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发明涉及钻井过程中用于钻井液循环装置技术领域,具体是关于一种用于钻井作业的活塞式钻井泵。
背景技术:
2.钻井泵是油田钻井作业的“心脏”,是用于完成钻井液的循环的关键设备。目前采用的钻井泵,一般都是三缸活塞泵的形式,一套钻机需配置2
?
3台套钻井泵。对于空间比较紧张的应用场景下,例如海上平台钻井作业,常规钻井泵体积不够紧凑,占地面积较大且油田开发成本高。
技术实现要素:
3.针对上述问题,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用于钻井作业的活塞式钻井泵,能够降低钻井泵占地面积,降低油田开发成本。
4.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取以下技术方案:
5.本发明所述的用于钻井作业的活塞式钻井泵,包括曲轴、连杆机构、活塞缸以及泵壳体;所述曲轴沿纵向设置在所述泵壳体的中部,且所述曲轴的两端与所述泵壳体的前后两个侧壁可转动的连接;所述泵壳体左右两端分别对称设置有若干个活塞缸,每个所述活塞缸的活塞杆分别通过连杆机构横向连接在所述曲轴上,在所述曲轴围绕其轴向中心线旋转时,所述连杆机构带动所述曲轴两侧的所述活塞缸的活塞杆往复运动;每两个呈对称设置的所述活塞缸对应的两个所述连杆机构分别由所述泵壳体的中部向相反方向延伸。
6.所述的用于钻井作业的活塞式钻井泵,优选地,所述连杆机构为曲柄连杆机构。
7.所述的用于钻井作业的活塞式钻井泵,优选地,所述曲柄连杆机构包括连杆、滑套和导向杆,所述连杆的第一端套接在所述曲轴上,所述连杆的第二端与所述滑套的第一端铰接;所述滑套的第二端与所述导向杆的第一端连接,所述导向杆的第二端与所述活塞缸的活塞杆连接。
8.所述的用于钻井作业的活塞式钻井泵,优选地,所述连杆的第一端形成与所述曲轴连接的轴瓦部,所述连杆的第二端形成与所述滑套相铰接的球头部。
9.所述的用于钻井作业的活塞式钻井泵,优选地,还包括两个套筒组件,两个套筒组件分别设置于所述曲轴的两侧,且所述套筒组件两端分别与所述泵壳体的前后两侧壁固定连接。
10.所述的用于钻井作业的活塞式钻井泵,优选地,所述套筒组件包括依次连接的若干个滑套套筒,所述滑套套筒套设在所述滑套外且每个滑套对应一个所述滑套套筒,所述滑套与所述滑套套筒滑动连接。
11.所述的用于钻井作业的活塞式钻井泵,优选地,所述曲轴上设置有曲轴轴承,且所述曲轴轴承的外圈与所述泵壳体固定连接,所述曲轴轴承的内圈与所述曲轴连接。
12.所述的用于钻井作业的活塞式钻井泵,优选地,所述活塞缸的数量为偶数个,且平
均分配在所述泵壳体的两端。
13.所述的用于钻井作业的活塞式钻井泵,优选地,所述滑套的外形和所述滑套套筒的外形均为圆柱体或长方体,所述滑套套筒的内筒形状为与滑套外形匹配的圆柱体或长方体腔体。
14.本发明由于采取以上技术方案,其具有以下优点:
15.本发明一台六缸活塞式钻井泵,可以实现对两台常规钻井泵的替代,解决传统钻井泵结构不够紧凑,占地空间较大的问题。
附图说明
16.图1为本发明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17.图2为本发明局部结构示意图,其中示出了曲轴与一组连杆连接状态;
18.图3为连杆与滑套连接示意图。
19.图中各附图标记为:
[0020]1?
曲轴;2
?
连杆;201
?
轴瓦部;202
?
连接球;3
?
导向杆;4
?
活塞缸;5
?
曲轴轴承;6
?
滑套套筒;7
?
泵壳体;8
?
滑套。
具体实施方式
[0021]
以下将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进行详细说明,以便更清楚理解本发明的目的、特点和优点。应理解的是,附图所示的实施例并不是对本发明范围的限制,而只是为了说明本发明技术方案的实质精神。
[0022]
本发明提供一种用于钻井作业的活塞式钻井泵,包括曲轴、连杆机构、活塞缸以及泵壳体;所述泵壳体中部纵向设置所述曲轴,所述曲轴的两端与所述泵壳体的前后两个侧壁可转动的连接;所述泵壳体左右两端分别对称设置有若干个活塞缸,每个所述活塞缸的活塞杆分别通过连杆机构横向连接在曲轴上,在所述曲轴围绕其轴向中心线旋转时,所述连杆机构带动曲轴两侧的活塞缸的活塞杆往复运动;每两个呈对称设置的活塞缸对应的两个连杆机构分别由泵壳体的中部向相反方向延伸。本发明一台六缸活塞式钻井泵,可以实现对两台常规钻井泵的替代,解决传统钻井泵结构不够紧凑,占地空间较大的问题。
[0023]
如图1所示,本发明提供的用于钻井作业的活塞式钻井泵,包括曲轴1、连杆机构、活塞缸4以及泵壳体7;曲轴1沿纵向设置在泵壳体7的中部,且曲轴1的两端与泵壳体7的前后两个侧壁可转动的连接;泵壳体7左右两端分别对称设置有若干个活塞缸4,每个活塞缸4的活塞杆分别通过连杆机构横向连接在曲轴1上,在曲轴1围绕其轴向中心线旋转时,连杆机构带动曲轴1两侧的活塞缸4的活塞杆往复运动;每两个呈对称设置的活塞缸4对应的两个连杆机构分别由泵壳体7的中部向相反方向延伸。
[0024]
在上述实施例中,优选地,连杆机构为曲柄连杆机构。
[0025]
在上述实施例中,优选地,如图2所示,曲柄连杆机构包括连杆2、滑套8和导向杆3,连杆2的第一端套接在曲轴1上,连杆2的第二端与滑套8的第一端铰接;滑套8的第二端与导向杆3的第一端连接,导向杆3的第二端与活塞缸4的活塞杆连接。
[0026]
在上述实施例中,优选地,连杆2的第一端形成与曲轴1连接的轴瓦部201,连杆2的第二端形成与滑套8相铰接的球头部202。
[0027]
在上述实施例中,优选地,本发明还包括两个套筒组件,两个套筒组件分别设置于曲轴1的两侧,且两端分别与泵壳体7的前后两侧壁固定连接;套筒组件包括依次连接的若干个滑套套筒6,滑套套筒6套设在滑套8外且每个滑套8对应一个滑套套筒6,滑套8与滑套套筒6滑动连接。由此,通过滑套套筒6可以对滑套8进行限位。
[0028]
在上述实施例中,优选地,曲轴1上设置有曲轴轴承5,且曲轴轴承5的外圈与泵壳体7固定连接,曲轴轴承5的内圈与曲轴1连接,曲轴轴承5用于支撑曲轴1的旋转运动。
[0029]
在上述实施例中,优选地,活塞缸4的数量为偶数个,且平均分配在泵壳体7的两端。在图1所示的实施例中,活塞缸4为六个。
[0030]
在上述实施例中,优选地,滑套8的外形和滑套套筒6的外形均为圆柱体或长方体,滑套套筒6的内筒形状为与滑套8外形匹配的圆柱体或长方体腔体。
[0031]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发明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技术特征:
1.一种用于钻井作业的活塞式钻井泵,其特征在于,包括曲轴、连杆机构、活塞缸以及泵壳体;所述曲轴沿纵向设置在所述泵壳体的中部,且所述曲轴的两端与所述泵壳体的前后两个侧壁可转动的连接;所述泵壳体左右两端分别对称设置有若干个活塞缸,每个所述活塞缸的活塞杆分别通过连杆机构横向连接在所述曲轴上,在所述曲轴围绕其轴向中心线旋转时,所述连杆机构带动所述曲轴两侧的所述活塞缸的活塞杆往复运动;每两个呈对称设置的所述活塞缸对应的两个所述连杆机构分别由所述泵壳体的中部向相反方向延伸。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钻井作业的活塞式钻井泵,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杆机构为曲柄连杆机构。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用于钻井作业的活塞式钻井泵,其特征在于,所述曲柄连杆机构包括连杆、滑套和导向杆,所述连杆的第一端套接在所述曲轴上,所述连杆的第二端与所述滑套的第一端铰接;所述滑套的第二端与所述导向杆的第一端连接,所述导向杆的第二端与所述活塞缸的活塞杆连接。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用于钻井作业的活塞式钻井泵,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杆的第一端形成与所述曲轴连接的轴瓦部,所述连杆的第二端形成与所述滑套相铰接的球头部。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用于钻井作业的活塞式钻井泵,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两个套筒组件,两个套筒组件分别设置于所述曲轴的两侧,且所述套筒组件两端分别与所述泵壳体的前后两侧壁固定连接。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用于钻井作业的活塞式钻井泵,其特征在于,所述套筒组件包括依次连接的若干个滑套套筒,所述滑套套筒套设在所述滑套外且每个滑套对应一个所述滑套套筒,所述滑套与所述滑套套筒滑动连接。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钻井作业的活塞式钻井泵,其特征在于,所述曲轴上设置有曲轴轴承,且所述曲轴轴承的外圈与所述泵壳体固定连接,所述曲轴轴承的内圈与所述曲轴连接。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钻井作业的活塞式钻井泵,其特征在于,所述活塞缸的数量为偶数个,且平均分配在所述泵壳体的两端。9.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用于钻井作业的活塞式钻井泵,其特征在于,所述滑套的外形和所述滑套套筒的外形均为圆柱体或长方体,所述滑套套筒的内筒形状为与滑套外形匹配的圆柱体或长方体腔体。
技术总结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钻井作业的活塞式钻井泵,包括曲轴、连杆机构、活塞缸以及泵壳体;所述曲轴沿纵向设置在所述泵壳体的中部,且所述曲轴的两端与所述泵壳体的前后两个侧壁可转动的连接;所述泵壳体左右两端分别对称设置有若干个活塞缸,每个所述活塞缸的活塞杆分别通过连杆机构横向连接在所述曲轴上,在所述曲轴围绕其轴向中心线旋转时,所述连杆机构带动所述曲轴两侧的所述活塞缸的活塞杆往复运动;每两个呈对称设置的所述活塞缸对应的两个所述连杆机构分别由所述泵壳体的中部向相反方向延伸。本发明解决了传统钻井泵结构不够紧凑,占地空间较大的问题。占地空间较大的问题。占地空间较大的问题。
技术研发人员:李中 杨向前 范白涛 周超 郭华 郑清华 张甫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中海石油(中国)有限公司北京研究中心
技术研发日:2021.08.11
技术公布日:2021/10/11
声明:
“用于钻井作业的活塞式钻井泵的制作方法” 该技术专利(论文)所有权利归属于技术(论文)所有人。仅供学习研究,如用于商业用途,请联系该技术所有人。
我是此专利(论文)的发明人(作者)