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打压煮分解
早在1941年,美国联合碳化物公司 Bishop 工厂就实现了苏打压煮法的产业化,随后在美国、苏联以及韩国等许多冶炼厂得到应用。苏打压煮法对原料的适应能力强,既可处理白钨精矿,又可处理低品位(WO含量小于5%甚至更低)的白钨矿,在提高苏打用量和添加适量NaOH的条件下还可处理黑白钨混合矿24。苏打压煮法的钨回收率高,渣含 WO可达0.5%左右,且杂质P、As、Si的浸出率较低。在180~230℃的温度下将钨矿物原料与苏打溶液反应,使钨以钨酸钠形态进入溶液,而钙、铁、锰以碳酸盐形态人渣,实现钨与杂质的初步分离。
苏打压煮法也有不足之处:
(1)碳酸钠的消耗量大,约为理论量的3.5~4倍,对于含WO。8%~15%的原料,NaCO的消耗高达理论量的5~6倍;
(2)苏打压煮过程在高温和高压下进行,设备易出现碱脆问题;
(3)浸出液NaCO浓度不能过高,设备利用系数小,能耗高。苏打压煮法采用的设备有立式釜和卧式釜两种,目前工业上多采用立式高压釜,其结构与NaOH分解法所用的高压釜大同小异。苏打压煮法在国外应用较多,如美国的环球钨和粉末公司就采用苏打压煮法来进行钨矿分解,但目前国内采用苏打压煮法的企业不多。
酸性萃取转型
用萃取法从钨酸钠溶液中制取钨酸铵溶液,先将钨酸钠溶液除去P、As、Si 后,用萃取剂将溶液转型为钨酸铵溶液以进一步制取APT。
溶液净化过程的主要方法有磷酸镁盐法和磷酸铵镁盐法两种。(1)磷酸镁盐法的除P、As、Si同时进行。先将加热至沸腾的溶液在不断搅拌下用稀盐酸(盐酸:水=1:3)、稀硫酸或氯气中和游离NaOH至1±0.2g/L,约50%的硅酸盐水解沉淀,煮沸20~30min,加入比重1.16~1.18的MgCl2溶液(约含MgCl 160~180g/L),控制游离碱为0.2~0.4g/L,煮沸30min后澄清过滤,杂质含量可达到下列要求:SiO≤0.02g/L、As≤0.015g/L、P≤0.025g/L。(2)磷酸铵镁盐法的除Si和除P分两步完成。首先往煮沸的粗钨酸钠溶液中加入稀盐酸中和至游离碱4~5g/L,煮沸30min后再加NHCl溶液中和至pH=8~9后固液分离,实现硅的脱除;脱硅后液加氨水调pH值至10~11,再按计量加入MgCl溶液,搅拌0.5~1h后固液分离。
铵镁盐法的渣量较少,沉淀物的颗粒较粗,钨损失少,容易过滤,但需两次过滤,同时除硅后加氨水调pH值,操作烦琐,设备较多。镁盐法避免了铵镁盐法的缺点,工艺过程简单;但加入MgCl时,由于溶液pH较高而使部分MgCl水解,渣量较大,过滤性能差,WO的损失大。
萃取转型过程中,首先将除磷、砷、硅后的NaWO溶液调整酸度至pH=2.5~4(用硫化物沉淀除钼后的溶液其pH=2~3),与有机相混合进行萃取,萃余液经处理后排放。负载有机相经水洗后,用2~4mol/L的NHOH溶液反萃得到(NHz)。WO么溶液,反萃后的有机相经水洗并用硫酸酸化后返回萃取。有机相成分为5%~10%(体积)叔胺,加10%~15%(体积)高碳醇做改进剂,其余为煤油,用0.5mol/L H,SO酸化,体系中含 WO为50~100g/L,pH= 2~4,相比0/A=1/1左右,三级萃取的萃取率99.5%。
硫化除钼
MOS沉淀法是最早采用的除钼方法,该方法也是基于钨、钼与S²形成硫代酸根离子的差异【17】。由于钼对硫离子的亲和力较钨大,往溶液中加入S′时,钼优先转化为硫代钼酸盐。当溶液酸化至pH为2.5~3时,硫代钼酸根分解,钼以MoS沉淀析出。除钼过程在耐酸反应器内进行,加入理论量125%~150%(按Mo量计)的NaHS,用稀盐酸中和到pH为2.5~3,煮沸1.5~2h后过滤,钼可除去98%~99%,溶液中钼可降到0.01~0.05g/L。
三硫化钼沉淀法流程较长、钨损失大,只适合处理低钼含量的溶液,不能度除钼,且过程中释放HS气体,需进行无害化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