦圈,所述第一阀芯的内部且位于第一阻拦圈的左侧开设有均匀分布的第一出水口,所述第一阀芯的内部且位于第一阻拦圈的右侧开设有均匀分布的第一进水口,所述阀壳的右侧设置有第二连接头,所述第二连接头的左侧设置有第二阀芯,所述第二阀芯表面的左侧套设有第二阻拦圈,所述第二阀芯的内部且位于第二阻拦圈的左侧开设有均匀分布的第二出水口,所述第二阀芯的内部且位于第二阻拦圈的右侧开设有均匀分布的第二进水口。
6.优选的,所述第一阀芯表面的右侧套设有第一弹簧,所述第二阀芯表面的右侧套设有第二弹簧。
7.优选的,所述第一连接头的右侧贯穿至阀壳的内部并与阀壳之间通过第一螺纹转动连接,所述阀壳的右侧贯穿至第二连接头的内部并与第二连接头内腔之间通过第二螺纹转动连接。
8.优选的,所述第一阀芯分别贯穿至第一连接头和阀壳的内部,所述第一阀芯的外侧与阀壳的内腔接触。
9.优选的,所述第二阀芯分别贯穿至阀壳和第二连接头的内部,所述第二阀芯的外侧与第二连接头的内腔接触。
10.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如下:
11.1、本实用新型通过第一阻拦圈的设置实现对第一密封圈进行阻拦,通过第一密封圈的设置增加第一阀芯左侧与第一连接头内腔之间的密封性,避免在使用时出现反流,通过第二阻拦圈的设置实现对第二密封圈进行阻拦,通过第二密封圈的设置增加第二阀芯左侧与阀壳内腔之间的密封性,避免反流,通过阀壳、水泵连接口、第一连接头、第二连接头、
第一阀芯和第二阀芯的设置方便整体的安装与拆解,从而方便整体的生产安装,同时解决了其本身在加工时较为繁琐,且后续使用时密封性较差的问题。
12.2、本实用新型通过第二弹簧的设置将第二阀芯向左挤压,避免第二连接头右侧的液体通过第二阀芯流入阀壳的内部,通过第一弹簧的设置避免阀壳内部的液体通过第一连接头外泄,通过第一螺纹和第二螺纹的设置方便阀壳、第一连接头和第二连接头之间的连接,从而方便后续的拆卸维护。
附图说明
13.图1为本实用新型爆炸图。
14.图中:1、阀壳;2、水泵连接口;3、第一连接头;4、第二连接头;5、第一阀芯;6、第一阻拦圈;7、第一出水口;8、第一进水口;9、第一弹簧;10、第二阀芯;11、第二阻拦圈;12、第二出水口;13、第二进水口;14、第二弹簧。
具体实施方式
15.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16.在本技术文件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专利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专利的限制。在本技术文件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设置”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相连、设置,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设置,或一体地连接、设置。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专利中的具体含义。
17.请参阅图1,一种单向阀,包括阀壳1,阀壳1的底部连通有水泵连接口2,阀壳1的左侧设置有第一连接头3,第一连接头3的右侧设置有第一阀芯5,第一阀芯5表面的左侧套设有第一阻拦圈6,第一阀芯5的内部且位于第一阻拦圈6的左侧开设有均匀分布的第一出水口7,第一阀芯5的内部且位于第一阻拦圈6的右侧开设有均匀分布的第一进水口8,阀壳1的右侧设置有第二连接头4,第二连接头4的左侧设置有第二阀芯10,第二阀芯10表面的左侧套设有第二阻拦圈11,第二阀芯10的内部且位于第二阻拦圈11的左侧开设有均匀分布的第二出水口12,第二阀芯10的内部且位于第二阻拦圈11的右侧开设有均匀分布的第二进水口13,通过第一阻拦圈6的设置实现对第一密封圈进行阻拦,通过第一密封圈的设置增加第一阀芯5左侧与第一连接头3内腔之间的密封性,避免在使用时出现反流,通过第二阻拦圈11的设置实现对第二密封圈进行阻拦,通过第二密封圈的设置增加第二阀芯10左侧与阀壳1内腔之间的密封性,避免反流,通过阀壳1、水泵连接口2、第一连接头3、第二连接头4、第一阀芯5和第二阀芯10的设置方便整体的安装与拆解,从而方便整体的生产安装,第一阀芯5表面的右侧套设有第一弹簧9,第二阀芯10表面的右侧套设有第二弹簧14,通过第二弹簧14
的设置将第二阀芯10向左挤压,避免第二连接头4右侧的液体通过第二阀芯10流入阀壳1的内部,通过第一弹簧9的设置避免阀壳1内部的液体通过第一连接头3外泄,第一连接头3的右侧贯穿至阀壳1的内部并与阀壳1之间通过第一螺纹转动连接,阀壳1的右侧贯穿至第二连接头4的内部并与第二连接头4内腔之间通过第二螺纹转动连接,通过第一螺纹和第二螺纹的设置方便阀壳1、第一连接头3和第二连接头4之间的连接,从而方便后续的拆卸维护,第一阀芯5分别贯穿至第一连接头3和阀壳1的内部,第一阀芯5的外侧与阀壳1的内腔接触,第二阀芯10分别贯穿至阀壳1和第二连接头4的内部,第二阀芯10的外侧与第二连接头4的内腔接触。
18.使用时,将第一弹簧9套设于第一阀芯5的右侧,将第一阀芯5放置于阀壳1和第一连接头3之间,使得第一连接头3连接于阀壳1的左侧,将第二弹簧14套设于第二阀芯10的右侧,将第二阀芯10和第二弹簧14贯穿至阀壳1和第二连接头4的内部,使得第二连接头4的左侧与阀壳1的右侧连接,将水泵连接口2与外部动力泵连接,通过外部动力泵将液体从第一连接头3抽入阀壳1的内部,并通过阀壳1和第二连接头4将液体排出即可。
19.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精神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技术特征:
1.一种单向阀,包括阀壳(1),其特征在于:所述阀壳(1)的底部连通有水泵连接口(2),所述阀壳(1)的左侧设置有第一连接头(3),所述第一连接头(3)的右侧设置有第一阀芯(5),所述第一阀芯(5)表面的左侧套设有第一阻拦圈(6),所述第一阀芯(5)的内部且位于第一阻拦圈(6)的左侧开设有均匀分布的第一出水口(7),所述第一阀芯(5)的内部且位于第一阻拦圈(6)的右侧开设有均匀分布的第一进水口(8),所述阀壳(1)的右侧设置有第二连接头(4),所述第二连接头(4)的左侧设置有第二阀芯(10),所述第二阀芯(10)表面的左侧套设有第二阻拦圈(11),所述第二阀芯(10)的内部且位于第二阻拦圈(11)的左侧开设有均匀分布的第二出水口(12),所述第二阀芯(10)的内部且位于第二阻拦圈(11)的右侧开设有均匀分布的第二进水口(13)。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单向阀,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阀芯(5)表面的右侧套设有第一弹簧(9),所述第二阀芯(10)表面的右侧套设有第二弹簧(14)。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单向阀,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头(3)的右侧贯穿至阀壳(1)的内部并与阀壳(1)之间通过第一螺纹转动连接,所述阀壳(1)的右侧贯穿至第二连接头(4)的内部并与第二连接头(4)内腔之间通过第二螺纹转动连接。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单向阀,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阀芯(5)分别贯穿至第一连接头(3)和阀壳(1)的内部,所述第一阀芯(5)的外侧与阀壳(1)的内腔接触。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单向阀,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阀芯(10)分别贯穿至阀壳(1)和第二连接头(4)的内部,所述第二阀芯(10)的外侧与第二连接头(4)的内腔接触。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单向阀,包括阀壳,所述阀壳的底部连通有水泵连接口,所述阀壳的左侧设置有第一连接头,所述第一连接头的右侧设置有第一阀芯。本实用新型通过第一阻拦圈的设置实现对第一密封圈进行阻拦,通过第一密封圈的设置增加第一阀芯左侧与第一连接头内腔之间的密封性,避免在使用时出现反流,通过第二阻拦圈的设置实现对第二密封圈进行阻拦,通过第二密封圈的设置增加第二阀芯左侧与阀壳内腔之间的密封性,避免反流,通过阀壳、水泵连接口、第一连接头、第二连接头、第一阀芯和第二阀芯的设置方便整体的安装与拆解,从而方便整体的生产安装,同时解决了其本身在加工时较为繁琐,且后续使用时密封性较差的问题。且后续使用时密封性较差的问题。且后续使用时密封性较差的问题。
技术研发人员:蒋将 王林江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台州市星聚机械设计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2.10.12
技术公布日:2023/1/2
声明:
“单向阀的制作方法” 该技术专利(论文)所有权利归属于技术(论文)所有人。仅供学习研究,如用于商业用途,请联系该技术所有人。
我是此专利(论文)的发明人(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