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既能够有效地扩大预制桩与地基土质间的磨擦力,提高预制桩的承载力,又能够方便完成预制桩的接桩的同时,实现预制桩与地基间加压注浆及废渣填充的废渣填充超高强地基桩,桩基孔中的不同地质层,扩有一个或一个以上环形凹槽,多节注浆预制桩位于桩基孔内,废渣填充层位于预制桩身四周及凹槽内,高压混凝土浆料由竖立注浆管下端出口排出预制桩下部及四周形成扩头桩头和包桩桩身壁。
本实用新型为一种软岩巷道超前支架防扎底装置,解决了超前支架在巷道支护的过程中底座容易扎入底板而造成移架受阻的问题。本实用新型包括开设有球窝的连接座,防扎千斤顶的活塞杆端头设有可在球窝内转动的球头,连接座上固定有用于定位球头的压块,加长杆的一端固定于防扎千斤顶的缸底、另一端安装有滑靴。本实用新型装置结构简单、实用,在不影响超前支架正常使用的前提下,可以实现支架的抬底功能,提高超前支架对松软地质条件的适应能力。在支架上增加本实用新型装置,结构合理、简单,制造成本低,能有效保护超前支架的推移千斤顶和推移连接点,减少了设备的损坏,进而降低了设备成本,提高了采煤效率,具有广泛的推广应用领域和社会效益。
本实用新型涉及钻井工具技术领域,是一种钻井地锚,其包括扩张座和立爪,扩张座的下端铰接有扩张块,扩张座和立爪的上端有油缸座,油缸座的外壁上设有缸体,缸体内部设有活塞,活塞上有活塞杆,活塞杆的下端穿过油缸座并位于扩张座和立爪之间,活塞杆的外壁上套设有复位弹簧,缸体的上端有盖板,盖板上设有接头,活塞杆的下端压在扩张块的上端,活塞杆的外壁与立爪的内壁平滑接触。本实用新型结构合理而紧凑,使用方便,其与轻型钻机锚配合使用,成为在沼泽沙地等地质环境下施工的首选,使用地锚楔入地表,和钻杆向下加压力形成相反的力,可解决加压力超过自重的问题,钻井效率提高。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核磁共振测录井系统,包括动力装置、钻杆柱、钻称、钻头、信号发射装置、信号接收装置、信号放大装置和信号处理装置,所述的动力装置与钻杆柱相连接,所述的钻杆柱下端设有钻称,钻称的末端设有钻头,所述的信号发射装置包括射频振荡器,所述的信号接收装置包括射频接收器,所述的信号放大装置包括RF信号放大器,所述的信号处理装置包括信号处理系统,本实用新型用于石油钻井现场连续、在线地对钻井液进行快速分析,确定其钻井液中所携带的地质流体性质,无需对岩心或者岩屑内的油气含量进行采样,就能在随钻过程中准确判断地层流体的性质,适应现代钻井技术的需求。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铁路线路的加固机构,包含一组相对设置的支承桩,多个工字钢横抬梁和一组相应的吊轨梁组,所述一组支承桩上方分别设置有相应的钢筋砼纵冠梁,所述工字钢横抬梁横向铺设于所述钢筋砼纵冠梁之间,工字钢横抬梁设置于铁路钢轨的木枕下方,所述工字钢横抬梁通过相应的第一U型螺栓固接于所述钢筋砼纵冠梁上;所述吊轨梁组设于所述工字钢横抬梁上方,吊轨梁组包含设于铁路钢轨两侧的两个侧吊轨梁,铁路钢轨的中间设有一个中间吊轨梁,所述吊轨梁钢轨与其下方的枕木、工字钢横抬梁通过相应的第二U型螺栓联结在一起。本实用新型性能可靠、操作方便,对地质复杂的既有线下大跨度框构桥施工具有良好的推广应用前景。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煤矿用液压式360°空间球面全方位坑道钻机,包括履带总成、操作台、多路换向阀、主机、双向液压锁、泵站和司机座椅,所述操作台、多路换向阀、双向液压锁、泵站均设置在所述履带总成上方,所述主机和司机座椅分别设置在行走平台上并位于履带总成行走方向的前后两侧。本实用新型具有总体尺寸小,移动、旋转操作方便灵活等特点,适用于各种地质构造复杂,各种难以调整角度的打钻使用,操作方便灵活,降低了工人的劳动强度,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另外本实用新型工作范围大,平行高度为最低750mm,最高2200mm。
本实用新型涉及污染场地修复工程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用于土壤地下水原位修复的药剂注射推进装置,包括地面液压系统和注射杆两部分,基座(1)通过双侧固定锚(2)锚固于地面,液压驱动装置(3)和液压杆(4)置于基座(1)上,空心金属杆(6)底部和带孔金属管(7)通过螺纹铆合,再与锥形探头(8)通过螺纹铆合,空心金属杆(6)可分为多段,之间通过螺纹方式连接,空心金属杆(6)顶部通过软管与药剂注浆系统连接。所述装置将注射杆与地上液压系统相连,在注射杆底部安装带孔金属管及锥形探头,通过液压系统的压力推进注射杆到地下指定深度,再通过注射杆向地下注射修复药剂以达到修复效果。本实用新型具有设备简易、使用高效安全等优势,可广泛应用于各种复杂地质条件下的污染场地原位注射修复工程。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模拟水库大坝防渗帷幕的试验模型,包括箱体(6),箱体内设有两根花管(2),两根花管之间设有高压水管(3),花管和高压水管与箱体之间的空隙内填充有碎石(1);高压水管上设有水压表(4)。本实用新型的试验模型可在实验室内模拟出可以实际操作的水库大坝的防渗帷幕地质体模型。通过试验可以得出帷幕的渗流量与渗透压力变化特征及其与帷幕的损伤关系,也可以通过试验模型中渗出的水流,分析水质,得出防渗帷幕体中SO42-、HCO3-、Ca2+、Mg2+等离子的含量以及pH值、电导率、温度场等数据,为防渗帷幕的形成和变化提供接近现实的数据依据。
一种气囊式标准贯入辅助器,其结构为:在动力触探杆套管的顶端设置有圆盘形的挡板,在挡板的上表面设置有标尺,标尺垂直于挡板,与动力触探杆套管相互平行,在标尺的顶端通过圆柱形的底座连接有红外计数器,在动力触探杆套管的外表面上套有气囊,导气管的一端连接在气囊上,另一端连接在充气筒上,充气筒设置在挡板的上表面,动力触探杆竖直放置在动力触探杆套管的轴线位置上,动力触探杆的上端探出动力触探杆套管,与落锤相连。本实用新型应用充气的气囊将动力触探杆套管竖直的固定在地质钻孔内,从而达到使动力触探杆竖直的目的,同时设置了标尺及能够自动记录锤击数的红外计数器,帮助试验准确记录试验深度及落锤击数。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弹卡总成捞矛结构,属于地质勘探用钻进设备技术领域。技术方案是:包含捞矛头(1)、旋转轴(2)、定位块(3)、弹簧(4)和捞矛座(5),捞矛头(1)与捞矛座(5)通过旋转轴(2)铰接,所述捞矛座(5)内设有弹簧安装孔(13)和定位块安装孔(12),定位块安装孔(12)位于弹簧安装孔(13)上方,弹簧(4)设在弹簧安装孔(13)内,定位块(3)设在定位块安装孔(12)内,定位块上端面(14)与捞矛头底面(9)为平面接触。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在弹簧的作用下捞矛头能够保持良好的直立状态,捞矛头旋转时,面面接触变为线面接触,很方便的实现捞矛头的旋转。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用于隧道支护的板凳梁超前管棚组合支护结构,属于建筑技术领域,其结构包括超前支护结构、地表垂直支护结构和倾斜支护结构,倾斜支护结构包括两个,位于地表垂直支护结构的左右两侧,超前支护结构包括钢筋混凝土导向支撑墙和若干超前管棚;隧道入口上方、紧挨超前支护结构设有地表垂直支护结构,地表垂直支护结构包括混凝土止浆层和若干钢花管,在钢花管顶端的地表设有混凝土止浆层,隧道两侧设置有倾斜支护结构,倾斜支护结构为若干沿隧道侧壁倾斜设置的倾斜管棚。本实用新型解决了隧道入口处地处浅埋、偏压、软弱围岩特殊地质环境下,顶板下沉必然引发地表变形进而引起滑坡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涉及软弱围岩隧道支护加固措施,具体为一种软弱围岩隧道变形加固装置,解决不良地质段落隧道支护变形过大,出现结构失稳、坍塌等风险的问题,包括固定于两榀支护钢架之间的定位钢板以及贯穿于定位钢板并插入软弱围岩内的大直径注浆长锚管,大直径注浆长锚管结构包含锚管管体、插入锚管管体内的钢筋笼以及浇注于管体与钢筋笼之间的双液浆加固层;定位钢板上开设定位孔,锚管管体插入定位孔内,并且锚管管体端面与定位钢板相平,锚管管体端面与定位钢板上下方通过固定卡焊接固定。结构简单、设计合理、加工简便、操作简单,支护加固效果好,保证了安全、质量、工期、效益等各种因素,使不良地层隧道变形段加固施工水平又提高了一步。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水泥土现浇复合桩,应用于上层为软土层、下层为硬土层的地质条件,包括:水泥土搅拌体,所述水泥土搅拌体的下端位于硬土层,所述水泥土搅拌体的上端竖直向上伸入软土层;劲性桩,其为竖向设置的上大下小的圆台形,所述劲性桩包裹在所述水泥土搅拌体的内部,所述劲性桩的上端与水泥土搅拌体的上端平齐,所述劲性桩的下端穿越软土层和硬土层的分界面位于所述水泥土搅拌体下部;圆形钢板,其紧贴所述劲形桩的下端面设置;多个竖向钢筋。本实用新型具有节省成本、稳固性高、成桩质量高的优点,可广泛应用于桩基及地基处理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带刻度的岩心盒,属于地质钻探用设备领域,提供一种在岩心编录过程中无需使用卷尺等测量工具的带刻度的岩心盒,可提高岩心编录效率、节约人力资源。包括盒体,在盒体内设置有多块彼此间隔平行设置的隔板,通过所述隔板将盒体的内部空间分割为多个长条形的格槽,在每块隔板的至少一侧侧面上设置有沿格槽长度方向分布的刻度线和刻度值;所述刻度值从隔板的一端至另一端逐渐增大。采用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带刻度的岩心盒后,在岩心编录过程中可以直接通过上述刻度线和刻度值读数,从而代替卷尺等测量工具的使用,可有效地降低岩心编录人员的工作量,同时提高岩心编录效率、节约人力资源。
本实用新型具体涉及一种具有行人过桥的放顶煤面端头支架;一种具有行人过桥的放顶煤面端头支架,包括设置在煤矿井下放顶煤工作面的端头支架,所述端头支架采用两架一组布置形式,所述两架端头支架中间设置转载机,所述端头支架的靠近煤壁的顶梁、底座一侧均设置有若干个限位块,所述限位块的宽为500mm,形成有足够空间的行人通道;所述端头支架的上方设置有行人过桥,所述端头支架上还设置有用于上下行人过桥的楼梯脚踏板;本实用新型从根本上解决了使放顶煤工作面设备在运行过程中,造成的行人通道减小和消失的问题;在突发事件中和地质条件变化的过程中,保证人行通道的畅通。
本实用新型涉及沉管对接领域,特别是一种沉管和最终接头基础后注浆模型,以及对应的模块和系统,一种沉管基础后注浆模型包括:锁定回填部,所述锁定回填部设置在沉管下方的大垄沟和小垄沟的两端,用于封堵大垄沟和小垄沟的两端开口;阻挡部件,所述阻挡部件设置在所述大垄沟两侧的小垄沟内,用于填充小垄沟,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现提出了一种在沉管安装过程中异常沉降时调整沉管姿态和高度,以及安装完成后,解决碎石垫层或碎石垫层下的地质结构发生沉降所引起的沉管接头处的稳定性和使用寿命的问题,同时使沉管在使用过程中对载荷的承载效果更优的沉管接头基础后注浆方法,而本申请则为对应实现该注浆方法的沉管基础后注浆模型。
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能降低FPC钢片接地阻值的指纹识别结构,包括:FPC、喷砂钢片与导电胶,所述喷砂钢片具有一凹凸不平的粗糙表面,所述喷砂钢片的所述粗糙表面通过所述导电胶贴合于所述FPC上,通过增加所述导电胶与所述喷砂钢片的接触面,从而降低所述喷砂钢片的接地阻值。本实用新型的喷砂钢片表面粗糙,跟导电胶的接触面积增大,结合力优,接地阻值可控制在≤0.5Ω,经高温贴装(SMT)后阻值无明显变化,能提高指纹识别FPC的接地质量。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抗压能力好、使用安全的燃气埋地用聚乙烯PE管材,包括承压层、隔热层、外PE层、内PE层,所述管体由外至内依次为承压层、隔热层、外PE层、内PE层,各功能层通过胶和材料粘合在一起,所述外PE层为含有至少2%的均匀分散的炭黑粒子、抗氧剂的PE材料。本实用新型在原有的基础上进行了改进,即在外PE层的材料中添加了炭黑粒子和抗氧剂,既可以防止紫外线照射而使PE管老化,又阻隔氧气,保证了输气的安全性,还增加了承压层和隔热层,承压层能够使PE管适应各种复杂的地质环境,保证PE管不受力断裂,隔热层隔绝地面的高温,延长PE管的使用寿命。
本实用新型涉及到一种用于石油、天然气和地质钻井用的镶齿牙轮混合钻头,包括有钻头体,钻头体上设置刀翼和喷嘴,刀翼从内至外划分为内锥、鼻部、肩部和保径段,刀翼上安设有固定切削齿,牙掌安设于刀翼之间,牙掌上端与钻头体相联成一体,牙掌的下端安设有牙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牙轮为镶齿牙轮,所述的牙轮的切削齿对应位于刀翼的鼻部和肩部,所述的牙轮切削齿的最外轮廓包罗线在所述的固定切削齿的最外轮廓包罗线之外。本实用新型实现井底预破碎,保证金刚石切削齿有效吃入岩石,消除钻头在一些特殊地层发生粘滑现象;通过对牙轮和刀翼固定切削齿的合理布齿,能降低固定切削齿的冲击载荷,从而提高钻头切削效率和机械钻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三角钻杆,具体是一种圆角等边高强防突钻杆,改善了三角钻杆使用过程中断裂问题严重以及排渣不顺畅的问题,所述杆体中部轴向开有通风通气管Ⅰ,杆体前部以及钻杆连接座内轴向开有通风通气管Ⅱ,所述的通风通气管Ⅰ直径大于通风通气管Ⅱ的直径;所述杆体前部以及尾部外壁正三角形的边长小于杆体中部外壁正三角形的边长。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新颖,具有很强的抗弯曲、抗扭曲能力,钻杆转动时结构稳定,不易断裂,使用寿命较长,具有较大的环状间隙,改善了成孔条件,具有很强的粉碎、拨动、防压死的作用,对于高瓦斯、软煤层、强地压的地质条件具有明显的优势。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随钻地质评价测量系统,特别涉及一种锁紧环拆卸工具。其技术方案是:包括螺钉、本体、大圆盘、螺母、小圆盘、长杆,所述的本体是由一个四周有螺丝孔的小圆盘和带螺纹的长杆组成,通过螺钉将小圆盘和锁紧环外环连接;大圆盘的中间设有通孔,长杆穿过该通孔,长杆的末端设有螺母。有益效果是:主要解决锁紧环使用时间过长后难以拆卸的问题,因为现有的锁紧环拆卸方法使用困难且不实用,经常无法拆卸或者在拆卸过程中对仪器本身造成损伤,本实用新型拆卸锁紧环简单方便,即使锁紧环在复杂情况下长时间使用,依然可以较轻松的拆卸,且工具经久耐用,不易损坏。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地质勘察设备,具体是一种水上静力触探机。它包括浮筒、底座、液压泵站、油缸座、液压缸、油缸、减震钢梁、液压绞车、重力套管、角机、探杆和静探仪,浮筒上设有底座和液压泵站,底座与浮筒之间设有弹簧,底座连接油缸座,油缸座上设有液压缸和油缸,液压缸上设有减震钢梁,油缸连接卡瓦台和液压绞车,重力套管穿过油缸座、底座和浮筒,重力套管位于浮筒下侧的一端设有重力套管配载块,重力套管另一端设有角机,探杆位于重力套管内,探杆上设有探头,探杆通过电缆连接静探仪,其中,液压泵站通过液压管线连接液压缸、油缸和液压绞车。本系统结构简单,运输组装使测试数据准确,效率高,适应多种水下地貌类型的静力触探试验。
中冶有色为您提供最新的有色金属探矿技术理论与应用信息,涵盖发明专利、权利要求、说明书、技术领域、背景技术、实用新型内容及具体实施方式等有色技术内容。打造最具专业性的有色金属技术理论与应用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