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金星智控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宣传

位置:中冶有色 >

有色技术频道 >

> 通用技术

> 立式多级离心泵的自动排气装置的制作方法

立式多级离心泵的自动排气装置的制作方法

552   编辑:中冶有色技术网   来源:武汉船用电力推进装置研究所(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一二研究所)  
2023-11-01 10:48:52
一种立式多级离心泵的自动排气装置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属于给排水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立式多级离心泵的自动排气装置,特别适于电力系统、化工领域或其他场合的冷却系统。

背景技术:

2.水泵作为一种用来移动液体、气体或特殊流体介质的装置在生产中被广泛应用。但是在实际生产和应用中,各种水泵由于自身密封不严或者连接方式不紧密,存在水泵体内积存空气的问题,这就造成了水泵运行时容易产生震动,影响水泵工作效率或使水泵不能正常工作。

3.多级离心泵作为一种在城镇及工业企业给排水工程中被普遍使用的水泵,是将具有同样功能的两个以上的离心泵集合在一起组成。流体通道结构上,表现在第一级的介质泄压口与第二级的进口相通,第二级的介质泄压口与第三级的进口相通,如此串联的机构组成了多级离心泵。

4.立式多级离心泵由于采用立式布局,泵系统中气体容易积存于泵体顶部,在启动时首先需要开启泄气阀将腔室内空气排出,使腔室内达到真空,才能最大限度的发挥水泵的功效。

5.现有的水泵的泄气阀机构都是直接使用一个排气螺母锁紧在泵体上,如图1所示,需要排气时,必须借助扳手才能松开或拧紧螺母,使用上十分的不便。

6.此外,手动排气有以下缺点:

7.1,手动排气并不适用于操作人员难以进入的狭窄或危险空间。

8.2,手动排气过程中会有水渗出,在电气系统中容易带来安全隐患。

9.3,不正确的手动排气会导致泵系统运行过程中出现气体聚集,可能导致顶部机封烧毁。

10.4,对于整体设备组而言,手动排气无疑是增加了检修工作量,不利于提高泵系统的工作效率及人员的工作效率。

技术实现要素:

11.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立式多级离心泵的自动排气装置,以优化立式多级离心泵的排气结构,实现水泵的自动排气,提高设备的可靠性和维修性。

12.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立式多级离心泵的自动排气装置,包括与多级离心泵上排气口连接的金属管和设置在金属管上用于与多级离心泵紧固连接的固定块,所述金属管的入口和出口处分别设置有下卡套接头和排气阀,下卡套接头用于连接在排气口处,所述的排气阀为浮筒式自动排气阀,所述金属管上还设置有位于固定块下方的上卡套接头,所述的上卡套接头和排气阀均通过螺纹转接头与固定块活动连接。

13.所述的一种立式多级离心泵的自动排气装置,其排气阀下端部通过螺纹与螺纹转

接头旋接。

14.所述的一种立式多级离心泵的自动排气装置,其排气阀通过上卡套接头与金属管上端连接。

15.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16.1,基于浮筒式自动排气阀的自动排气装置实现了泵体内积存气体的及时排放,提交了立式多级离心泵的工作效率。

17.2,基于浮筒式自动排气阀的自动排气装置进一步提高了立式多级离心泵的密封效果,避免手动排气时的漏水现象。

18.2,本实用新型实现了立式多级离心泵的免维护,提高了设备的维修性及可靠性。

19.总的来说,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简单,操作安全方便,能够及时排放出泵体内积存气体,以提高水泵的工作效率,以保证水泵的安全运行。

附图说明

20.图1是现有水泵泄气阀机构的示意图;

21.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22.图3是排气阀内液面在a处时的示意图;

23.图4是排气阀内液面在b处时的示意图。

24.各附图标记为:1—排气口,2—下卡套接头,3—金属管,4—上卡套接头,5—螺纹转接头,6—固定块,7—排气阀,8—排气螺母,9—排气阀排气口,10—浮筒,11—阀帽。

具体实施方式

25.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26.参照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公开的一种立式多级离心泵的自动排气装置,包括与多级离心泵上排气口1连接的金属管3和设置在金属管3上用于与多级离心泵紧固连接的固定块6,所述金属管3的入口和出口处分别设置有下卡套接头2和排气阀7,下卡套接头2用于连接在排气口1处,所述的排气阀7为带浮筒10的自动排气阀,所述金属管3上还设置有位于固定块6下方的上卡套接头4,所述的上卡套接头4和排气阀7均通过螺纹转接头5与固定块6活动连接。其中排气阀7下端部通过螺纹与螺纹转接头5旋接,排气阀7通过上卡套接头4与金属管3上端连接。

27.本实用新型排气装置是在水泵原有手动排气的结构的基础上进行改进,将手动排气螺母8更换为下卡套接头2,通过金属管3连接到排气阀7;在立式多级离心泵运行过程中,无需手动拧动排气螺母8进行手动排气,可通过泵体上的自动排气装置实现泵系统的自动排气。

28.本实用新型使用时,在多级离心泵的排气口1处使用下卡套接头2接连排气口1从而将金属管3连接在多级离心泵上,金属管3的长度可根据泵体实际高度进行调整;将排气阀7下端通过螺纹与螺纹转接头5连接在一起,并通过上卡套接头4与金属管3上端连接;排气阀7通过固定块6与电机外壳连接在一起,并使用螺栓紧固,固定块6的尺寸参数可根据电机外壳具体参数进行调整;当气体进入排气阀7阀腔,而集聚于阀腔上部,致使阀腔内水位下降,浮筒10随之下降,排气口1打开,实现多级离心泵的自动排气;而当气体排出,水位上

升,浮筒10也随之上升,排气口1关闭,防止漏水。

29.传统的手动排气过程中,操作人员需首先用扳手夹持住图1所示排气螺母8的锁紧块,再手动的旋松或旋紧螺栓,操作过程需要一定的操作空间,不适用于狭窄的工作环境,并且手动排气模式下,如未正常排气造成水泵顶部聚集空气,容易造成水泵机封烧毁,引起设备故障。

30.采用本实用新型改进后的排气装置,立式多级离心泵内的积存气体可通过水泵泵体顶部排气口1上的排气阀7自动排出,实现了立式多级离心泵的免维护,提高了设备的维修性和可靠性。

31.图3为排气阀7的结构示意图,排气阀7安装至泵系统最高点,以固定块6固定于电机外壳上;当气体进入排气阀7阀腔,而集聚于阀腔上部,致使阀腔内水位下降至b,如图4所示,浮筒10随之下降,打开排气阀排气口9,实现泵系统的自动排气;而当气体排出,阀腔内水位回升至a,浮筒10也随之上升,排气阀排气口9关闭,避免漏水。当泵系统中产生负压,阀腔内水位下降,排气阀排气口9打开,由于外界大气压比系统压力大,所以外部气体会通过排气阀排气口9进入泵系统,为防止负压危害,应拧紧排气阀阀体上的阀帽11,排气阀7停止排气。正常情况下,阀帽11应处于开启状态。

32.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简单,操作安全方便,能够及时排放出泵体内积存气体。相比手动排气,自动排气装置易于维护,且不会因水压的挤动造成排气螺母8弹出伤人或脱落,提高了维修操作的安全性。同时,泵系统的自动排气也提高了立式多级离心泵的工作效率,保证了泵系统的安全运行。

33.上述实施例仅例示性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及其功效,以及部分运用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创造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技术特征:

1.一种立式多级离心泵的自动排气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与多级离心泵上排气口(1)连接的金属管(3)和设置在金属管(3)上的固定块(6),所述金属管(3)的入口和出口处分别设置有下卡套接头(2)和排气阀(7),所述的排气阀(7)为浮筒式自动排气阀,所述金属管(3)上还设置有位于固定块(6)下方的上卡套接头(4),所述的上卡套接头(4)和排气阀(7)均通过螺纹转接头(5)与固定块(6)活动连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立式多级离心泵的自动排气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排气阀(7)下端部通过螺纹与螺纹转接头(5)旋接。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立式多级离心泵的自动排气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排气阀(7)通过上卡套接头(4)与金属管(3)上端连接。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立式多级离心泵的自动排气装置,包括与多级离心泵上排气口连接的金属管和设置在金属管上用于与多级离心泵紧固连接的固定块,所述金属管的入口和出口处分别设置有下卡套接头和排气阀,下卡套接头用于连接在排气口处,所述的排气阀为浮筒式自动排气阀,所述金属管上还设置有位于固定块下方的上卡套接头,所述的上卡套接头和排气阀均通过螺纹转接头与固定块活动连接;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操作安全方便,能够及时排放出泵系统内积存气体,解决了现有的立式多级离心泵手动排气操作不便的问题,提高了立式多级离心泵的工作效率,保证泵系统安全运行。保证泵系统安全运行。保证泵系统安全运行。

技术研发人员:赵嵩郢 张波 江峰 金科 周阳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武汉船用电力推进装置研究所(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一二研究所)

技术研发日:2021.12.10

技术公布日:2022/5/16
声明:
“立式多级离心泵的自动排气装置的制作方法” 该技术专利(论文)所有权利归属于技术(论文)所有人。仅供学习研究,如用于商业用途,请联系该技术所有人。
我是此专利(论文)的发明人(作者)
分享 0
         
举报 0
收藏 0
反对 0
点赞 0
全国热门有色金属技术推荐
展开更多 +

 

中冶有色技术平台微信公众号
了解更多信息请您扫码关注官方微信
中冶有色技术平台微信公众号中冶有色技术平台

最新更新技术

报名参会
更多+

报告下载

第二届中国微细粒矿物选矿技术大会
推广

热门技术
更多+

衡水宏运压滤机有限公司
宣传
环磨科技控股(集团)有限公司
宣传

发布

在线客服

公众号

电话

顶部
咨询电话:
010-88793500-807
专利人/作者信息登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